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下)(1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十二缘起品第二十六
因为本品的主题,是观察十二缘起支,所以本品称为观十二因缘【缘起】品。
戊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分三:一、宣说缘起之理;二、行与非行之差别;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己一、(宣说缘起之理):
佛护菩萨等论师认为:最后两品是小乘和共同的见解。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内容是为了回答“什么是缘起性空?什么叫缘起”等问题,而通过广讲所谓缘起,从而破除缘起实有的执著,建立缘起性空的自宗。
关于十二缘起支的划分,小乘和大乘的观点各不相同,在大乘的观点中又有唯识和中观的两种观点,在小乘的观点中还有一切有部和经部的两种观点。在《现证庄严论》和《俱舍论》等论典中,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广讲就比较复杂。但所有观点只是在细节上有少许不同,在关键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此处主要讲述争议较少的关键部分。
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
“众生痴所覆”,众生的心被愚痴所覆盖。这里的所谓“痴”,就是指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无明支。有了无明以后,就会产生我执等众多烦恼。
“为后起三行”,然后就为后世而造作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三种行蕴。所谓非福业【罪业】,就是指十不善;所谓福业,就是指十善之类的世间善业;所谓不动业,就是指四禅八定。为什么四禅八定称为不动业呢?因为,一般在获得四禅八定之后,后世必定会转生于色界和无色界,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叫做不动业。无论造作的是善业、恶业【罪业】还是不动业,都叫做行。“行支”或者“业支”,是十二缘起支的第二支,
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
因为造作了以上三行,所以就会跟随三行【三业】而趋入六趣。如果造作罪业,就要趋入三恶趣;如果造作福业,就会趋入欲界的人界、天界以及非天【阿修罗】界;如果造作不动业,就会转生色界和无色界。
以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十二缘起支的第三支为“识支”。所谓“识”,是指人或者其它众生,在其死亡并经历了中阴阶段以后,转世投胎第一刹那的心或者阿赖耶识。不承认阿赖耶识的教派,则承许为第六识。这种投胎第一刹那的识,就叫做识支。
随着诸行的因缘,诸识受身六道而产生各道众生的身体。如果没有识,就无法产生众生身体。
以有识著故 增长于名色
因为有了识支,就会投胎而使名色增长。所谓“增长”是什么意思呢?以《俱舍论》中所讲的四生之一的卵生为例,在精卵结合而进入众生心识之后,就可以慢慢增长从而形成众生的身体;反之,如果精卵结合体不进入心识,那么精卵结合体就不能形成众生的身体,这里的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名”,就是指五蕴中排除色蕴以外的其它四蕴——识、受、想、行四蕴。为什么称为名呢?也就是名字的意思。就像名字在物质上无法成立、不可现见、无有阻碍,只是随便安立的一样,除了色蕴以外的其它四蕴,以我们的肉眼也是不可现见、无法成立的,所以称之为“名”。
所谓“色”,是指父母的精卵结合体进入众生心识以后,在没有形成头、手、脚、眼、耳等等器官之前的过程。因为名色无法分割,所以在十二缘起中成为单独的一支——名色支。
各色增长故 因而生六入
在名色逐渐增长以后,就形成六入。所谓“六入”,就是指眼等六根或者六处。六入、六处与六根都是同一个意思。
十二缘起中的第五支——“六入支”,就是指从开始形成六入,直至产生六入感受之前的这个阶段。
情尘识和合 以生于六触
所谓“情”,是指眼、耳、鼻、舌等六根;所谓“尘”,是指色、香、味、触等外境;所谓“识”,就是指心识。情、尘、识三者,就是产生触的因缘。
一切有部认为:所谓“触”,是指从在母胎中形成眼耳等根之后,直至婴儿出生以后两年半左右之前的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胎儿或者幼童的众生尚未产生烦恼,但可以感受到痛苦和快乐等等。比如,即使一个没有烦恼的小孩,在他用手去接触火以后,也会产生烧灼的感觉,所以就将此阶段称为“触”。
而经部的论师却认为:所谓“触”,并不是指某一阶段,而是指在形成眼耳等六根以后,依靠眼根和耳根就可以看见色法、听见声音等等的这些感觉。
触依靠情尘识的和合而产生。比如,依靠作为身根的手【情】,以及作为外境的火【尘】,再加上我们的心识,在手接触火的时候,具有心识的众生就会产生烧灼之感——触。
如果情尘识三种因缘中缺少任何一种,也不会产生触。比如,如果具有外境,但是却没有身根,如同一般的木头或石头一样,就不会产生触;同样,如果具有外境和身根,但是却没有心识或者心识不起作用,也不可能产生触。比如在被麻醉或者昏迷的时候,即使具备外境和身根,但是由于药力控制了他的心识,或者因为心识处于闷绝状态而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也不会产生痛苦或者快乐的感受。所以,只有情尘识三者的和合,才能产生触。
因于六触故 即生于三受
因为有了触,就会产生痛苦、快乐、非乐非苦三种感受,这三种感受就称之为“三受”。
一切有部认为:所谓“受支”,是指从两三岁左右开始,直至行持非梵行之间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孩童已经可以区分痛苦、快乐、非乐非苦三种感受。比如,因为他知道这是火,如果摸了就会烫手,所以就不会去接触火焰。
而经部却认为:通过接触外境所产生的痛苦、快乐或者非苦非乐的感受,就叫做“受支”。
以因三受故 而生于渴爱
因为有了痛苦、快乐、非乐非苦三种感受,所以就产生了渴爱。所谓“渴爱【爱支】”,就是指在遇到痛苦时极其渴望迅速远离,遇到快乐时一心希望永恒不离的贪心。为什么遇到痛苦时所产生的憎恨心也称之为渴爱心呢?因为此时非常渴望在很短时间内离开这个痛苦,所以称之为渴爱心或者贪心。这种贪心是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感受而产生的。
一切有部认为:从行持非梵行直至能够享受世间一切五欲的贪心阶段,就叫做渴爱。
而经部却认为:凡是平凡的众生,在遇到不同感受的时候,就或者是生贪心,或者是生嗔心,或者是生无明痴心,这些都称之为“爱支”。
因爱有四取
有了爱心以后,就会产生四取。
一切有部认为:所谓“四取”,是指我语取、戒禁取、见取和欲取。
所谓我语取,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人我执;
所谓戒禁取,是指以裸形外道为代表的,将颠倒的、不清净的戒律当作清净的戒律,以为不穿衣服裸体苦行就可以灭尽业力以及肉身,所以就不用再转世,并从而得到解脱的邪见。这里的“戒”,是指外道不着衣衫等等的邪戒。以这些戒律本来并不能达到彼岸、获得解脱,但有人却以为这样能够达到彼岸、获得解脱,这种将不清净的戒律执着为清净、殊胜的解脱方便之见,就叫做戒禁取;
所谓见取,是指五见 中除了萨迦耶见和戒禁取见以外,其他的三种邪见或者颠倒行境;
所谓欲取,是指除了以上三种烦恼以外的,贪执欲界五欲的烦恼。
在成年以后,就不但会去享受世间五欲,而且还要去从事发财钻营等等世间事业,这些过程或者阶段,就叫做“取支”。为什么叫做四取呢?因为,有了这四种业障、烦恼,就不能得到解脱,就一定要接受、领受或者取受后世。也就是说,因为四取的存在,就必定会转世,所以叫做四取。在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四取,如果想了解详细情况,大家可以参阅《俱舍论》。
而世亲菩萨在《俱舍论》的释论中却说道:从经部的角度而言,却只有一个取,而不承认四取。他们认为:所谓“取”,仅仅是指贪心,有了贪心就会流转轮回。所以,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缘就是贪心。
因取故有有
“因取故有有”,因为有取的缘故,所以就会存在有。
所谓“有”,可以表示三种含义:第一表示有无的有,这是我们一般经常用到的。本句中的前一个“有”,就表示这层意思;另外,“有”还可以从因和果两方面来进行解释。如果从果方面来解释,就表示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如果从因方面来解释,就表示业。无论是行善业、造福业,还是造作罪业或者不动业,凡是可以令众生流转轮回的,都可以称之为“有”。本句中的后一个“有”,就表示业。因为存在取【贪心】,所以就一定会去造业。
如果有了有,也就是说,如果会造业的话,那么十二缘起的最后两支——“生”和“老死”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只要造业,就必然会转生,这种转生就称之为“生”;只要转生,就会有老死。这样,十二缘起支也就完整地形成了。
在死亡之后,又从头开始轮转,新一轮的十二缘起又开始轮番登场。在凡夫众生没有灭尽无明之前,就会因无明而产生行,然后是识、名色……,这种轮转不息、周而复始的过程,就叫做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支一般要经过前世、现世、后世三个时代或者阶段才能够完成。其中第一支——无明,和第二支——行,属于前世阶段;从识支开始,再经过名色支、入支、触支直至受支,这五支虽然属于现世阶段,却是前世的果法。另外,爱支、取支、有支三者虽然属于现世,却是后世的因法;最后,第十一支——生,第十二支——老死,则属于后世阶段。如果我们在现世准备了后世的因缘,作为果法的后世就必然会产生。
佛教认为:在菩萨见道登地以后,就可以断除十二缘起支。除此之外,凡是平凡众生,就必然会以十二缘起支的程序流转轮回。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十二缘起支;而十二缘起支的作者,就是我们自己;正是因为我们自己所制造的迷惑,才会产生十二缘起的主要根源——无明。
而外道却往往认为:轮回或者是万能的造物主所安排的,或者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可靠的依据。
若取者不取 则解脱无有
如果我们现在可以证悟的话,以证悟的智慧就可以打破无明。如果没有无明,十二缘起支也就随之而统统灭失。
所谓“不取”,就是指没有贪心。也可以说是没有我语取、戒禁取、见取和欲取。如果没有四取或者一取,就获得了解脱,三有轮回也就因此而不存在了。
刚才我们讲过,某些外道认为,业和身体才是流转轮回的根本因缘。如果二者中的其中一个灭失,众生就不会再流转轮回。也就是说,一旦业力穷尽或者身体毁灭之后,就不会再流转轮回。所以,外道门徒为了灭尽业,也会行持十善法而断除十不善;为了灭尽身体,就会赤身裸体而不穿衣服。他们甚至以为,在恒河里沐浴也可以“消除”业障。更有甚者,有的外道徒还认为,如果在身体四周生起熊熊烈火,再加上中间上空阳光的炙烤,当自己的身体被活生生地烧毁灭尽之后,就可以得到“解脱”。
直到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为了消除业障而在恒河边沐浴。至于为了“解脱”不惜铤而走险、自焚其身的事例,迄今为止也没有彻底消失。
前几年报纸上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外道命令自己的弟子们务必将自己烧死,那样自己就必定会在几小时以后复活。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愚痴邪说误以为真,就拿了五六公斤汽油洒在他的身上并点着了火,吞噬力极强的烈焰在顷刻之间就把他烧死了。愚昧而可怜的弟子们久久地围绕在周围,殷殷地期待着师父的“复活重生”。然而,最终等来的不是自己预先所期待的奇迹,而是警察带来的冰冷手铐。他们所持的这种邪见,不但害死了自己的师长,也使自己不得不锒铛入狱。
如果持有这类将焚烧身体当作解脱因缘的戒禁取,就决不可能获得解脱。
我们应当知道,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身体只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载体、一种副产品。如果没有消除无明,则即使消灭了身体,也不可能断除轮回。比如,虽然色界众生没有身体,但他们仍然不能得到解脱。
要想根除轮回,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断除无明。如同毁灭豆种以后,就不可能产生豆芽以及从豆芽到果实豆角之间的一系列过程一样。如果不断除无明,不精通空性,在此基础上无论行何等善事,都没有违背轮回根本,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断除轮回而获得解脱。因为在此前提下的一切行善断恶都是有果报的,最好的结果也就不过是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而已。虽然人天福报也是证悟空性的一种方便,但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闻思空性方面的经论。只有在闻思修行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
世间有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同样,要想通达空性,也是难上其难的。然而,一旦通晓领悟之后,以证悟空性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就可以如拾地芥般地推翻三有轮回的根本。要想具有这种所向披靡的空性智慧,唯有修行一途。如果没有亲身的修行,只有理论上的空性概念,虽然也能逐渐推翻轮回,但拖延的时间就会十分漫长。如果不仅仅具有理论上的空性概念,而且也有修行上的证悟体会,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断除无明。只有这样的善业,才能与轮回的根本相矛盾,要想获得解脱,就必须积累这样的智慧资粮。所以,对于希求解脱的人来说,空性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若取者不取”中的“不取”,就是指这样的不取。除此而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不取。如果不愿意取,就必须要有不取的方便,否则,即使不想取也必须取。
从有而有生
所谓“有”,就是指业、业力。“从有而有生”也就是说,如果造作了这样的业,就一定会出现下一世的出生。
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
忧悲诸苦恼 如是等诸事
皆从生而有
“从生有老死”,如果有了下一世的出生,就必然会出现衰老或者死亡。
“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因为有了衰老或者死亡,所以便会衍生心理上的忧愁哀怨以及身体上的痛苦折磨。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所有这些生老病死的痛苦、忧愁、悲痛等等,都是从出生而诞生的。如果没有出生,就不可能在轮回中感受这些痛苦,所以,没有出生也是解脱的标志之一。
但以是因缘 而集大苦阴
仅仅因为这样的因缘,就积累聚积了很大的苦蕴。也就是说,通过出生也即流转轮回以后,众生就积聚了无以数计的一大堆痛苦。
己二、(行与非行之差别):
所谓“行与非行之差别”,是指十二缘起支中的“行支”的造作者与非造作者之间的区别。
本偈颂原译为:“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此处根据藏文版本改为:
行为有根故 智者所不为
是故愚者作 智者见性故
所谓“行”,是指十二缘起的第二支“行支”,也就是业力;所谓“有”,在这里是指轮回。也就是说,无论罪业、福业还是不动业三业,都是轮回的根本。
“智者所不为”,这里的“智者”,并不是指平凡的智者,而是指圣者。因为圣者了知诸业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不会造作有漏的罪业、福业以及不动业。
“是故愚者作”,所以,只有愚者,也即没有证悟的平凡众生才会造作这样的业。
“智者见性故”,智者为什么不造作诸业呢?因为智者已经证悟了本性,所以就不会造作轮回的根本——业。
己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如果十二缘起不灭,就必然会有轮回的流转;反之,如果十二缘起能够还灭,就能打破轮回而获得解脱。
此偈颂的原译为:“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此处根据藏文版本改为:
若灭无明者 则不生诸行
如果能够灭除无明,就不可能产生诸行,后面的十一缘起支都会随之而息灭。
以见性修道 断灭无明者
以是事灭故 是事则不生
该偈颂在汉文译本中缺漏,现根据藏文原版予以增补。
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令无明消失呢?通过明心见性,通过证悟之后进入修道,才能彻底断灭无明。除此之外,任何外道所讲的方法都不能解决断灭无明,所以,断灭无明最关键、最重要的方便,就是见性修道。
前一个“是事”,是指无明;后一个“是事”,是指行。如果无明能够消灭的话,“是事则不生”,不生的是什么呢?就是行。如果行能够消灭的话,识也就随之而毁灭。不仅无明与行之间的关系是如此,我们还可以依此类推,因为十二缘起的前前支一旦毁灭,后后支都不可能再产生。这样一来,十二缘起支也就只能宣告破灭。
但是苦阴聚 如是而正灭
只有通过以上方法,才能将这样的一大堆苦阴真正灭掉。否则,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消灭无明,却妄想从中途直接消灭身体的话,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如果想消灭十二缘起,就只能以无明为突破口。一旦无明灭逝,后面的有支就不可能产生。只有前前支的断除,才能令后后支灭逝。正因为外道不了解轮回的根源是无明,也无从找到推翻无明的方式,所以就无法打碎十二缘起之链,并在该环节的中间断除身体的束缚,从而获得最终的解脱。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