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大海之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水族。它们有的身躯庞大如船只,有的微小如丸石,有的寿命长如天地,有的寿命短如昼夜。其中有一只盲龟,住在幽暗的大海深处。它的寿命长得无法计算,但是它的双眼却瞎了,看不见一丝光明。在漆黑的深海里,它生活在永无止境的黑暗之中,而每经过一百年,这只盲龟才有一次机会浮出海面,在海面的和风中呼吸。浪涛汹涌的大海中,飘浮着一根长长的圆木,浮木的中间有一个乌龟脑袋般大小的洞孔。从无限久远的时间以来,浮木就随着惊涛骇浪在茫茫大海上忽东忽西,飘来飘去。而每一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的盲龟,只有把握千载万载难以逢遇的机缘,把它尖尖的脑袋伸进浮木小小的洞孔,才能够重见光明,获得人身。
盲龟就这样凭借它的感觉,在茫茫的大海中,追逐浮木不定的方向。
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乌龟一次次地浮出了水面,又一次次地错过了浮木。终于有一次,它游呀,游呀,突然觉得头部好像触到了尖硬粗糙的东西,它又试探着用前腿摸索头顶,喔,原来正是浮木!盲龟欣喜之至,拼命地追逐着浮木,用头部奋力一顶,希望能伸入浮木的洞孔。眼看盲龟就要顶住浮木了,但是突然一阵巨浪打来,浮木随着波涛从盲龟的身边滑了过去,千载难逢的机遇就这样流逝了。盲龟失望极了,一个浪头掩来,一个踉跄,盲龟失足又跌到深邃的海底,重新等待绵绵无止期的再一个一百年。潮来潮去,潮去潮来,一百年一百年的岁月更替流逝,盲龟依旧浮沉在生死的洪流大海,找不到那带给它幸运的浮木。
也不知过了多少个一百年,当盲龟再度浮出水面,刚接触到清凉的海风时,突然一伸头,正好嵌进了刚好飘过头顶的浮木上的小小洞孔。盲龟耳边轰然一响,眼前霎时霞光万丈,它终于脱离了旷古以来笨重的躯壳,变成一个俊秀的童子,睁开眼睛,看见了自己生活了无数年的茫茫大海和波涛。
佛经的这个比喻是告诉我们:能够生而为人,比盲龟每百年浮出海面时,头刚巧能够穿入浮木的洞孔还要难得。因此我们要珍惜宝贵的人身,不仅不能任意浪费,还要善加爱护和使用。
佛经上说,若有海洋如三千大千世界般广阔无涯,海面上漂浮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木轭随波逐流、任意西东,它无心找寻盲龟;盲龟在海底深居简出,一百年才到海面来一次,即便来了,它也看不见木轭,自然不会存心追逐木轭。这盲龟与木轭相遇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在盲龟百年一次浮出海面的刹那,也有可能正好把头撞进不早不晚刚巧漂流到那里的木轭上面的小孔里,而我们获得人身比这更难。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目前拥有的种种利于修行的条件,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毫不稀奇,殊不知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八种余暇、十种圆满、能利用这难得的人身追求解脱的人少之又少。

作为人,我们暂时免于地狱、饿鬼、畜牲这三恶道的痛苦愚痴,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因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然而,同样是人,有些人却生在蛮荒、未开化之地或者无佛出世的暗劫,不闻佛号,不分善恶,不知取舍;有些人天生心智有缺陷,无力闻思修持佛法;有些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使他们终身没有机会接触佛法。漫长的轮回中,我们投生为人的时候,世间有佛法,且由于宿世的因缘,得闻佛法并心生欢喜信仰,入佛门得善知识指导,生存、生活方式与正法不相违背。这种具足修法的有利条件并真正用于修行的人身,被称为珍贵稀有的暇满人身。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
——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

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
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
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
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
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
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