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27课 * 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上节课讲了四对治力中的厌患对治力和所依对治力。现在讲第三个科判“现行对治力”。所谓现行对治力是指在了知罪业过患、找到所皈依对境之后,真正开始对治自己的罪业了,这种付诸实践的修行就称为现行对治力。精进即行善,精进的本体和现行对治力的本体,实际上是一味的,因为我们要忏悔罪业,是通过修行善法来对治恶业的,善法和恶业二者之间是对治的关系,所以此处现行对治力和精进的意义完全相同。
🔹以世间的疾病作比喻,病人受到疾病折磨的时候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去治疗才能治愈疾病,同样的,众生想要解脱轮回的种种烦恼和痛苦,必须要找佛陀、上师三宝,才能解决问题。(详见颂词1)
🔹以普通疾病和烦恼病作比较,普通疾病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医术来治疗,无始轮回中相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一直在轮回中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以患者遵医嘱为比喻,说明必须听从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遵照佛和上师的教言精进地忏悔、精进地实践。(详见颂词2)
🔹遇到平常险处,人们都会很小心谨慎,保护自己,如果一直在造恶业,比如杀人、偷盗、邪淫,触犯各种各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来世一定会堕入地狱。堕入平常险处与堕入地狱的比较,说明堕入地狱的时间漫长,远比堕入平常险处要痛苦得多。因此必须精进对治。(详见颂词3)
🔹我们根本没有“今天不死”的理由,由于无常时刻在身边,死期必然迟早都会降临的,因为时不我待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迅速地精进于善法。(详见颂词4)
🔹用反问的方式深刻说明了既然无法克服恐惧、无法脱离痛苦、无法避免死亡,就没有安逸的理由,从而阐述应当迅速精进的重要性。(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百罪恒缠身。
颂词1-1
科判分析
这一颂词进入科判“现行对治力”之“以患者之喻说明”,通过以患者的寻常疾病和贪嗔痴等毒疾的对比,寻常疾病危害小且好治疗,贪嗔痴等毒疾危害大且必须依照佛言才能对治,说明应当精进忏悔对治罪业。
颂词1-2
消文释义
如果我们害怕平常疾病,尚且需要遵守医生的嘱咐才能够痊愈,何况贪心、嗔心等过患带来的无数恒缠自身的罪业之病呢?如果没有依照佛的教言,没有依止善法对治,怎么能够痊愈呢?(参照生西法师辅导)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以世间的疾病作比喻,说明凡夫无始以来的烦恼病迫切需要对治。
①把内心具足烦恼罪业的修行者比喻成病人
A. 病人具足病灶和病根,被种种疾病折磨;同样,众生具有烦恼因而感受种种痛苦。
B. 病人受到疾病折磨的时候很痛苦,一心想要远离病痛,相当于修行者感受到世间的种种痛苦之后,想要追求解脱之道。
C. 病人想要远离病痛,找医生,或者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解决问题;同样,众生想要解脱轮回的种种烦恼和痛苦,必须要找佛陀、上师三宝,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只有上师三宝才有解脱的妙法,只有佛陀才是对治轮回疾病的专家,可以这样对照理解。
②无始以来的烦恼病比一般世间的疾病可怕得多
A. 从时间上来讲: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普通的病最多只得几个月、几年。
B. “病情”的严重程度:a.(普通)病得也不是特别厉害,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医学来治疗,这一生患病,不会延续到下一世。b. 所谓的烦恼病,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折磨着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
③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
佛陀在《华严经》中教诫我们:“善男子,汝当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善知识起医王想,殷重修持起医病想。”
重点2. 如何对治烦恼痼疾?
①依靠自学来治愈相当困难,必须依止善知识: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慧,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间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从历代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无法通过自学通达佛法的教义,必须千辛万苦地寻找上师,并在依止的过程中承受种种苦行,对治烦恼疾病。
②如何依止善知识:
A. 依止善知识,闻思佛教的道理,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依靠佛法如理如法地修持。这样久而久之,自己本有的断证功德才会现前的。佛陀曾说:“我为你们宣讲解脱妙法,但能不能解脱依赖于你自己。”
B. 大家应该对修行有信心,稍微懂一点佛法时,也不能有傲慢心,不能有满足之感。
③大家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学知识的基本意义,然后运用到自相续中,否则口头上说得再漂亮,实际上也是没有用的。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萨迦格言》中说:有智慧的人就像大海汇集再多的江河也不满足一样,智者对教言特别有兴趣,不断地求法,认真地学习,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与此相反,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得少为足,听一两堂课就觉得可以了,这即是愚者与智者的差别。
2. 《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3. 古大德所讲的:“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
4. 善星比丘公案说明:精通佛法若成了纸上谈兵,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颂词2)
一惑若能毁,赡部一切人,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颂词2-1
科判分析
本颂承接上一个颂词,继续“以患者之喻说明”贪嗔痴中的一种烦恼的危害性就特别大,我们只有依靠佛陀这个大医王所给的灵丹妙药才能得救。知道这个道理就一定要依教奉行才是明智之举。
颂词2-2
消文释义
即便相续中有一种烦恼,也足以毁坏南赡部洲的一切人,而治疗这些烦恼病的良药,除了佛法以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三界导师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名副其实的大医王,只有在他的教言中,才有脱离痛苦的灵丹妙药,如果明明知道这一点却不依教奉行,显然是愚昧至极,应该被所有的高僧大德及智者们所呵责。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一惑若能毁,赡部一切人”的两种解释?
①“惑”就是指烦恼。一惑是指贪心、嗔心等任何一种烦恼。
②颂词的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指如果世界上一个人具有很强的嗔心,并且有能力,则可能把赡部洲的一切人全部摧毁。第二种解释就是说,一种烦恼能够摧毁一切人。可见烦恼的力量相当强大,世间上任何一种疾病也没有这么可怕。
重点2. 医王”就是遍智佛陀。
唯有佛陀的教言才能治疗我们相续中的所有疾病,我们应摧伏自己相续中的傲慢,生起对佛陀坚定的信心,好好修持。相续中有了傲慢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有了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
重点3. 圣教是拔苦的。
从自利圆满的角度讲,佛陀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遣除了身心的一切痛苦;从利他角度讲,佛陀证悟之后宣讲了如何拔苦的圣教:苦集灭道四圣谛,包含了众生如何流转轮回的因果——苦谛和集谛,如何解脱的因果——道谛和灭谛。首先宣讲苦,再宣讲苦的因就是烦恼我执,然后再宣讲如何从中解脱,即宣讲道,通过修道、修无我,就可获得灭谛,灭除苦和集。我们有很大福报才能听闻到佛陀以一切智照见的殊胜拔苦圣教,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世间学问。
重点4. 我们应发自内心地对佛陀充满信心和恭敬心。
①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学者与智者,他们的理论根本没有揭示万法的真相,而有只有释迦牟尼佛才真正宣说了解脱的正道,所以作为佛教徒,我们应发自内心地对佛陀充满信心。
②大家对佛陀的恭敬心也应当通过详细的观察、认真的修学,自相续中的烦恼减少了,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③佛陀的教言与窍诀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丝毫疑问,只要我精进地忏悔、精进地修学,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对自己要有一定的信心。
重点5. 上师教诫:作为一个佛教徒,要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
①假如没有好好修持,成天不务正业,这是相当可惜的。
②尽量不要把时间浪费都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③诸佛菩萨以智慧眼为我们抉择了前后世的存在,古往今来的任何人,也找不出它不存在的确凿依据,既然如此,我们对死亡、对来世需要做一些准备。
颂词2-4
相关公案
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世间第一,但终被佛陀所折服,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颂词2-5
相关教证
1. 《现观庄严论》中说: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天人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光,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
2. 《亲友书》中说:“谁以宝饰之金器,清除肮脏呕吐物,转生为人造罪业,与之相比更愚蠢。”
3.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说:“不察有益与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唯有寻求充腹者,真实一头无毛猪。”
(颂词3)
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况堕千由旬,长劫险难处。
颂词3-1
科判分析
本颂延续忏悔品中四对治力中的现行对治力阐述理当精进对治,这一颂词进入科判“现行对治力”之“以险处之喻说明”,以深坑、悬崖等险处作比,说明地狱之苦更可怕,指出面临会使自己堕入地狱、长劫感受剧苦的罪业烦恼,一定要严加对治。
颂词3-2
消文释义
纵然遇到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险处,人们也是为了避免堕落其中而小心翼翼,万分谨慎,那么对于堕入极度痛苦、长久不得解脱、深达千由旬的深渊,更需要谨小慎微就不言而喻了。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以深坑、悬崖等险处作比喻,说明地狱之苦更可怕。指出面临会使自己堕入地狱、长劫感受剧苦的罪业烦恼,一定要严加对治。
①我们平时遇到危险,为了避免堕落其中而小心翼翼,万分谨慎,最多也是此生感受痛苦,不可能延续到下一世。
②如果我们即生一直在造恶业,比如杀人、偷盗、邪淫,触犯各种各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来世肯定会堕入非常可怕的地狱。
③堕入地狱与走路时摔倒相比,后者简直微不足道,摔倒后在医院里几天就恢复了,即使是死了,也只是夺去这辈子的生命,但假如造恶业堕到地狱里,时间则极其漫长、痛苦。
重点2. 教诫大家务必要诚信因果,因为今生若不行持善法,将来一定会堕入恶趣。
如果现在好好地行善断恶,今生就有可能获得成就,即使今生不成就,中阴或来世也不会堕入恶趣而获得解脱。否则,凭自己的分别念造作恶业,当自己亲身感受果报时,就算后悔再大也无济于事了。 因此,人在自由自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认真修菩提心,忏悔自相续中的业障。
颂词3-4
相关教证
以前法王讲《入行论》时候说过:“有些人特别害怕从大经堂上面掉下去,我们这个经堂最多只有三层楼,掉下去的话,最多会摔断手脚或死亡,但如果今生没有按照善知识的教言如理如实地修持,来世很有可能堕入无间地狱,那时的痛苦与摔断四肢之苦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颂词4)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颂词4-1
科判分析
前面用两个比喻说明应当精进对治的道理(理当精进对治),这里接着讲,不但应精进,而且应该“迅速精进”,原因分三:寿命不可靠、受用不可靠、亲友不可靠。本颂属于“寿命不可靠”科判下,指出认为“我今天不会死”而安逸度日,是不合理的,死亡很快就会到来,因为时不我待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迅速地精进于善法。从而阐述应当迅速精进的重要性。
颂词4-2
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想:现在我还不会死亡,因此而安逸地度过时日,不励力修对治,这是不合理的,我们生命都有尽头,死期必定于旦夕之间降临。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死期迟早都会降临。我们根本没有“今天不死”的理由。
有个喇嘛在沉睡中离开了人世。李白和杜甫的离奇死亡。说明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何时会死,谁也不敢保证今天不死,纵然今天侥幸不死,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人间。
重点2. 死亡随时会降临,所以大家要持之以恒,精进修学。
大家不要把时间一直往后推,每天的课最好每天听完,如果耽误了几天后,欠债太多,最后肯定会放弃的。有些人刚开始时有点精进,但这种精进是不可靠的,虎头蛇尾的闻思我已经司空见惯了,真正能善始善终坚持到最后的到底是哪些人?让我们拭目以待。
颂词4-4
相关教证
①佛在《遗教经》中说:“生命在呼吸之间。”
②龙猛菩萨也说:“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③佛在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
④法王如意宝说过:“我现在正在给你们传讲佛法,但总有一天我会死的,有没有这样一个日子呢?决定是有的。”
(颂词5)
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颂词5-1
科判分析
本颂延续前颂,继续说明因为“寿命不可靠”所以必须迅速精进的道理。用反问的方式深刻说明了既然无法克服恐惧、无法脱离痛苦、无法避免死亡,就没有安逸的理由,从而阐述应当迅速精进的重要性。
颂词5-2
消文释义
到时候,谁能赐给我无惧的心境呢?如何才能完全脱离死亡痛苦呢?倘若自己必定会死亡(死后也有因自己罪业堕落恶趣之怖畏),那么现在为什么还安逸度日而不去对治烦恼罪业?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思维死亡的恐怖,生起强烈的无常观。
①我们修行人应当经常这样想:我的未来应该怎么过?死的时候有没有把握?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死亡时的四大分离非常痛苦,中阴界的景象又相当恐怖,堕入恶趣的苦痛也极其强烈,谁能赐予我无畏的境界呢?如果我现在天天逍遥快活,在玩乐中度日,死后绝对不会堕入恶趣,有谁能赐给我这样的悉地呢?无始以来我造了那么多恶业,来世能不能获得解脱呢?对此,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
②我们不应该懈怠懒散,每个人的相续中一定要生起强烈的无常观,我们才会精进修行,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得过且过。
上师认识一位78岁的老和尚,和几位汉地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一直坐在那里禅修、念诵,始终保持着这种习惯,从来不到一些城市里去,没有意义的话不说,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做,每天都是修持佛法、发菩提心。高僧大德们从小就开始学佛,一直精进地修持,造的恶业又那么少。而我们这些凡夫人,一生中造的恶业那么多,每天也不好好修持,相比之下实在令人感慨。
重点2. 上师教诫: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①希望大家以后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了,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
②人生虚幻不实,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或者遣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精进念修金刚萨埵等殊胜法要。
③如果自己真的有了一些境界,那对别人讲法也是非常有利的。
④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假如内心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利益,怎么样做都不要紧,相反,如果自己一点修行也没有,口头上说得再漂亮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每个人应当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尽量趋入佛法的正轨。
⑤业力主要分为两种——善业和恶业。如果带走的是恶业,当然就是堕入地狱等恶道感受痛苦;如果带走的是善业,能够让我们获得安乐和解脱。既然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那么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放弃。
颂词5-4
相关教证
《解忧书》所说:“地上或天中,有生而不死,是事汝岂见,谓闻诚可疑。”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