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这傲慢,真的是无孔不入…… Back

这傲慢,真的是无孔不入……

www.ptz.cc 次第花开 2019-03-23

文/希阿措

上个月我外出参加培训。分组讨论期间,组长请广播电台的同事轮着朗读课本讲义。前两位应该是专业播音员,音色浑厚语调流畅。可当坐我身边的一位同事朗读时,我的眉头就不由皱了起来。她一会儿含糊着把一个不确定读音的字跳过去、一会儿打个磕巴错乱断句,一会儿又大咧咧地读了个错音被旁人纠正。



我在媒体工作已有22年,长期形成的职业习惯,让我对读出来或写出来的错字或病句较为敏感。当年在中央电视台实习时,我就因擅长挑错别字很受赞赏欢迎,因为只要节目中播出一个错别字,栏目组就会被罚款50元,错的越多罚的越多......


那时,节目上完字幕完成后期,我都会被制作部的同事拉去审片,专门负责字幕校对,以避免因播出错字而导致的金钱处罚。所以,当听到身边同行略显业余的表现时,我毫不留情地在心里将她批判了一番:这是怎么回事?结结巴巴错漏百出,这种水平能做出什么好节目来?


散会回房间的路上,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刻薄了。看似是专业方面的评判,但我的倨傲和轻慢也肆意泛滥无处匿藏。错别字总会噌的一下跃入眼帘,于我来说识别起来很容易,但随之对他人的失望和内心的评判,却总有点儿苛刻甚至病态。



我想着:这毛病该怎么对治呢?


培训结束回单位上班,转脸儿就到了周三。


上午看到一篇介绍港珠澳大桥的文章,一张长长的图,详细介绍港珠澳大桥的情况。我饶有兴趣地细看,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2个风帆塔,寓意扬帆远航......”“3个海豚塔有,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豚塔有”让我停下来,特意在屏幕上左右来回划动,很快确定——“塔有”的“有”,是多出来的一个字。立刻,我的心思又动起来了:这可是央视新闻官方公众号发出来的图啊,这么明显的错误怎么就没审出来呢?有点丢人。


尽管港珠澳大桥的长幅图示看得人自豪荣耀心潮澎湃,但只因那多余的字,我没有兴致再继续细看,只敷衍地扫了剩余内容,便默默关了页面。很快,我意识到,看到“塔有”之后,职业病和强迫症就又犯了,而纠错之后不可否认的是,我的嗔心和傲慢尾随而至。


这傲慢真的是无孔不入……



上师曾教导过,“傲慢的基石是‘我’,因此对治傲慢的一个方法就是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看自己的身体、身体的行动和感觉、内心的感受、思想等等是怎样不停地变化的……”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感受和思想的变化,但忘了应立即忏悔,只有一种无能为力感:迫切需要一个办法来对治自己这如影随形的傲慢心和按捺不住的小刻薄。


那天午后,办公室特别安静,我一个人坐在桌前捧读《前行笔记》。


我是用做书摘的方式来学习这本殊胜的修行指导书。先将精彩的文字章节摘抄下来,再编辑成图片,每晚发到朋友圈共享。


做书摘的流程有五步:

第一步是文字选取录入;

第二步与原书核对,包括标点符号;

第三步拷贝文字到专门的软件编辑成图;

第四步生成图片,另存导出图片前再次检查;

第五步是发布,发布之前,读最后一遍。


这五步,是我给自己定的规矩,以确保书摘不会与原作有一丝的差别,也以此表达我对上师著作的感恩和恭敬之心。



《前行笔记》读了有一多半了,我经常是边看边乐,反复阅读细细思索。上师精妙的文字犹如甘露,一句句一段段流进心里。可就在那天中午,有两个字却忽然蹦了出来,扰乱了我的心思。


第一句是“释迦牟尼佛在梵天和帝释天的启请下,转妙法轮”

另一句是“有人把佛法看作一门学问,毕生钻研佛教历史、理论,著作等身,却没有把佛法用于止息自己内心的烦恼”。


第一句,启请的“启”,不是祈祷的“祈”,而是启发、开启的“启”;

第二句,钻研佛教历史理论著作等,等字后面怎么会是“身”字,难道不应该是等字?历史、理论、著作等等的意思嘛。反复看了三四遍,始终觉得启请的“启”、等字后面的“身”字,百思不得其解。



当天晚课后,我咨询法师问题,顺便把这两个字也提了出来,请教法师是编辑失误还是就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稍晚些时候,法师回复了:启请,有启教和请法的意思;著作等身,可理解为很多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打着佛教的幌子,哪怕写再多的书,对自己和众生也没有帮助。法师的回答言简意赅,对启请二字我即刻心开意解;但对著作等身的解释,我看了两三遍,仍有点懵。


当我再次翻书查看时忽然发现,原书中“佛教历史、理论,著作等身”这一句,“理论”和“著作”之间是逗号而不是顿号!怎么之前看了那么多遍,都没有发现?只执着地认为是“历史”顿号,“理论”顿号,“著作等等”,我一再错过了这个重要的标点符号,以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著作等身”是一个完整的词啊……


顿时,我陷入了深深的羞愧。白天还因挑出别人的错而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人的我,好似被一股力量重重、狠狠地摔坐在了地上——“著作等身”这个词并不难理解,而我却是第一次听说,如此肤浅、狭隘的我哪里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地方,却还总腹诽他人。


以前我总给自己找借口,认为对错字病句敏感是职业习惯使然,但挑错之后的心理,不是傲慢是什么?那一个个呼之欲出的错处,何尝又不是我内心的显现呢?


就像上师在《前行笔记》中所写:


若是自心不清净,就算在佛菩萨身上也能看到一堆毛病,可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像是捡破烂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习惯性地四下寻找,看有没有破烂,这样到头来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堆破烂而已。


而我,还因捡到破烂而心生嗔慢,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障碍!


自责、羞愧、反思轮番上阵之后,我忽然又觉得轻松释然了。白天还在琢磨怎样对治这容易骄慢的毛病,当晚就因上师书中的两个字,让我醍醐灌顶了,病也好了一大半。周三是天降月十五号,也是阿弥陀佛的节日,我确信这是得到了阿弥陀佛、得到了上师的加持!



今天,你傲慢了吗?

今天,你的心是否一直保持清净?


这些自省式的发问将日日时时伴我而行。因为,只有诚实而敏锐地时刻观心、以正知正念不断串习,在出离烦恼的解脱路上,方能恒时感应到上师的教导与加持,与上师相应。《前行笔记》中说:“佛法中非常高深的见地和修法,就是当你的心安静、敏锐、开放到相当程度时,你的确会察觉到上师三宝无处不在。”


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希阿措

2018年11月7日


文章摘自 | 菩提洲 > 佛子心语《今天,你傲慢了吗?》



 更多阅读 

视频《堪布的心愿》

奔跑的上师

弯下腰的上师

“当凡夫,感觉很好吗?”

弟子,你来

违缘

不知道是我找到了他,还是他找到了我

如果没有遇见您,我将会是在哪里

女儿的转世

空中的观世音菩萨

先生的转变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

上师,弟子真的是快坚持不住了

父亲最后的时间,我按上师的教导做

宝宝,我要把你生下来


 共修进行中 


长按二维码,参加共修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或【置顶

不要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