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62课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62课

本课重点




身不善业之三 · 邪淫


邪淫所包括的范畴

非梵行:男人自己出精;


非行境:与他人的妻子或已付钱的女人作不净行、对直系亲属、未成年少女行淫,或者与旁生、尸体等行淫,都属于邪淫;


非时:就算对象是自己的妻子,但若在白天、受斋戒日、生病期间、妊娠期间、忧愁所迫、月经期间、生产未恢复等时进行交欢,也属于邪淫;


非处:三宝所依之处等进行交欢,属于邪淫;


非境:在口、肛门等非处行淫,属于邪淫。


邪淫之因

非理作意:颠倒地把别人的身体执为清净、实有、常有。


断除邪淫之法

1. 出世间方法

a. 理上:依靠智慧的抉择来对治,彻底认识轮回的过患,了知解脱的殊胜。

b. 修上:

            · 压服之法

                   小乘或大乘:调心,压服烦恼

            · 烦恼自解脱之法

                   密宗:“烦恼本体自解脱”

                   禅宗:“烦恼即菩提”


2. 世间方法:人伦道德

《善生经》: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妻子:五条当行

                  · 妻子当如何对待丈夫:十三条当行


语不善业之一 · 妄语


一般妄语

法相:指怀着欺骗他人之心,所说出来的一切语言。


大妄语

法相:违背因果之语言

· 由于相续中存有邪见,于是信口开河地说:行善没有功德、作恶没有罪过、清净刹土没有安乐、恶趣没有痛苦、佛陀没有功德……再也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弥天大谎了,因而这些被称为大妄语。


上人法妄语

法相:本来没有登地而说登地了、没有神通而说有神通等,凡是自己没有功德说成有功德。


着重教诫修行人当如何避免值遇说上人法妄语

a. 于见解上多闻思:并对闻思的内容不断修行,直至生起根深蒂固、坚定不移的定解,信心才不会轻易动摇

b. 于上师善观察、如理依止

         · 非法上师表现:自我标榜为成就者,经常自我吹嘘见了魔、见了佛等;

         · 观察方法,抓住重点:作为解脱的指引者,最关键的是要有大悲菩提心,具有能摄受弟子的正法,并能如理如实地行持。

c. 于一切时处多积累福资:”没有福报者的财产,入于无境界者的口中。”

本课难点



关于不邪淫戒


四支

1. 基

a. 非所应行。即指除自己合法配偶之外的一切男、女、黄门。

         · 非所应行确定了居士在受持不邪淫戒后,行不净行的对象只能是自己的合法配偶,但即使是自己合法的配偶,仍有可能犯此戒,下面三条即是可能的犯缘。

b. 非支。即使是合法的夫妻,除双方的小便道外,在其余地方(如口、大便道、手、股间、大小腿之间等)行淫的,均犯根本罪。以上两种《俱舍论释》还指出与妻子连续行淫五次以上的,也犯此不邪淫戒。

c. 非处。即夫妻间也不能行淫的地方。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师附近、塔、庙、众人面前,以及对行不净行有妨害的凹凸不平的地面等处。

         · 马鸣菩萨:此中处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萨居处等,亲教及轨范,并在父母前,非境不应行。

         · 《俱舍论释》中还指出了不能在有光明的地方行不净行。

         · 以上两种在汉地,尤应引起注意的是不能在夫妻的卧室中供奉佛像、经书,否则每次行淫均属犯根本罪;

         · 身上所佩戴的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取下,但在行不净行时,先应取下并放置卧室以外的房间中,否则也属犯根本罪。

d. 非时。即夫妻间也不能行淫的时间,如在白天、月经期间、妊娠期间、产前产后、哺乳期、斋日、病中、苦恼忧郁之时行淫,均犯根本罪。


2. 意乐

a. 想:有人在与非法配偶行不净行时将对方看作自己合法配偶,或在合法配偶的非支上行不净行时作正道想等,以为如此或可不犯此戒。但此条戒只观待对境,不论这些发心,即只要符合上述的基的四个条件之一的,即为犯戒,否则不犯。

b. 烦恼:邪淫的发心须以三毒烦恼中任何一毒为发心。

c. 等起:即乐欲行诸不净行。


3. 加行:

a. 远加行:已生淫意,然未动身口,即已自责而停止,此犯恶作罪。

b. 次加行:起淫意后,已动身至他(她)处,且口说欲词,此犯粗罪。

c. 近加行:已至他(她)处,为欲作不净行,而摩触其身,若身未相交,是粗罪,若为戏乐而故意触碰,则是僧残罪。


4. 究竟:

凡以我所执著而与境合,过限、受乐,均为犯根本戒,不在这范围内的(如睡眠中,或毫无受乐等),自己不犯(然对方仍可能有犯,具体仍须参照上述条件)。


是否有根本罪和支分罪之差别

1. 藏传这边,按《走向解脱》的观点,均犯根本罪;


2. 汉传的话,也提及了非时、非处等会构成邪淫罪的,个人理解,若居士于非时、非处等行淫,也是非常危险的。故应谨慎行持。


八关斋戒中的不邪婬戒为断除一切淫行

居士在守持八关斋戒时守持的并非邪淫戒,而是与出家僧人一样的淫戒,即应断除一切淫行,即正常的夫妻生活也要断除。


“伏藏法极为殊胜,故藏传佛教超过其他教派。”等说法是否有不妥之处


有何不妥的可能性

可能造下谤法罪或者舍法罪


具体分析

1. 定性原则:看发心

如果内心没有诋毁其他的宗派的想法,则不属于谤法罪。 比如佛陀在多部佛经当中都提到这部经典是”经中之王“类似的含义,从赞叹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赞叹一者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其他的法。


2. 何时成为谤法罪或舍法罪

a. 何为谤法罪及舍法罪

舍法罪:舍法是舍弃正法的意思,那么应该侧重于观察自己是否舍弃远离正法;

谤法罪:谤法是诽谤正法的意思,则侧重于观察自己告诉他人的是否是自己的邪见。


b. 此种说法何时成为谤法罪或舍法罪

发心:心有偏袒,于如来教法有贤劣分别,有取有舍。

        ·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师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应知所有教法同为诸佛如来大悲利生的显现,如果对此妄分贤劣进而取一舍一,则已造下谤法的罪业。


行为:对别人闻思修持制造违缘。

        · 《大方广总持经》云:“佛言:弥勒!如汝所说,我从成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间所言所说,皆悉真实,无有虚妄。若有愚人不解如来方便所说,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诽谤正法及佛菩萨,我说是辈趣向地狱。”又云:“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修行法,声闻之人亦不应学,不应听受,辟支佛法,亦复如是。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应听受。”

       ·   讲法闻法中:假如在上课时跟别人说话,影响他人听法;或者某人本来要听法,可是你却让他上街买东西,结果他没听成这堂课,这些都是舍法罪;

       ·   持戒修行中:障碍他人持戒、修行均是舍法罪。


c. 当如何做

     · 恒时不离正知正念防护三门;

     · 努力闻思生起诸教无违的定解,方能从根本上破除非理的分别取舍;

     · 反复忆念谤法的过患生起恐惧心,以此防护心口的放逸;

     · 为了净除业习,应当励力忏悔,而要防止习气的现行;

     · 对于已经造下的罪业,励力忏悔。


d. 总结:在有偏袒心的基础上,认为其他宗派都低劣,自宗最殊胜;或者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阻碍他人对于某法的行持均称为谤法罪或者舍法罪。故若在偏袒自宗的发心之上,认为小乘宗或显宗低劣,向他人宣介“你不用念佛,念佛只能求个往生,你得修大圆满才成。”或“你不用闻法,闻法干什么?好好念佛就可以了”等,均成为谤法罪或舍法罪。



“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觉性”当如何理解


讲记出处

若能通达密宗“烦恼本体自解脱”的特殊教言......那时自相续不但不会被烦恼染污,而且当生起贪、嗔、痴等时,当下会认识它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觉性,从而现前大彻大悟,了知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


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觉性

万法的本性

a. 所谓现空不二,“现”是指如来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当一个人开悟时,一定会同时具有现与空两种境界。如果分开理解,空性和光明可以说是两个,但从真实的层面上讲,二者是无别的;


b. 更详细的见解、实修引导等会在相关密法课程中学习

    · 自宗行人当生欢喜心

    · 加行师兄当精进



参考资料:《走向解脱》、《藏传净土法》、《索达吉堪布于厦门大学答疑》、智悲研讨论坛、智悲论坛等。


隐藏窍诀



持戒当明理,明理而持戒


何者为戒

“戒”的梵语是“尸罗”,尸是清凉的意思,罗是获得的意思,所以“尸罗”就是获得清凉的意思,因为心相续中不生起能令犯戒的烦恼,不造一切违越佛制的罪业,永灭追悔犯戒的火,心中常得清凉,故名为尸罗。或者因为是得安乐之因、是善士所行的缘故,所以叫尸罗;


戒的体相主要是从能境的角度来安立,且以能断身语七支犯戒的能断思为戒的体相,诸如能断杀生、偷盗等思,无贪、无嗔、正见三法就是七能断之发起,所以从能断及发起而言戒者,即是能断十种恶业道之十善业道,故为戒的体相。


持戒当明理

对一个特别放逸的人来说,强制性要求遵循一系列戒条,可能不太现实;


因戒是令心相续中不生起能令犯戒的烦恼,灭追悔犯戒的火,心中常得清凉,故若知晓何为烦恼、烦恼之危害、断除烦恼之功德,持戒就比较容易。


明理而持戒

1. 小乘

a. 解脱之理:圆满证悟人无我就可以断烦恼了,断了烦恼就不会造业,不造业就不会轮回,不轮回就解脱了,最后得到阿罗汉果。

b. 对待烦恼的方式:尽量逃避、远离,或以人无我智慧断除。

c.持戒

        · 持戒:声闻弟子着重身语之持戒;

        · 还净:坏戒后不能恢复,如泥土做成的陶器一样,破碎后不能复原。


2. 大乘

a. 解脱之理:不仅要圆满证悟人无我,还要圆满证悟法无我,这样才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到达佛果。

b. 详析大乘内部之显密二宗

显宗

① 对待烦恼的方式:采用转依的方法。

       · 既不避开,也不接近,而以菩提心等窍诀将特别可怕的烦恼变为修行的助缘,使之不再成为修道的违缘。

② 持戒

       · 持戒:菩萨弟子着重心业的持戒;

       · 还净:坏戒后依靠善知识能恢复,犹如金器在损坏之后,能工巧匠能修复得更为庄严。


密宗

① 对待烦恼的方式:直接将之转为道用。

      · 即认识它的本体,使之变成增长觉性的方便。不认识烦恼的本体,烦恼就是烦恼;认识烦恼的本体,烦恼就变为智慧。表面看来,密乘行人直接享用贪嗔痴,实际上他们已经把烦恼变成智慧。


② 持戒:

     · 持戒:密乘弟子观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幻化;

     · 还净:故能自力恢复,如凹陷的金银器,不须工匠,自行即能修复。


遣除轮回痛苦两部曲——世界上有那么多出家人,他们在希求解脱的道路上,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时刻充满快乐,这是什么原因?


核心要点

经常观察自心


具体实践方法

1. 见解方面:彻底认识了轮回的过患、同时也了知解脱的殊胜


2. 修行方面:寻找灭除烦恼的方便去对治烦恼

a. 辨别:无论生起贪心、嗔心等不清净的念头,还是信心、大悲心、出离心等清净的念头,首先应该辨别出,这些在名言中是善是恶;

b. 对治:如果是恶,则依照以下之法对治、断除

            · 压服:暂时强行压制言行,不让自己随恶劣意乐去做事说话;

            · 转依:以菩提心摄持行持善法;

            · 转化:以上师、佛菩萨的窍诀去认识烦恼的智慧本面,使之变成增长觉性的方便。


两部曲的必要性

1. 学习佛法,说难也难,有些人学了二十几年,烦恼却好像一天比一天炽盛;


2. 说不难吧,也并不是太难,有些人遇到佛法之后,短短的时间中,自相续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邪淫的过患特别严重,对毁坏其他戒律,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现在年轻人这方面的理念很差,他们不像古人那样,行住坐卧遵循一定之规。对他们来讲,只要吃得好、穿得好,能满足自己的感官,做什么都无所谓,根本没有“准”和“不准”的概念。


2. 这个隐藏窍诀十分关键,修行人可以好好思维一下,贪欲有可能引发的其他不善业,可以就此做些广泛的思维和观想。

a. 比如:现在很多新闻都报道过因为贪欲而引发的杀人、偷盗等的案件。

b. 结合自身的烦恼,深入的思维。


恭敬说法师如敬佛


1. 法师说法时得佛菩萨加持:乔美仁波切的观点:就算是凡夫上师,在讲经说法时,诸佛菩萨也会融入他的身体;


2. 依法得解脱功德,恭敬法故,当敬说法师:《宝箧经》中曾说,佛陀加持魔王波旬传讲佛法,文殊菩萨和舍利子都在他面前恭敬谛听;


3. 总结:修行人在整个闻思修中当以四法依而行,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修心利刃轮讲记》、《解义慧剑》、《入中论自释》、智悲研讨论坛等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62课讲记脉络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