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164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前几课中观宗通过引用般若经教证和阐述正理,破斥了傲慢声闻“大乘非佛说”和“解脱无需证悟空性”的观点。
🔹本课将学习中观宗和傲慢声闻关于阿罗汉是否得究竟涅槃的辩论。和之前不同的是,本课的观察对象是真正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而非傲慢声闻。
对方观点:阿罗汉通过修持四谛十六行相,断除烦恼,获得解脱,所以不必修行大乘的空性。
中观宗破斥:虽断烦恼,仍非究竟涅槃,并指出以下理由:
1. 阿罗汉仍受宿业系缚;
2. 阿罗汉仍有非染污爱执、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
3. 阿罗汉虽入灭尽定,但还会复生。
故应进入大乘,修持究竟空性。
🔹具体内容如下:
1. 中观宗指出,若是究竟涅槃,则应在断我执的无间证得,而阿罗汉证悟后仍受宿业系缚、感受业果,故与究竟解脱相违,并以佛经中目犍连、小驼背、恰嘎等阿罗汉受宿业报应的公案辅以说明。(详见颂词1)
2. 傲慢声闻认为:没有以上过失。阿罗汉已断尽爱执故不会再入轮回投生,因此在感受宿业果报后,必定入究竟涅槃;中观宗指出:阿罗汉虽无烦恼染污的爱执,但相续中仍有受。受和无明相结合生起非染污的爱执,仍住爱执中又怎能说是究竟涅槃?再者以无明习气地、无漏业为因缘,阿罗汉还会有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具体见下表:(详见颂词2)
3. 傲慢声闻认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灭尽五蕴,而且没有再生之因,怎么会有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中观宗指出:阿罗汉只是断除粗大五蕴,因为未圆满证悟万法空性,故其心识仍有细微的所缘执着,并非无缘极静寂灭。虽没有再生五蕴之因,但仍有无明习气等,只是因禅定力所缘之心暂时得以息灭,但当定力退失后,因缘具足又无违品还会再度复生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并以四禅无想定的比喻阐释此理。(详见颂词3)
科判分析
🔹前面科判 “修行有境正道”指心安住空性而修习,其中“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通过与傲慢声闻辩论断诤,证成了欲获得三乘涅槃必须修持无我空性。“辩诤”是增上慢声闻的观点,他们认为只修习四谛十六行相而无需修空性便能解脱。“答辩”是中观宗的回答,“以辩答广说”首先引用般若经教证(以教略说),由此引发了大乘是否为佛说的诤辩(不成立之诤辩),通过辩论最终成立大乘确为佛说(大乘教典成立佛说)。
🔹“修持胜义正道”通过两方面阐述:
1. 若不修空性则无法获得暂时与究竟的涅槃(未修胜义之过失);
2. 修持胜义空性可获断证功德(修胜义之功德)。
🔹“未修胜义之过失”首先指出若未修持人无我空性,则无法断烦恼获得小乘阿罗汉之涅槃(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之后阐述了阿罗汉之果并非究竟解脱涅槃(断烦恼亦不得涅槃、心灭亦再现),要获得究竟涅槃须彻证万法无我之大乘空性。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颂词1-1
消文释义
如果(若)比丘仅断烦恼(惑)即能得到涅槃解脱,那么在断惑(彼)的无间就应得到如是之果(尔)。然而那些阿罗汉(彼等)虽然无有我执烦恼(惑),但仍然(犹)可见他们要受宿业的功能,由此可见他们所证并非究竟涅槃。
颂词1-2
本颂重点
1. 傲慢声闻的观点:阿罗汉获断尽了我执烦恼即得究竟涅槃果,因此不需要修大乘的空性。这里观察的是真正断除烦恼的阿罗汉。
2. 中观宗破斥:不成立。阿罗汉仍要感受宿业成熟的果报,因此并非究竟涅槃。如果是究竟解脱,那么烦恼断尽的当下,没有一刹那的间隔,就应当没有任何系缚,如同剪掉绑手的绳子,手即获得自在一般。但很多公案都证明阿罗汉在证悟后还被宿业所系缚,要感受业报,故与究竟解脱相违。
3. 破“佛有业功能但却得究竟解脱”:有些傲慢声闻认为如果有宿业功能成熟就非为究竟解脱,那么佛陀身上也有业功能成熟,难道佛陀也没有究竟解脱吗?
中观宗回答:佛陀显现“金枪马麦之难”与阿罗汉感受宿业果报不同。佛陀为利益众生有必要显现因果不虚,但并没有真正苦乐感受、业报,因为断证圆满之故;阿罗汉不是示现,而是业报显现。
4. 目犍连、小驼背公案的启发:世俗因果不虚的观念很重要,应当谨慎取舍因果。
(颂词2)
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颂词2-1
消文释义
如果说(谓)他们无有无明我执爱取(近取爱),(故)决定不会有(无)后有,不会再转生世间,所以应许得究竟寂灭解脱。然而那些(此)非由我执所染污之爱,如对时、境之事不能知晓之无明痴心,又怎么会(云何)没有(无)呢?因为有受缘,即可生起爱著;而阿罗汉(彼等仍)有感受。
颂词2-2
本颂重点
1. 重点名词解释。
①爱:十二缘起中的一支,分为不离爱(贪)和乖离爱(嗔),是贪嗔烦恼的总称;
②有:十二缘起中的一支,能够投生后世有力的业,叫做有,是一种很强势的业,一定会投生。由爱生取,由取生有,因此有爱就一定会投生;
③非染污爱:也叫非染污愚,不是贪、嗔、嫉妒、傲慢等烦恼的体相,而是对一切法还有不了知的愚痴相,在大乘中叫做所知障;
④无明习气地:指障碍证悟如来藏的无明习气所依之处,包括所知障和烦恼障习气。只有佛才能断尽所有无明习气,阿罗汉、菩萨等圣者都有无明习气地;
⑤无漏业:在没有烦恼的情况下,以圣者身份所造的善业;
⑥意生身:以无明习气地为因、无漏业为缘所生的一种果,显现上就像意识一样无碍的一种身体,如净土中化生的菩萨、阿罗汉;
⑦不可思议生死: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佛学常见辞汇》
2. 对方观点详解:依照十二缘起,爱是引生后有的直接近取因。阿罗汉断尽了烦恼,没有爱,在十二缘起的轮回链上便斩断了引发后有的根本因,不会再流转生死轮回,因此必定在宿业报尽之后,究竟解脱。
3. 中观宗破斥:阿罗汉不会流转轮回,我们也承认,但此解脱绝非究竟涅槃。因为彼仍有非染污性的爱执,以及由此所生的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具体而言:
①阿罗汉仍有受:虽然断尽所有烦恼,但相续中仍然有苦乐感受,这点对方也是承认的。例如阿罗汉在感受宿业果报被打、被杀时也有疼痛的感觉,但是因为断尽烦恼的缘故,不会产生爱执(贪心、嗔心);
②有由受所生的非染污爱执:阿罗汉有受,因此虽无烦恼引生的染污爱,但仍有愚痴体相的非染污爱,由受和无明结合产生。具体表现为四不知因,这一点对方也承认。既然仍有爱执,怎么能说是究竟解脱呢?
③有不可思议生死:既然由受可以生爱,就会有生、死等,但阿罗汉绝不会像凡夫一般流转。而是以非染污爱、无明习气地为因,加上无漏业为缘,具足因缘且没违品(大乘空性)障碍就会有意生身的生,及其不可思议的死。有因、有缘、有生、有死故并非究竟解脱。
4. 非染污爱的表现 :四不知因。
①境不知因:距离太远,不能了知。如目犍连不知道自己母亲转生到何处;
②时不知因:时间太长,不能了知。如阿罗汉看不出华杰施主出家的因缘;
③多不知因:种类太多,不能了知。如孔雀羽毛色彩斑斓,不能了知各种因缘;
④细不知因:不能了知佛陀相续中的戒蕴。
(颂词3)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颂词3-1
消文释义
其心识仍有所缘执著,所以他们(彼)仍然住在爱执之中(其中)未得究竟寂灭。如果(若)只修习四谛而无彻证空性的智慧(心),那么染污心识虽然会暂时被伏灭(已),但还会(当)再度复生,就像(若如)入无想定一样,所以(故)应(当)修习根除一切边执的空性。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阿罗汉涅槃分类:分有余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指获得阿罗汉果位、断除烦恼之时,但尚未舍弃身体五蕴;无余涅槃指命终抛弃五蕴身体入于寂灭境界,所有的业功能、受报全都没有了。阿罗汉从有余涅槃到无余涅槃还要住世一段时间,根据《俱舍论》的观点,阿罗汉入于寂灭之前,轮回中所欠的业债都要成熟,都会以自身感果的方式偿还了清,如同一个人欠债想要离开,债主必须在他离开之前追讨清结,因为一旦离开便再无追回的可能。
2. 对方观点详解:你们说阿罗汉还要受业报,还有受,会有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听起来有道理。可是你们忽略了一点,阿罗汉在偿还宿报后入于灭尽定,灭尽了五蕴相续。身心从三界中消失,什么都不会剩下,而且没有让五蕴再生的因缘,不可能再有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生死。
3. 中观宗破斥:阿罗汉息灭的只是粗大五蕴,仍有微细蕴相续未断。虽然没有粗大五蕴再生的因缘,但是无明习气等仍未断除,只是因为禅定力压伏了而已。当定力退失后,因缘具足又无违品,仍会有意生身、不可思议的生死。
①阿罗汉心仍有所缘:由于并未圆满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空性,所缘之心仍住于细微的微尘、刹那为实有,执轮回为舍、爱执涅槃等边执戏论当中。阿罗汉虽入寂灭但并非住于远离一切分别戏论的极寂灭当中。
②喻义结合:犹如无想定者,由于其心相续未断除轮回的种子,定力耗尽时必定再度投生。
4. 开显究竟一乘的要义:阿罗汉并非究竟解脱,佛陀还会加持其出定,重新趣入大乘,如麦彭仁波切云:“一旦必定需证悟,经说十千劫之后,罗汉出定入大乘。”因此,要对治二障证究竟佛果涅槃,应当修习远离一切戏论之大乘空性。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