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345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月 02 日 佛 历 2565 年
神变月.藏历一月十八
མདོ་ལས།སང་དང་འཇིག་རྟེན་ཕྱི་མ་གཉིས།།སྔོན་དུ་གང་འོང་གཏོལ་མེད་པས།།སང་གི་ཚིས་ལ་མ་འབད་པར།།ཕྱི་མའི་དོན་ལ་འབད་པར་རིགས།།ཞེས་གསུངས།
佛经:
明日与后世,不知何先至,
不为明日勤,精进于后世。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我们南赡部洲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便一步一步迈向死亡。人人都清楚自己终究难逃一死,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缘、死的时间却决定不下来,也就是说,以何方式死、以何因缘死、于何时何地死,谁都无法确定。
在座的道友们,未来在一百年之内,基本上会一个都不剩,纷纷离开人间。不过,每个人死的方式却不相同:有些死在医院里,有些死在马路上,有些跳河而死,有些自杀身亡,有些在天灾人祸中受难……
但你自己到底会怎么死?可能谁也不清楚。
死的地方也是不定的。学院许多道友非常希望能死在喇荣,但你身体好的时候这样讲,而身体一旦生病了,由于这里医疗条件比较差,就忙不迭地请假下山看病,结果没有死在喇荣,反而到自己的故乡去“圆寂”了。
死的时间也没个定准。假如死的时间能决定下来,我们知道自己还有几年才会死,就可以合理安排剩余的时间,规划每天修几座法、念多少咒语,可是这个也定不下来。
那么,唯一能决定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生命有减无增,一直在不断流逝。如寂天论师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中阴窍诀和其他修法中也比喻说:如同一个人坠入万丈深渊,紧急中抓住一把草,可旁边有黑、白两只老鼠轮番啃这些草,眼看着草就要被啃断;下面还有猛兽张开大口在等待着。正在这时,他看到上方的蜂窝里滴下蜂蜜,甘甜清爽,于是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蜂蜜。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寿命像所抓的草一样特别脆弱,昼夜流逝就像黑鼠和白鼠在交替啃草,死后所堕入的恶趣犹如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然而,眼看着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来世的命运令人堪忧,人们却仍沉迷于如蜜汁般的五欲妙乐中,这是极其愚痴的行为。
真正修行好的人,时时都会忆念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琐事。
但现在城市里的人,最缺少的就是无常观,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后年,甚至退休之后。我就遇到一个50岁的人,他说自己等15年以后,再来学院学法,把未来计划得相当“不错”。
《法句譬喻经》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老人:佛陀在舍卫国时,城里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婆罗门,家财万贯,生性顽愚吝啬。
他为了给自己建造一栋豪华巨宅,花费大量时间亲自监工,指挥工匠。佛陀通过智慧观察,得知他只有这一天的寿命,然其却毫不知情,忙忙碌碌于无义之事,特别可怜,于是就亲自来到他的面前。
佛陀见到他后,问:“你这样卖力是否疲倦?修建如此豪宅有何用处?”
老婆罗门骄傲地说:“这房子前边是客厅,后边是我的卧室,东西两厢供家人、子女、仆人住。夏天可到凉台乘凉,冬天搬回暖房居住,舒适得不得了。”
佛陀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有一偈想送给你,你暂且放下工作,坐下来听听好吗?”
老婆罗门答言:“我很忙,没空坐下来听,过几天再跟你好好聊吧。你如果有事,可以先简单说一下。”
佛陀说:“你虽然对未来安排得特别好,自己认为自己比较有智慧,但却不知无常迅速,很快就会离开人间,还在一味不停地忙碌,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了。”
老婆罗门听后,说:“你讲得确实有道理,但我今天实在太忙,以后再聊吧!”
佛陀见他冥顽不化,怎么劝都无济于事,也只好由他去了。佛陀离开后不久,老婆罗门亲自去上屋顶的大梁,结果大梁突然坠下,当场把他砸死了。
现在也有很多老人,像这个老婆罗门一样,人老心不老,好像自己还能再活几百年似的,成天对未来作着打算,为子子孙孙计划安排,这是相当愚痴的行为。
所以,每个人要经常思维自己还能活多久,若能如此,就不会特别贪著今生的名声、财富、感情,甚至为此宁愿舍弃生命。
如果你无常修得好,一方面自己遭受疾病、痛苦时,有勇敢面对的能力,另一方面,你身边的亲友发生意外时,也不会怨天尤人、寻死觅活。
因此,学法不能只留在形象上,必须要想方设法将其融入于心。现在有些宗教过于注重形象,倘若深入其教义,没有什么可挖掘的,而我们佛教并非如此,不但理论上讲得非常究竟,还要求付诸于实际行动中,让每个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感觉,这即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前行广释》第37课
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这行不行呢?
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我见过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他们言谈举止中,关心的全是眼前的事情,一提到来世,脸上就流露出不在乎的神情,认为即使来世存在,也不应该为此奋斗,而应当为了现世奋斗,如今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
而作为一般老百姓和普通信众,多数学佛也是为了求平安、家庭和睦、升官发财,所作所为唯一贪执今生利益。
若如此,即使你是大和尚,或者大居士、大施主、大慈善家,实际上也入于了业际颠倒之流。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目标只是今生,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在座的道友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每个人都想一想:自己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倘若只为了今生保平安,逃避现实的一些困扰,或者没有任何目标,在无记状态中得过且过,从不希求来世解脱,这样的话,就算你被公认为了不起的智者大德,实则连十圆满中“业际无倒”这一条也不具足。
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难以避免,故务必要再再思维。这次讲《前行》确实很重要,非常希望汉地信众要懂这个道理。
形象上的学佛、做法事,我们不大赞叹,我们赞叹的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否则,一生中全是为了今生利益而奔波忙碌,这没有太大意义。
上师如意宝常谆谆教诫说:“今生和来世相比起来,我更重视来世。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是为了来世,但大多数都是为来世的解脱做准备。”
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对来世的重视应当大于今世。你们不妨也看看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今生还是来世?在这二者之间,你打的是什么符号?大于号、小于号,还是等于号?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讲也许是当头一棒,理应值得深思反省。
一个人若不懂得自我反省,就跟旁生没有差别了,旁生除了吃草喝水,根本没有思维辨别能力,可是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我出家这么多年了,求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假如只为了今生,那就是业际颠倒者,绝不能这样。以后为了来世的解脱,还是要做些准备,否则,只盯着人生几十年,目光就太短浅了,应该想到:我是希求解脱者,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
--《前行广释》第25课
死期不定:由于相续中没有生起死期不定这一理念所导致,认为我还年轻不会死,其实
这种把握我们并没有,认为丰衣足食顺缘样样齐全而不死的把握,我们也没有,认为健康无病而不死的把握,我们还是没有。
如果你有不死的把握,要么是遍知佛陀给你授记了“唯有你不会死”,要么是你自己具有无漏的神通而知道这时还不会死,要么你遇到了阎罗法王,和他交上了朋友,他告诉你说“我此时还不带你走”。
否则,现在今生的命寿,就像强弩之末或者油尽之灯一样,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今天就用完还是明天方用尽,这个月的下旬或者下个月或者明天才到尽头,所以说死期是没有定准的。
一旦寿命穷尽,就是药师佛给灵丹妙药,无量寿佛赐长寿灌顶,金刚手菩萨予以保护都起不到作用,而必是一死。
尽管骤然性的死亡有可能避免,但就如同灯油在没有用完之前被风吹灭一样,依靠突如其来的外缘——四百零四种疾病、八万魔障、三百六十阴卓鬼等等,会导致突然性死亡,赡部洲人的寿命没有固定性。
不管到了什么境地也都会死,不管是与什么朋友相依相伴都会身亡,不论居住在什么环境中也都会命归黄泉,不管有没有财富都免不了一死,而我们根本不知道,寿命会不会就在今天完结,因此什么时候死没法确定下来。
就算是寿命的引业没有完结,可是暂时的外缘也说不准会造成死亡。我们要诚心诚意反反复复细细思量这些道理。
死时一切都无济于事,命终之时,除了正法以外,衣食卧具受用、生身父母、亲朋好友
谁也于事无补,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
即便是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哪怕是拥有南赡部洲一切财产的主人也无法带走一针一线,就连自己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必然要抛下而离开人世。
到那时,躺在最后的床上,享用最后的饮食,穿着最后的衣服,谈着最后的话题,被最后的亲友们围绕着,到了死亡的时刻,一切都无法推迟,再也没有自由住留,虽然对一切亲友财物依依不舍,可是他们也不能随你而去,你只能赤身裸体、赤手空拳走向后世的大道。
到那时,你为了亲友等所犯下的一切罪业谁也无法替你分担,只能独自背负着离去。在那时,唯有罪业对你有害,除此之外哪怕是整个赡部洲的人都成为你的仇敌,他们也无法向你射一只白光闪烁的箭。
除了正法以外,纵然拥有赡部洲的财物也没有权力带走一针一线,只有正法才是你的怙主、依处、洲岛、友军、光明和灯盏。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修行对临终有利的正法。
--《前行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