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二规教言论》第五课 阅读参考 Back

《二规教言论》第五课 阅读参考


1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1、总说:一般的世间人或者发心小的人,智慧没那么广大,做的事情也不会有很大的善妙结果。

2、分说:

见:如果智慧非常狭隘、目光短浅,我们就没办法成办大的果。有些人起早摸黑做很多事情,比如生意人很早就起来开店做生意,种庄稼的人也是如此,很多在世间做其他事业的人也是如此。虽然非常精勤,但因为智慧目光短浅,智慧不够宽广,胸怀不够广大的缘故,虽然付出和别人一样,甚至更多的时间,但得到的果却远远不如预期,是很小的果。

喻:“犹如孩童造土房”一样。孩童因为智慧不成熟,造土房在大人眼中就像做游戏。

修:智慧深广的人,因为胸怀宽广的缘故,对于小的事情不会非常的地看重。因为这样的原因,成就大事业的人,在小的方面不会特别的执著。

行:规划非常长远。有时为了成办事情,小的利益必须要放弃。在有些历史上,如果一个国王想要成就一个大的事业,他在全盘考虑之下,绝对不会非常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全盘考虑,必要时可能会放弃一两个城池,不会非常关注一城一池的得失。

果:大人物谋事韬略,成办大事,得大智慧;目光短浅的人只看眼前微小利益,为只争毫厘。二者差距很大。


2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1、总说:对于事情如果自己能够了解就自己去辨别,不能了解就去问智者。还应该去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进一步去思维愚者和智者之间的差别。

2、分说:

见:

▶ 世间角度:世间人也必须要通过很多的方式,增上自己的智慧。有些公务员和领导,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培训,因为以前所学的东西,已经跟不上现在的需要了。

▶ 出世间角度:修学佛法的人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不间断的地闻思修行。佛陀是遍智,所有的智慧都是圆满的,菩萨也已经获得了非常深广的智慧,但对我们凡夫人来讲,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修:以小水塘与大海比喻愚者与智者之间的差距,是智者是学无止境的。

▶ 随学大德:宁玛派第三世多珠钦活佛的故事。第三世多珠钦活佛是丹贝尼玛,他一直在不断学习,每天都在看书学习经论。他有一个弟弟,也是转世的活佛,负责寺院的管理,有时候负责料理哥哥的生活起居。他看到哥哥每天都在精进,就说:“你这样学习,要学习到什么时候才算圆满?能不能给我一个时间表,你每天这样学习到底要学到什么时候?”他哥哥说:“到成佛为止。”到成佛为止,那得需要多长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没有成佛之前都需要学习。

行: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来增长自己的智慧,乃至于我们没有成佛、成为菩萨之前,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学习的越多,智慧就越深,对于取舍之处、修学之处了知得就越明显明晰。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力了解的,大多数问题凭自己的智慧就可以抉择。对于如果剩下的不能了解的比较深奥的,或者、不太熟悉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去请教智者,谁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就向谁询问。佛法中谁是这方面的智者,就向谁询问。所以若不了知,就一定要向智者询问。

果:思维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做出一种上进的、明取舍的抉择。愚者有很多的过患,智者有很多功德,智慧在整个世间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宝藏。为了得到智慧,我们可以牺牲时间、财物、利益等等。很多民族都是非常着重看重、崇尚智慧。



3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1、总说:阐述了智慧和高尚行为之间的关系。如果做事情之前自己去思考,不懂的就问智者,多看智者的教言,经常思维与愚智之间的差别,如是去行持的话,通过有效的训练,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增长、广大。如果智慧越来越增长广大,取舍之处就越来越清楚,知道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

2、分说:

见:有智慧的人会更加自律,知道这个事情虽然我很喜欢,但是如果沉溺其中,对今生后世和修行佛法等等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把问题看得非常清楚、透彻的缘故,在行为方面也更加有利于做取舍。

修:智慧增长,高尚行为也会增长。高尚行为可以是佛法方面高尚的行为,尤其大乘佛法是智慧和大悲双运的,而且真正的佛法的智慧都是以完完全全的智慧的教言完完全全充满其中。

行:如果修行感觉不到进展,就要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时我们可能会说自己的业障太重了,但高尚行为本身就有止恶防非的成分在里面。

如果忏罪修的得非常好,烦恼也会相应的减弱。忏罪一方面是把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忏净,有的时候可以通过做梦或者其他的觉受来感觉知道自己的罪业清净了。还有一个比较标准、了义的验相:当自己内心的罪业真的逐渐减少的时候,烦恼一定是越来越少、越来越轻微。这是内心中罪业逐渐渐弱的标志。

果: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我们的修学如果没有进展,要看是不是因为对高尚的行为没有重视。所以,我们必须在行持高尚的行为的基础上着手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发心。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能增长自己的功德方面就要注意。


4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

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1、总说:在整个世界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我们喜欢其他的物品,永远超不过对自己的喜爱。如果要在所有自己喜爱的东西中做个简别拣择,一层层地的筛选,最喜欢的就是自己。

2、分说:

见:我们在世间万物中有很多喜欢的,但是都不如对自己的喜爱。因为此处还没有讲利他的菩提心,还不是在讲大乘的佛法,只是在讲世间的一些取舍之道。世间中我们对自己是最在乎的,在乎自己的利益、损失等等。

修:既然很在乎自己的感受,我们就必须要去思维什么样的行为对自己最有利,什么样的行为对自己最有害。必须要去思维这些,“思维己过德”。尤其是现在我相续中的思想和身语方面的行为,哪些是对我有利的,哪些是对我有害的,每天都必须要进行思考。

行:恶行的过失:如果我们现在经常性地放逸、杀生、偷盗、邪淫等等。通过佛法的教育,世间一些智者们的观点,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去做放逸、杀生、偷盗、邪淫等这些恶行,那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这样的行为做的越多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大。

▶ 善法的功德:如果经常放生、修行佛法、做一些高尚的行为等等,通过因果的规律,这方面做的越多,对自己的利益也就越大。如果真的是考虑、爱重自己的利益,必须要去思维自己的过与德。

果:我们生而为人是可以在人身上面做更多对自他有利的事情,可以追求解脱道。但是如果不考虑过德,不考虑解脱与否的话,就和旁生没有什么差别。



5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

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1、总说:乃至于我们在世间做一些经营、生意,搞一些建筑的等一些琐事,不懂的情况下自己也需要问,也需要自己去观察到底应该怎么做?更何况为人的一生中,如果对于哪些应取应舍的道理都不问,那岂不是很愚痴?

2、分说:

见: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智慧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他的言行在别人面显得非常地愚痴。

修:经常思维所取的应该是什么?所舍的应该是什么?哪些是应该取的高尚的行为?哪些是应该舍的低劣行为?

行:如果知道过失之后,能够进一步采取行动,断除有过失的行为。

果:“犹如离云月”,就好象离云的月亮,完全从云彩中出来之后,就会非常明亮,这就是离过的过程。所以现在内心虽然有过失,但是通过精进的修持,让过失慢慢地远离,让高尚的行为和清净的本性显现出来,这就是离过的过程。


6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

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1、总说:除了佛陀圆满了所有的功德之外,世间中要找到一个十全十美、一切功德圆满的人是非常罕见的,找不了到的。但是凡夫人如果对于没有产生的功德能够产生欢喜心,而且为了得到这种功德经常去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那么这个人逐渐就会变成具有功德的人。

2、分说:

见: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功德也是一种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法,具足因缘一定可以产生、改变、增长,这就是世间因缘法的特性。

修: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很多高僧大德或者世间清净的正士相续当中所具有的功德,但是如果我们对高尚的行为,对佛菩萨的智慧功德产生一种希求心,产生希求心之后,就有想要得到它的发心。如果非常想要得到这样的功德,我们就会经常串习能得到这些功德的方法。

行:我们怎么样才能发现这些过失?就是要通过学习。学习之后才能了知什么是过失,什么不是过失,以及断除过失的方法。

果:经常串习,熟能生巧,时间长了之后逐渐通过因缘转变成果报。


7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

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1、总说:反过来讲,如果对于过失不能够了知是一种错误、过失,在不了知过失的状态中,“尔时”这个时候,“彼人常犯错”,因为他没有认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2、分说:

见:只要心中没有产生很清净功德的人,对自己的很多过失根本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每天的行为模式、思维方法都在犯过失,在重复过失。每天的行为模式、思维方法都在重复过失。

修: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个是不对的行为和思想,从那个时候我们的思想开始转变,思想转变之后,行为开始转变,才慢慢开始走上改正之路。

行:如果一个人犯过失的时间很长,犯的过失很多,最后将会积少成多,集轻为重。本来他的过失单个看可能都是很轻的罪业,但是每天做,、重复做,这样很轻的过失逐渐变得力量很大,最后一旦成熟就没有办法承受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制止这样的情况的出现。

果:如果是反复重蹈覆辙的话,虽然以前有一点功德的累积,但是因为他的过失不断增长的缘故,以前的功德也会逐渐的消减乃至于消灭。



8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

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1、总说:如果修习功德的时候,越来越增上的话,反过来过失就越来越减少。如果我们在处事的时候“浑噩不观察”的话,虽然经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有丝毫的长进。

2、分说:

见:不断地修习功德,过失就会越来越减灭。因为所谓的功德和过失是相对的,是相矛盾的。比如杀生的恶行和不杀生的善行之间就是相互矛盾的。

修:我们一定要持续性的地令自己相续中的智慧得到增长,不断的地学习、闻思修行。

行:自己越精进,增长的智慧越多。,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来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福德和修行。

果:最终也可以获得极无上。


9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1、总说:如果自己的相续不断增长贪嗔痴等过失,这个人就像陡山的流水一样,下堕的趋势难以阻挡,谁也挡不了,想要把他向上牵引也是无可奈何的。

2、分说:

见:现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还是过失和向上的心在互相纠缠、斗争的状态,这时我们必须要学习这些智慧的教言,否则任由过失发展下去会很难收拾。

修:现在我们尽量要以智慧的教言来做取舍,把过失尽量减弱。

行:经常性祈祷上师三宝,让上师三宝的加持力融入心中。

果: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避免出现下堕势不可挡的情况。

▶ 告诫:瀑布等陡山的流水,往下流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去阻挡它?趁我们现在的烦恼不是很严重,要经常思维智慧的教言。


10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

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1、总说:凡是想要利益自己的人,应当恒时精进去行持,断除自相续的过失,增长极大的功德。就像前面我们讲的一样,每个人都想要利益自己,而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自己得到利益,必须要在自相续中恒时去增长功德。

2、分说:

见:有时我们利益自己时总是想只靠依靠别人的帮助,但是别人是靠不住的。以前有些修行者是靠佛,他们说,佛反正在世间,什么时候都可以依止佛。后来佛为了打破他们这种执著,示现涅槃。

修:通过大恩上师或者其他道友的帮助进行修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能力。

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果:是不是恒时精进的行持、有没有断除自相续的过失、增长功德要看我们自己。



11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

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1、总说:如果想要增长功德、远离过患,也是来自于了解取舍之要,这样的取舍之要就是智慧,对于取舍要点的智慧必须要有所了知。

2、分说:

见:一个稳重的人,他的行为不会轻易的改变。比如在依止上师的时候,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依止。因为学习佛法很稳重的缘故,也是一直很精进。

修:当他修持佛法的时候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上师也会觉得这个人很稳重。

行:他去年这样修、今年这样修,明年还会这样修,这就是具有稳重。

果:稳重的人身心都很稳重,这个人就非常可靠、可信。


12

何为稳重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

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

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1、总说:如果具有稳重的胜德,虽然没有其他的功德,但是其他的功德能够逐渐圆满。

2、分说:

见:一个人人品非常稳重,很公正、可信,心态不会随意变化。

修:一个人如果稳重的话,虽然不具有智慧,但依靠稳重的人格逐渐可以被培养出具有智慧。

行:如果一个人具有稳重,他虽然不具有其他明显的功德,也就是刚刚学习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是因为稳重的缘故,他会逐渐在这个状态中坚持不断地学习。

果:这样就能够逐渐圆满很多功德,百种功德都能够圆满。

总结:稳重是一切世法根本。



往期· 回顾

《二规教言论》第四课 阅读参考

《二规教言论》第三课 阅读参考

《二规教言论》第二课 阅读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