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学佛,到底要不要仪式感? Back

学佛,到底要不要仪式感?





编前语

生日是庆祝生命和长寿的仪式

婚礼是祝贺人们走到一起,

爱护彼此、尊重彼此、照顾彼此的仪式

葬礼是我们向逝者致敬和告别的仪式

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小型仪式

找个满意的下饭视频是开饭前的仪式

洗好头发出门是和男朋友约会的高级别仪式

虽然“仪式感”是个新进流行词,

但其实在过往生活中,

我们多少都有些自己的“仪式”,

它可以是任何东西。

但其真正的

精髓在于这背后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和意图。



仪式背后的意义

  问:关于仪式和仪式化的区别问题。一种仪式,好像加了个“化”字,多少就带上一点贬义了,比如,城市、城市化,程序、程序化……有位教授说,佛教仪式是用来表达感恩和忠诚的,但仪式多了,在不信佛教或对佛教了解不深的人看来,会不会成为一种仪式化?



  答:如果仪式背后的意义在,就需要仪式。我听说慈济功德会不注重仪式,但四十多年来,证严上人在推广理念、招募义工过程中,肯定也会举行仪式。一个仪式不用,要掌控好这么庞大的群体,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研讨会就有仪式。这种仪式,当你感受到它背后那种深沉的内涵时,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所触动。孔子重视仪式的原因也在这里。如果我们放弃了它,那它背后的思想理念,也就随之消失了。


我认为,佛教或其他宗教为把自己的传统和精神继承并弘扬世间,将深刻而且亘古不变的知识浓缩于仪式展现出来,是非常智慧的。这和时下的慈善机构借助品牌文化,以几个简单理念或行为来推广是一个道理。


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看重真理,这非常好,但也不要看轻代表真理的仪式。假如有一天你要推广真理,也应该借助仪式。至于用什么仪式,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适当抉择。



更重要的是核心精神

不过很多人也不太懂,以为参加一些仪式就是在学佛了。但在这过程中是不是对众生有利呢?有没有让自他生起智慧、悲心或者对佛的信心呢?


实际上,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传授之后,在自己的相续中这样修持,比如,我们每天上午用半个小时修持,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对佛法的意义一直思维,那真正的证法就存在了。



结  语

仪式是为目的服务的一种形式。

“仪式感”让我们更专注在某个事物中,

从而帮助我们

——对事物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拥有更郑重的态度,

更深刻的印象、见解等。

但也不要过分痴迷于仪式而忘了你的目标。



——本文教言摘录自

《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专场问答》

《入行论讲记》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