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89课
一、 科判坐标
二、本课总义
菩萨证悟空性后能够更加深刻地看到众生的痛苦,从而会缘着这些痛苦生起强烈的大悲心,这是证悟空性的功德之一。本品分三个方面讲述众生的痛苦,分别是“今生辛苦维生”,“后世感受痛苦”和“三界轮回共同的过患”。本课将学习三有共同过患中“轮回的迷乱和解脱相违”,“众生难以遣除迷乱”和“众生执苦为乐”中后两部分的内容。核心内容如下:
(一)众生难以遣除轮回的迷乱:
要想遣除迷乱、出离轮回,就算是精进的修行者都很难,更何况受制于种种因素而没有修行机会的普通人。菩萨看到这样的众生会生起强烈的悲心。
1. 众生过于散乱而无有修行机会(详见颂词一):
a.散乱分为内散乱和外散乱:内散乱主要指分别念始终干扰行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无法生起来;而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如喜欢看电影、经常做生意、跟人谈话聊天等无有实义的事情。
b.断除散乱的方法:远离世间八法,住在寂静地(尤其是对电视、手机等要控制使用时间),通过长期依止佛教团体修持正知正念、禅定等来断除。
2. 末法时代修行条件很差(详见颂词二):具体体现在“魔亦勤”,“邪道多”,“对正法有疑惑”。
a.“魔亦勤”:魔有种种的分类,但是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自己的分别念和过去的习气。正因为如此在修行中会遇到很多障碍。
b.“邪道多”:现今有五花八门的观点在流行,这些观点很容易吸引众生的心,但是并不能将众生安置于解脱的道上。
c.“对正法生疑”:在修行中会对正法产生种种的疑惑,不能产生定解,从而很难获得正法的利益。
3. 痛苦很难解除(详见颂词三):
a.具体来说要想解脱需要以暇满人身作为所依,然而“暇满人身难以复得”,“佛出世说法难以再次值遇”,众生很难再有这样修行的机会。
b.再者“众生烦恼的相续并不易断除”,调伏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纵然每天精进对治,平复一些烦恼,但一旦放松就马上反弹。
(二)众生把痛苦认为是快乐(详见颂词四):
众生因为无明愚痴不能够看清轮回苦的自性,仍然以为有快乐可以追寻而沉溺在轮回中。菩萨对此生起了强烈的悲心。
1. 凡夫对于痛苦不能彻知:痛苦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凡夫众生因为无明愚痴只把苦苦当做痛苦而想要出离,察觉不到其他两种痛苦。
2. 凡夫因此而沉溺于轮回中:凡夫认为轮回中仍有可以追求的快乐而不愿意出离。对此菩萨生起了强烈的悲心。
(三) 科判分析
本课学习第九品“智慧品”胜义菩提心部分中修持或证悟空性的作用:“以智慧所得之事”。前面已经学习了自利方面的“平息世间八法”,现在学习他利方面的“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分为“所缘”与“行相”,“所缘”分为:“今生辛苦维生”、“后世感受痛苦”,“三有共同过患”。现在学习到“三有共同过患”方面,包括“与解脱相违”、“此相违难除”、“颠倒执苦为乐”。本课继续宣讲“此相违难除”以及“颠倒执苦为乐”。
发心师兄:定解C62
审核师兄:定解C0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课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