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干(弥陀)、寒山(文殊)与 拾得(普贤) 趣事
丰干(弥陀)、寒山(文殊)与 拾得(普贤) 趣事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的隐僧寒山与拾得,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国清寺位于现在的浙江省天台山南麓,在江浙一带,寒山、拾得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尽知。人们相信,寒山与拾得就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住持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寒山、拾得和丰干被人们称为 “国清三隐”。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
以下就是世人普遍流传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天台山国清寺住持丰干禅师在去赤城山途中,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禅师急忙奔向前去,见四野无人,只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在哭泣。禅师问∶“小菩萨,你怎么会在这里?父母在哪?家在什麽地方?”孩子回答说∶“我是个孤儿,无父无母,贪玩迷了路,家也不知在哪里了。”丰干禅师见他可怜,便领回国清寺交给僧人抚养。因这孩子无名,又是丰干捡来的,僧人们便叫他 “拾得”。
光阴匆匆,拾得从一个孩童变成了少年,能够干些杂活了,丰干便派他去厨房帮忙。拾得很勤快,只是每次干活总将一些剩菜剩饭包好,放到一个竹篓里。这些东西是他为寒山准备的。国清寺的僧人都知道,寒山是隐在天台山山顶寒岩的一位怪人。寒山穿着奇怪,僧不像僧,道不像道,又喜欢诗文词藻,经常顺手写上几句,或随口吟诵几声。但他从不用文房四宝,也不积累文稿,只要兴趣来了,便在屋壁竹石之上随手刻下。时间一久,寒岩附近的山石树木、村舍墙壁之上便布满了寒山的诗文。拾得对寒山非常敬佩,很想学得寒山的风范文采,便每日收集国清寺僧人用剩的饭菜,供养寒山。寒山每次下山来国清寺,拾得就将一竹篓的剩饭菜送给寒山,由寒山背上山去。
当时的台州刺史名叫闾丘胤。闾丘胤初来台州时,路上突患头疼,剧痛难止,正好遇上丰干路过,丰干便含一口水喷在他的脸上,立即治好了他的头疼。闾丘胤问道∶“天台山有高贤吗?”丰干回答∶“贤人当然有,只是见到他们的人并不真正认识他们,真正认识他们的人又无缘见到他们。你如想见到他们,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寒山是文殊化身,隐迹天台;拾得则是普贤菩萨,看上去却像乞丐。这两位都不是凡人。”闾丘胤闻言,随即上天台访问贤者,仓促之间竟忘了问问眼前这位高僧的名字,因而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丰干。
闾丘胤来到国清寺,先求见丰干住持,寺僧将他领到丰干的禅房,丰干当然不在,闾丘胤又要见寒山和拾得,寺僧便领他来到寒山隐居的寒岩,只见有两人坐在一堆篝火前面,正不知为何事而纵声长笑。闾丘胤上前施礼,说明来意。寒山、拾得大声说道∶“丰干多嘴,把我们说出来干什麽!你这人也是,遇上了阿弥陀佛都不知道,还来找我们。”说罢,二人抚掌大笑,牵手走向山林深处。从此,人间再没见到寒山、拾得,丰干也不见踪影了。闾丘胤随即派人将寒山刻在石木墙壁上的诗文抄录下来,共有三百余首,这便是流传于世的《寒山子文集》。
寒山拾得忍耐歌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有人,骂我、打我、辱我、欺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虐我、非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对曰:
只是忍他、敬他、畏他、避他、让他、谦逊他、莫采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
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净扯谈,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