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只是一个轮回大梦。
上师说:“我们现在一直在做梦,白天显现有时间长短的差别,晚上梦境中的显现也有长短不同,梦境中也会经历很长的时间。”并举了一些这方面的公案。实际上,世人常说的黄粱美梦、南柯一梦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始终觉得古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但遗憾的是,现代人却把它当作神话来对待,实际上这是真实的事情。
“黄粱美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书生非常贫困,他在道士那里哭诉自己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何如何的痛苦。道士就给他一个枕头,说:“这没有什么,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结果他睡着之后梦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个孩子,进京考中进士,后来还当了宰相。皇帝对他非常器重,他临死时给皇帝写信说:“我一生中对你忠心耿耿……”然后就寿终正寝了。在这个漫长的梦境中,他从年轻时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直到最后死亡,整个一生都经历完了,可是一梦醒来,旅店主人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刚才他准备睡觉时,米才刚刚下锅,不到一个小时就经历了一生(如果用高压锅的话,可能需要的时间更短),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幻不实。
“南柯一梦”也是如此:
有个人在过生日的那天,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在那里过了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次敌国入侵,他统兵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出师不利非常不满,将其撤职打入大牢(故事的说法各不相同)。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没有了,于是羞愤难当,拉着牢狱的窗户大叫一声,结果从梦中惊醒了。醒来的时候星星刚出来,他在下午睡着,大概晚上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中,一生的经历就已经过完了。
现在很多人把这些故事看成做了一场梦,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都把它当成神话,当成一种虚幻的东西,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这样理解。如果这是虚幻的话,那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外面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心的幻现,只不过梦没有醒来之前,一切苦乐均是真实存在的。
(梦乐长短,皆无实义)前段时间,我也讲过“南柯一梦”和“黄粱美梦”的公案,梦中可以经历从年轻到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一个人在梦里当国王,享受了种种世间欲妙,而另一个人做梦的时间非常短,刚当上国王就醒来了,但这两位醒来时,有没有快乐的实质呢?绝对没有。从因明的角度讲,梦是一种错乱的意识,做梦时虽然有对外境的享受,可是一旦梦醒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完全是一种迷乱的显现,梦里的快乐也不会再回来。
有些人可能怀疑:“梦的时间如此短,会感受这么久的安乐吗?”这种现象的确是有,除上次讲的公案外,以前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个人泡了一杯茶,在休息的时候睡着了,梦中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娶妻成家,陆陆续续生了三个孩子,后来三个孩子都夭折了,在痛苦万分之际,他突然醒过来了。当时,梦前泡的那杯茶,热气还没有消失。
以前我有个邻居是猎人,他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没有来源不知道:从前有个猎人,到一位上师那里去,上师劝他不要杀生,但是他不愿意。后来上师加持他,让他稍微休息一下。在睡梦中,他经历了整个下半生,后来死了变成中阴身,投生为一只白狼,同样也杀害了很多众生。有一次,这只狼在山顶上实在找不到东西吃,饥肠辘辘十分痛苦,就大声地哭起来,正在这时他醒了。醒来过后,他觉得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自己以前杀生无数,来世定会转生为狼。想到这里他非常害怕,于是在上师面前发愿:从此以后不再杀生。
人生本来虚幻,跟梦没有任何差别,这一点在《梦与醒的辩论》中有详细阐述(详见《显密宝库5》之《窍诀荟萃》),《金刚经》中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以前有个“庄周梦蝶”,此故事想必人尽皆知:战国时期的庄子,一天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他醒来以后,分不清是蝴蝶变成了现在的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刚才的蝴蝶。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也成为哲学界的探讨热点,后来不管是人生哲理,还是哲学思想,甚至在文艺圈中,大家一直探索梦与醒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些世间人经常抱怨:“你们佛教说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影,这样的话,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其实不能这样想,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在它的文化遗产、文学宝库中,随处可见以梦来诠释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奥之义。
梦的故事,不仅在世间中无量无边,佛教界中更是多不胜数。藏传佛教的德钦朗巴,下午的时候云游红色铜山,晚上中夜就醒过来了,这个过程非常精彩,我以前也给大家翻译过(详见《显密宝库18》之《圣行集萃》)。还有汉地的憨山大师,他在《梦游集》中记载,他做梦去了五台山的北台,应文殊菩萨之邀进行沐浴,还看见一个印度僧人享用脑浆,整个经历也是非常漫长。(……过了一会儿,池中人叫喝茶,有一梵僧手擎半边像剖开的西瓜一样的髑髅,大师仔细一看,见里面全是人的脑髓,还淋漓着血液。大师对这髑髅很觉厌恶,而这位梵僧却用手指剜了一块脑髓问大师:“这是不净的吗?”随即送入口中吃了。这样一边吃一边剜,吃得津津有味。脑髓吃光后,只剩下些血水在里边。这时池中人说:“可以让他喝了。”梵僧即把髑髅递给大师,大师喝了一口,味道真像甘露一样,喝下的血水从通身的毛孔里一一横流出来。血水喝完后,梵僧过来给大师擦背,并在大师背上大拍一掌,大师立即醒了过来。这时通身汗流如水,五脏洞然,没有隔阂。自从做了这梦以后,身心受用较以前又有提高,感到特别轻安自在。)
不管是佛教界也好,世间的文学界也好,梦与人生结合起来了知万法实相,这样的学问非常深奥。因此,大家应该意识到,人生犹如一场梦,千万不要在梦幻般的人生中,依靠不清净的生活来过活,这样没有任何实义。
《中观四百论注疏》中有一则公案说:以前有个手艺高明的木匠,其他地方有个画技超凡的画家,有次木匠请这个画家来家中做客,准备与他较量技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超,木匠做了一个机器美女,让机器美女端茶送饭,招待画家。画家见到这个风姿绰约的美女,不知是机器人,反而生起了强烈的贪心。晚上木匠让美女好好侍候画家,画家听后非常高兴。到了晚上,画师去抱美女,才发现上当受骗,原来是一堆木头,于是感到非常失败,也非常羞愧。他决计向木匠报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于是提笔在卧室墙上画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杀的画,然后躲在床底下面。第二天早上,木匠笑嘻嘻地来敲门,但里面反锁着,敲半天也敲不开。他有点着急,使劲把门撞开,发现画家吊死了,不由大惊失色。当时国家有个规定:如果有人死了,必须要马上通告国王。于是木匠告诉了国王,并把国王及其眷属带回家。国王见画家仍吊在那里,就命人把绳子砍断,结果没有砍到绳子,反而砍到了墙上。大家正在惊讶之际,画家从床底下笑着爬出来了……可见,如果没有认识到真相,对机器人也好、幻化人也好,都会生起一些贪心的。
荣索班智达曾在《入大乘论》中,讲过一个巴雷的故事:一个人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名字叫巴雷,有次主人因要事外出,托付一个仙人帮忙照看孩子。后来孩子丢失了,古代的仙人非常厉害,就用咒语变出一个和巴雷一样可爱的小孩。主人回来后根本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对他非常疼爱。过了一段时间,巴雷回来了,结果主人有了一真一幻的两个孩子。但仙人没有把咒术解开,幻化的巴雷就一直存在着,他活的时间非常长,死了以后也照样有白骨。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牙齿、头发和指甲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骼、血液、唾液、鼻涕,不是脓液,也非胆汁;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我也不是其余任何内脏,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肤不是我,运行于脉络中的气、体温不是我,眼等百窍不是我,六识等也都不是我。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意不住在眼等六根中,不住在色等六境上,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心意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而其他处也找不到。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异身之外法,非与身相混合,也非离身而存在。因此心识无有丝毫真实自性,诸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
《中观四百论》:
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
彼等极明显,能趣入胜位。
---如若有人见众生如同幻人一样,
那么非常明显,这些人能趣入圣者之位。
◆ ◆ ◆ ◆ ◆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