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0课-脉络&难点&参考阅读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下载:https://pan.baidu.com/s/1inCpxqlSJDyJJiSDI-vCBg
提取码:dmi2
JPG文件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tMp7ZOh3UA1RSlfS67IYlA
提取码:46oq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科判位置
二、正确理解行苦
正式讲课
己一(三大根本苦)分三:一、变苦;二、苦苦;三、行苦。
庚三、行苦:(接上课)
一、分说:糌粑
二、分说:酥油牛奶
三、总结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一、闻法角度:汉藏佛教相通,劝阅《大藏经》
二、修行角度:要认真思维观察这些道理
庚一、生苦
一、解释生苦:此处专指胎生之苦
二、生苦的各个阶段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一、简述科判位置
二、闻法的重要性
(一)了知道理
1、总说:清净食物有诸多功德,享用并不过分,关键要明白背后不为人知的恶业
2、分说
(1)清净食物的功德:以茶叶为例
(2)背后不为人知的恶业
① 正面说:没有杀生的意乐,过失不会太大
② 反面说:除了圣者,想完全清净也不现实
(二)应如何做:应为相关的众生作回向
正式讲课
己一(三大根本苦)分三:一、变苦;二、苦苦;三、行苦。
庚三、行苦
(接上课)
一
分说:糌粑
(一)介绍糌粑
1、什么是糌粑
2、糌粑的功德
(1)佛教的赞叹
(2)世间的赞叹
(二)糌粑背后的痛苦和罪业
1、正说:青稞种植过程中的痛苦和罪业
2、辨析:认识不同观点,不偏堕行持
(1)观点一:吃虫和吃糌粑有很大区别,过失没有那么大
① 疑:既然吃糌粑如同吃虫,那吃素和吃荤没什么分别了
② 遣:
A. 略说:我们要认识到糌粑背后的罪业,并不是和吃一碗虫真的相同
B. 详说:
a. 正面说:措智仁波切的教言
b. 反面说:小的过失还是会有
C. 如何做:回向相关众生,功德远胜过失
● 补充:做任何事都要看功大还是过大
(2)观点二:修行要以正知正念护持,否则会偿还很多债务
① 正说:华智仁波切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修行要以正知正念摄持
② 补充:以汉地偈颂为例,说明不能肆无忌惮的享用施主供养
(3)总结:了解各个教言的究竟密意,行持就不会偏堕(既不能等着饿死,又不能肆无忌惮享用)
二
分说:酥油牛奶
(一)总说
被称为三白三甜的酥油牛奶,也并不是无罪清净的食物
(二)分说
1、第一年出生:小牛的痛苦(常规在春夏季节出生)
1)正说:大多数小牛会被杀,未杀的也无法喝奶,不死不活
2)例说:
①、反面说:藏地有些地方的行为极其恶劣
②、正面说:有信仰的牧民凡事能掌握分寸
2、第二年春季:母牛(和小牛)的痛苦(失去身体精华濒临死亡)
1)正说:因主人日日抽取其精华,母牛和小牛无法支撑熬过春天
2)名词解释:拨炒棍头的比喻
旁述:民族传统不同导致有些比喻比较难懂
三
总结
(一)略说:现在认为幸福的所有事物,都唯一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
(二)详说:(成立“幸福事物唯一通过造罪得来”的周遍性)
1、了知道理
(1)正说:看似清净的生活,圣者观察与罪业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2)别说:与罪业有直接的关系(间接的上文已讲完)
① 佛教:
A. 阿那律尊者神通观察一杯水发现有无数生命
B. 汉地《毗尼日用》中喝水前念宝髻如来心咒
②. 世间:科学仪器发现一杯水有很多细菌
2、应如何做
(1)正说:不是肉眼所见,不会有过失,取舍建立在看得见的层面上
(2)原因
① 正面说:无意造了非福业,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
② 反面说:表面快乐背后都有罪业,需要认识到“三界犹如火宅”的真谛
● 补充:有些人不认为“三界皆苦”,不知现在的一切都是未来痛苦之因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一
闻法角度:汉藏佛教相通,劝阅《大藏经》
(一)讲述科判:八支分苦在佛经中的出处
补充:汉藏很多人没有大量阅经的习惯
(二)进一步引申:《前行》中的很多道理,在《大藏经》中都能找到出处
例说:与一位比较出名的法师探讨,《前行》中的内容在《大藏经》中能一一对应
(三)劝诫:有缘的道友应抽空翻阅《大藏经》
二
修行角度:要认真思维观察这些道理
(一)正说:不要求在理论上有超越的认识,而是要认真观察串习每个道理
(二)补充:如果实在观不来,可以到医院看看
例说:释迦牟尼佛通过四门出游看破/学院出家人舍弃一切修道
(三)劝诫:在家人应对生老病死有深刻认识,并再三思维这些道理
庚一、生苦
一
解释生苦:此处专指胎生之苦
二
生苦的各个阶段
(一)入胎
1、名词解释:有情生命的三个阶段,说明什么是“中有”
2、正说:中有寻香识入胎的过程(心识进入父精母血形成身体)
● 补充:
(1)身体的起源
(2)心识的起源
3、承上启下:入胎、住胎过程参考哪部佛经
(二)住胎
1、佛经角度:住胎之苦
2、世间角度:住胎之苦
● 补充:现代医学界一般只研究母亲的痛苦,胎儿痛苦佛经中讲的比较详细
(三)生产
1、孩子之苦
(1)顺利出生:好似被大力士拉脚拽出摔在墙壁上,通过铁斧上的铁孔那样痛苦
(2)未能出生:惨死在母亲肚子里,或者母子同归于尽
● 举例:也门12岁孕妇母子死亡/北京22岁孕妇死亡一尸两命
2、母亲之苦
(1)例说:为了避免痛苦,香港某明星包六星级产房
(2)教言:“母子二人中阴迈半步,母除颌骨余骨皆分裂。”
● 补充:具体说明“母除颌骨余骨皆分裂”/举例说明母亲之苦
(四)出生
1、正说:婴儿出生后感受到的痛苦
2、补充:婴儿只能用啼哭表达痛苦
对于啼哭的两种不同解释(表示痛苦/表示健康)
(五)成长
1、正说:成长即是迈向死亡,今生的一切成为恶趣之因
2、别说:今生的一切和罪业紧密相联,成为恶趣之因
3、劝诫
(1)应取之行为:对于以上痛苦应经常观想
(2)应舍之行为:很多学佛人只为今生努力
(3)达到的标准:认识到轮回根本没有快乐可言,才说明共同加行修的比较成功
本课难点
思维行苦的周遍性
通过智慧来观察某个我们认为幸福快乐的事物,背后必定隐藏着痛苦,这一点不是很困难。关键是,我们能否确信,一切的一切,无一例外的全部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清净的。
本课中,讲到了行苦的另外两个例子,糌粑和牛奶、酥油。无恶不作的行为直接就是罪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起来美好清净的事物,比如人们常喝的茶叶,常吃的糌粑,乃至会供中供养的三白三甜,背后也并非清净无罪。我们可以观察,即使是供佛的非常纯净的水,它的采集,包装,运输的过程也不是清净无染的,供佛的花,在种植、采摘、拍卖、运输的过程中也充满了罪业,更何况那些其他的普通用品呢。
除了间接和罪业有关,在结尾处上师又补充了和罪业直接有关的例子。圣者可以看到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虫,我们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现代科学也证明了细菌的存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罪业,处处充满罪业。但是,此处华智仁波切强调行苦的道理,也并不是让我们从此不吃不喝,走入一个极端,而是让我们知道所谓的美好生活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不要肆无忌惮的以一种理所应当的心态去享用,我们要有意识的忆念和我们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的众生,养成默默为它们做回向的习惯。
无法忆起的生苦
女人怀孕生子的痛苦是众所周知的,孕期各种不适,生产时的剧烈疼痛,产后的哺育艰辛……都并非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并体会这其中的种种痛苦,但对比孩子来说,母亲的痛苦是人们能够亲身体会到或现量可见的。关于孩子,却鲜少有人提及他们到底有没有痛苦。人们总是庆祝一个小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谁家生了孩子都是一件喜事。
可是佛经中对孩子入胎、住胎、分娩、产后的种种细致描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胎儿、婴儿也并非全无感受,母亲怀孕时虽然喜悦,但孩子却并非同样快乐,别人没想到,他自己也忆不起在住胎时居然会那么痛苦,即使没有幽闭恐惧症的人一旦想象自己曾经在又黑又臭的地方饱受挤压好几个月,任谁也不想再来第二次。何况生产时“通过铁斧上的铁孔”那样的痛苦,哪个正常人愿意从这样恐怖的地方钻过去呢?可是实际上,我们已经感受了这样的痛苦不止亿万次……
如果说出生感受的痛苦是有限的,只是漫长生命中的一小段,但是在本课的最后,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一天天成长的小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青春美满,但实际上生命在一天天缩短,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今生的一切所做作为,大多数与罪业紧密相联,最后只能成为恶趣之因。也就是说,我们出生时的痛苦白受了。如果说生苦能够换来今后的快乐生活,那勉强可以接受,可是这一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甚至造下了如山般的恶业,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们要暗暗下定决心并发愿,今生一定要好好闻思修行,一定是最后一次舍弃头盖骨,如此难以忍受的生苦以及无有尽头的漫长痛苦,应该是时候告别了。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 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50-定解B06-001
点击
查看第50课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