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佛说摩登女经》课程拓展内容之不净观修习 Back

《佛说摩登女经》课程拓展内容之不净观修习

u susila(善戒) 求学足迹 2020-09-05


阿含笔记59:不净观的修习


内容介绍:

       阿含笔记59主要收录了不净观的修习。它是属于身念处的修行,不仅对治淫欲的绝好的方法,而且是成就涅槃的基础修行。所以佛陀在经典处处极力强调了这种修习方法的。比如经云:世尊以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 所以不净观修行是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都应该要修行的基础修行。 

      其实不净观(身念处)的修行到了佛陀那里才被发现并流传在世间的,外道并没有这种修法。而且大部分的人,特别是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很难理解这种修法,殊不知这种修法就是针对我们内心强烈的欲望(执着)而设定的对治法门。因为人特别执着于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包括保养和美丽),其中男女之间的身体接触更迷惑人心。这种强烈的欲望足够毁一个人的意志力并烧毁整个身心,所以没有被训练的普通的人是难以抵挡住这种魔力的。这种诱惑力到底有多强大下面的故事给我们说明一切。

       这是一个是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有一帮俘虏被敌方抓获之后在偏僻的地方待了七八年,后来有一天终于被释放了。当他们在野外偶然发现刚死去不久的一具尸体的时候,而且知道那是一具年轻的女性尸体的时候,忍不住欲望的冲动马上做出那种事情了…人竟然还能与死尸做出这种事情,对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事实就是事实,这是俨然存在于现实中的故事。有很多的记录片和电影也记录了这些现实中的男女故事也可能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都会发生的事情。

       根据清净道论记载,修习不净观的时候,禅修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能面对对异性尸体来修习不净观的。因为只要是皮肤还没有完全腐烂之前,不管是死还是活,还存在着取男女相的可能性。禅修者一旦取这些男女相马上会感觉到欲望的冲动的。所以对异性不能修习不净观的,前边的故事足够证明这一道理。所以佛陀在戒律上也明确规定一位比丘是连自己母亲的手都不能碰的。说明母子之间和父女之间也会可能发生同样的感情的。这也说明人性的欲望是多么贪婪也说明了这种渴望是多么强烈而且迷惑人心。经典告诉我们这种魔力般的诱惑力随时会鼓惑人心的,并守住在每一位禅修者的背后,像魔鬼一样常伺其便。所以一位禅修者如果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没有充分地培养厌恶心之前,他是根本没有能力招架这种诱惑的。所以只要是愿意解脱的人每一个人都值得去修行这种不净观的修行。


      不能对异性身体修习不净观


      清净道论记载:或者取得全体的任何部分,即以彼处为膨胀的界限。男子对于女体(尸),女子对于男体(尸)是不适宜的。在异性的尸体不能生起(不净相的所缘),只是扰乱的缘而已。如中部义疏中说:“虽系腐烂的女人亦能夺去男子的心”。

          --清净道论第六章 说不净业处品


       虽然现代社会很难找到一具死尸来修行不净观,可是包括缅甸和泰国的东南亚的几个南传佛教国家依然很流行这种修法。不净观主要是观察死尸的厌离相为特点,除了死尸以外我们还可以针对自己的身体和他人身上修习不净观。那就是三十二分身的修习了。本笔记主要讲述了清净道论介绍的对死尸进行的十不净相的修习方法,下一期笔记会专门详细地谈论三十二身分的具体修行方法的。



一、当修不净观


1、俱

  

        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

        云何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

        是比丘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如修不净观经,如是修习随死念,慈心,空入处,安那般那念,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膀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离想.骨想.空想。一一经如上说。

            --杂阿含经741经不净观经



2、观身不净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法?

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长阿含经2经游行经



3、当修不净观


        尊者婆耆舍厌离偈:

  贪欲所覆故  炽然烧我心

  今尊者阿难  为我灭贪火

  慈心哀愍故  方便为我说


  尊者阿难说偈答言。

  以彼颠倒想  炽然烧其心

  远离于净想  长养贪欲者

  当修不净观  常一心正受

  速灭贪欲火  莫令烧其心

  谛观察诸行  苦空非有我

  系念正观身  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  灭除憍慢使

  得慢无间等  究竟于苦边

               --杂阿含经1214经贪欲经



4、迦叶佛所奉行的十想之法(由来已久的法门)


        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世尊言: 如来今日与诸比丘说十想之法。其能修者。断诸有漏。成无漏行如我。世尊。不堪任行此想。所以然者?欲心多故。身意炽盛。不得宁息。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 汝今当舍净想。思惟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所以然者? 若比丘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比丘当知:

欲为不净。如彼屎聚。

欲如鸜鹆。饶诸音响。

欲无返复。如彼毒蛇。

欲如幻化。如日消雪。

当念舍欲。如弃塳间。

欲还自害。如蛇怀毒。

欲无厌患。如饮碱水。

欲难可满。如海吞流。

欲多可畏。如罗刹村。

欲犹怨家。恒当远离。

欲犹少味。如蜜涂刀。

欲不可爱。如路白骨。

欲现外形。如厕生华。

欲为不真。如彼画瓶

内盛丑物。外见殊特。

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比丘。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 

       汝今。比丘。当忆昔迦叶佛所奉行十想。今当重思惟十想。有漏心便解脱。

  尔时。彼比丘悲泣堕泪不能自止。即时头面礼佛。白世尊言: 唯。世尊。愚惑积久。如来躬自说十想。方欲远离。今自忏悔。后更不犯。唯愿如来受其重过。原恕不及。

    佛吉比丘: 听汝改过。勿复更犯。又如来与汝说十想而不肯奉持。

    是时。彼比丘闻世尊教诫已。在闲静之处。克己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者。欲升其所愿。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尔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增一阿含经416经欲如



二、清净道论介绍的不净观的修习


(一)(膨胀相的修习法)


      瑜伽者若欲于膨胀之身生起膨胀之相而修称为膨胀之禅的,应该如地遍中所说的方法去亲近阿阇梨而把取业处。那些对瑜伽者说业处的人,对于(1)为取不净相而前行的处所,(2)四方诸相的考察,(3)以十一种法取相,(4)观察(至墓场等)往返的道路,(5)乃至最后的安止规定,都应该说。那些瑜伽者应善学一切,到前面所说的住处,遍求膨胀相而住。。。。

      详细的修法过程请参照清净道论第六章的内容)



5、修行根器的差别



        其次如已亲近过去诸佛,曾习业处,行头陀支,思惟(地水火风的)大种,把握(无常、苦、无我)诸行,观察(缘起的)名色,除有情想,行沙门法,熏习其(善的)熏习,修其所修,得(解脱)种子,具上智而少烦恼的善男子,见其所见的尸体处,即得显现似相。如果不能如是显现,则以此六法取相而得显现。假使这样依然不能显现,那么,他们必须再以关节、孔隙、凹部、凸部、周围[412] 五法取相。


注释:

412.以关节(sandhito)、以孔隙(vivarato)、以凹部(ninnato)、以凸处(th-alato)、以周围(samantato),《解脱道论》“以节、以穴、以坑、以平地、以平等”。

 


三、十想


6、真实三昧相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云何随护断?

        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尽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云何修断?

        若比丘修四念处等。是名修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断断律仪断  随护修习断

  此四种正断  正觉之所说

  比丘勤方便  得尽于诸漏

       --杂阿含经879经四正断经⑤



7、十想


        世尊告诸比丘: 其有修行十想者。便尽有漏。获通作证。渐至涅槃。云何为十? 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膨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是谓。比丘。修此十想者。得尽有漏。得至涅槃界。

       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乐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证

       是故。比丘。若在树下静处露坐。当思惟此十想。

       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经415经


四、清净道论所记载的十不净的语义


8、十相


        在遍(十遍)之后,再指示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409] 十种无意识者(死者)的不净。

     (1)在命终之后渐渐地膨大,犹如吹满风的皮囊,所以叫膨胀。膨胀即“膨胀相”,或以厌恶的膨胀为“膨胀相”。即与膨胀的尸体是同义语。

     (2)破坏了的青色为青瘀。青瘀即“青瘀相或以厌恶的青瘀为“青瘀相”。在那肉的隆起处是红色的,脓所积聚处则白色,其它多处则青色,在青的地方如为青衣所缠,和这样的尸体是同义语。

      (3)在诸破坏之处流出脓来叫脓烂。脓烂即“脓烂相,或以厌恶的脓烂为“脓烂相”,和这样的尸体是同义语。

      ( 4)解剖为二而未离开的为断坏。断坏即“断坏相”,以厌恶的断坏为“断坏相”。即与从中央剖开的尸体是同义语。

      (5)这里那里各各为犬和野干所食啖叫做食残。食残即“食残相,或以厌恶的食残为“食残相”。像这样的尸体是同义语。

      (6)种种离散为散乱散乱即“散乱相,或以厌恶的散乱为“散乱相”。即一处是手,另一处是脚,又一处是头,这里那里散乱着的尸体是同义语。

      (7)由斩斫而与上述同样散乱的为“斩斫离散相像乌鸦的足迹,于肢体中以刀斩斫而如前述散乱的尸体是同义语

      (8)流出的血散布在这里那里为“血涂相。即为流出的血所涂的尸体是同义语。

      (9)诸蛆虫为虫,为虫所散布叫虫聚相。即充满于虫的尸体是同义语。

     (10)骨即“骨相”,或以厌恶的骨为“骸骨相,即与骸骨是同义语。

        其次,此等(十不净)也是依此膨胀等生起的诸相的名字,又是于此诸相中证得诸禅的名称。

               --清净道论第六章 说不净业处品


注释:

409.

膨胀相(Uddhumātaka)、青瘀相(Vinilaka)、脓烂相(Vipubbaka)、断坏相(Vicchiddaka)、食残相(Vikkhayitaka)、散乱相(Vikkhittaka)、斩斫离散相(Hata-vikkhittaka)、血涂相(Lohitaka)、虫聚相(Puḷuvaka)、骸骨相(Aṭṭhika)。

《解脱道论》“膨胀相、青瘀相、溃烂相、斩斫离散相、食啖相、弃掷相、杀戮弃掷相、血涂染相、虫臭相、骨相”。 


9、十相的对治


(二)依贪行者的区别。


(一)当尸体成为厌恶状态的时候,即转变为膨胀相的自性或青瘀等任何其它的自性。如果能够获得任何的厌恶相,即在那里作“厌恶的膨胀相,厌恶的青瘀相”的取于不净相,故知依尸体的(不净)自性转变而说十种不净的区别。


(二)依贪行的差别说,即是

由于膨胀相的显示其尸体的坏形,故适合于贪[414]*2行的人。

由于青瘀相的显示其坏色的皮肤,故适合贪身色的人

由于脓烂相的显示其与身色连络的恶臭的状态,故适合贪于由花香等的装饰而生的身香的人。

由于断坏相的显示其中间的孔隙,故适合贪于身体坚厚的人。

由于食残相的显示有肉的丰满部分的破坏,故适宜贪于乳房等身体的肉的部分的人。

由于散乱相的显示四肢五体的散乱,故适宜贪于四肢五体的玩弄之美的人。

由于斩斫离散相的显示其整个身体的破坏变易,故适宜贪于身体完整的人。

由于血涂相的显示血的涂抹的厌恶状态,故适宜贪于装饰成美丽的人

由于虫聚相的显示普通都有的身体的无数的蛆虫,故适宜贪于身为我所有的人。

由于骸骨相的显示身体的骨头的厌恶,故适宜于贪完整的牙齿的人

如是当知依照贪行者的区别而说十种不净的差别。


注:

414.*2 故适合于贪外形的人。 



10、十不净观只能获初禅


        次于十种不净之中,譬如在水不静止而急流的河中,由于舵的力量可以停止船只,若无有舵想止住它是不可能的;如是因所缘的力量弱,由于寻的力量,止住于心而成专一,若无有寻想止住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十不净中只能获初禅,不能得第二禅等(第二禅等无寻故)。

       --清净道论第六章 说不净业处品 杂论十不净



五、经典里所描述的十相


11、大念处经(杂阿含经)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璅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中阿含经98经念处经



12、随观身‧ 观墓园九相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南传长部22经大念住经



翻译(庄春江译)


  再者,比丘们!犹如比丘如果看见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已死一天、已死二天、已死三天,肿胀、青瘀、生脓烂,他就此身联想:『此身也有这样的法,将成为这样,未跨越这样。』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中略)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 


  再者,比丘们!犹如比丘如果看见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被乌鸦、鹰、秃鹰、苍鹭、狗、虎、豹、狐狼、各种生出的虫吞食,他就此身联想:『此身也有这样的法,将成为这样,未跨越这样。』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中略)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 


  再者,比丘们!犹如比丘如果看见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有血肉、连着筋的骨锁,……(中略)无肉、沾血、连着筋的骨锁,……(中略)无血肉、连着筋的骨锁,……(中略)骨散乱地离散四处:手骨一处,脚骨一处,脚踝骨一处,小腿骨一处,大腿骨一处,腰骨一处,肋骨一处,脊椎骨一处,肩骨一处,颈骨一处,颚骨一处,齿骨一处,头盖骨一处,他就此身联想:『此身也有这样的法,将成为这样,未跨越这样。』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中略)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 


  再者,比丘们!犹如比丘如果看见被舍弃在墓地的遗骸类似螺贝颜色的白骨,……(中略)堆过一年的骨头,……(中略)腐烂成粉末的骨头,他就此身联想:『此身也有这样的法,将成为这样,未跨越这样。』像这样,或住于在自己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外部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自己的与外部的身上随观身,或住于在身上随观集法,或住于在身上随观消散法,或住于在身上随观集法与消散法,或『有身体』的念已现起,直到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而住于无依止,他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比丘这样住于在身上随观身。 

  九墓地节终了。 

     --南传长部22经大念住经


13、观死尸(增一阿含经)


云何思惟四意止?

       于是。比丘内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外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外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观痛痛而自娱乐。外观痛痛。内外观痛痛。内观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

  云何比丘内观身而自娱乐?

。。。

       复次。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不净。犹如彼人观竹园。若观苇丛。如是。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诸不净。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体膀胀。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免此患。若复比丘观死尸。乌鹊.鸱鸟所见啖食。或为虎狼.狗犬.虫兽之属所见啖食。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患。是谓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啖半散落在地。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法。

      复次。观死尸肉已尽。唯有骨在。血所涂染。复以此身观彼身亦无有异。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筋缠束薪。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骨节分散。散在异处。或手骨.脚骨各在一处。或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胁骨。或脊骨。或项骨。或髑髅。复以此身与彼无异。吾不免此法。吾身亦当坏败。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白色.白珂色。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不离此法。是谓比丘自观身。

  复次。比丘。若见死尸骨青.瘀想。无可贪者。或与灰土同色不可分别。如是。比丘。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此身无常。为分散法。如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观身。内外观身。解无所有。

           --增一阿含经83经念身经



14、念身经(中阿含经)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狗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腐烂食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复次。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随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断心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则知上如真。是谓比丘修习念身。

  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若彼有心意解遍满。犹如大海。彼诸小河尽在海中。若有如是修习念身.如是广布者。彼诸善法尽在其中谓道品法也

      --中阿含经81经念身经


六、人体的真相


15、对治五盖与五禅支的生起


       关于(取相与似相)二相的各别作用:即“取相”的显现是坏形的、可怕的、恐怖的景象。然而“似相”则如四肢五体肥满的人随其所欲吃饱了睡卧的样子。在获得似相的同时,因对外欲不作意之故而得镇伏舍于爱欲。因舍于随贪而他的瞋恚亦舍,犹如血除而脓亦除。同样的由于勤精进故舍断昏沉睡眠。因无追悔而作寂静法的精勤,舍断掉举恶作。因得殊胜的现前,故对指示行道的导师(佛),对行道及行道的果而得除疑。如是舍除了五盖同时于似相中以心的攀缘为相的寻生起,成为相续思惟作用的伺,获得殊胜的证悟之缘故喜,由喜意而生轻安,因轻安而生乐,由乐而生心定,故因乐而成心一境性的五禅支现前如是初禅的影像的近行禅亦在那一剎那生起。此后得证初禅的安止及五自在的一切,如地遍中所说。



16、人体的真相


        虽有十种不净但其特相只是一个;即是十种的不净,恶臭的厌恶的状态为特相这种不净相不只依于尸体而起,犹如住在支提山的摩诃帝须长老的看见齿骨,又如僧护长老的侍者沙弥看见坐在象背上的国王一样,亦可在生人的身上生起的(三十二分身的修习)。

       诚然尸体和生人的身体是同样不净的,但因生人的身体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认识它的不净相罢了

      本来这个身体是三百多根的骨聚一百八十关节的结合,九百腱的连结,九百块肉所涂,湿的人皮(内皮)所包,外为表皮所遮,无数大小的孔隙如油壶一样的上下漏流不净,虫聚的寄生处,诸病的住处,一切苦法的根据地,九个疮口如溃破了的老脓疱一样的常流不净──即两眼出眼眵,两耳孔出耳垢,两鼻孔出鼻涕,口出食物津液痰血,两下门出大小便──,九万九千的毛孔出不净的汗汁,为苍蝇的缠绕。



17、此身骨有三百六十 


  比丘当知。因缘合会。乃有此身耳

       又复。比丘。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万九千。脉有五百。筋有五百。虫八万户。比丘当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灾变

      比丘。当念思惟。如是之患。谁作此骨。谁合此筋脉。谁造此八万户虫?

  尔时。彼比丘作是念思惟。便获二果。阿那含.若阿罗汉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三百六十骨  在此人身中

  古佛之所演  我今亦说之

  筋有五百枚  脉数亦如是

  虫有八万种  九万九千毛

  当观身如是  比丘勤精进

  速得罗汉道  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  愚者之所贪

  智者心欢悦  闻此空法本

     --增一阿含经329经空经



18、男子喜爱女人,女人喜爱男人的是什么?


       假使他的身体不注意用齿木刷牙、洗脸、[415]*3沐浴、穿衣等,或者如生来一样的蓬头散发去从村至村的游行,则于国王、清除粪秽者、旃陀罗等之间是同一厌恶之身,没有什么差异的。这里国王或旃陀罗的身体,其不净、恶臭、及厌恶是没有不同的。只是在此身上用齿木和洗脸等清除其齿垢等,用各色的衣服遮蔽其羞部,涂以各种颜色的涂料,饰以花等各种装饰品,然后执起“我”或“我的”,如是作成其形式而得其地位。


      因为此身给外部的装饰所遮蔽,不知道他的如实相的不净相,所以男子喜爱女人,女人喜爱男人。依第一义说实无少许值得喜爱之处。的确,不论发、毛、爪、齿、唾、涕、大便、小便等哪一部分,若从身体落下之后,叫人用手去一触也不愿意,都是觉得那是憎嫌的厌恶的。其实遗留在身体的部分和落在外面的是同样厌恶的,只因他为无明的黑暗所笼罩,自生贪染,执取其身体为喜、爱、常、乐、我而已

注:

415.*3 洗脸、涂头油、沐浴、穿衣等, 




19、昏迷了的老野干


     如果这样执取的人,正如昏迷了的老野干一样:一天它看见[416]*4未曾落花的甄叔迦树,便自想道:“这是肉块!”所以说:


譬如林中的野干,

看见了开花的甄叔迦,

它想道:“我已得到了肉树”,

急急的向前奔跳;

贪婪的野干

尝尝缤纷的落花,

执着说:“这地上的不是肉,

挂在那树上的才是啦。”

有智慧的人

不但不执落掉的部分,

留在身上的,

也视为同样的不净。

昏迷的愚人

执此身为净,

由此而作恶

苦恼不解脱。

所以有智慧的人

在死人、或活人的身上,

除去净性之想,

当见污秽之身的自性。

即是这样说:

此身像粪一样的臭,

像尸一样的不净,

为愚夫所喜爱,

为具眼者所呵弃。

这个臭秽之身

哪知是个湿皮囊

有九门的大疮伤,

常有不净的奔放。

若把此身的内部

翻过外面来,

就要拿根棒,

把乌鸦和犬赶开。


       是故有善德的比丘无论在生人的身上或死人的身上,认识了不净的行相,即取那相作为业处,直至证得安止定。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定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六品,定名为不净业处的解释

注:

416.*4 一天它看见林间未曾落花 


六、修习三十二分身


20、身体三十二部分的观察


  现在就来说明以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为基础的身念处方法。练习注意个人身体的利益详载于《增支部》。这三十二个部分包括二十种固体与十二种液体,大致可分为六组,每一组至少需要观察五天。六组的内容如下:

  一、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

  二、肉、筋、骨骼、骨髓、肾。

  三、心、肝、横膈膜、脾、肺。

  四、内脏、肠、胃物、肠膜、粪便、脑髓。

  五、胆汁、痰、脓、血、汗、固态脂肪。

  六、眼泪、液态脂肪、唾液、黏液、关节润滑液、尿。


  为了跟上一百六十五天的课程,禅修者必须不断地诵念与观想这六组的内容,首先他要由前而后,每组各做五天,然后由后而前,也是每组五天;经过这六十天的练习后,重复前面的顺序,再做一次。接着,禅修者必须依序由第一组开始,每次增加一组、二组、三组……最后六组一起观察的方式,不断诵念与观想,每增加组数各做五天,正向与反向各做一遍。最后,在近六个月的训练后,禅修者对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都能保持正念的境界。


  反复练习的效果是身体构造在脑海的影像愈来愈明显,身体令人厌恶与毁坏的性质渐渐显露出来,混乱的心则愈来愈集中而渐渐专注。

  口头的诵念是观想的课程中必须做的,为了达到正确的进展,必须反复口诵与观想,这点很重要,也与佛陀的话相应:

  口诵为内心诵念的条件,而内心诵念则是为了透视身体构造的不净特性。

  很重要的一点是,全神贯注身体各部分的禅修法,始于头发,终于小便,是与四念处有关的禅修中最殊胜的一种。

       --本文摘自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七)唐卜陆西亚多




七、修不净观的威力


20、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

  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

  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

  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

  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

  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

  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

  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

        如是。比丘。修微细住。诸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

        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能令休息?谓安那般那念住。

            --杂阿含经809经金刚经



21、修不净观的威力


     尔时世尊。游毘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以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诸比丘作是念:今世尊为我等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

        时诸比丘即无数方便习不净观。从定觉已厌患身命愁忧不乐。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死蛇死狗死人系其颈甚厌患臭秽。

        诸比丘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愁忧不乐 。便求刀欲自杀。叹死赞死劝死。

        诸比丘在婆裘河边园中住。作是念:世尊无数方便 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彼以无数方便习不净观。厌患身命愁忧不乐求刀欲 自杀叹死赞死劝死。

        时有比丘字勿力伽难提。是沙门种出家(言沙门种是姓)手执利刀入婆裘园中。见有一比丘厌患身命秽污不净。遥见勿力伽难提比丘来语言:大德。断我命来。我以衣钵与汝。波即受其雇衣钵已便断其命。於彼河边洗刀心生悔恨言:我今无利 非善。彼比丘无罪过。而我受雇断他命根。

        时有一天魔知彼比丘心念。即以神足而来 在勿力伽难提比丘前。於水上立而不陷没劝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

        时难提比丘闻魔赞已悔恨即灭。便作是念:我今获大功德度不度者。即复持刀入园中而问言:谁未度者我今欲度之。

        时。有未离欲比丘。见勿力伽难提比丘甚大怖惧毛竖。勿力伽难提见已语诸比丘言:汝等勿惧诸根未熟未任受化。须待成熟当来相化。其中比丘欲爱尽者。见勿力伽难提心不怖惧身毛不竖。时。勿力伽难提比丘或日杀 一比丘或杀二三四五乃至六十人。

        时彼园中死尸狼藉臭处不净状如冢间。时有诸居士 礼拜诸寺。渐次至彼园中见已皆共惊怪讥嫌言:此园中乃有是变。沙门释子无有慈愍共相杀害。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共相杀害。此诸比丘犹自相杀况於余人。 我等自今勿复敬奉承事供养沙门释子。即告诸村邑勿复容止往来。时诸居士见此园中 如是秽恶便不复往返。


        尔时毘舍离比丘以小因缘集在一处。尔时世尊观诸比丘众减少 。诸大德比丘有名闻者皆不复见。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言:众僧何故减少。诸名闻 大德者。今为所在皆不见耶?

       尔时阿难以先因缘具白佛言:世尊先以无数方便广为诸 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时。诸比丘闻已厌患身命求人断命是以少耳。唯 愿世尊。与诸比丘更作方便说法。使心开解永无疑惑。   

        佛告阿难:今可集诸比丘会讲堂。时阿难受佛教。即集诸比丘会讲堂集比丘僧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众僧已集。愿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诣讲 堂在众中坐。告诸比丘:有阿那般那三昧。寂然快乐。诸不善法生即能灭之永使不生。

       譬如秋天降雨之后无复尘秽。又如大雨能止猛风阿那般那三昧亦复如是。寂静快乐 。诸不善法生即能灭之。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为诸比丘说阿那般那三昧。叹阿那般那三昧。叹修阿那般那三昧。

        彼诸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无数方便为我等说阿那般那 三昧。叹阿那般那三昧。叹修阿那般那三昧。当勤修习之。

        时。诸比丘即以种种方便思惟入阿那般那三昧。从阿那般那三昧觉已。自知得增上胜法住於果证。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婆裘园中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婆裘园中比丘痴人。而自共断命?

        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婆裘园中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 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咄! 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四分律卷第二(初分之二)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四波罗夷法之二  



22、不念身者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犹如有瓶。中空无水。正安著地。若人持水来泻瓶中。于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当受水不?

  比丘答曰:受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空无水。正安著地。是故必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犹如有瓶。水满其中。正安著地。若人持水来泻瓶中。于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复受水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彼瓶水满。正安著地。是故不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有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犹如力士。以大重石掷淖泥中。于比丘意云何。泥为受不?

  比丘答曰:受也。世尊。

  所以者何。泥淖石重。是故必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犹如力士。以轻毛鞠掷平户扇。于比丘意云何。彼为受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毛鞠轻阐。户扇平立。是故不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犹人求火。以槁木为母。以燥钻钻。于比丘意云何。彼人如是。为得火不。

  比丘答曰:得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以燥钻钻于槁木。是故必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不正立念身.游行少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空无念身故。


  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犹人求火。以湿木为母。以湿钻钻。于比丘意云何。彼人如是。为得火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以湿钻钻于湿木。是故不得。如是若有沙门.梵志正立念身.游行无量心者。彼为魔波旬伺求其便。终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中阿含经81经念身经




往期内容点击下面划线部分进入相关内容


阿含笔记58:如何对治淫欲(二)

阿含笔记57:如何对治淫欲(一)

阿含笔记56:对治法门

阿含笔记55:大医王

阿含笔记54: 老病死

阿含笔记49:十念法门

如何开始禅修(恰密西亚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