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84*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84* 甘露丸


归纳一切佛法精要的金刚语


佛法进入再弘期以来,法王如意宝曾向僧众提出佛教的三大要点: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现在看来,这三点的确是归纳一切佛法精要的金刚语。




要守持一分以上戒律


《中观四百论》云:“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如果没有守持清净的戒律,连善趣的身份都得不到,更何况说获得解脱呢?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精进持戒,最起码要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戒律就像大地一样,如果没有大地,万物都不能生存,如果一个人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不具足,要想转生善趣或者获得解脱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受持相应的戒律:如果自己的烦恼比较轻微,可以选择受持出家戒;如果不能这样,也可以受持在家居士戒。总之,通过智慧抉择后,至少要选择一条以上的戒律终生守护。如果没有戒律的所依,虽然你在世时行持了一些善法,可是临终时有没有不堕恶趣的把握也很难说。那个时候也许你会后悔莫及,就像《正法念处经》中所说的那样:“若不护戒,临终悔恨,故应持戒,守护莫犯。”

得到戒体之后,就要全力以赴、如护眼目般认真持戒,一点学处都不能违犯。

现在有些人烦恼特别炽盛,内心一旦燃起贪嗔痴的熊熊烈火,要用对治之水当下扑灭有一定的困难,这些人去朝拜神山或者遇到上师三宝等殊胜对境时,也应该像农夫那样发一些清净的善愿:愿我生生世世烦恼微薄,愿生生世世出家并守持清净戒律,愿早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等等。




守持清净戒律非常重要


只有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利益众生。正因为如此,法王如意宝才提出“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不管是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还是独自修行的修行人,都不能缺少了清净戒律这个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随喜他人持戒的功德,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守持清净的戒律。

但不管别人怎么样,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我们自己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尤其是要经常提醒自己认真持戒。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确实不太重视戒律,只是满足于形象上的出家,至于出家后要守护什么戒条、奉行什么威仪,则从来不去关心。这种现象在个别地方比较严重。这样的人是没法获得解脱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对于真正想获得解脱的人来说,清净的戒律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从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来看,守持清净的戒律比表面上的广闻博学重要得多。以前蒋扬钦哲旺波尊者对一位修行人说:“人死的时候,再多的学问都派不上用场,唯有持戒和修行的功德才能带往后世,唯有这种功德才对生生世世有利益。”后来那位修行人说,这是他一生中听到的最甚深的教言。

如果在持戒的基础上,再有一个甚深的见解,那不管在寂静的深山修行,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弘法利生,肯定都会获得成功。如果这两者中缺了一者,那不管自己修行还是弘法利生,恐怕都不会成功。所以各位道友首先要以戒律守护自相续,然后以菩提心或者证悟的智慧饶益众生




持戒的功德


如今是烦恼炽盛的浊世,要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困难,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持戒的功德也更大。佛经中说,在清净刹土或者圆满劫时,即便百千万劫守持圆满的戒律,也不如末法时代半天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大。《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在恒河沙大劫中,以无数珍宝供养无量佛陀,这个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但远远比不上末法时代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

在《长阿含经》中,世尊宣说了持戒的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我们都是相信因果的人,看了这个教证,应该认识到持戒的重要性。




应有的持戒态度


在持戒的过程中,从自身来说,连一分学处都不能轻视,应该认认真真地守护;从他人来说,即使别人守持一分学处,自己都应该诚心随喜。成千上万的僧众,如果你用不清净的眼光去看,肯定会看到有些人行为不如法,有些人很调皮,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患;但如果你以清净的眼光去看,他们毕竟都是出家人,相续中或多或少都有戒体,这样一想,自然就能生起随喜心。

要想真正持戒,必须有看破世间的境界。当然每个人看破世间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完全看破了,有些人部分地看破了。如果能看破世间,在此基础上守持戒律、坚持修行,即使你没有大彻大悟的境界,也没有在虚空中飞来飞去的神通,但在值遇难逢难遇的佛法之时,这也是极其可贵的

有些人说:“一切都是心造的,形象上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诸如皈依、出家、受戒,这些我是不在乎的。”还有些人经常奢谈禅宗和密法的高深法语,如“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以此为自己的放逸行为开脱。这些人应该好好观察一下:如果你的相续中遍满贪嗔痴等自相的烦恼,并非嘴上说的那样处于光明智慧的境界,那你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戒律。




依止上师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现在有些人寻找上师就是这样,他们不以经论为标准,只是看一些表面现象。有的人说:“我的上师太好了,因为他给了我一串念珠。”好像上师的法相就是给一串念珠。还有的人说:“这位上师很了不起,因为他经常微笑,所以我一定要依止他,要把身口意都供养他。”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可笑说法。




断除妄语说实语的意义


说实语:即不但不说妄语,而且在此基础上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有三种实。何等为三?一者不诳诸佛,二者不诳己身,三者不诳众生。”也就是说,所谓的实语就是不欺骗诸佛、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此经又云:“菩萨实者,凡所言说,口意相称。”所谓实语,就是口中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相称。如果心里装一套,口中说另一套,这种口是心非之徒就是狡诈者。

大家应该尽量断除妄语,甚至开玩笑都不要说妄语。如果一个人常说妄语,他念的咒语不会灵验;如果一个人恒时说实语,他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最终还能成就谛实语。因此道友们今后要说实语,这对自他都有很大意义。

《正法念处经》云:“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人们喜爱的甘露以及厌恶的毒药都在自己的舌头上——实语就是甘露,妄语就是毒药。到底是要甘露还是毒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不过有些佛经中说,如果不分时间和场合,在任何情况下都原原本本地说实话,这也很难了解佛陀的密意。在特殊情况下,适当说一些方便语也是开许的,如果任何方便语都不能说,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当然,什么情况下能说方便语,什么情况下不能说,只有具智慧者才知道,没有智慧的人很难抉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还是谨慎为妙

很多人以前都有说妄语的习惯,甚至开玩笑或者没必要时也要欺骗别人,这样做确实很不好。《大智度论》中说:“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讲得很清楚:实语是转生天界之因,说实语看似为小事,其实它的功德非常大;反之,妄语看似为小事,可是过患却极大,是堕入地狱的因。现在很多人觉得:我很会吹牛,我特别会骗人,我好聪明啊!实际上,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终有一天会伤害到自己

《因缘品》中说:“实语如甘露,实语乃无上,住于实义法,佛说为诚实。”实语就像甘露一样,实语在世间是最无上的,如果我们的心安住于诚实的状态,口中所说的话也会真实,佛说这样的人是诚实之人。这种人不仅今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生生世世人们都会相信他。




化怨是重要的修行


化怨: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说和合语化解怨恨。如果不是为了地位、财富或者名声,而是以好心化解他人的怨恨,平息战争和冲突,这样做有极大的功德。这是随喜的一大要诀(即应该随喜这种善行)。

有些人认为,别人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自己最好不要卷入其中,否则会难以自拔,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多管闲事,只想当老好人。其实,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这样的心态不是很好。当身边有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管,这会犯菩萨戒。所以大家不要怕麻烦,应该想办法化解他人的矛盾。

在藏地,如果家族发生仇杀或者村落发生冲突,很多出家人都不辞辛劳地调解。这样做确实很有必要。今后见到不和时,我们一定要尽量调解。很多人以前都没有这样做,旁边的人一直在吵架、打架,明明自己有能力化解,可是却一笑置之,根本不管,这样很不好。

《梁皇宝忏》中说:“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忍苦为本。”因此对大乘菩萨来说,化解怨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世尊在宣说了长生太子的公案后,以偈颂总结道:“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我觉得这个教证非常好,诸佛所赞叹的就是没有诤斗、没有怨恨,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诤斗和怨恨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一定要以慈悲心去化解矛盾,不要让人们因为不和、摩擦而感受痛苦

化解矛盾是许多佛经中的要求。《大般涅槃经》中说:“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正法念处经》也说:“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于天界。”看到这些教证,大家应该知道今后该如何做了吧。




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总是考虑自己不要惹麻烦,自己要当一个好人,不肯为众生付出一点行动,这就落入声闻乘的修行了。因为声闻乘行者希求的就是避免烦恼,只要保护好自己的相续就够了。不过声闻乘也有两种:一种是发心比较小的,这种人不会帮助众生;另一种是发心比较大的,这种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众生。所以,如果有些大乘修行人从来不肯帮助众生,那就连有些声闻乘行者都不如了。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考虑得过多,很多利益众生的大门会对他关闭。当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修行一点都不考虑,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一定很好。但在利益众生和自己承受损失这两者之间,如果要做一个选择,那我们应该选择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哪怕自己再累、再苦,别人四处散布自己的谣言,我们都要坚持以慈悲心去利益众生

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个团体,只要相互发生了矛盾,双方肯定都非常痛苦。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矛盾,最起码双方当天晚上会睡得很安详,仅此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从此以后双方再不会冤冤相报,所以化解矛盾确实非常有必要。

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不管遇到任何众生,只要能让他们获得快乐,这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所以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

今后大家不要再想:唉,又要管这个,又要管那个,真是太麻烦了!以前我也做过很多化解矛盾的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理解:“你们出家人参与这些没必要吧?你们好好念经、坐禅就够了,如果你们参与世间的事,那成什么样子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参与坏事当然不好,出家人本来应该好好修行,如果上网吧或者到一些不清净的场合,这样肯定是不好的;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参与一些世间的事情完全是可以的,即使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总之,只要对众生有利,我们就应该放手去做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83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82 * 甘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