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89课
1.往生四因之发清净愿。
往生极乐世界,要发愿回向,要有大乘的清净愿力和意乐,这是往生因缘中很重要的一点。
发愿回向即将一切善根回向众生,愿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前者是带有菩提心意乐的回向,后者是发愿,这两点相互含摄。
2.(发清净愿)分四:一、思维自身而发愿;二、思维刹土功德而发愿;三、思维主尊功德而发愿;四、发愿自己最终成佛。
①从自身发愿,希望自己临命终时可以自在地、没有障碍地往生极乐世界。
②思维刹土功德和思维主尊(阿弥陀佛)功德,可以增上往生极乐世界的好乐心、希求心。
修持净土的人对极乐世界要有坚定的信心,心心念念都要往生净土。平时做任何法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行为,都要一心不忘阿弥陀佛,这样才叫做具有强烈的信心,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如果具有这样的状态,加之平时经常串习,临命终时就有很大机率获得解脱。
③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自己享福、消除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3.思维自身而发愿分四:一、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二、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之贪执;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四、发愿往生后所获之功德。
这种发愿很好、很有成效。大家经常觉得自己修行很差,但是我们可以将念佛、顶礼、转绕、闻思、念经、念咒等修行的功德作回向,愿力的摄持行之有效,非常不可思议,发如是愿必得如是果。
①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迦者尊者和金色比丘尼出家前做了十二年夫妻,但是互相清净无染,借用此公案说明愿力的重要性。
平时发愿临命终时一定要面见阿弥陀佛,把善根都回向于此,此因缘借助强大的回向力,极易成熟,临命终时就会顺缘具足,能够面见阿弥陀佛并获得解脱。
②发愿死时断除对轮回的贪执。
有些道友修行特别好,对轮回己经没有贪执,这种道友为此无需紧张,临命终时,百分之九十九的机率能够往生,对轮回不耽恋,心里非常安定,一经忆念佛菩萨就能解脱。
如果不能确定能否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愿力摄持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所以我们要发愿并用善根作回向,把善法功德回向于:愿我临命终时,能够断除对轮回的贪执,不要让它成为往生的障碍。
③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④发愿往生后获得种种功德。
4.发愿临终面见佛菩萨。
与我结缘众,愿临命终时,
化身无量光,比丘僧眷绕,
亲临吾等前,见彼心欢悦,
无有死亡苦。
①与我结缘众,愿临命终时,化身无量光,比丘僧眷绕,亲临吾等前。
佛陀不止一尊,他的化身无量无边,会出现在不同刹土、不同有缘众生面前,不断地度化一切有情。
希望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不管是善缘、恶缘、财缘、法缘,还是依靠放生对众生作无畏布施而结上缘的一切有缘众生,临命终时都能有化身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化身)和他的比丘僧众眷属来接引。
②见彼心欢悦。
当见到他们时,心里会产生极大的欢喜心,只要有这一点,必定能获得解脱。
③无有死亡苦。
往生极乐世界后,就再也不会有轮回中的死亡之苦。
5.乔美仁波切往生的公案。
①公案内容。
【乔美仁波切的母亲、仆眷、门犬等也随他一同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也应力求做到这样。】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有极大的修力。具足大修力的高僧大德的功德和引导力不可思议,缘于威德力的感召,不仅母亲、仆人、眷属,甚至家里的狗全都能往生极乐世界。颂词里说,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都能临终往生,这种期许的前提是要好好修持。
②公案阐明的道理。
【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只带上贤善的(亲友等)而舍弃恶劣的(仇敌等),这是一种贪嗔之心。】
“结缘众”包含善缘者和恶缘者。假如我们只发愿把喜欢的人全部度走,而任由特别讨厌之人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这就是很明显的贪嗔之心。我们应尽力断除贪嗔之心,最好的修法就是修菩提心,这样才能够断除狭隘的心态,希望一切有缘众生离苦得乐。
6.发愿。
【因此,我们应这样发愿:凡是与我有法缘、财缘等善缘或以抢夺、摧毁、病魔等陷害自己的怨敌等结恶缘的一切父母众生,当他们即将步入后世之时,在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
①“等善缘”。
通过财缘(通过财布施结缘)、法缘(通过法布施结缘)、无畏布施或者其它任何一种方式所结的缘,都属于善缘。
②结善缘的方式。
结善缘的方式不仅包括对他人布施一个微笑、帮助一个人,哪怕仅仅搀扶了他人一把,或者间接性地帮助他人(如放生等)也属于结善缘。
平时自己要发愿:愿与我结缘的众生,临命终时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愿力可以让自他都种下善根。
③广结善缘的必要性。
借用《贤愚经》里佛陀无法度化老妇女的公案,说明广结善缘的必要性。佛家不度无缘人,不是不想度,而是因为没有结上缘而无法度。
【补充】恶缘也是一种结缘方式。
众生损害我们或者我们损害众生都属于与众生结上了缘。站在学佛者的角度,学佛之后不能再主动损害别人,佛教徒的特点就是无害(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无害的同时还要有自保的能力,要有智慧,必要时可以显出稍许锋利的无害),所以,如果遇到违缘、怨敌、恶缘众生(也叫做父母众生)来损害我们,我们也要度化他们。
④串习慈悲心。
如果我们始终怀有利他之心,所做的一切就会变成六度万行的行为,我们的语言和想法会给他人温暖、正能量,大家会觉得与我们接触受益无比。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串习慈悲心,恒时都具有利他的心念很重要,菩萨就是这样普度众生的。
7.善恶之人临终征相。
①看到的景象不同。
大部分情况下,造恶之人临命终时会出现一些恶兆,他会预感到情况不妙;相反,行善之人则会出现善妙景相,并能够预感到自己将往生善趣或者往生极乐世界。
②《大圆满前行》中的公案补充。
A.公案描述。
有两个在家人,其中一个在一生当中精进地行持善法,心念非常纯净;另一个不仅没有好好地行持善法,还经常造作一些恶业。行善的人在临命终时看到了一些恶相,他当时心里很诧异:我一生当中行持善法,怎么会有恶相呢?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罪业出现了重罪轻报的表现。当他产生这种念头之后,恶相当下消失,然后就出现了非常好的预兆,他直接就往生了。作恶的人到临命终时看到的都是很好的景象,结果他想:“我一生当中并没有精进行持善法,看样子佛教里说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啊!”结果这个念头一动,马上地狱之相现前,他直接就堕落了。
B.公案启示。
a.随学公案中的行善之人。
行善之人穷其一生精进地行善,在临终出现了恶相时,他对三宝没有丝毫的怀疑、邪见,或者怨恨,良好的因果正见使他没有慌张没有抱怨,这非常难能可贵,也值得随喜赞叹的。
b.内因外缘具足才能产生果法。
有些人缘三宝付出得多,表面上如果没有一下子得到自己所期许的东西,心里就会有抱怨。我们因某一件事情而恳切地祈祷三宝,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只是灌注了强大的外力,如果内因不具足,事情依旧无法承办。就像有了阳光、水土但没有种子一样,芽果是不能产生的。内因和外缘全部聚集,才可能让愿望得以实现。
③佛教徒应取的态度。
A.减少相续中的怀疑。
虽然特殊的情况存在,但是作为佛教徒,我们一生当中应精进修行,临命终时一定要信心坚定,不要有过多的怀疑。学习净土法门的过程中,如果自己的行为、发心没有问题,那就无需纠结为何自己会遇到违缘,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业都是善恶参半——善业成熟时会觉得事情特别顺利,恶业成熟时便会觉得诸事不顺,身心都会感到痛苦——学佛者遇到也很正常,不足为奇。
B.即生中精进修行。
如果我们即生中好好地修持净土法门,并按照往生四因精进地培积福德,由于平时的串习力和意乐,临命终时,自然能够看到由众比丘僧众眷属们围绕着的化身阿弥陀佛亲自降临到自己面前,一见到阿弥陀佛就会满心欢喜,这样当下就可以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再不会感受轮回流转的苦痛。
8.婆罗门的公案。
①公案描述。
婆罗门为了随顺妻子信佛,便在妻子敲鼓时念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三年后,婆罗门命终堕入地狱,狱卒把他扔在油锅里煎煮,当他听到铁锤接触铁锅时发出“锃锃”的声音时,以为是妻子在敲鼓,习惯性地念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仅地狱众生当下全部获得解脱,他自己也还阳了。
②公案启示。
A.要养成随时随地祈祷观想阿弥陀佛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忆念阿弥陀佛,若无法达到这种程度,也要养成一个习惯,想想自己每天必定会做的某件事,若在做这件事时能坚持念佛,因为缘起不可思议,我们在临命终时遇到这件事而开始念佛,这种因缘会让我们获得解脱。
在今世中,如果经常忆念阿弥陀佛,确确实实能够遣除生活中的很多不顺和违缘。忆念的心力越强,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越大;忆念的少,就说明信心不足,得到的加持也会很有限。
B.培养自己的潜意识。
我们要锻炼自己在紧张、惊恐、受到惊吓时的那一瞬间,第一个念头会想到阿弥陀佛或者上师。反之,遇到好事时也能马上想到“感恩三宝”或者心里能作意“感恩阿弥陀佛”。
C.时刻忆念三宝。
时时刻刻忆念三宝的习惯对临终往生有很大的帮助。临命终时,在四大分解的艰难时刻,即使当时可能因没有正知正念而无法把握住外气断、内气未断这一关键时刻,在中阴之前的这段时间没有往生,到了中阴身之后,由于生前养成的习惯,无论遇到什么景象,都能忆念三宝,那么就能直接获得解脱。
9.死苦的状态。
①善恶之人的感受不同。
罪业深重的人不仅要感受断尽寿命的痛苦,还要感受地水火风四大分解的痛苦。生前修行很好、罪障清净、福报圆满的人,死亡的时候痛苦可能不明显,可以很安详地步入后世。
②一切都要舍离。
亲朋好友会远离,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财物也会远离,这些痛苦在没死前就要去感受,因为意识到自己要死了,这些舍不得也得舍。世间人如果没有学过佛法的道理,面对这些痛苦时,会很难忍受。
③下等人事后追悔。
“下等人”就是修行不好的人或者是造作罪业严重的人。这些人事后才追悔:“为什么自己一生当中没有好好地多做点善法,没有善待周围的人,反而做了很多坑蒙拐骗伤害别人的事情?”到临终时也会痛悔,觉得自己求了一辈子得来的这些东西,不仅没享受几天,走的时候也带不走,特别没必要。因业力起现,会非常低落、痛苦、懊悔;当面前显现一些马上要离世的相时,会更加恐惧,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都会出现。
④修行人应取之行为。
佛教徒了知死苦的状态后,要在目前还自在的时候精进一点,并不是说修行上面各种修法都要涉及,而是要专修,修的精一点。因为生前串习得比较纯熟,即便临终时神识不是特别清醒,或者身心都在感受诸多痛苦,依旧能派上用而获得解脱。
10.【至尊米拉日巴也曾说:“若见罪人之死亡,开示因果善知识。”】
造作罪业之人死亡时的相状是为我们开示因果的善知识。如果能亲自看到亡者临死时表现出的种种迷乱相、痛苦相,我们的精进心、因果正见会瞬间生起——“我不能再这样造作恶业,我一定要断恶行善”,当这种心念越来越坚定时,就能摄持自己的见解和修行,也就一定会对解脱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编辑:定解G23
审核:定解E12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