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51 | 六度、四无量心与二谛的果报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51 | 六度、四无量心与二谛的果报

求学足迹 2021-04-18


传讲时间:2015. 4. 2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行善不一定现世现报


今天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业因果品。前面讲了做善事的果报——十善的四种果,今天讲行持六度的果。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此外布施具财富,”除了前面讲的十善之果以外,还有行持六度万行的果。行持六度万行,不管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还是智慧,都需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叫做七波罗蜜多或者七种最殊胜的善法。《大车疏》中也讲了,六度一定要有菩提心来摄持,这样的话,生生世世感得的果报非常不可思议。

所以这里讲,如果前世做了布施,即生当中不管哪方面的财富都会圆满的。

持戒安乐忍相好,守持清净戒律的话,即生当中非常快乐——心情也很快乐,生活中也不会经常出现各种痛苦的事情。前世修安忍的人,即生当中相貌端严,长相相当好看。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自己的长相特别特别执著。我们去美国的时候,我问了一个人:“你们美国人在这方面怎么样?”他说:“我们美国人也特别注重长相,稍微有点钱的人,在美国本地和加拿大做整容手术,钱比较少的人,大多数都去韩国。”最近韩国的很多新闻当中也说,很多人因为做了整容,脸型都已经没办法恢复了。

按理来讲,真正的庄严之因是修安忍。但是这些人往往不修安忍,脾气特别不好。也许这辈子通过整容会变得好看一点,但是天天跟别人发脾气、愁眉苦脸的话,可能下一辈子更需要做整容(众笑)。所以,修相好圆满也是有一定的困难。

我们以前也讲过吧,《入中论》中说:“忍感妙色善士喜。”修安忍会获得妙色,而且令很多人非常欢喜。我们看到,有些人可能因为以前修过安忍,今生当中大家都愿意跟他交往。

精进具德禅心静,修精进会具有德行。如果某个人的品质、品德都非常不错的话,他前世是修精进的。前世修禅定的话,即生当中心会很寂静,不会很浮躁、痛苦。有些人本来生活是很可以的,但是心特别乱,没办法静下来,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都很痛苦。

智慧获得胜解脱。通过智慧能获得殊胜的解脱。

所以我们经常讲,通过修持六波罗蜜多,即生当中整个人的财富、长相、心态和德行等各方面的确都会获得非常殊胜的果报。尤其是前世持清净戒律的人,即生当中极其快乐。我感觉,有些人今生的德行非常好,守持的戒律极其清净;由于修清净的戒律,他整个身心都是非常安乐的,白天、晚上都过得特别快乐。

《大般涅槃经》中讲过:“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意思就是说,修清净戒律的人会获得快乐,他的身心不会受到诸多痛苦;晚上睡觉也睡得很香,不会一直睡不着、好几天睡不着;白天醒过来之后,这种人一般也是特别开心的。

我身边的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因为没有感情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负担,很多人说,晚上睡下去以后,身体的整个姿势都不用改变,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还是这种状态,一直睡着,这说明心很清净。如果心态很浮躁,整个身心没有什么约束的话,恐怕白天也不安逸,晚上更加不快乐,甚至做各种各样的噩梦。这也是世间当中的一种规律,大家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内心的寂静应该是现在人们所谓的一种快乐吧。

这一点在《诸法集要经》当中也有:“若人心寂静,诸根不散乱,决定趣菩提,此说为安乐。”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清净,诸根也不会散乱,不像现在很多世间人一样。这种人死了以后,将来一定会趣向菩提,在这之前,生生世世当中也会获得快乐的。

现在大多数人不快乐、一直修行不成功,其实是因为内心不能寂静,整天都是非理作意,有一种非常伤感的心态,自己的生活也很痛苦。

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护和保护内心以外,应该没有什么可靠的。我总是这样觉得,整个世界当中,不管什么东西都不可信任,不是很可靠的。到最后你真正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可靠,亲朋好友也不可靠,你积累的所有财富都不可靠,都是五家共用,并不是自己独有的。

拓展内容

《大智度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通过这些道理,我们也要看明白世界的真相,看明白世间当中到底什么才有价值。大家知道,六波罗蜜多不是一种传说。我们在修行当中,如果真的能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行持安忍、精进等等,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己六、四无量之果:

下面讲四无量心的果。四无量心为什么叫“无量”呢?《阿毗达摩俱舍论》中讲,因为它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所行持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最后所得到的果也是无量无边的,因此叫四种无量心。

拓展内容


《阿毗达摩俱舍论》:“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的藏文原文是长行文,即注释部分,不是《大圆满心性休息》的颂词。


慈心悦意悲成利,前世经常修慈心的话——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这种心,谁看到他都觉得特别悦意、特别可爱。修了大悲心的话,即生当中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喜心圆满舍无垢,修了喜心能圆满财富。你看想发财的话,也需要修喜无量心。现在很多人想发财就请财神,我对财神方面确实不是很专业。修舍无量心的话,会使自己的身语意无有垢染、心态堪能等等。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总而言之,修四无量心能积累智慧和福德两种资粮,它的果是暂时获得增上生即人天福报的快乐,最究竟获得决定胜即三菩提的快乐。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车道——通往解脱大道的大车轨,就像火车等都有通往目的地的大道一样,三世诸佛也是通过四无量心到达彼岸的。

因此,我们现在不修四无量心的话,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人讲:“缘一切众生对我来讲有一定的困难,缘一个众生、两个众生还是可以的。”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四无量心也有不同的修法:先缘一个众生,再缘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然后逐渐扩大范围,这是可以的。但不管怎样,四无量心一定要修行。

我们修菩提心之前,也经常讲四无量心,后面第七品也会讲的。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其实缘一个众生,让他快乐、远离痛苦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更何况说缘一切众生呢?

《本事经》中讲:“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对于一个众生,如果能修慈善心的话,其福德都是无量无边的,何况以所有众生作为对境,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慈善心,那这种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

《大车疏》中引用了《宝鬘论》中比较广的教证,讲了修四无量心、六通、智慧、悲心的果报是怎么样的,以及没有吝啬心、贪心而利他的功德是什么。

拓展内容


《宝鬘论》:“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无劳事得成,感生梵天界,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于善不放逸,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我以前也讲过《中观宝鬘论》,好像讲过两遍。我没有翻译之前,在其他译本上讲过。我在一个堪布那儿也得过传承。《中观宝鬘论》也很重要,在行持善法方面,我们有必要经常学一学。

刚才讲了《本事经》中的四无量心,它的果报应该是通往解脱大道的,三世诸佛都是经过这样的道而到达了彼岸,因此我们也应该行持这样的道理。

己七、二谛之果:

下面是第七个科判:二谛之果,即行持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果。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前面讲到的业,如果再深一点理解的话,那么三有轮回的法也好,寂静涅槃的法也好,全部是以业来现前的。“寂”,指寂灭、涅槃法,“有”指的是三有。

怎么以业来现前的呢?所有的出世间法是由善业和无漏业逐渐形成的,所有的轮回和不清净的法是由有漏业、恶业以及一些随福德分的业形成的。

但是,就像我们前面引用《宝性论》中地、水、火、风、虚空的比喻所说,归根结底,这个业是依靠心的,心性是光明的。那心的本性是什么呢?它的本体是空性的,本性也是光明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从空性方面讲,“无作离戏如虚空”,没有任何能作、所作,远离了一切有无是非的戏论,就像虚空一样。但是从显现方面来讲,它的明分也是不灭的。而且,业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一定会成熟的。

所以,二转法轮的胜义谛讲业是空性的,三转法轮的胜义谛讲业是光明的;从世俗谛上讲,业是丝毫不虚的,就像种子种下了之后,因缘具足的时候果一定会产生一样,在名言当中是无欺的,这叫做缘起。

我们讲到缘起性空的时候会说,真正了义的缘起就是万法的本性。在《解义慧剑》《缘起赞》《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释》,我给大家讲过的这几部论当中都提到过。

所以,从胜义谛当中观察,业的本体是不成立的;从世俗谛当中观察,它是成立的;再细致观察,发现它是依靠心的,最后心性也是光明的。这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我们一定要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差别。若谁已经懂得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差别,那么他已经懂得了佛陀的甚深密意;如果谁没有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差别,他对佛教的甚深密意就并没有懂得。

现在汉地的很多书里面也好,有些论师讲课的过程中也好,有个别人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好像讲得比较模糊。但藏传佛教和印度佛教讲得非常清楚。

以前汉地也翻译过的《入大乘论》,译者说是坚意论师,可能是安慧论师吧——其中专门建立大乘是佛语。我记得里面有一句话:“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如果不能辨别“真俗”,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这样的人就不能了知佛教的甚深意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大教授也好、大堪布也好、大法师也好,如果没有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差别,包括它们的本质、分类等差别,那就根本没有懂得佛教真正的甚深意义。《中观根本慧论》当中也讲过相同的教证。所以,我们要明白佛教甚深义的话,一定要讲到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差别。

关于胜义谛和世俗谛,也可以这么讲:所谓的业在胜义谛当中确实是不可得的,讲《金刚经》、讲般若空性的时候,所谓业的本体,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你去观察的时候都没办法得到;在世俗谛当中,它是因果的种子,一定是存在的。我们不能认为:“啊,既然胜义谛当中不存在,那就什么都没有。”不能这么说。现在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世俗当中是存在的——胜义当中不存在,不一定在现在的世俗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甚深道理,我想很多人应该要明白。

这次听课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有些已经闻思十几年、二三十年了,有些可能刚刚开始学佛,什么叫做胜义谛、世俗谛都不懂:“啊?什么胜义谛、世俗谛,是什么意思?‘di’是大地的‘地’吗,还是敌人的‘敌’?”我的发音是标准的普通话,所以说“胜义谛”的话,可能经常……嘿嘿!

《大车疏》中还引用了《三摩地王经》当中关于业、二谛之间差别的教证,讲得比较清楚。



颂词背诵打卡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