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十二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辛十、布施
1.应布施之理(颂词1-2)
2.财产之过患(颂词3-4)
3.布施之功德及劝诫深思其理(颂词5-6)
庚二、摄说二圆满果(颂词7-8)
甲三、尾义
乙一、造论缘由(颂词9-12)
乙二、此善回向(颂词13)
甲二、论义
乙二、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
丙二、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
丁二、建立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功德理
戊二、别说正士之高尚行如何建立
己二、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
庚一、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十、布施
1.应布施之理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释义】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受用,但是人终有一天会死亡,那时候独自前往中阴长道,哪怕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还不如早日上供下施,若能如此,今生来世的果报都非常殊胜。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释义】布施的财物虽小,但果报却非常大;自己享用的虽多,但获利却极其乏少;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
【公案】
▶ 三个小孩以清净心作小小的供养,由于各自发心不同,最后两个成为阿罗汉,一个成为佛陀。
▶ 牧区某位富裕人家活着的时候穿得特别破烂,死后别人发现他箱子里面有很多崭新的衣服。
▶ 嘎达亚那尊者指点河边贫女: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
2.财产之过患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释义】积累财产、守护财产都很不容易,最后还害怕财产消耗、减少。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释义】除了日常的衣服、饮食、住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所以,有了财产之后,一定要用于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今生来世种下安乐之因。
1)财产的本质:
▶ 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
▶ 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富。
2)对财产的不同态度:
▶ 如理如法护持戒律的人,不会积累许多财产。
▶ 大城市里的人生活条件好但并不快乐,压力和负担很大,因为他们没有满足感,贪欲的对境很多。
3.布施之功德及劝诫深思其理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释义】布施的果报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可是现在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布施会令钱财耗尽,所以拼命地积财产、不布施。这跟愚笨的旁生没什么差别。无常的财富犹如秋天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
1)布施不需多财:
▶ 稍微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布施。
▶ 诚心随喜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释义】历史上的君主国王,即使他们的财富再多,死后只能全部留给后人,成为他们争执不息的因。
【公案】
▶ 反面:萨达姆、阿拉法特等。
▶ 正面:波斯匿王因前世对辟支佛供养过一个食团而获得了无比胜财;阿阑律国王因前世以一把豌豆供养德护如来而获得转轮王等福德。
1)布施不会使财产耗尽:
如果布施的话,自己绝不会就此贫穷,反而可以得到许多功德,其果报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虚耗。
2)布施之方便:
《入中论》说,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
庚二、摄说二圆满果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释义】此乃全文的总结:树根是智慧和稳重,树茎是不放逸和知惭有愧,树枝是正直公平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报恩和精勤利他,树花是正信和布施。若能行持以上这些法,今生来世都会长寿无病、心情愉悦、财富圆满。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释义】具有这些功德的人,众人会对之恭敬有加、交口称赞,他的威德肯定超胜四方,一切安乐与福德无需希求便会住于自己面前,名誉和声望犹如天鼓声一样,自然传遍整个世间。
甲三、尾义
乙一、造论缘由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释义】如是上面所讲到的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普愿每个众生都能获得。以此发心为等起,我(麦彭仁波切)造了这部言简意赅的《二规教言论》。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释义】我因为精通释迦佛为主的十方诸佛的教言,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佛子们的善说,以及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圣天菩萨,藏地的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的论典,所以能善巧宣说此论。如同空谷回音一样,他们如何宣说,我也不与之相违而如是宣说。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释义】但是我因无始以来的恶劣串习染污了相续,极少行持圣者的高尚行为,只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些行为仰慕不已。
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自谦之词。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
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释义】若有众生能行持此殊胜善妙的高尚行为,我在这里非常随喜,并愿所有的人都能行持这一善法,趋入如此殊胜的妙道。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释义】麦彭仁波切见到很多人不懂人规,缺乏这些道德和知识,故而油然生起大悲心,希望他们能具足如是胜德。同时,又因具智尊者(嘉靠公确)的多番劝请,他老人家便从圣者所宣说的广大人规教典中,以摄略的方式归纳而作如上宣说。
乙二、此善回向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释义】以此造论之善根,愿所有众生无勤趣入此大乘妙道,圆满上文所宣说的智慧等功德十相,并获得天德诸庄严。
1、财产的过患。
财产有很多过患:首先有积累的痛苦,挣钱很不容易,其实积累财产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福报,再奔波劳碌也没有用。即使有了钱,还要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最后害怕财产消耗、减少。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倘若没有满足感,贪欲是永无止境的,欲望没有调伏的话,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入行论》云:“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当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所以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
2、如何让钱财具有实义。
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受用,但是人终有一天会死亡,那时候独自前往中阴长道,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人间,哪怕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最后全部是别人享用。
除了日常的衣服、饮食、住处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而是增长痛苦的因。
有了财产之后,一定要用于布施,这样才能遣除不必要的痛苦,为来世种下安乐之因。
布施的果报可令施者长寿少病,名声远扬四方,增上福德与安乐,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虚耗。
因此,无常的财富犹如秋天浮云,用以上供下施才能取得实义。
3、布施的方便方法。
《入中论》里面说,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而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
法布施不一定非要法师的名号才可以,哪怕你坐车时遇到一个人,给他讲讲佛法的道理,如果他实在不愿意听,在他耳边突然念一声“嗡玛呢巴美吽”,也有很大的功德。尽管他没有听闻的发心,但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对他会有莫大的利益。所以,法布施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利益众生都可以。
【谛听】
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对境】
指一切物质、精神,以及不相应行的实体的和虚空等非实体的事物。即一切所知界。【《藏传佛教辞典》V1.1】
【乳轮王】
麦彭仁波切在《白莲花论·布施品》中记载:久远之前,人寿无量岁时,有一国王名为长净,统治八万四千小国,拥有八万王妃。后来他头顶生出一肉蛋,从中现出一相好庄严的小孩。此儿初生之时,国内出现种种瑞相,众王妃乳房自然流出乳汁,她们都说:“让孩子吸我的乳汁。”于是,人们称之为“我乳王”,或者叫“顶生王”。【《前行广释》第35课】
【帝释天】
亦称“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喜见城”内,统领四大天王所属三十二天,故又称“三十三天”。【《白玛邓登尊者传》】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