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怎么破家暴?逆来顺受就了业了吗?——【1802辅导】《中论广释》 7-8课(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辛二、(破世人共称之他生)分二:
一、略说;二、广说。
上师讲记
在藏传佛教中果仁巴尊者是一位颇具名望的大德,他是萨迦派著名论师,在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等方面都有不共的见解。他曾对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加以分析,并撰著了一些辩论书,有很大的影响。这次传讲《中论》,我主要参阅尊者的注疏、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我以前说过,传讲《中论》时,萨迦派主要依果仁巴尊者的注疏,格鲁派主要依宗大师的注疏,宁玛派主要依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疏,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解释《中论》的论典。
按果仁巴尊者的科判,在遮破宗派所承认的依靠四缘的他生之后,这里是破世间共称的他生。和学过宗派的人相比,世人的观点比较简单,他们认为:不必详细观察,因缘肯定是存在的,现量看到的就是事实,比如由毛线产生了氆氇,毛线就是氆氇的因缘。
壬一、(略说):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以理观察,则所谓缘也不存在。但由毛线等因法,而生出氆氇等果法,乃为现量所见,所以,毛线等应是产生氆氇等果法的缘。(重点破现量见)
是
果法
的缘
1略2广因缘中,
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
云何从缘出?
释义
在1和合以及2个别的因缘中,都得不到所求的果法。
既然因缘中没有果,又怎么从因缘中生果呢?
略指因缘的和合;
广指分开的因缘,比如地水火风等各自分开的因缘。
此种说法并不合理。首先,如果在毛线等分别各缘(广)上,氆氇等果法存在,1)则有可现不可得以及2)将生出众多果法的太过,所以,在毛线等分别各缘上并不存在果法。
✳ 可现不可得:不可得真因之一。能于所诤事中证成所碍事物决定是无者。如云:“夜间大海,无烟,以无火故。”以不可得缘由之能破因,破除有果之所破法
其次,1)在各缘的和合中(略)也不存在果法,因为分别各因中均没有果的缘故。2)如果分别各因中有果,则有一果成为众果的太过。3)如果分别各因中没有果,则有由茅草等非缘中生出氆氇的过失。
广(分开)
1)则有可现不可得 以及
2)将生出众多果法的太过
略(和合)
➡分别各因中没有果:有由茅草等非缘中生出氆氇的过失;
➡分别各因中有果:则有一果成为众果的太过。
1)每一根手指头上没有拳头,那五根手指的和合中也没有拳头
2)分别各因中有果,则有一果成为众果的太过,若和合中有拳头,则有五个拳头
3)分别各因中没有果,如果手指头上没有拳头也能形成拳头,则由茅草等非缘中也能产生出拳头的过失,
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观察,则可得出结论:广略因缘二者,在不存在果法方面无有丝毫差别。【青目释:略者。于和合因缘中无果。广者。于一一缘中亦无果。若略广因缘中无果。云何言果从因缘出。】
▶比如
在这个经堂里本来有人,就可以说人从经堂里出来。
如果经堂里没有一个人,那谁就不能说经堂里出来人。
▶同样,
如果果法在因缘中能成立,就可以说果从因缘中产生,
但再三于因中寻找也没法得到果,那凭什么要说果从因缘中出呢?
观察方法二:补充《入中论》破世间现量见为正量的观点
甲一、世间不应正量
若许世间是正量 世见真实圣何为
所修圣道复何用 愚人为量亦非理
这一偈颂是以反难的方式来成立“观察真实义时世间不是正量”,前三句是反难,后一句是以此成立“愚人为量不应理”。
偈颂的前三句讲:如果承许观察真实义时,世间知见是正量,那说明以世间平常人已经见到了真实义,而且是无始以来就已经见到了,这样应该承许世间平常人已断无明,若以平常人都已断无明,何需其余圣者呢?又何需精勤修行圣道呢?为了求证圣道所作的勤修净戒、闻思修行都应成徒劳无益。
偈颂第四句讲:由以上反难推出,以愚人为正量不应道理。因为无论是从现空二谛中大空性的胜义还是现相实相二谛中如来藏的大光明分,完全都是超越寻思分别境界的范畴,故不能以世间的心识作为正量。
思考:
每一根毛线当中确实没有毛衣,但是毛线有序组后之后就织成了毛衣,怎么能说和合的因缘中没有形成毛衣?
据说凯撒大帝在每次凯旋归来时,会受到全城人的欢呼迎接,此时,他总会让一个奴隶在身边不断地提醒:“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上师仁波切微博
壬二、(广说)分三:
癸一、观察缘中无果之自性:
四个偈颂中的第一个,即遮破了“有”。如何破的呢?如果认为缘中有果,则“有”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在各自的缘中存在;二是在和合的缘中存在,但是观察之后,两种存在方式都不合理,以此便遮破了缘中有果的说法。下面要学的第二个颂词是从缘中无果的角度破。后面两颂是从果是缘,以及果非缘两个角度破。
若谓缘无果,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
释义
如果缘聚集在一起时不成立果,分散时每一个缘上也不成立果,但却能生出果。【缘有自性,现见从纱生布故。】
那么这个果为什么不从非缘中产生呢?
《中论释》:既然在分别各缘上均不存在果(因),又如何能自缘而生出彼果呢?不可能生出果来(立宗)。(汇集相违应成因:“缘中无果”与“果从缘中出”矛盾)
上师讲记
缘中没有果就不是缘,因为缘中有果才可以说是果的因缘,缘中无果又怎能是果的因缘呢?比如种子上没有芽,就不能说它是芽的因缘。
《中论疏》:
上半取意。意云,1.虽略广求四缘中果无,而果终从四缘生。若果不从四缘生,离四缘外更无复法,当从何处生耶?2.又眼见果从四缘中出,是故四缘必定生果。3.又缘非缘终有异,非缘既不生,缘则应生。
《中论释》:如果彼果在彼缘中不存在,却依彼缘能生出彼果。那么从其他非缘当中,也应当能生出果法,但为何不能生出果法呢?所以,这种生法[缘]的安立是不成立的。
如果不是果的因缘,也能从这种“因缘”中生果,那为什么不从非缘中生果呢?若因缘中求果不可得,何故不从非缘出?
如泥中无瓶,何故不从乳中出?。四缘中无果,非缘亦无,则应等生,不尔应等不生。若等无而缘生非缘不生者,亦应非缘生而四缘不生也。
【是非相同类推因】
这里是破斥实有的因缘生果,并没有破名言中假立的因缘生果。假立的因缘生果是下至牧童上至班智达都承认的,中观宗并不遮破。
那不破是否表示这种因缘生果具有不能破斥的自性呢?当然不是。因为在胜义中根本不会有因缘生果。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中论释》中说:世人所承认的他生和中观所承许的因缘生果,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有一个人就问禅师「你是圣人?你是凡夫?」
那个高僧回答:「我不在此住!」
——高僧传
癸二、观察果是否为缘之自性
他宗又进一步狡辩道:如果缘与果法为他体,则可以考虑缘中是否有果。但缘的本性即为果,二者不可能异体。所以,应当承许果仅仅是缘的自性或者形态而已。
缘和果是异体,则可以观察缘中有没有果;
但二者并不是异体,而是一体。
芝麻出麻油不出酥油,从酪出酥油不出麻油,沙则酥油和麻油皆不出生故。所以,缘的本性即为果,非缘的本性即不是果。
若果是缘性,
诸缘非自性,//
如此承认也不合理。
如果毛线等缘的自体、本性或者自性能够成立,则毛线可以成为氆氇,即二者一体。
但彼等因缘仅仅具备了支分性形态,却不能成立其自性。【思考:为什么缘无自性?】
《中论释》:下个颂词的原文:
因此,作为果法,其缘却并不具有自性。如云:“氆氇自因成,因自他法成,其本体不成,岂由他生成?”
如果毛线的本体成立,那可以说它变成了氆氇,即缘和果二者是一体。
但毛线的自性并不成立。
🔶依极微、微尘、细毛而成立的毛线也只能是空性,而不会有自性。
🔶若毛线不成立,毛线织成的氆氇也不可能成立,
即不能说毛线和氆氇是一个本体。
《中论疏》:
Q
补充说明为什么缘无自性?
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
从无自性生,何得从缘生?
若果从缘生,即是上四缘生诸法。果即所生,缘是能生,总举一切能所也。是缘无自性,列能破也。彼计,以缘有生果自性,果有从缘自性。
上:
✔总别二门,求缘无能生之性,求果无所生之性,故云无性。
✔又缘由果有,缘无自性。果由缘有,果无自性。
✔又缘复赖缘,缘无性也。
✔又果生缘坏,缘则改变,故无性也。
从无自性生,
岂得缘自性?
如此从本来并非实体且无有自性的缘中,又怎么能生出果法呢?
彼缘又如何能成立缘的自性呢?绝不可能。犹如宝瓶与空中鲜花的自性大相径庭一般。
上师讲记
没有毛线却说由毛线产生了氆氇,即二者是一个本体,这不合理。
《中论疏》:
下半呵云。从无自性生者此意非是夺其自性。计其无自生。乃明都无能生所生性。云何乃于无生法中计有生耶。
癸三、彼二之摄义:
故,缘非自性,非缘性成果,
非有//中无果,非缘岂成缘?
解释一:
《无畏论》中云:“如果承许‘果依缘而产生’,但缘并非像果一样从(缘)自己而生。这种由并非自生之缘而产生的果法又岂能说是‘自缘而生’呢?这种说法根本无处安立。
因此,果法并非依缘而生,依非缘而产生的果法也不存在。如此观察可以了知,如果果法都不存在。
那么,所谓‘缘与非缘’之说又怎么能成为真理呢?所以,这种观点根本不成立的!”
上师讲记中的解释:
第一句:故,缘非自性,
是故缘的本性是不成立的
第二句:非缘性成果,非有
缘没有自性、本体而生果则根本不成立。
最后一句:中无果,非缘岂成缘?
缘中没有果故不能生果,非缘中也没有果又怎么能变成缘呢?
解释二:
因此,作为果法,其缘却并不具有自性。如云:“氆氇自因成,因自他法成,其本体不成,岂由他生成?”
故缘非自性,
【第一句是总结上一个颂词的观点】
非缘性成果,
(第二句是对方观点:)
如果对方认为:果法是由非缘而成立为自性的。
非有中无果,
(第三句是遮破对方观点:)
在非缘中就更不存在具备自性的果法。如同在毛线中都不具备氆氇的自性,则在茅草中又怎么会具备氆氇呢?
非缘岂成缘?
(第四句直接遮破对方观点,间接包含了对方观点:)
他宗又反驳道:如果观察果法,的确不存在缘。但缘与非缘应当存在,你们不是也口口声声地说过“非缘当中……”等等吗?既然缘与非缘存在,果法又凭什么不存在呢?
僧成大师《中观根本慧论宝鬘论释》:果虽不是缘非缘的自体,但是,缘及非缘二种决定各有自性,如从芝麻出麻油不出酥油,从酪出酥油不出麻油,沙则酥油和麻油皆不出生故。
解释二:
自宗对此驳斥道:如果果法存在,则对于氆氇而言的毛线等缘以及茅草等非缘也可以存在,如果按前面所说那样对果法进行观察,就会大失所望地发现,其二者根本不存在。
因此,分开而安立的所谓“非缘是生成实物果法之缘”的立宗,又怎么可能成立呢?断无此理!
《青目释》:
是故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者。破缘故说非缘。实无非缘法。是故不从非缘生。若不从二生。是则无果。无果故,缘非缘亦无。
《中论疏》:
Q
问何故举非缘决之。
答四意。
一者明非有非无义。四缘中求果不可得。故不可言有。又不从非缘出故则果不可无。破有无二见显示中道故也。
二者欲断执生之心。虽破四缘生而意终谓果从四缘生。此心不去。故举非缘决之。令计生心毕竟尽。
三者欲防外人起邪见心。闻求四缘生果不得。便谓非四缘能生果。是故今明非缘亦不生。
四欲令外人悟缘非缘不二。故俱破缘非缘生也。
Q
问:此举何处非缘以决之耶?
答:从初至略广偈已来,破外立四缘偈上三句竟,今此一偈破外人更无第五缘。彼谓世性等为第五缘,故非缘中无果。所以今举非缘决之,令知缘与非缘一切不生。
又难其四缘生成非缘,此非缘亦不生果。
又就四缘中互论缘非缘也。
《中论疏》:
破缘故说非缘,实无非缘法者,一意云,外人四缘摄一切法尽,四缘以外无复非缘,而言有者盖是横计有耳。二意云,以破汝缘故,缘成非缘,何处别有非缘而能生耶?
Q
问:何以故缘非缘并破,但破果不破非果?
答:内外同见一果,故果则无异。而内计从四缘生,外执从世性等生,故有缘非缘也。
上师讲记:
虽然经典和世人都有缘非缘的说法,但这只是暂时的名言假立,在胜义中缘和非缘都不成立。
一般人们认为有业因果和前后世,而这里却破了因缘,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否也被一概否认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这是在胜义中破,并非在名言中破。在能取所取未消失之前,名言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欺存在。
总结:
因果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名言中因果是存在的,我们学完本品之后需要纠正两种错误观念:空性就是断无,什么都不存在,因果就是实有,是宿命论!
Q
当被人欺辱时,依靠佛法该如何做更好?
👉 1. 从自利的角度,最大限度减低受伤害的程度;佛陀面对琉璃王子的杀害释迦族【因果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宿命论】
👉 2.从利他的角度,对施暴者不加以还击,其实是纵容恶行;【大悲商主,短矛黑人;改造命运窍诀,伪善,半善半不善,宰相遇到酒鬼】;
👉 3.加以还击与沙门四法不矛盾。从调伏自心的角度行持沙门四法,对利他的角度就需要调伏恶人;
佛法的缘起性空的正见如何利益世间?
什么情况下业因果会形成?
懂得此理,如何防护自心谨慎因果?
👉 1. 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业是指行动——任何的行动。“相信业”的意思,就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业因果完全能改变。
👉 2.业果的形成来自于自我,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自我”执着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业就是因、缘、果报的过程,正如你吃了东西就会想上厕所一样,除非有障碍或对治,否则永远有结果。空性就能断除业。
👉 3. 业果缘起在心,凡夫只要起心动念都是因果。
佛陀并不是武断地把行为分成善行和恶行而后报偿善业、处罚恶业的神祇,他所教导的是,善、恶来自于你自己对于动机的判断。
例如,通常我们认为揍人是很痛苦的业,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被人揍的话会很痛苦。当你打人的时候,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期望这个动作伤害到对方,然后从对方的痛苦中感到满足。由于你的动机是制造痛苦,所以你的行动就是痛苦的行为或恶行。如果另一个星球的居民认为打人是一种迎接的方式,在那里,打人就不会造成恶业,因为动机不同了。
👉 4.因果的形成与出离:
只有没有超越自私心,以自私自利之心做事都有善、恶的因果,落于轮回的因果中;只有大悲心、空性见才能超越轮回的因果,形成解脱的因果。
上师教言
⬜首先一定要会解释、分析颂词,其次要会总结这一品的内容。本品有十四个颂词,加上前面两个顶礼句,共十六个。我们已经用了七八天的时间讲这十六个颂词,如果一天两个颂词都记不住,可能就像我一样,太笨了。
⬜希望大家不仅能解释颂词的意思,也能通达整品的内容,同时也能学会自我总结,比如,学完整品后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想?在破因缘的过程中,对空性有何感悟?大家可以把每品的科判立个表,然后在每品学完的时候总结一下此品的主要内容。
⬜希望大家学完每品后都能及时复习。这一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龙猛菩萨用了哪些尖锐的理证来破斥因果?学了这一品有什么样的感想……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一定清楚。如果对每一品都能这样下功夫深入学习,那么《中论》在你们的记忆中就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对你们一生的修行都会非常有利!
学完本品之后,了知万法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了知生死是妄想,希求涅槃也是妄想。我们凡夫希求菩提是妄想,不希求菩提则无法出离轮回,我们凡夫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趣入缘起性空?
智常(约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上半叶在世),江陵(今属湖北省)人,俗姓陈。六祖慧能三世法嗣。出家后,得法于马祖道一禅师,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住庐山归宗寺。圆寂后唐文宗谥号"至真禅师"。
僧问:“如何是玄旨?”
师曰:“无人能会。”
曰:“向者如何?”
师曰:“有向即乖。”
曰:“不向者如何?”
师曰:“谁求玄旨?”
又曰:“去!无汝用心处。”
曰:“岂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入?”
师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师敲鼎盖三下,曰:"子还闻否?“
曰:"闻。"师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师以棒趁下。
Q
“缘起性空的见解”在生活中用不上、
该起烦恼照样起烦恼?为什么?该怎么办?
入定时如果猛励修持空性,那么后得时一切显现自然而然现为如梦如幻。
入定的证悟如是低微,则后得时必须要依靠刻意执著忆念而观想一切显现如幻等无实有。
不仅如此,而且通过入定时修空性,后得时也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与对业果获得诚信,从而福德资粮也自然得到。
恰嘎瓦尊者云:“座间作幻师”意思是说,后得时任何威仪中需要不离入定的觉受而像幻师一样了知无实。
《法无我总义》: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而且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是非苦乐、得失成败等的任何一个细节上。尤其当今时代,环境恶浊,无论修哪种法门,想要顺利趋入,获得成就,通达“诸法无生”都显得非常重要。是每个人都需要着重用功的地方。
以理抉择空性是断尽虚妄分别的捷径。
迷惑的根源,就是认为诸法有独立自成的体性。计执“自性生”是一切过患的根源。
如果你能真正抉择到万法无生,明了当下现的法实际从没生过,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只是一个无而现的幻影。因缘聚合时,忽然现出一个影像,正现的时候并没有自性可得。你就会发现,自己原先的一切求取、行动都是错的。从此,你会开始懂得怎样回归自性、行持般若。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抉择诸法无生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由种子生芽,这代表了一切外在器界的法;另一个是从习气生依他起识,它代表一切内在的心识。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要学会怎么抉择诸法无生。
之后,就要在日常的一切显现上观察、抉择“诸法无生”。
具体观察、抉择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一、观察要结合自心
❇二、观察时要把心放“活”
❇三、观察时要切中要害
观察声音“无生”
一般来说,观察外在器界的“无生”,从声尘入手最容易。因为不像色法,有固定的形体,声音只是忽然一现,过后即灭,这就很容易抉择到“无生”。
比如,我现在讲课的声音,不观察的时候,大家会认为,声音既然已经显现,那当然是真实“生”了。之后就习惯性地对这个声音进行判断,由此出生各种分别、执著。比如认为很好听,有意地去欣赏;或者感到很难听,不愿继续听下去。
现在我们就运用金刚屑因来观察这些声音:如果声音自体成立,就说明有实有的“生”。现在就问:“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知道,实法的“生”绝对不会超出四种情况:要么自己生自己,要么从自己以外的其他法中出生,要么是从自他共同而生,要么没有因缘就出生了,也就是自、他、共、无因四种方式。
1. 首先观察,它是不是自生?自生一定是先前就有它,后来再出生它。但在显现声音之前并没有这个声音,所以没有自生。
2. 那么,是不是他生呢?他生指从他体的法而生。比如,我口中说“常缘起性空。”现在就观察,我正说话的时候,有哪些法?结果发现我的念头、发音器官,以及气流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就现出了“缘起性空”四个音声。如果认为音声和这些因缘是他性,并且由他性的因缘里出生音声,就应当从这些因缘中找到果法的音声,但实际上,我的念头、声带、舌头、嘴唇,以及气流上都没有“常乐我净”的声音,显然不是从“他”而生。
3.既然不是从“自”而生,也不是由“他”而生,就更不可能是自他共生。
4.最后,无因生也不可能。因为刚才是依靠因缘才说出那些话,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出现一个“缘起性空”的声音。要是无因就能出现声音,那太可怕了。这样一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都应当有我说话的声音,但就是找不到人,真这样大家肯定觉得是闹鬼了。但这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时候你心里就会认可:声音的确是假法。实法必定有它的来源,能找到它的“生”。但是无论怎么观察,都得不到声音的“生”相。这样就知道,声音确实无生,正现的时候,也了不可得。
⏩ 从一法遍观诸法无生:
植物无生、爱情无生、城市无生、贪心无生、净土无生···
以教证总结
1、经云:
“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可得,若缘自在说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若人知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彼非有故亦非无,见彼世间悉空寂。本来寂静无诸起,自性如是已涅槃,能为依怙转法轮,说诸法空开示彼。有无不起俱亦非,非有非无无起处,世间因缘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别。常无起法是如来,彼一切法如善逝。”
2、《般若波罗蜜经》云:“文殊师利如是应知,彼一切法不起不灭,名为如来。”
3、《梵王请问经》云:
“彼处一切爱灭尽故彼名无起,彼若无起,彼即菩提。世间颠倒,虚妄起着;第一义中,佛不出世,亦不涅槃,从本已来,无起灭故。”
“已解彼诸阴,无起亦无灭,虽行彼世间,世法不能染。”
4、《龙王请问经》云:“何法仗因,彼者仗缘;何法仗缘,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无相;何者无相,彼者无愿;何者无愿,彼者寂灭。”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一观因缘品释终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法师PPT编排整理,有删减。完整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