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菩提心|如果将我们在世间法方面下的功夫用在佛法上,大多数的人早就成就了。 Back

菩提心|如果将我们在世间法方面下的功夫用在佛法上,大多数的人早就成就了。

文殊密语 2020-01-09

学习,是自己的事。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入行论》第45课(摘录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

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颂词



今日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上师讲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还是讲“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下面的颂词主要讲应当恒时精进修安忍。


对学习大乘菩萨行为的我们而言,首先必须要具足精进,没有精进的话,就像《萨迦格言》和《君规教言论》里面所说,就连小小的事情也不能成办,更何况说是利益众生的大事情了。因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精神,他们为了获得解脱、为了断除烦恼是怎样精进的,相比之下,我们为此而下过什么样的功夫?应该反反复复地问自己。


通过下一颂可以了知,世间上的芸芸众生为了没有多大意义的生活,尚且奔波忙碌,那我们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就更需要精进和忍耐了。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渔夫、屠夫、农民等

仅仅是考虑到维持自己的生活,

也能忍受严寒酷暑等千辛万苦,

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我们,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为什么不需要苦行呢?


世间上的人们不懂因果规律,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顾一切代价,经常日日夜夜地操劳。就拿渔夫来讲,他们早上很早的时候来到鱼市场,将自己所打的鱼卖给鱼贩子,不管是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天气的寒热根本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在如是的环境中,为了利润而如是的辛苦。


原来我在大连和台州那边,经常会看到海边的渔夫,他们为了打鱼不被海浪所吞噬,在出海之前,首先要在所信奉的妈祖面前进行祈祷,做各种各样的仪式,然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丧生在大海中无法顺利地回来。他们晚上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依靠一盏小小的明灯来捕鱼,确实看起来非常可怜。


屠夫们也是如此,早上三四点钟就起来了,将该杀的猪牛等宰杀、除毛、清洗、切割,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把所有的肉都准备好了,并拿到市场上出售,而到了晚上,他们在十二点钟之前是不会睡觉的。可见,这些人的生活非常非常辛苦。


世间上的工人、农民、牧民、商人等,为了维持生计,心里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虽然表面上看来经济条件不错,生活过得非常富裕,但他们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了一些小人物。比如说一个承包工程的大老板,他下面的工人白天辛苦地做工,晚上会睡得比较香。但是这个老板还要回去想很多问题,经常彻夜不眠。如果工程顺利的话,他能赚得到一点钱,但实际上除了身体付出以外,他心里还付出了多少呢?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所以,从每个人的生活来看,

佛陀所说的轮回痛苦

确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对于过着清净生活的出家人来讲,有些人不一定了解世间的这种痛苦,但大多数人应该说是深有体会。现在的社会上,无数人为了自己的生存,白天不休息,晚上不好好睡觉,他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将星星当作自己的帽子,白霜当作自己的鞋,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根本不能阻挡他们的工作。


平时在学院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工人,刚才我过来的时候,都快接近九点钟了,还有一群工人在干活,他们早上七点多就上班了,辛辛苦苦了一整天,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就是一点点工钱。这些工钱能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呢?绝对是不能的。


大家都知道,好多人打工就是为了供孩子读书,现在的小孩子读书,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读上去,没有几十万是根本没办法的,这种生活压力非常大,很多家庭都承担不起,因此各种精神压力的综合病也是层出不穷。


当然,我们出家人的生活比较简单,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不饿,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也没有问题,生活上不知道什么叫压力,尤其是从小就出家的人,认为这个世界非常平安,好像没有什么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间上的很多在家人,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父母,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短短的人生几十年,为了这个臭皮囊而忍受各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痛苦。


人们从早到晚耗尽自己的精力,

究竟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吃得饱、穿得暖,

生活过得比较安闲。

可得到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无常,以往多少人

不管是生活条件也好,

青春美貌也好,

都不可能长久住留,

他们即使得到了这些,

也没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而我们作为修行人,

尤其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

跟这些世间人完全不同,

我们的人生是为了利益众生,

正如《华严经》中所讲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这种极其可贵的精神

就是我们的究竟目标。


所以为了众生而奋斗,其意义和价值超过了所有世人的目标和希求。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在成办自他一切安乐的过程中,一些小小的痛苦,如生活中无吃无穿或者身体不太好,根本不能影响自己的菩提心,也不能阻挡我们行持菩萨的大愿。


有些人为了听受这部法,甘愿忍受一点暂时的困难。昨天有个道友说,她家里有三个孩子,早上六点钟给他们做饭、送学校,在此之前她就起来开始学习这部论典了。白天在外面打工,晚上回来时是十一点左右,十一点以后又开始学习、做作业,好多方面是非常不错的。她自己认为,这样的佛法千百万劫难遭遇,尤其在大城市里能遇到正法,这种人身实在非常难得,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家庭压力,她也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给我汇报。我看了以后,觉得自己虽然在这方面没有特别懈怠,但有时候比较起来,大家都是人,但她的精进和我的精进恐怕是不同的。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也非常精进,早上路灯刚亮的时候就在外面背书,晚上很晚了才休息。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今天稍微下雨了,路比较滑,就不去听辅导了;今天肚子比较痛,稍微有点不舒服,又不去听课了……,经常有这个理由、那个理由,这样的话,自己没有勇气,没有毅力,世间中有这么多障碍,我们学习的顺缘又那么少,那你的修行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要知道,世间上那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都如是辛苦,所得到的利益只是为了多赚一点钱养活自己的家庭,那我们为了生生世世永久的利益,只是遇到一点点困难,怎么可以退失信心呢?





记得上师如意宝有一次从色达到马尔康去看病,正好遇上修公路堵车,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上师看到路边有好多修路工人,当时就想起了寂天菩萨的这个颂词,并深深感受到世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尚且不顾千辛万苦,我们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什么不需要精进呢?后来从医院回来,法王如意宝就经常宣讲他老人家当时所看到的这种景象。




其实,工人、农民不仅仅做工很痛苦,在生活方面,他们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在医院里看见有些病人,他们的家庭非常贫穷,没有能力付医疗费,就被医院扫地出门。还有些人死了以后,医院要求尸体要放在他们的殡仪馆,医院跟火葬场直接有联系。现在的社会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偏僻地方的农民,生存的压力简直超过须弥山,实在很难以承受。其实,现在的社会上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有一定的生活压力,表面上看来公务员好像过得不错,但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超乎寻常,有些人由于自己的水平、能力、智慧有限,赶不上别人时就产生嫉妒心,能力强的人就产生傲慢心,各种情况不言而喻,大家也是非常清楚。


学习了这部论典以后,大家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这一点。毕竟这次学习的出家人比较少,大多数都是在家人,你们一定要好好体会这个颂词的意思。当然,我并不是让所有的在家人听完这部法以后,将家庭工作全部放弃,一定要到寂静地方去剃发出家,这对你们来讲不一定现实,也没有必要。有些人听了一两次出家的功德,就什么都不考虑了,马上要去出家,但这种出家的心不稳固,遇到违缘很容易退,假如以后还俗了,那在一辈子中变来变去也不太好。


所以,我并不要求大家搞什么离婚,弄得家庭不和,学佛不一定要反对所有的家人,在家庭中天天吵吵闹闹,我过我的生活,你过你的生活。外面的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提倡:作为佛教徒,不仅家庭内部应该和睦相处,与其他宗教也应该团结和合,这就是我们佛教的原则。如果你学了佛以后,性格完全变成另一种人,从此以后对父母不照顾,对家人也不管,对自己的孩子也不做饭,整天就拿一本《金刚经》,躲在一个小小的屋子里,这样的独立主义我们佛教不太赞叹。相反,你应该以佛教的精神来感化别人,这个非常有必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好好思维:我为了短暂的几十年,都如是的奔波操劳,那在学习佛法方面,自己下过多少功夫,花了多少精力?


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也说:

如果将我们在世间法方面

下的功夫用在佛法上,

大多数的人早就成就了。


正如我刚才所讲,那些渔夫、屠夫早上起得那么早,晚上睡得那么晚,一天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倘若这样精进地修学佛法,再怎么样也能使自相续中的烦恼有所减少。但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应该对那些不知佛法的人生起悲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从正面了解佛法的殊胜。


听了这些道理以后,

大家应该空出一些时间

来学习佛法、研究佛法。

当然,研究和学习

并不光是为了辩论,

或者给别人说一些道理,

而应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个定解,

这样以后,相续中的自私心、

虚荣心、自尊心等千姿百态的

虚假分别念,

才可以消掉、根除。


大家应该记住:

表面上的一些虚构框架

对我们修行人来讲不是特别重要!




   智诚堪布

辅导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寂天论师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宣讲的是帮助立志成佛

度化众生的菩萨,

修持菩提道的精要“菩提心”。


从第一品到最后一品

都是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

同时断除我爱执,

因为在修菩提心过程中

假若我爱执不减弱、不消失,

那么所有的修法都将被我执而转,

这样的修持还是在走轮回的老路,

只是在表面上发菩提心,修持佛道。

 

在发菩提心过程中,

如果没有断除我爱执,

所修持的菩提心等善法,

很可能被我执所利用,

变成增强我执、

增强轮回庸俗心的因。

 

因此,在力争使内心产生殊胜菩提心的同时必须要断除我爱执,要配合颂词的词句、意义来观察,哪些是教导我们断除我爱执,哪些是引发我们利益有情、追求佛道的殊胜意乐。只要了知生起菩提心、慈悲心的同时,也要着重修持断除我爱执的修法,这就抓住了核心纲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有了目标。


无论发利他心,还是修菩提道中布施、持戒等六度的修法,都要抓住这两个主要核心:一方面要去除我执,一方面要产生利益众生的殊胜菩提心。

 

实际上,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产生时,相续中就没有我执了。通过殊胜的修法灭除我执,一定也能对众生产生慈悲、爱护和救度之心,这二者之间是一法的两面,如果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围绕我执而转,真正的殊胜菩提心不可能生起。

 

从第一品到第四品,主线就是围绕这个前提展开宣说的。

 

第四品按六度的修法来说,是属于持戒的一部分。菩萨戒是整个菩提道的本体,如果我们能够守持清净的菩萨戒,就是在修持圆满的菩萨道,菩萨道获得清净,很快就能够获得殊胜的佛果。


第四品主要是让我们谨慎取舍,安住在不放逸的状态中。

 

现在学习的科判是:“谨慎所断烦恼”。前面讲到对治烦恼过程中,有三个科判:“披上断惑的盔甲”,“莫因痛苦而厌倦”,“精进不懈对治烦恼”;现在讲到第二个科判:“莫因痛苦而厌倦”,其中又分了三个科判,现在讲第二个科判“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

 

对治烦恼有很多殊胜利益和功德:

可以将我们从轮回的漩涡中解救出来;

也能让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获得清净,

让我们菩萨行获得清净;

还可以帮助我们战胜

无始以来的轮回习气等等。

 

所以,我们在对治烦恼过程中,遇到一点点的痛苦不能退却,应想到它的利益,尽量使自己不产生对修道的厌倦心。

 

按理说,我们应对轮回产生厌倦心,因为整个轮回的自性是由苦苦、变苦、行苦组成,我们在轮回中感受着这三大苦为主的痛苦,所以轮回应该是值得厌倦之处,而且我们已经在毫无意义、充满痛苦的轮回中,漂流了不可思议的漫长时间。


但是,轮回中的众生本末倒置,对于该厌倦的轮回没有厌倦,反而觉得轮回具有安乐的自性,对于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殊胜佛法,却没有意乐,稍微遇到一点点的痛苦,就对修法产生厌倦。

 

对于此等众生的行为,佛菩萨没有一味的责怪:为什么遇到这么好的脱离轮回的修法您还会产生厌倦心呢?虽然众生没认真修法时佛菩萨也会呵责,但在呵责之外,也传给我们很多不让心厌倦的方法:当遇到痛苦时,以说理的方式让我们接受修菩提道中如何安忍的窍诀,有了这种方便,众生才能逐渐地接受。在修道过程中产生痛苦时,如果转为道用,就能帮助我们脱离轮回,产生伟大的善心,否则就会成为退道的因缘、修道的障碍。


下面接着讲“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的道理: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从“渔夫与屠户”乃至“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主要指出一般世间愚夫,为了自己的安乐,为了一点点利益都能忍受寒热、疲困等痛苦;后两句颂词是与前面对比:我今天所修持的佛法,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的快乐,我所做的事业这么伟大、清净,如果遇到一点点痛苦,更应该欣然忍受。

 

此处只例举几类世间众生来说明,为了自己“求活维生计”所忍受的痛苦。实际上,在整个世间中,在整个轮回中,众生始终都在做着这些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为了一己私利。


渔夫及家人的生活都是靠打渔为生,必须驾船穿梭于大海、江河,非常辛苦,平时还要维护船只、渔网,打鱼时经常遇到恶劣天气:下大雨、炎热、寒冷等,给渔夫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渔夫想到如果自己不去劳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将无以为计,所以虽然饱受寒热、饥渴、疲困等痛苦,但还是甘愿忍受一切艰辛去捕鱼。

 

屠户亦同,不管是杀猪、杀牛、杀羊等,一大早起来就做准备工作,磨刀、烧开水、把要宰杀的猪牛羊等手脚捆住,然后宰杀,剥皮、取肉,再运去贩卖,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天都要做这一切,如果哪一天或一段时间不做,他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钱财。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辛勤劳作,忍受寒热疲困之苦。

 

每个众生都贪图舒适快乐,但如果找不到维生的钱财,自己和家人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生存,想到这些情况,就必须忍受一切的寒热等痛苦而四处奔波。

 

农民在播种时节辛苦播种之后,接着浇灌农田,做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涝时要排水,旱时要引水等。然而庄稼能否丰收,一方面要看自己付出多少勤作,另一方面要看天吃饭。如果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或不要雨时雨水很多,风不调雨不顺,或者要收成时遇到刮大风、洪水泛滥、下雹子等天灾,一年辛苦劳作的庄稼毁于一旦,终将一无所获。所以,农民同样面对很多困难,那会不会因为有很多困难,他们就放弃?绝对不会,每一年依旧辛勤劳作,这样才有丰收的机会,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牧民一般生活在草原或高山,他们饲养牲畜,牲畜繁衍后代,牧民把多余的卖掉,或者取牲畜身上的血肉、毛、皮等贩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赖以生存的资具。他们同样需要忍受寒热、疲困之苦:放牧时要忍受寒冷的痛苦,担忧牧群遇到狼群,更担心传染病的侵袭,有时牲畜感染了传染病,眼看牛羊一批批死亡也无可奈何;有时遇到大雪也会使很多牲畜死亡。诸多不可抗拒的灾难经常降临到他们头上,但这些牧民唯一考虑的是自己及家人的生存,为了生存,心里早有所准备,必须要忍受各种困苦。

 

观察这些的原因,是为了了知世间凡愚不像菩萨那样,发了殊胜的利他心,有伟大、长远的计划,为了一切众生暂时的快乐,究竟获得殊胜佛果,自己默默地发心、修持,并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一个人做救度众生的事业。


凡夫人仅仅是为了自己、朋友或家人能够获得安乐,都能忍受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寒热、贫困等艰辛。那么,我们发了殊胜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奋发,为了成就这种大事业,中间遇到痛苦,为什么不能忍受呢?应该忍受痛苦。

 

此处教导我们,应该想到对治烦恼有很大的利益,利益的来源是“我今为众乐”,如果在对治烦恼过程中能够克服一切痛苦,克服一切违缘,修法在相续中就会逐渐成熟,救度众生的计划,就可以真正实现。为此,我们应该忍受烦恼的侵袭。

 

此处运用对比来说明:世间人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都能够忍受很多寒热的痛苦,现在我为了成就伟大计划而做准备,在实践中遇到违缘更应该忍受。


从另一个侧面讲,承办一件小事需要的因缘不多,但要成就一件大事,无论从时间,还是其它的要素来讲,肯定需要积聚很多因缘,在此过程中,遇到种种痛苦、违缘肯定要比承办世间小事的障碍大得多,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在修法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心情忧虑、家庭负担,或者在工作中遇到压力,与人交往遇到种种障碍,事事不顺心之时,就应该想到要成就殊胜的大事业,这些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历史记载中,没有一个佛、没有一个菩萨在修道过程中,不遇到任何违缘、痛苦就顺利成佛的。

 

我们发心成佛,就要与无始以来内心中的烦恼习气作战、作斗争。


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

习惯于轮回的懒惰,

而发菩提心是积极向上,

引导众生趋向安乐的

殊胜的心态和行为,


这是两种往不同方向靠近的心态和行为。所以,我们的心遇到这两种反方向的力量,肯定会发生碰撞,一方面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轮回习气,另一方面是我们努力行持的菩提心修法。因此,在修持菩萨道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习惯的轮回习气肯定会干扰我们,制造很多的违缘、障碍,令我们忧虑、不顺心。但为了成就利生事业,这些都是必经之路。

 

既然违缘、痛苦无法躲避,我们就要面对,要安忍,要有战胜它的意乐。如果有了心理准备,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即使遇到一些麻烦、痛苦,也会坦然面对,通过慢慢累积的智慧观照痛苦,观察违缘,不让它成为修道中的障碍。

 

通过学习此颂词,让我了知了殊胜的利益而“不疲厌”,内心中一直保持着精进的状态,为救度众生成就佛果,我一定要认真努力地修法,有这种心态修持菩萨道就非常有希望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