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节课(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从意义上分析了相续的我不成立,今天以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因果所依的相续之我,只能在心识上安立,但心识通过未来、现在、过去三时观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就像芭蕉树一样,从外到里一层层剥开后,只有一个个皮壳,根本找不到坚实的部分,如同一筒卫生纸。(去年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在院子里,就引用这个教证和佛经中许多教证,专门观察芭蕉树的结构。)《三摩地王经》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同样,从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也没有任何实质,佛经中说过,甚至超越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的。
我们在剖析人我时,应该像剥芭蕉树一样,不论是观察六界还是用七相推理,从皮肤、血肉一直到骨头、骨髓,身体上找不到实有的我;从眼识一直到意识,心识中也遍寻不到我1。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再加上这么殊胜的推理方法,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在胜义中不存在,如同芭蕉树。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诸法如芭蕉,一切由心造,若知法无实,知心亦是空。”
然而没有观察时,不要说无我的甚深道理,就连基本的物质结构、心识特点,很多人也不一定明白。现在的人不像古人那样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问上,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一门心思就是为了赚钱,平时聚在一起聊天,十有八九是讲私人的排场、私人的利益。即便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写论文时东拼西凑,文凭拿到手之后,心思统统放在现实生活中,对学问、人文道德考虑的非常少,更不要说效仿古圣贤的德行了。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说,尧有10个儿子,但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们,而是传给了舜;舜有9个儿子,也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们,而是传给了给禹。这种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精神,现在可谓少之又少,人人都在挥霍青春、浪费时光,成天在餐桌上吃吃喝喝,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大家现在能学习大乘佛法,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和福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要说通达无我空性,就算对孝顺、恭敬等基本美德,身体力行的也非常少。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依靠芭蕉树等比喻,真正分析我是否存在。若能做到这一点,久而久之,我执就可以完全破掉。
芭蕉树的比喻,其他佛经当中也有,如《天王护国经》云:“诸法无自性,虚妄不可靠,如蕉无实义。”这样的道理非常殊胜,在被无明遮障本性的凡夫前可以成立,正如月称论师所说:“痴障性故名世俗。”世人由于被无明所蔽,妄见有世俗种种现象,他们整天谈论的都是我,整天爱惜的也是我,但若经过仔细观察,“我”的本体又在哪里呢?“我”确实像芭蕉树那样,里里外外没有实质,完全是空性的。同样,诸法亦复然,一切万法也是如此。
现在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没有能力抉择空性,但其研究成果在空性上已迈出了一大步,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学过量子力学的人都知道:19世纪,人们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到了20世纪,认为最小单位是原子;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又发现原子中还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可以分质子和中子;质子又分出更小的夸克;在夸克的下面,还有亚夸克;目前物理学的最新成果表明,亚夸克以下,是一种不可摧毁的能量。
夸克的存在是物理学家盖尔曼证实的,由于对夸克的研究,他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之后,依靠这一学说,西方国家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对细微物质和能量的分类、体性等探索有了新的突破。如今又发现了量子场2和真空,到目前为止,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所发现的最小单位,与小乘宗所许的无分微尘非常相似。然而在大乘佛法中,观察事物本面时,只用无我智慧即可剖析,并不需要任何仪器,也不用观察两个物质进行碰撞,以发现里面最小的物质。
总而言之,万法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本质,这一点用芭蕉树可以比喻。(也许是我的一种迷信吧。凡是佛陀举出来的比喻,我觉得真的特别切合,而现在的科学家,欠缺很多这方面的方法。)在抉择胜义谛时一切皆空,而名言中虚幻不实的显现,中观派也不否认。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假如有人害怕“我”不存在的话,业因果就不存在了,依此便可铲除这种疑惧。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三: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子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外道及有实宗问:“中观宗抉择俱生我、遍计我都不存在了,乃至万法全是空性,若如此,三界轮回的有情都没有了,那对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悲心,而悲心的根本是所缘对境,比如对方是个可怜的众生,我作为发了心的菩萨才能发起悲心,但若对境是空,发心者也是空,所谓的发心又怎么成立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也会有:“既然万法为空,为什么要去可怜众生啊?不管地狱的众生、世间的老弱病残,都是空性的嘛,发悲心没有必要吧!”
之所以有这种疑问,是他们因为对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分清楚,将二者混为一谈,觉得空性与现实生活是矛盾的。其实这并不矛盾,对有情生悲,是从迷乱现相而言的;而万法皆空,是从究竟实相来讲的,二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通达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佛陀一切经教的甚深密意,才会对万事万物现象与体性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中观宗回答:站在胜义角度,我们也承认一切众生若不存在,修悲心不应理。《般若经》云:“未见任何缘,是为最胜见。”《经庄严论》亦云:“菩萨无分别,说彼速成佛。”真正了义的境界,是《中论》所形容的“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下文也会阐述“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之理,因此,从实相角度来讲,确实没有所缘的众生。
(一旦别人指责你:“没有痛苦的众生,就不可能生悲心。”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你说的是不是胜义谛啊?如果是,对对对!”不要害怕。有些人不敢说,被别人一问,就“嗯,不对不对,有有,没有没有……”,不用这样,就胜义而言,正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这没有什么不敢说的。)
但是胜义中不存在,并不代表名言中不能有虚幻不实的显现。三界众生以萨迦耶见为因,对外境执著造业,陷于地位、财产、名利、感情的惑网中无力自拔,感受如梦般的无实痛苦,我们应对之生起悲心,不仅令他们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还要想办法将其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究竟果位。
当然,度化愚昧无知众生的立誓发心,是从世俗角度来安立的,它并不是一种实有。所谓的解脱不是像外道说的,把实有的轮回抛弃,寻找白色伞盖一样的色法3,而是要灭尽一切迷乱,断除一切执著,《经庄严论》云:“异二无我故,解脱唯迷尽。”但未获得佛果之前,迷乱的存在是合理的,《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身体中的身根遍于其余诸根,同样,没有成佛之前,愚痴也遍于一切而住。这种迷乱的存在就如同梦境,虽然幻化无实,但对做梦者来讲,梦中的痛苦实实在在,没有醒来之前不会消失,所以在虚幻的现相中,发誓度众生、令其得佛果可以成立。诚如月称论师所言:“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打个比方说,两人睡在一个房间,其中一人做梦,另一人具他心通,可了知对方的梦境,一旦做梦者梦中遇恶境而生大苦恼,清醒之人虽知是梦,也会帮他消除恐怖而直至苏醒。因此,修悲心是从世俗角度讲的,悲心的对境——可怜众生也是从世俗角度讲的,但修空性和修悲心一定要相辅相成,大家不要认为:“我空性修得不错,对大圆满、大中观有所认识,根本不用修大悲心。”要知道,空性境界越高,对众生的悲心越强烈,堪布阿琼在《大圆满前行笔记》中说:“信心是善趣之因,出离心是解脱之因,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而要想得到菩提心,一定要具足大悲心。”现在很多人声称自己证悟了空性,但平时对旁边的众生漠不关心,这说明他的空性值得怀疑。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千万千万不要因为空性而舍弃众生,一地至十地的菩萨看见可怜众生,也没有一个不去救的,而今个别所谓的“空性证悟者”,却对可怜的众生视而不见,这种做法完全与大乘教言背道而驰。
1.若认为“我”在心上存在,也可观察自心是否找得到,如果找不到,“我”就不可能存在。
2.量子场是遍满整个空间、不可再分的一种能量。
3.胜者派认为,业穷尽之后便得解脱,此时此刻在位居一切世界之上,成为状如倒伞的圆形、颜色洁白的色法。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