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分享】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宗教
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前后世之说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无论是古罗马、还是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承认前后世存在。比如柏拉图就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照生前所作的善恶,会转生为人或其他众生。而在中国古文化中,孔子因为提倡积极入世,对前世后世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但也并没有否认它的合理性。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也相信灵魂的存在,不会随着肉体的死去而消失。
近代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哲学巨匠,绝大多数信仰宗教。据盖洛普调查,过去300年以来300位最著名科学家中信仰宗教者占93.27%。不管是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爱迪生,从传记中看,他们不但信仰宗教,而且非常热衷于此(注:附录见更多科学家们对佛教的评价):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晚年逐渐转向神学,并撰文对神表示了忏悔。73岁临终前,他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物质,我不赞成‘世界是由任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观点,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善和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靡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
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历来就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念之间并无矛盾。他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神,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迹!”
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 1875-1961),始终把《西藏度亡经》带在身边,当作自己常年不变的伴侣。他认为自己许多富于启示性的观念和发现,全部归功于这部佛典,并曾热情地将此书推荐给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学术巨匠。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前世后世的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或者瞎编乱造,而是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圣哲,科学家,哲学家的验证。
其次,说明宗教不是迷信,因为科学家们是最理性,最具怀疑精神,最尊重事实的一群人。科学家中有信仰的人的比例如此之高,并且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对宗教有如此敬畏的心态。可见我们平常人之中,无法理解宗教,认为宗教是迷信的想法,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有限。而很多人在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给宗教贴上一个不科学的标签,这个做法其实是最违反科学的严谨和事实求实的态度的。
最后,我认为从这些伟人的事例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宗教信仰其实是对个人,乃至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都是有益的。表现为三点。
首先,相信前世今生,会对生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责任感,这是一种推动力。就像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人愿意去洒汗水,但是责任感会推着我们去努力,在我们想要放弃的时候让我们能坚持,这样才可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彼岸。也就像菩萨们发心要度众生,愿力越大,能力也越大。而反面例子就是《中阿含经》中说道的:“不畏后世,无恶不作”。 一个不承认前后世的人,就会觉得人生不过几十年,今宵有酒今宵醉,不必去操心后世的事情。在这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他们的行为就没有任何约束,为了一时的利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样的人也不会有所成就。
其次,宗教信仰也给人以道德约束,这是一种约束力。没有这种约束,所作所为非常可怕;而有了约束,生起恶念便会加以对治,这不但对今生的精神快乐有帮助,对生生世世的解脱也有着重要意义。西方国家,新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也会手抚《圣经》,在神面前宣誓。这种神圣的宣誓,对总统本人是一种约束,通过这种宣誓,人民也对他产生信任。
最后一点,可能说起来有点玄,但是我是相信的,那就是有了信仰之后会得到一种加持力,而这种力量有时候是会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帮助我们成就一些事情的。就像爱迪生所证实的,他的信仰不但没有阻碍他,反而每当遇到难题时,向神祷告是他获得力量的源头。
附录:历代贤者、科学家对佛教的观点
1.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2. 梁启超:“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3. 谭嗣同:“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4. 孙中山:“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5. 章太炎:“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6.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7. 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李石岑: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8. 陈独秀:“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9. 沈家祯博士: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佛教的《般若经》、《入胎经》、《楞严经》等经论对大到宇宙自然,小到人体本身的生老病死都进行了客观辩证的阐释,且越来越得到了近代和现代科学的证明,而佛教高僧的虹化现象,也只有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加以解释。
10. 中国现代科学家 尤智表博士: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心的真义。
11. 马克思: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12. 恩格斯: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13. 尼采: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14. 英国著名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我并不觉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
15. 爱因斯坦:“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的成就要多得多。”
“在我们这个唯物论的年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学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爱因斯坦还说:“未来的宗教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爱因斯坦表示他很欣赏佛教,他曾说道:“佛教具有未来世界宗教可能期待的特点:它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避免了教条和神学,它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同时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植根于对自然和精神世界所有事物的经验,以此为宗教信仰的灵感。”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
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82-183頁。
16. 埃德温 阿若德:“我常说,而且将一直这么说,在佛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股智慧的粘合力”;“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的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17. 克里斯特姆斯 汉普里斯:“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它指出:人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他自己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18. 艾基尔顿 巴普铁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学》:“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不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起的忧伤与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19. 巴格尔: 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0. 世界几何学之父 威勒博士: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21. 美国心理学家文巴克博士: 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前世(这就是佛教称的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22. 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已的见闻和经验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已”(此与佛教类同)。(佛教是伟大而科学的教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就以其非凡超卓的思想唤醒人类,使人类从一切缠缚和迷执中解脱出来。佛陀曾告诫弟子们应该去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潜能,不要做他人的奴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找到那永恒的真理。这种永恒的真理,正是佛陀向人类所宣说的,是靠他自己的实践亲证达到的。佛的言教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任何人均可对它进行实践。)
23. 著名书画曲剧家 李叔同:出家人是最高尚最伟大的,顺治皇帝曾作"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之赞誉。
24. 毛泽东 一九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同班禅大师的谈话: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有学问是不行的
25. 早期革命家 瞿秋白: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26. 著名美学家 朱光潜: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于入世的事业。
27. 李瑞环: 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28. 李铁映为《佛教科学论》出版题词:发展科学,庄严国土,佛教论文,利乐有情。
29. 英国著名学者 克里: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30. 印度总统拉 克斯坦释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31. 印度前总理尼 赫鲁要:佛教教义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扬佛的和平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佛子都应有的责任。
32. 斯里兰卡总理 班达拉奈克:只要日月继续存在,只要人类还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教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33.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2017年7月
17届悉尼地方组学员夏波尔
于悉尼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