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59课
1.绮语的范围。
①《瑜伽师地论》中绮语有五种:
A.非时语,虽然说的是有意义的语言,但是在不该说的时候说了,不仅起不到丝毫的饶益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B. 非实语,没有实在意义的不真实的语言,从不真实的角度来讲,可以叫做妄语,但是也可以涵括在绮语范围。
C.非义语,指没有任何意义的语言。
D.非法语,指特别粗俗的语言。
E.非静语,指带有嗔恨、愤怒的语言。
②《弥勒菩萨所问经》里的七种绮语:
A.依不善意语,意乐不善,由烦恼心所摄而说出来的语言。
B.无义语,指无关紧要的、无有任何意义的语言。
C.非时语,语言虽然有意义,但说的时间不恰当。
D.恶法相应语,在行为上不好,由贪心、嗔恨心引发出来的跟恶法相应的语言,这些方面有身体所摄的,也有心态所摄的。
E.作语,指亲自宣说没有意义的语言。
F.不作语,本人没有造作,但通过神情、动作等方式让别人去造作,从语言的角度就属于不作语。
G.无作语,指身口都没有动,但是相续中产生了一种业,这就属于无作语的特色。
③《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到七种绮语:
A.斗讼竞诤语,有斗争意味的语言,在恶语时容易犯。佛教的辩经不属于互相之间的争吵、争论,而是属于增长智慧的善法所摄。
B.恶咒术语,指念诵恶咒。
C.苦所逼语,为痛苦所逼迫发出来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怨天尤人、抱怨等等懊恼情绪的语言。
D.戏笑游乐语。
E.处众杂语,在大众场合说没有意义的语言。
F.颠狂语,心识不正常的人所说的疯疯癫癫的语言。比如神志不清的修行人在颠狂状态的时候跟人家说自己证悟成佛了,这就不犯大根本的上人法妄语,不会损害根本戒律。
G.邪命语,依靠邪命养活,为了名闻利养而说的语言。佛经里讲:为了名闻利养对别人讲佛法,从听者的角度来讲,可能得到法的受益,但从讲者的角度来讲,佛法就变成了绮语。
④日常与人交流要把握中道。
A.与家人聊天时不要因为担心说绮语而一言不发。在大乘佛法的理念中,菩萨度化众生时都会有随顺众生的善巧方便。
B.认真工作属于对单位负责任,正常工作该说的话还是要讲。
C.由烦恼所摄而说出的语言属于绮语,要尽量避免。但只要心存良善,带着贤善的、能推己及人、能照顾到别人、能护佑到别人的心态,所讲的话即便跟佛法、跟利益众生没有直接关系,也都是善法。
2.说话要经过观察。
①在说话前应该详察细审,听到对方说的话,首先应问清这句话的来源(来源于经,还是来源于论,还是某位高僧大德),然后分析这句话到底是在什么场合讲的,是否属于合理的推理,是否有根据……分析清楚后再如理如实地表述。如果没有合理的根据就不要直接做出决断,要谨慎的表达出“我的想法是……我估计是……”的意思,没必要时不做引导别人方向的评判,也不要随便下定论。语言的力量有时比身体动作要严厉,有些话的负面影响特别大。尊者在教言中说:没有深思熟虑,没观察,不要随便顺口就说,否则很容易挑起是非。对于殊胜、严厉的对境,更不能想当然、肆无忌惮、随便做断言,否则会给自己制造麻烦,对别人也会有误导。
②平时我们都喜欢和两种类型的人交流:一种人情商比较高,跟他在一起始终都会处在被关照的状态;另一种人智商比较高,谈论任何问题都能抓住关键,跟这样的人沟通,哪怕是说世间的俗事,也是长智慧的。如果不属于两种,那在语言上过于随意还是有一些过失的。语言沟通主要缘于心,希望大家既能有智商、又能有情商。
③通过一些数据、考证、推理出来的结论属于合理性思维,是有参考价值的,不算绮语。因明的量分为正量和非量,非量是指不正确的量知,伺察意(指在现知和推理中不依据于正因,或者不符合事实的认识)在因明的论典中认为是非量,因为它只是一种估计,没有很充分的、真实的根据。
④在大众场合中,不作详察,随口乱说的语言将会伤害许多人而成为绮语、恶语。在大众场合向善知识提问或者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要顾忌到旁人,要考虑到场合、氛围,要思考表达方式的合理性、方便性,也要思考这种问题是否有普遍性,这些语言对大众是否会起到好的作用。
⑤不要轻易说别人的过失,情商比较高的做法是考虑对方的感受,然后再去决定话该怎么说,这是说话的技巧,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只大乘佛子要学,任何人说话都要把握合适的分寸。
3.以正法为对境的非法行过患极为严重。
①在开法会、闻思或者在修阿弥陀佛仪轨的过程中,如果向别人谈与修法无关之事,打扰别人,有断他人慧根的过失,也有间接舍法过失。依此可能产生贪嗔的分别念,进而断送自他行持善法的功德,过失相当严重。所以,在共修时、诵咒时,尽量不掺杂杂语,尽量断除边聊天边念咒。
②居士在上下班、工作空闲时可以念佛,这不算绮语,不算非法行,更不能跟舍法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的发心是让自己不懈怠、不荒废时日,抓住分分秒秒学佛,这属于心向佛法。我们一天中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点点滴滴都可以和大乘法相合,这不属于对法不恭敬或者缘于法一心二用的舍法罪,而是大乘中“将生活转为道用”的殊胜修法。
4.应遮止绮语。
①习惯性不经过观察便信口雌黄的人容易说绮语。不知羞耻、懈怠懒惰、放逸散漫、贪嗔强烈、如鹦鹉般喜欢言谈,口心不调顺的人爱说绮语。
②如果周围的友伴爱说绮语、贪嗔之心特别强烈,或者对世间的是是非非特别感兴趣,与这种人交往相处,必将断掉善根,被引入恶趣之中。如果我们的道伴是一个愚者,那我们也必然会沾染自赞毁他的过失,并且还会养成好谈世间无意义之事的习气。
③学佛之后,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对各宗各派都应恭敬,观清净心是让佛法兴盛的方便,也是保护自相续善根最好的方便。
5. 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①当对境特别痛苦,为了让他不走绝路或者彻底自闭,应用世间各种各样的语言跟他沟通,让他心情舒缓。为了给对方帮助和饶益的发心,属于善念,以此发心摄持而说的语言不仅不是绮语,反而有功德。
②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心量和思考角度才是关键,大家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这样的思维模式,这是佛法很精华的内容,不光是净土法涉及到,学其他各种各样的经论时,也会发现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非常善巧、非常有智慧,懂得这种理念的人在世间生活也会游刃有余。要长期闻思,多学、多思维,尝试去理解,在实践中去体会,时间久了,相续中的正见就能够树立起来了。
③平时做完善法后要立即回向。
A.愿我所作所为都能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
B.愿我早日产生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愿我生生世世不损害任何众生。
这样的发愿很重要,如果没有发过这种善愿,今世在业缘现前时尚且会身不由己地伤害他人,来世就更加未知,有可能在迷乱的状态中损害别人。如果发愿不损害众生,缘起的力量就会使自己鲜有损害他人的机会,哪怕转成旁生,也能转生为不损害众生的旁生。
C.愿我的善根尽快成熟在利益众生方面。
D.愿我生生世世都不离三宝的光明,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正法。
E.愿我死后立即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他们的加持之下相续中具足圆满的普贤行愿的如海功德,利益天边无际的有情。
6.绮语的果报。
①喜欢说绮语的人会增长强烈贪嗔、极为怠惰等许多不善业。
②绮语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趣,缘于罪业的上中下三品分别堕入地狱、饿鬼、旁生。
③即便从三恶趣转成为三善趣的身份,也会有等流果的习气——说话没有条理,心态浮躁,别人不爱相信他的话,下一世还爱说绮语,恶性循环。
④爱说绮语的人,语言没有威力,分量特别轻,他说的话别人不相信;语言不明了,说话没有条理,人家不知道他说些什么。
7.断除绮语的功德。
①《大集经》中断除绮语的十种功德:
第一是“天人爱敬”,受到人天的恭敬。
第二是“明人(即智者) 随喜”,智者很随喜赞叹。
第三是“常乐实事”,喜欢很实在、很实际、不虚假的事情或者语言。
第四是“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明人”指智者,如果远离了绮语,就能感召到智者与自己共住不离。
第五是“闻言悉能领受”,在听别人说话时,能够接受他真实的意义。
第六是“常得他人尊重爱敬”。
第七是“常乐阿兰若处”,“阿兰若”指的是寂静处,即身心两方面经常能够寂静。
第八是“爱乐贤圣默然”,“默然”指无有语言,圣贤的默然是很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相。
第九是“远离恶人,亲近贤圣”。
第十是“身坏命终必定能够得生善道”,绝对能够得生善道,不堕落三恶趣。
②《正法念处经》中说:“设若能断除,无义诸绮语,恒时讲正法,彼士转善趣。”如果能够断除无意义的绮语,恒时宣讲正法,就能转生善趣。这里的“正法”不单单指佛法,宽泛的意义是指正确的语言,包括善意的语言、有意义的语言、寂静的语言、能够对别人起到饶益的语言。
佛教徒若想利益世间人,就要把佛法的语言转成世间人能接受的语言去沟通,让他相续中接受缘起的规律,这属于大乘的善巧。弘法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还要有善巧方便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一些很成功的修行人,在帮助别人解决暂时的痛苦时,为了方便别人接受,可能会借用道家、儒家的话去说,但思想还是佛家的思想。我们通过长期学佛慢慢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接触到我们的人得到暂时的饶益,也能够给他们种下解脱的种子。
8.忏悔往昔所造不善语业。
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通过四对治力的方便精进地、诚挚地发露忏悔往昔所造的四种语言方面的不善业罪业,发心“我励力忏悔,未来尽可能立誓不再造作”,消除语障之后,语言自然带有威力,加上一些善巧方便,跟别人说佛法时别人就更容易相信,度众也就会更方便。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