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十一 | 自负的人一定会自取其辱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如果能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
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可以。
索达吉堪布
苦才是人生
01
自负的人一定会自取其辱
·善
这个世间上,许多人虽说“术业有专攻”,却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对一切领域都精通。倘若恃才而骄、妄自尊大,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强中更有强中手的世界里,最终定会自取其辱。
从前,北天竺有一位巧木匠,技艺超群。他用木头做了个女人,并为其穿上华美的盛装, 看上去,俨然是个举世无双的美女,一笑一颦皆能以假乱真,只是不会讲话。
当时,南天竺有位画家,声名远播。木匠闻得画家的名气,便请画家到家中,欲比个高低。两个人一见面,相互切磋技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木匠摆上酒宴招待画家,斟酒、倒茶等杂活,都让木头美女做。喝了一天的酒,画家竟然没看出“美女”的真伪。晚上,木匠指着“美女”对画家说:“就让她侍候你休息吧。”木匠走后,画家醉醺醺地看着灯下的“美女”,越看越爱,禁不住连声唤“美女”到自己身边来,可“美女”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画家以为姑娘怕羞,就趔趄着前去拉她。没想到用手一拉,“美女”随即翻倒,各种木零件撒了一地。画家大惊失色,酒也醒了一半,方才明白木匠是借此与自己比技艺。
他心中惭愧,又不想服输,便掏出画笔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个人,服饰、容貌都和自己一模一样,脖子上还画了根绳子,一副悬梁自尽的惨景跃然眼前。他又在嘴巴、鼻子等部位, 画上几只苍蝇。审视良久,画家满意地关好房门,钻到床底下睡觉。
第二天,木匠起床后想起昨天的恶作剧,心中暗暗好笑,疾步前往画家寝室想看个究竟。只见房门紧闭,木匠使劲敲门却无回音。他用力把门撞开,见到画家的“杰作”,以为画家羞愧难忍自杀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暗自后悔不该和他开这玩笑。于是,木匠前往王宫,向国王禀告画家自杀的经过,并请求国王去验尸。
国王率众人来到木匠家中,见画家正悬挂在那里,就吩咐木匠:“你去把绳子砍断,将尸体搬出来。”木匠拿起斧子,使出吃奶的力气猛砍,只听见“咚”的一声,尸体却未落地,他砍的不是绳子,而是墙壁。众人呆视良久。这时,画家从床底下笑嘻嘻地钻出来,说明了其中缘由---由此可知,有些人精通一件事,并不等于精通一切事。会弹拉的不一定会唱,会使刀的不一定会用枪。纵然自己在某一领域卓有建树,但对于其余的事物,也可能“目不识丁”,甚至容易上当受骗。
就像天鹅,水和牛奶混在一起时,它有能力辨别出来,饮用时总是将牛奶全部吸出,只留下清水。尽管有如此高明的“技术”,它却竟然会犯低级错误---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误当做美食来享用。
每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于诸多事物,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对自己懂的东西再精通,也万万不要目中无人、得少为足,而应像大海不厌江河多一样,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永远不要有满足之时。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02
·乐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却为了顾及面子,而故弄玄虚、不懂装懂。
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
只要是人,就必定有不知道的事情。对于这些,我们应虚心多向别人请教。智者谦逊好学、甘拜人师,愚者却认为这会暴露自己的无知,把询问当做羞愧之事。其实,只是没有必要的。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做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明明不知道,却为了顾及面子,而故弄玄虚、不懂装懂。
丁肇中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一次演讲中,别人给他提了三个问题,他都表示“不知道”: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 20 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这“三问三不知”,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呢?因为按理来讲,丁肇中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 语糊弄过去,或者说一些不沾边的话搪塞过去,但他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这种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反而更凸显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03
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掩饰
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故意去做的坏事,则称为“罪恶”。
“过失没有功德,但能忏悔清净是它的功德。”相反,假如有了过错却故意掩饰、文过饰非,这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一条罪恶。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但错了以后,要勇于面对并及时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一来,过失就会渐渐归于无。
所以,有了过失就要忏悔,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经中也说:“过失没有功德,当能忏悔清净是它的功德。”相反,假如有了过错却故意掩饰、文过饰非,这只会让自己又增加了一条罪恶。
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故意去做的坏事,则称为“罪恶”。有些人不是存心做错事,之因考虑不周,为人处世方法欠妥,以致所做的事情不圆满,这种情况叫“错”,而不叫“恶”。
犯错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但能正视它、改正它,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孔子曾赞叹颜回:“不迁怒,不二过。”颜回每次犯错,都会深刻反省,并立即改正,同样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
有些人也想如此,犯了一次错误,就在我面前信誓旦旦:“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您看着吧,第二次再犯,我不是人!”但没过多久,他有犯了。这时问他:“你还记得原来的话吗?”他歪着头想想:“嗯---可不可以再给一次机会?”
一次次地犯错固然不好,但掩饰错误更不应理。古人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就是掩盖。其实,做人应该光明磊落,如果自己真的错了,就应该不覆不藏,把过失全部说出来,之后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倘若一个人知错能改,让自己总处于善心的状态中,这对身体也很有益。日本有位博士叫江本胜,他自 1994 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结果研究发现:“善良、感谢、神圣”等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呈现美丽的图案;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讯息,会让水结晶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
我们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大部分都是水。所以,若能时时改过自新,让自己处在快乐和欢喜之中,身体自然也会长寿延年。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