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11-2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11课
1.《极乐愿文》是一部什么样的法?
《极乐愿文》是作者乔美仁波切所修持的法要,以利益众生为发心所作。仅以《极乐愿文》的文字,也可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此乔美仁波切教诫我们,如果有人要借《极乐愿文》抄写,那就不要吝啬,应慷慨地借给他。
这个法就像《金刚经》和《心经》那样殊胜,它能让结缘众生从不同途径获得真实利益。
这部论典中,着重宣说了大乘经藏之密意——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功德。是因易修(修持往生四因即可)、果易成(如法而修决定往生)之法,是包括凡夫在内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捷道,在显宗道中无有比此更甚深的教言。
它是没有获得过传承、会读诵之人也可阅诵,并且有极大功德的殊胜显宗法要。
2.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是因易修、果易成之法,是包括凡夫在内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捷道,在显宗道中无有比此更甚深的教言,因而也是乔美我自己的根本修法,有缘众生也随力精进修持,千万不要将它尘封起来。
乔美仁波切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故他所说的语言就是金刚语。务必应该珍惜。《宝性论》云:“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意谓:何人一心为了佛法,以断除世间八法的清净意乐宣说符合解脱道的教言,那我们就应像对待佛语那样,恭敬顶戴他所说的话。对具有广大利生作用的此愿文,我们也应如佛语一样听闻、修持。
这部愿文,乔美仁波切没有掺杂任何私人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宣说,它的内容完全符合解脱道,因此我们应该像《阿弥陀经》和《般若摄颂》那样来对待它。
不要有民族、地域和教派的分别。不能因为《极乐愿文》的作者是藏族人,而我是汉族人,所以我不修学它。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只要有离苦得乐的窍诀,我们就应接受。
第12课
1.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是什么?对此请谈谈你的感想。
往生四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
对于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讲,这四因必须了达并再再修持,否则难以往生。一般来讲大多数众生皆应具足四因,因为这在佛经中有明显宣说。
在明白了学佛、念佛的重要性后,我们也不能抛开教证、理证盲目念佛,而应按佛在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来作实际修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顺利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云:“阿难,任何众生若能再三观想彼如来,积累诸多无量善根,发菩提心圆满回向,发愿往生彼佛刹土,则其临命终时,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阿弥陀佛为数多比丘众围绕,现于彼前,垂视而住。彼等现见无量光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死去,将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教证明确宣讲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和往生时的情况。
(各自分析自己情况对四因做的如何,以后如何做等等。)
2. 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非常稀有?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以及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更为稀有。
阿弥陀佛最初只是一位世间国王,后来出家发愿,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积累二资之后,最终成就了无上菩提,而今正以极乐世界无余陶熔一切众生,以让无量的众生在那里获得圣果,确实非常稀有。极乐世界极为庄严,极乐世界美妙绝伦,佛陀往昔所发大愿全部已经成就,依靠他的福德力,刹土也已形成,一切众生只要能如理持名、观想,皆可自在往生,其刹土摄集一切功德的优长,也即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故说最为稀有。
第13课
1.娑婆苦在何处,极乐乐在何处?
娑婆乃印度梵语,其意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以住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一定要忍耐,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老死病等痛苦。我们这个世界经常出现海啸、地震等四大灾难,整个环境也凹凸不平,甚至最美的地方也有种种缺陷。这个世间苦不堪言,即使来世转生为有财产、有地位的人,也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根本无法摆脱三根本苦和八支分苦。
极乐世界是器情二者都极为清净的刹土,它既不存在丝毫诸如普通土石、高岗洼地、危险地带、四大损害等不悦意景象的器世界之苦,也听不到诸如三恶趣、生老病死等名的有情之苦,是极其安乐之自性。
2.我们应怎样明观福田?
从娑婆世界向西经过无数刹土,稍许上方有一圣境处,即极乐世界。
无有阻碍的自心是清晰了然、无有障蔽的,它既可观想地狱、也可观想清净刹土,而在这里,则应如唐卡图案现于心中一样明观福田。这是在说,要像观唐卡一样明观福田。初学者如果无法直接观想极乐世界,则应反复看极乐世界的唐卡,然后于内心再三忆念、观想。还可以这样观想:先看一下阿弥陀佛的唐卡,然后于心中再再观想它的庄严。平时念佛、念《极乐愿文》以及临终之时都要如此观想。
可以这样有窍诀性地忆念:在娑波世界的西方,有一个不同于我们这个刹土、具足一切无上安乐的极乐世界;一心专注于西方,乃至微乎其微的善根以上都为往生极乐世界而作回向;这也是明观福田。
第14课
1.怎样遣除修学净土法门的违缘?
在修学净土法门时观想非常重要,但观想之前一定要以智慧遣除相续中的怀疑。应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和清净的佛法,认真地领会《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的义蕴,并时时刻刻自我反省,这样就能遣除相续中的怀疑,从而生起正信。皆应认真闻思修行并再再观察自相续,这极为重要。
2.应怎样看待阿弥陀佛有不同身相?
佛陀的行境不可思议,众生各自福德有大小之别,而导致说法和所见有所不同。虽然阿弥陀佛的相千变万化,但本体并无差别。佛陀的智慧与等持不可思议,而所化众生的根机和意乐又千差万别,所以佛陀就会显现各种各样的相。佛陀应机说法、逗机施教。随顺不同众生的因缘佛陀就有不同的示现。万法皆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因缘变了,它就会随之而变,所以千万不能用永恒不变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
关于阿弥陀佛有不同身相不同经论的不同说法都是正确的,皆应生起信心;但在修行时则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以净土法门而言,阿弥陀佛有很多身相,如果你对其中一种身相最有信心,那就应经常观想这种相,临终时阿弥陀佛也会以这种相来接引你。
第15课
1.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大圆满法及所有密法?
在末法时代,大圆满法和净土法门具有殊胜加持,对无数众生来讲,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门。法王如意宝曾说:“我们应在一辈子当中不断修行,但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在显宗是净土法,在密宗是直接断除三有根本的大圆满,这两个法缺一不可,如果谁轻易舍弃,那他就是无有智慧者。”
大圆满法的殊胜。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讲,大圆满法非常应机。应成续、诸天会集续等续部云:“唯大圆满法,堪可调化浊时众生。”莲花生大士也说:“五浊越炽盛,大圆满的加持越强烈。”
大圆满法极为殊胜,因为很多显宗以隐蔽的方式宣说的道理,在大圆满中都有非常直接的说明,依靠它而修行,自然就像顺水乘舟那样一日千里,也即非常直捷快速。不必说获得圣果,就是在凡夫位时,依靠大圆满法的窍诀,也能对心的本来面目产生不共的定解。
密法就像如意宝一样。密法百分之百合理,何人享用它,谁的法身慧命就能得到滋养。
其实密法非常清净,只要有信心,任何人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如果没有信心,仅仅依靠自己的庸俗分别念,那想得到密法的利益也极为困难。
要理解甚深的密法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像要理解净土法门一样。对于高深莫测的密法,可能很多人的分别念更难接受,但我们千万不能断然舍弃,而应慢慢对它产生信仰。所以不管是修净土法还是密法,大家皆应一边闻思一边修行,这也是无数前辈大德们的优良传统。
2.详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佛的加持?
只要有信心,无论是远是近,都能得到佛陀智慧和大悲的观照。
《宝积经》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可见,只要我们能观想、祈祷佛陀,那恒时就能得到佛陀的加持,也自然解脱一切罪业。真正的修行人应把对佛陀的祈祷融入生活,白天晚上、行住坐卧都要忆念、祈祷佛陀。应将佛法的信仰落实在生活中。
圆满正等觉恒时具足大悲心,无论自己祈祷与否,佛的大悲观照始终周遍各方。然而,如果没有以信心祈祷开启大悲之门,则无法见到加持的光明。所化众生要得遇佛陀的大悲加持,必须要积资净障,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来净化自相续,则无法亲见佛陀,如同明镜未经擦拭便不能显现影像一样。
3.为什么明观福田一定要建立在信愿的基础上?
藏传佛教所提倡的往生四因与汉传佛教所提倡的信愿行,可以融会贯通。麦彭仁波切也讲:在四种因中,明观福田与发清净愿最为重要,而积资净障与发菩提心起辅助作用,故在明观福田的时候,一定要有强烈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往生的强烈愿望,这样才能往生。
第16课
1.怎样才能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眷属无量无边之理产生信解?
其实凡夫根本不知道分别念可信到什么程度,竟然想用庸俗的分别念来衡量极乐世界,以及诸佛菩萨的甚深境界。其实,凡夫的眼界就像井底之蛙那样狭隘,依靠它不可能了知清净刹土众生的数量,以及佛陀的智慧和力量等,因为这些远远超越了它的行境。就像一只小虫,不管它如何聪明,它也不可能理解人类的现代科技;同样,凡夫人再怎么样聪明,他也无法以自力了达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佛陀乃量士夫,极乐世界等的存在是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既然如此,那大家就应诚信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解脱的机会。而且,在值遇如此殊胜的净土法门时,大家再也不能拖延懈怠,而应及早实修,并争取早日从业惑烦恼中摆脱出来。
2.为什么净土法很容易修持?
如果面朝西方以对生的方式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则与密宗里面修生起次第相同。生起次第是观想实质性的本尊等,如若不具备清净的忆念,也即未能将本尊观想为如彩虹般现而无自性,而是将其执为实有,那就称为贪执妙相本尊之分别念,这是生起次第的障碍。而极乐世界则是未经绘画的自成坛城,观修阿弥陀佛也是以信心忆念佛陀,因此无论观成如照片、唐卡、布画般扁平,还是如铜像、铁像、瓷像等铸像般凹凸不平……,任何形象都可以;如果是修生起次第,则应观想成现而无自性,但在这里并没这么严格。
再加上,阿弥陀佛现在以色身住世,所以我们在观想时,最初也不需要从极乐世界迎请阿弥陀佛,中间也不需要观想阿弥陀佛安住在前方的虚空中,或与誓言尊者融为一体,最后也不需要祈送回极乐世界。只需日日夜夜念念不忘,比如: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他是一切诸佛的总体,他时时刻刻都以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我,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信心一直忆念着他,那就完全足够了,可以说这就是修往生法的一大要诀。
净土法门一点都不复杂,它的确是简便易行之法。虽然净土法简单易修,但功德却非常大,所以大家皆应长期修持。若能长期熏修,即使没有禅定,也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但仅以此法,临死时也有解脱的希望。许多大德认为,即使不会参禅,只要有净土,也完全能解脱。
即使没有很高的智慧,但只要能以强烈的信心精进念诵,也能获得成就。
如果没有出现猝死,那在死亡到来时,自己就应该能觉察得到,这时就应及时作好准备。比如你已七天没有吃饭了,此时就要观想:可能我很快就要死了,而死亡的时候,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他任何皈依处也没有,所以从现在开始直至断气的那一刻,我都要忆念阿弥陀佛。如果提前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因为临终时的意识很有力量,那就很有可能获得解脱。中阴法门中说,临死时的心就像非常可靠的捎口信者一样,那时若能转为道用,则很有可能摆脱轮回。
第17课
1.请以教证说明,以信心忆念佛陀的重要性。
无论是眼睛见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其他诸佛菩萨的像,还是耳朵听到他们的名号,甚至仅在心里忆念阿弥陀佛等圣尊时时刻刻都在垂念、观照着我,或者手触佛像等,这些都是解脱之因。
《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意思是说,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而因缘又住在心上,如果我们能以佛陀为对境,而至诚发愿、祈祷的话,那必将获得所期望的果。《二观察续》云:“愚者具坚信,彼可获悉地。”意思是,即使一个人很愚笨,但他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他能获得成就。《三摩地王经》亦云:“能仁身相极庄严,何人行住坐卧时,忆念能五佛陀尊,本师恒时住彼前。”
因此,自己若能顶礼、祈祷阿弥陀佛,乃至对阿弥陀佛生起一刹那的信心,则佛陀一定会以慧眼照见、以天耳明听、以他心通明知、以神足通立即来到彼人面前赐予加持。
2.在了知觉沃奔以信心获得觉沃佛像加持的公案之后,你有何感想?
因为他有佛像与佛没有差别的非常纯真的信心,所以才得到相应的加持。可见,以信心忆念佛陀十分关键。
第18课
1.请谈谈福德的重要性。
相续中生起愿行菩提心、成办所发殊胜愿,都是要以积累福德资粮之因作为前提的,《广大游舞经》中云:“具有福德者,亦成诸所愿。”有些人很想为弘法利生做一些事情,但因没有福报,所以经常出现各种违缘:有时四大不调,有时内心烦恼涌现,有时受到恶友诱惑,这样就很有可能中断自己的发心;而有些人,他们很想在寂静处好好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但往往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违缘,最后也不得不离开,这些都是福报不够的原因所致。不要说成办出世间的事,就是做世间小事,没有福报也不可能成办,所以福报非常重要。
而大家的所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广度一切众生,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有广大的福德。如果相续中业障重重,连毫毛许的善根都不具足,那这样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所以积累资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福德,不管是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弘法利生,都无法成办。
2.傲慢有何过患?
具有我慢者犹如高山及铁球一般,对他人无有礼拜、顶礼的恭敬心,正如所谓的“傲慢的山岗上存不住功德水”,即有傲慢烦恼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这样的人不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而会走向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像堪布根霍所说那样:愚笨如老猪、丑陋如青蛙、体质虚弱多病痛、受人轻蔑如老狗,这些都是傲慢的等流果。有傲慢烦恼的众生将来一定会变成低劣者,尤其是以僧众为对境产生傲慢心,那果报将极为惨烈。
3.顶礼时要三门恭敬,其具体要求是什么?
我们应以三门恭恭敬敬地作礼。身语意是产生一切善恶之门。
身体不能过于前俯后仰,眼睛也不能东张西望,顶礼的速度也不能过快过慢,等等;总之,应以端正、寂静、调柔的方式而作顶礼,此为身恭敬。断除言说绮语而念诵顶礼偈或佛号等,此为语恭敬。断除贪心等一切不善分别念,而对佛陀的功德生起欢喜心、敬信心,此为意恭敬。如果在顶礼时产生烦恼,意门就不清净,这样就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当然一点恶念也不起,这对凡夫来讲也很困难,但心要尽量缘上师三宝的功德而转,并尽力避免产生烦恼。
第19课
1.阿弥陀佛为什么要示现不同化身?
三身当中,法身是报身和化身的来源。本来法界之中诸佛无二无别,一切诸佛在智慧法界中无离无合,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体、释迦牟尼佛就是东方不动佛的本体。所以阿弥陀佛的智慧法身乃一切佛化身的根本,因此他的色身是诸部之主尊,尤其阿弥陀佛是语莲花部主。
在化身世界里,阿弥陀佛又显现无量无边的化身相:为了调伏男性士夫,阿弥陀佛右手放射白光化现为圣者观世音菩萨(故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像大多都是男性形象),观音菩萨又化现出百俱胝观世音,每一殊胜化身的所化世界有百俱胝刹土。为了调化所有女性者,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于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度化众生。为了降伏以寂静方式无法调伏的凶神恶煞,以及在边地藏土弘扬显密圆融的佛法,阿弥陀佛心间发出五彩光芒,照射到西南具乳海中的莲花花蕊,进而化现出邬金莲花生大士,莲师又幻化出百俱胝的莲花生大士。
佛陀示现不同的化身,这是因为众生的意乐和因缘并不相同:有些众生需要以阿弥陀佛度化,有些需要以观世音菩萨和度母度化,有些则应以莲花生大士度化。就像一座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气球,虽然它们的质量都相同,但有些孩子只喜欢白色,有些则喜欢蓝色,等等。如果所有气球都是一种颜色,可能很多孩子都不愿意买,这样销售就成了问题。而它虽然显现各种各样的相,但本质并无差别。
2.修学净土者应如何祈祷阿弥陀佛?
观想在一尊阿弥陀佛的本体中,已完全包括所有上师本尊佛菩萨,而唯一对阿弥陀佛作顶礼供养等,那么这就是自己获得上师三宝一切加持的方便法。法王如意宝曾说:“念修本尊仪轨时,应观想所有得过灌顶的本尊,或一切所修的本尊都融入其中”。比如念修阿弥陀佛,就可观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等一切佛菩萨都融入阿弥陀佛。
《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如果带着一尊阿弥陀佛是一切皈依境总集的理念进行修持,并对此深信不疑,那么必定能成就。倘若成就了这一修法,也就成就了一切。如颂云:“修成一佛,未修皆成。”
第20课
1.请谈谈深信阿弥陀佛是遍知的重要意义。
安住在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大慈大悲之心于昼夜六时,恒时以天眼通观照众生的所作所为,以他心通了知众生的所思所想,以天耳通彻听众生的所言所语。以无有障垢的慧眼恒时坚持不懈地关注三界一切有情,何者衰败、何者兴盛,何者从恶趣中转生到善趣、何者由善趣堕入恶趣……乃至细微蝼蚁以上一切众生的所有情况都了如指掌、毫无混杂地照见。不仅如此,而且佛的智慧恒时明确知晓一切众生心中所生起的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善念,还有贪心、嗔心、嫉妒心等不善念,以及处于行住坐卧威仪中的无记心态,乃至细微以上的任何分别念,佛陀全能无余照见。大大小小一切众生口中言说的善不善等所有话语,佛也是以天耳恒时毫不混杂地一一尽闻。
佛陀可同时互不混杂地了知三世一切所知,因此我们皆应恭敬顶礼遍知无量光,即阿弥陀佛。若有人能如此这般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并产生定解,他就会坚信我们顶礼阿弥陀佛是应该的。甚至包括单手立于胸前作礼、生起刹那信心、作一次祈祷在内,都要观想阿弥陀佛已见、已知、已闻此事,对此无有邪见、深信不疑至关重要。但在这里关键是要有信心,也即相信阿弥陀佛遍知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反而怀疑阿弥陀佛不可能了知,那就要严厉呵责自己,并将邪念转为正念——信心。
对有正知正念或有智慧的人来讲,他时时刻刻都会想:诸佛菩萨和上师一直在注视着我,自然他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因为这在诸佛菩萨面前根本没办法隐瞒。会经常提醒自己:上师三宝时时刻刻都在观照着我,他们的慧眼没有任何遮障,所以我一定不能睡懒觉,也不能做非法的事情;如果行为不如法,他也会立即生起惭愧之心。一定要知惭有愧,并尽量行持善法、断除恶业,虽然对凡夫来讲,要完全中止恶行很困难,但也要尽量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
2. 什么是谤法罪?它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避免不造谤法罪?若已造下应怎么办?
第一问:自称只学密宗的那些人以此为借口说别解脱学处是声闻乘,视其为低劣的法门而舍弃,认为有些是贤妙之法等等,这些都属于谤法。月称论师云:“贪执己见嗔他见,此等皆为邪分别。”赞叹自宗、诋毁他宗,此乃谤法罪业。
第二问:暂时有两种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无间罪者。因为这两种人恶业深重,暂时无有成就所愿的机会。《佛说大阿弥陀经》中也宣说了此两种人不得往生极乐刹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问:一定要闻思。当然有关世间琐事的种种分别念一定要抛弃,而维护自己正见和信心的广闻博学却不可缺少。
第四问:这样的罪业极难忏悔,印光大师云:“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意即:这两种弥天大罪一定要通过强有力的对治或忏悔才能消除。所以我们只在口头上说“我要忏悔”,而在实际行动中什么都没有做的话,那也不行。《大乘方广总持经》中记载:“佛告文殊师利,我于往昔七年之中,昼夜六时忏悔身口及与意业所作重罪,从是已后乃得清净,经十劫已获得法忍。”所以造了这样罪业的人,一定要认真忏悔。为此法王如意宝要求: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先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忏悔应具足四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忏悔支会详细学习。)
祈祷如来无量光
我发无上菩提心
一切善根皆回向
成就往生祈加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