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51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51课

智慧之法 2021-04-09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在分别业品中对于佛陀经典中所宣讲的种种业的不同的体性、不同的分类、不同的认定都做了宣说。学习了业之后,可以从一些方面对于业的自性、道理产生定解。

前面我们提到了不同的佛经论典在宣讲业的时候,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让我们趣入业的自性,了解业的种种体性。此处也讲了有表色和无表色如何具有、产生和消失等。也宣讲了很多和戒律有关的内容,因为戒律也是一种业,如果是善戒,就是善业的体性;如果是恶戒,就是恶业的体性。

学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对于恶戒是不能受持的,无论如何必须抛弃,抛弃恶戒的方法是发誓,受持不杀生,或者与之相反的善法。如果我们发誓尽形寿受持,就可以断掉相续中曾经存在过的恶戒自性。对于善戒,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必须要持受,不管是善心引发的,还是相应于自己善业自性的,都要想方设法地在内心当中让它稳固。

辛二、旁述

称为恶戒及恶行,

破戒与业及业道。

前面对于善戒方面的异名已经安立了,此处的“旁述”是对于恶戒的异名(不同的名称)做解释。

称为恶戒、恶行、破戒、业和业道,这和前面的善戒是对应。恶戒在经论中有不同的名称,这些不同名称的究竟所指是如何安立、认证的呢?

首先称为“恶戒”,恶戒和律仪是相对的。律仪是获得清凉,恶戒从反方面来讲就是没办法获得清凉,是热恼的自性。如果安住恶戒当中,行持杀生、偷盗、邪淫等这些烦恼的时候,内心就是热恼。如果我们做善法,内心是很愉快的;如果造了业,心都是往下沉的,是一种比较低沉的自性。如果造了不善业,他的心是往下走的,也是一种热恼。还有一种忧悔的自性,或者当他的果报成熟之后也会非常的难忍。

“恶行”和妙行相对应的。妙行是圣者赞叹的,恶行是圣者呵责的,以佛为首,还有阿罗汉等圣者都在不同的场合中针对种种情况呵斥过破戒或者恶戒的行为。这些法都是一种恶行,圣者不赞叹的缘故。因为圣者的内心当中,具有非常清净的智慧,对于众生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安乐、解脱非常清楚,所以对于善行和善戒非常赞叹。因为这些方面是随顺解脱道的,所以必须通过赞叹的方式来鼓励、肯定众生所修持的善行。

对于恶行不能赞叹和肯定,因为恶行和善道、安乐和解脱背道而驰。所以佛陀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呵斥这样行为,让有情知道这是圣者不欢喜的,是不能行持的。如果能从根源上阻止这些恶行,有情就不会因为恶行而感受痛苦。

佛陀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众生受痛苦乃至于堕恶趣,所以佛陀会想方设法地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对于不好的行为进行呵斥,让众生知道。当时是这样的,把这些留在佛经当中,现在我们看到这些经论的时候,也会知道这是佛不欢喜、圣者不高兴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做,这方面就是恶行。

还有“破戒”,破戒是戒律的违品。戒律是对于身三语四的恶行制止的自性,修持身三语四的善法,或者遮止身三语四不好的行为。而破戒和戒律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破戒是对于身三语四的恶行恣意而行。

“业”是恶业的自性,因为善业和恶业都是造作的本体,所以称之为业。

“业道”,善法中第一刹那的有表无表安立为别解脱和业道,此处没有别解脱,只有一个业道。和前面的业[0]道的理解相同。比如有些人特别想要继承家族事业,一辈子杀生。第一刹那没有产生的时候,他的心一直向往这种自性;第一刹那的时候,他满愿了,发誓我要一辈子杀生。当他在第一刹那得到了恶戒时,他的思心所就得到满足了,满了他的愿,称之为业道。

第一刹那相当于道,通过道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让我们想趣向于目的地的心得到满足。同理,当他第一刹那得到恶戒时,他的业得到了满足。这就是一种道,或者叫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满愿。

前面讲过了,第一刹那是别解脱,第二刹那以后是别解脱戒律。此处第一刹那叫做业道,第二刹那之后叫做业,不能叫业道了。和前面理解方式是一样,只不过把善和恶转变过来。

庚三、宣说四类具戒

主要针对有表和无表做四种观察,即在自释中经常出现的四句观察。在其他的注释当中也经常提到的,汉地叫四料简。对于有表色无表色两个法的情况反复做四类观察。

受中戒者心弱故,

若作则具有表色,

舍弃有表尚未生,

圣者则无有表色。

这里所做的四类观察是指哪四类呢?第一个是具有有表色,但不具有无表色;第二个是反过来讲,不具有有表色,但具有无表色;第三个是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第四个是既不具有有表色,也不具有无表色。

第一、具有有表色,不具有无表色的情况。“受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则具有表色”,“受中戒者”,首先是受中戒,然后是“心弱故”。前面讲过,受中戒者到底有没有无表色呢?不一定,要看情况。如果受中戒的人当时的心很强烈,就可以具有无表色;如果是阶段性地做一些善法,他的心不是那么猛烈,比较勉强,或者别人让他去做,他就去做,这样有没有功德呢?功德是有的。但是会不会产生无表色呢?不会。此处讲得很清楚,“受中戒者心弱故”,虽然他在受持中戒,但是心弱的缘故,不会引发无表色。

“若作则具有表色”,比如他正在放生,放生的有表有没有呢?有,当他把泥鳅一筐一筐地往河边抬,或者把鱼往河里放的时候,有表色是有的。别人看到他,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知道他正在放生。但是他的内心当中有没有无表呢?没有,为什么呢?他的心比较弱,前面颂词当中已经讲到了。以上是第一种情况,具有有表色,但不具有无表色的情况。

第二、不具有表色,但具有无表色的情况。“舍弃有表尚未生,圣者则无有表色”,虽然圣者不具有有表色,但是内心具有无表色。他具有无表色的无漏戒的得,法后得、法前得都是存在的。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安住在无漏定中,但是因为以前安住过无漏定的缘故,所以有无漏定的法后得,以后的法前得也会有。无漏戒的法前得和法后得在圣者相续当中都是具有的,这就是无表色。

但是他的有表色是不存在的,什么情况下不存在有表色呢?“舍弃有表尚未生”,这是一个特殊情况。比如初果的圣者还要在欲界人天中七返[1];如果是二果(一来果)的圣者会在欲界投生一次。在中阴入胎的时候,他前一世的身体有表已经舍弃了。已经住在胎中,前一世的有表有没有呢?没有。后一世的有表还没有产生,因为他在胎中,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出胎之前,别人也看不到他的有表是什么样,所以后世或者现世的有表还没有产生。这时他所有的有表都没有,前世的有表没有,现世的有表也是没有的。但是因为相续当中有法后得的缘故,无表色的得存在,所以此时的圣者具有无表色,但是没有有表色。这种特殊情况是在圣者住胎时可以具有的。

第三、四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此处的颂词当中没有提到。第三、既具有有表,又具有无表。注释当中说“如我等众生”,我们既具有有表,又具有无表。比如我们现在受了善戒,不管是尽形寿的居士戒,还是出家戒等,内心当中是具有无表色的。我们正在听法、顶礼时,外在的有表色也是具有的。既有有表又具有无表的情况比较多,比较容易理解。

第四,既不具有有表色,也不具有无表色。比如无色界的众生因为没有色,不引发有表,也不具有无表色。

以上是对有表无表的四种分析。在佛法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分析,如四句、四料简等,主要是让我们对不同的情况有所了解。比如《亲友书》中讲了芒果内熟外生等四种观察,还有把禅宗和净土的四种情况做了分析观察。此处是有表无表的四种情况做观察,一方面是训练我们的智慧,一方面对于各种各样的状况都可以了解,方方面面都不会漏掉。

己三、得舍 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 分三:一、戒之得法;二、恶戒之得法;三、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 分二:一、如何获得;二、从何获得。

壬一、如何获得 分二: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癸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

禅定戒依定地得,

无漏戒依圣道获。

前面大概提到过这个问题。“禅定戒以定地得”,所谓的禅定戒是针对有漏禅定讲的。无漏禅定就变成无漏戒了。禅定戒是依靠定地而得,通过获得禅定的地来获得。未到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定、根本定都可以获得禅定戒。无色界不安立。

“无漏戒依圣道获”,一方面具有无漏的胜观,一方面安住在这个定当中,也是随定而产生的。这个禅定可以引发无漏的胜观、出世间道,这些是依靠圣道获。

真正能够引发无漏静虑的只有六种地。前面讲的是,初禅近分定、二禅近分定、三禅近分定、四禅近分定都可以获得禅定戒,但是无漏戒不是这样。第一个未到定可以引发无漏,获得无漏果;初分正禅和殊胜正禅可以引发圣果;以及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可以引发圣果。共有六个地可以得到圣果,无色界的心太弱了不行,二禅三禅四禅的近分定不能引发无漏道。所以只有六个,初禅所摄的有三个,即未到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然后是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所以无漏戒是依靠圣道而获。

癸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子一、真实宣说

所谓别解脱戒者,

依他有表色等得。

别解脱戒怎么获得呢?“依他有表色”,依靠其他人的有表色,主要是依靠语言的有表,如自己承诺或者重复;也有身体的有表,比如弹指。所以别解脱戒是依靠他人身体、语言的有表得到。

“等”字是还有其他不依靠有表的特殊情况。此处有十种获得近圆戒的情况。近圆戒主要指比丘戒律,其他的沙弥戒、居士戒等是其中一部分的内容分出来的。十种获得比丘戒的方式在讲戒律的时候都会提到。

有些地方讲这是属于获得比丘戒的旧仪轨,间接讲到了新仪轨。旧仪轨主要是佛在世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得戒;佛入灭之后基本上必须要通过羯磨的方式才能获得戒律。

第一、佛陀和缘觉自然获得近圆戒。他们获得证悟的时候自然就生起比丘戒。我们说“佛陀是比丘”,那么是谁给佛陀传的比丘戒呢?没有人,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殊胜的佛果之后,因为证悟后生起自然的智慧的缘故,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比丘戒。缘觉是在佛不出世,佛法灭尽的时候出世。缘觉也是比丘,他是怎么获得比丘戒的?他也是在证得自然智慧的同时获得了比丘戒律。二者不是通过他人的有表得到的。

第二、“五比丘以趋入真谛而得近圆”。他们在趋入真谛的时候是依靠佛陀的语言,佛陀给他们宣讲了“此是苦,汝应知”等四谛法要,首先是憍陈如尊者获得了见道,后来其他的四比丘通过重复宣讲得到见道。当憍陈如尊者获得见道的时候,就出现了僧宝,因为他是圣僧,一个就可以称为僧宝;如果是凡夫,需要四位凡夫僧以上才能称为僧宝的自性。当憍陈如尊者第一刹那获得见道时,世间三宝就俱全了。第一个佛宝是佛陀,第二个法宝是佛陀宣讲的正法,第三个僧宝就是憍陈如尊者。五比丘是通过趋入真谛得到了见道获得近圆戒。佛没有真正给他们传戒,而是以趋入真谛的方式得到了近圆。这种情况也不是以他人的有表而获得的。

第三、“妙誉尊者等依靠善来得近圆”,这种情况在佛陀的时代有很多,此处以妙誉尊者为主。佛说“善来比丘”的时候,须发自落、袈裟著身,自己就变成了一个自然具有各种各样的威仪的比丘。有些地方讲好像已经受了二十年比丘戒的老比丘一样,威仪特别纯熟。这些弟子福报极大,佛陀在世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拿剃刀剃度,也不用换衣服。佛陀说“善来比丘”就可以了。在佛陀的时代,传记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第四、“大迦叶由承认导师而得近圆”,迦叶尊者通过很强烈的信心,说:“佛陀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到了近圆戒,这个也是很特殊的一种得戒的方式。

第五、“善施由于答问心喜而得近圆”,佛陀问,“世间唯一的善法是什么?”善施回答,“唯一的善法是解脱。”佛陀又问,“解脱的因是什么?”善施回答,“解脱的因是信心。”佛陀觉得他的回答特别善妙,很欢喜。因为回答善妙的缘故,他就得到了近圆戒。这也是一种通过旧仪轨中的特殊情况得戒的。非常简单,不需要传戒的方式,他的根基也很利,佛陀在世的加持力也大。

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后代的弟子也有一定的启发,所有的法中最善妙的法就是解脱。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追求解脱是第一要务,因为解脱是最为善妙的。当然这主要是从小乘的角度来讲的。解脱的因是什么呢?就是信心。我们要获得解脱,对于四谛、上师三宝,乃至于大乘中对于自己本身具有如来藏,密乘中对于自己本来就是佛陀、本尊的自性,都要产生信心。如果产生了信心,我们就可以通过最根本的因而获得殊胜的解脱。

他的回答很善妙,让佛欢喜的缘故得到了近圆。关于回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略有不同,大问题是没有的。

第六、众生主母,即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佛陀的姨母很想出家,佛陀考虑到如果开许女人出家对于正法会有衰减,所以一直没有开许。后来阿难尊者请求佛陀开许女人出家,佛陀说如果真的想要出家,必须要受持八敬法。众生主母听到佛陀宣讲八敬法特别有信心,产生了很大的恭敬心,就得到了近圆戒。

第七、“供施女依僧传言而得近圆”,这叫音讯传戒。供施女长得特别庄严。她离僧团特别远,虽然想到僧团出家,但是害怕路上会遇到违缘。佛陀开许她在家里受戒,并派比丘尼给她音讯传戒。这边僧众做了羯磨之后,过去再给她做一次,她是通过音讯传戒的方式得到了近圆戒。她不在当场也得到了近圆戒,这也是特殊的情况。

第八、中土十人,第九,边地五人。算二个,如果算一个,十种近圆就不够了。这是白四羯磨而得戒。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四羯磨得戒不算旧仪轨,算是新仪轨了。现在都是用这个方式得戒。前面的问答很善妙而得戒等都是旧仪轨,佛在世可以有。现在的时代都是由新仪轨得戒。

“中土十人”,在中土佛法很兴盛,比丘容易找到,传戒的时候必须要有十个比丘,才能得戒。

“边地五人”,因为边地佛法不是那么兴盛,五个人就可以了。在朗达玛灭佛之后的几十年,康区这一带,当时只有三个比丘,人数不够,就请了两个汉地的比丘作尊证,在这边传戒,之后再把戒律带回拉萨。所以如果边地的比丘不够,五个就可以得戒。

以上是中土十人白四羯磨,边地五人白四羯磨。

第十、“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六十个善群比丘通过承许三皈依[2]而得到了比丘戒。这和现在得戒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很多都是旧仪轨,而新仪轨中“依他有表色等得”,是其中“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是现在我们通行的得戒方式。

如果是得沙弥戒,不需要十个五个,两个人就可以了;如果传居士戒律、八关斋戒,一个就可以传。也是通过其他的有表,即传戒者的语言、弹指等这些身有表和语有表而得戒的。

子二、旁述 分三:一、戒恶戒时间固定;二、斋戒之特点;三、居士戒之特点

善戒和恶戒的时间是固定的,其他也有不固定的情况。

因为《俱舍论》讲的是共同的,所以更高的沙弥戒、比丘戒就不讲了,主要就是讲到居士戒,斋戒方面也讲到一些。

丑一、戒恶戒时间固定

即于有生之年中,

及一日内真受戒,

无有一日之恶戒,

传说彼无此受法。

“即于有生之年中,及一日内真受戒”,此处的“有生之年”可以理解为两种,第一种是受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七种别解脱戒,都必须是尽形寿,没有中间只受几个月的情况。真正的短期出家要看情况,如果你只是剃个头、换一件衣服,体验一下出家的生活,不受戒也可以。不管怎么样毕竟是剃了头发穿了袈裟,然后在僧众中住一段时间,不得戒律,体验一下生活也可以。

如果你不满足于形象上的出家人,想要得戒,那么也必须承诺尽形寿,只是承诺三个月中得戒的仪式是没有的。三个月过后必须要舍掉戒律,否则回去过世间的生活就会破坏你的戒律,就变成了破戒者。如果是男众得了戒再舍,还有几次机会。但是如果是女众得了戒再舍,以后再没机会得戒了。如果只是形象上出家,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如果你想要得戒这方面必须要了解。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承诺一生一世才能得戒,如果不承诺,也根本得不到,这就是它的特点。

第二种“恶戒”也是有生之年的戒律,一定是一辈子的。如果你的心不是那么强烈,或者做这个恶法不是要做一辈子,虽然可能有恶业,但是不得恶戒。有时是家族的事业,尤其在印度非常明显,杀生就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地传下去,所以生到这个家族注定一辈子就要杀生,他也知道自己一辈子杀生的情况,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内心当中就得到了一辈子的恶戒。所以得到的一定是尽形寿的恶戒。如果他只是阶段性的,暂时找个杀生的工作去做,会不会得到恶戒呢?有恶业但不得恶戒。恶戒要不然不得,要得一定是一辈子。

如果他要舍恶戒,必须要受持别解脱,发誓尽形寿不杀生,如此就可以把以前的恶戒舍弃。否则如果没有发愿尽形寿不杀生,那么只算是一个中戒。具恶无表的同时,中间也可以具有短暂的善无表,前面说过,只能是这种情况。会不会把以前相续中的恶戒全部舍掉呢?舍不掉。必须要通过对治,受持不杀生。比如你的家族事业就是偷盗,你生下来几乎就算得到偷盗的恶戒了,你必须要发誓受持尽形寿不偷盗的戒律,才可以把恶戒舍掉。

以上讲了善戒恶戒的时间固定。

“及一日内真受戒”,这是属于斋戒,即在一日一夜中受戒,一般来讲二十四小时。是不是决定二十四小时呢?也不确定。有些地方说,也可以只守白天的戒,即早上受戒,晚上太阳落山的时候就舍戒了。在受戒的时候,必须要想清楚。

白天戒是早上受晚上之前舍,也有一种戒是晚上受早上舍。还有一种人连二十四小时都没有办法守,这是更特殊的情况,在晚上受戒,早上就舍了,也有半日的斋戒。因为无著菩萨讲过这样的观点,所以慈诚罗珠堪布等很多大德讲斋戒的时候也说这是可靠的说法。

一般来讲,一日一夜戒是二十四小时的,很多人都可以受,如果你不能一辈子受五戒,也能够在一日一夜中受斋戒。如果连这样都不行,就可以受白天戒,或者晚上戒,比如在太阳落山,晚上的时候受斋戒,在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就舍掉了,只是受晚上的戒,也有很大的功德,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善巧方便。无著菩萨等印度的祖师大德也是讲过这个问题。受戒的时间就是一天,时间一过之后自然舍戒,这个时间也是固定的。

有没有一天的恶戒呢?此处说“无有一日之恶戒”,为什么呢?“传说彼无此受法”,没有这样的受法。恶行是智者呵斥的,谁会愿意给你作证让你发愿在一天内受恶戒呢?没有一个智者愿意给你作证,弹指让你得到了恶戒,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而斋戒可以,不管怎么样,在一日一夜中断除杀生等等,这是智者欢喜的事情。所以善戒在一日一夜中有受法,恶戒没有这种受法。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其他的观点。如果你在一辈子中可以有的话,短期也可以有。但是佛经当中也找不到任何根据说,可以在一日一夜中得恶戒的方式。当然前面讲了,短期中戒的方式是可以有的,但是一日受恶戒是没有的。

丑二、斋戒之特点 分三:一、受法;二、分支固定;三、所依固定

寅一、受法

身居低处重复说,

不佩装饰明晨前。

具足斋戒之分支,

清晨于他前受戒。

受斋戒有这么几个特点必须要了解,第一是“身居低处”,比如你要受戒,为了表示对斋戒的恭敬,传戒的师父必须要坐于高处,自己要身居低处,跪着受戒,或者蹲踞,代表对于戒法很尊重。因为有了恭敬心,打破了骄慢心,内心就会得到戒。如果自己很傲慢不能得到戒,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处于卑下状态的缘故,身居低处。

第二是“重复说”,师父念仪轨的时候,自己跟着重复。尤其在念戒条的时候,自己也要重复。在重复了三遍之后,最后一遍就可以得戒了,这个叫做“重复说”。必须要跟随念,不能同时念。不能因为这个仪轨自己很熟悉,师父念的时候我也跟师父一起念,同时念不行,然后抢先念也不行,好像给师父提醒一下,自己在师父前面念。必须要师父先念,然后你跟着重复,这时候才可以得到戒律。

第三是“不配装饰”,有些地方要求比较严格,你受戒的时候,以前很早的注释中说,甚至于连你的眼镜都要摘下来,当时眼镜可能属于一种奢侈品,相当于装饰,戴上之后会显得很文雅。手表在当时也是比较奢侈的东西,必须要摘下来。当时有一块怀表,可以炫耀,属于有身份的象征。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所以这些都不用取下了。

还有一种就是装饰,你平常佩戴的装饰不取也可以。但是不能佩戴额外的装饰品,今天是受戒的好日子,我需要穿好一点,额外的装饰品是绝对不行的。平常你自己的一些装饰可以带。有些地方说,保险起见,其他的装饰还是取了好一点。在很多注释当中讲,平常自己戴的不需要取,但是额外的为了受戒单独佩戴一些很高档的装饰品是不行的。

这些斋戒主要是对居士讲的,出家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前面我们提到过,出家人不能受小乘斋戒。

第四是“明晨前”,时间是一日一夜,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一直受戒,太阳出来之后时间一到,戒律自然就舍掉了。

在有些人的概念中,认为晚上十二点过后就是第二天了,可以吃饭了,觉得今天已经过去了。其实是在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才能吃早饭,如果中间吃了,就会破了斋戒,过午不食这条戒律就会破掉。从早上受到晚上十二点,根本不够二十四个小时,这样根本不行。

第五是“具足斋戒之分支”,和居士戒不一样。居士戒可以受一条,比如我现在能力不足,自己的情况很复杂,一辈子受圆满的五戒做不到,这种情况佛陀也允许可以选择受一条戒,叫做一分戒,有一分居士、两分居士、多分居士和圆分居士。如果只能受一条戒,就选择受一条,或者在一条戒律的基础上,我再受两条,也可以。然后过段时间觉得其他的也可以受,再去加一条,乃至于最后能够五条戒,都可以。居士戒是尽形寿的,时间特别长,他可以选一条两条三条四条,乃至于五条,这些都可以选。

但是斋戒不行,因为斋戒只有二十四小时,不能再说八条中选一条,这样不行。“具足斋戒之分支”的意思就是八条都要受。可以受半天,时间可以缩短,但是你在半天的时间中,必须要把八条都受完。

当然我们鼓励他们必须要二十四小时受戒。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只能受半天,其他时间都没办法受,而且就是在这个时间中可以产生一个想受戒的心,那么晚上给他受戒,然后就睡觉,早上起来自然戒律就没了,这个利益也很大,但肯定会比二十四小时斋戒的利益打些折扣。我们还是鼓励二十四小时受戒,即便再忙,二十四小时的时间肯定会有。二十四小时当中具有斋戒的八条分支。

“清晨于他前受戒”,按二十四小时的斋戒来讲,受戒的时间是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当自然光线能够看到掌纹的时候就可以。太阳出来之前,就可以受戒,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就可以圆满二十四小时。如果太阳出来了,有可能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不够了。

“于他前受戒”,在其他人面前受戒。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没有佛陀、僧众在世,也可以自己受戒。在《贤愚经》中也曾经看到过龙王在人间寻找受戒的书,最后找到了,自己按照书受戒的情况也有。

一般来讲是在他前受戒。斋戒在比丘前可以受,在沙弥前也可以受,有时在居士前也可以受。即便不是居士,但他自己正在受八关斋戒,也可以传。所以传斋戒不一定是比丘。当然出家人传比较可靠一点,但是并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能传,有时居士也可以传。

以上讲了受法。

寅二、分支固定

次第四为戒律支,

一不放逸三禁行。

依彼则会失正念,

以及成为骄傲者。

这个戒律有八个分支,即八条戒。

“次第四为戒律支”,前面四条是戒律的本体,属于戒律的分支,即不杀生、不偷盗、不作非梵行(不是不邪淫),还有不妄语四条戒律。因为是一日一夜戒律的缘故,戒律非常严格,不能按照居士戒的根本戒来解读。

第一条、不杀生,是不能杀虫子以上的生命,否则就会犯戒。而居士戒的根本戒是不杀人,如果你杀了人,就会犯根本戒;如果你杀旁生,属于支分戒。在斋戒当中就很严格了,不杀生就是蚊子、苍蝇以上的众生都不能杀,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必须要保持这种戒律。

第二条、不偷盗,在居士戒当中有一个界限,偷盗价值多少钱以上的东西,就会犯根本戒。此处不偷盗这条戒律非常严格。因为时间特别短,所以不能再像居士戒那样,居士戒是一生一世、尽形寿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根本戒的界限比较宽泛一点。但是在斋戒中比较严格,不能偷任何东西,哪怕一片菜叶、一针一线都不能偷,必须要高度保持正知正念。尤其是平时习惯顺手牵羊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些问题,反正要一直强调绝对不能这样做。

第三条、不做非梵行。在居士戒中是不邪淫,正淫方面是开许的,呵斥邪淫方面。但在斋戒当中,所有淫欲的行为全部要遮止,一日一夜当中就是这样的。

第四条、不妄语。在居士戒当中,说上人法妄语才破居士根本戒。在斋戒中随随便便说一个小妄语也犯。有些人在受斋戒的时候连带禁语,这是有一定必要的。禁语就是什么话都不说了,小妄语大妄语都说不成。因为斋戒当中连小妄语也算。有些人开玩笑习惯了,很多小妄语跟随着就说出来了,在斋戒当中小妄语也不能说。

以上四种属于戒律的分支。

“一不放逸三禁行”,剩下四条。

“不放逸”,不饮酒这一条是不放逸支。因为饮酒就会导致放逸,不饮酒就是遮止,让我们处在不放逸的行为中,所以饮酒属于一个不放逸支。此处的不饮酒戒和居士戒相同。

后面三个属于三个禁行的分支。

第一个是过午不食。如果过午不食,想到自己正在受斋戒,然后看到其他的在家人没有受斋戒,处在轮回法当中,就会对于在家的生活、其他的在家人产生厌离心,所以过午不食可以使自己随顺生起出离。

然后是禁行歌舞和装饰花鬘等。如果不受持的话,会让自己骄傲自满。自己唱歌、跳舞,或者身上佩了这么多的花鬘、装饰,依靠这个也会产生傲慢心。因为自己在受戒过程中穿得很朴素,就不会产生傲慢。

最后是禁行高广床。高广床是指非常奢侈、比较豪华的床。如果自己坐在或者睡在这个床上也容易产生傲慢。在受斋戒的时候,也会选择比较低矮,或者简单的床,坐或者睡。如果平常自己睡的床不是特别奢侈豪华,也不特别遮止,主要是能够让自己产生傲慢心的床。如果自己的床的确很高档,受斋戒的时候还是要选择一个普通的床,或者直接打地铺也可以。

“依彼则会失正念”,如果饮酒会让自己失去正念;“以及成为骄傲者”,如果三条禁行不做,会让自己成骄傲者。如果自己产生傲慢之后,就会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这时候比较容易犯戒。

戒律为什么是八支呢?前面四个是戒律的本体,即戒律支,能够让自己远离非理作意、破戒行为。然后是不放逸支,饮酒会令自己放逸、失去正念,因此必须要断饮酒。其他三个是禁行,让自己不成为骄傲者。

斋戒比较接近于出家的戒律,沙弥戒中是把歌舞和花鬘打开的,相当于九条戒律。斋戒和出家戒只差一条戒律,因为比较接近于出家的戒律,所以功德也是特别大。

寅三、所依固定

他者虽亦具斋戒,

然未皈依者无有。

“他者”,即黄门等没有办法具有别解脱戒的,也可以受斋戒的。虽然其他人也可以受斋戒,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皈依。如果没有皈依,就得不到斋戒。你可以不是受一戒乃至于五戒的居士,但是必须要皈依三宝。如果不皈依三宝,也没办法得斋戒。

因为没皈依是没有斋戒,所以在传斋戒之前都要加一个皈依的仪式。念三遍皈依的原因就是不管你以前有没有皈依,反正这个时候都要提醒你皈依。尽管以前没皈过依,但是传斋戒之前,在重复皈依仪轨的时候,你产生皈依三宝的心,就有了基础。下面才是斋戒的正式仪轨,然后就得到了斋戒。

因此皈依戒是所有戒律的基础,连斋戒也不例外。如果有了皈依,就会有其他上面的戒律;如果没有皈依,上面的戒律都没有办法安立。没有皈依戒的人得不到斋戒,也得不到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乃至于得不到菩萨戒和密乘戒。皈依戒是最根本的戒律。以上是所依固定。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0] 即思,是造作的自性。

[1] 人家家或者天家家,还会在人间天上的善趣当中七次投生。

[2]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