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心像炼金,而不是像烧水?——【ZCKB】《释量论·成量品》21 (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敬请关注
山谷明月
今
/
日
/
推
/
荐
#02
#03
#01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下)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丑二(广宣说)分二:改变不变说差别;彼等结合差别基。
“广宣说”就是把前面的道理进一步地进行说明。科判分二,第一,“改变不变说差别”是通过改变和不变来说明差别,就是说身体、水和心识之间,有些是不间断地改变,有些是不改变的。比如心识比较稳定,不管怎么样,给它因缘,就会不间断地增上,受到了别的因缘影响,就会有大的转变。如果有因缘的时候,就会增上;如果没有因缘的时候,就不会增上了,这方面是以改变和不变之间来安立身体、水和心之间的差别。这方面就是所依稳固与否,具有改变和不改变的自性,或者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不变的意思就是说,不可能增长到无量无边,但是心识可以一直改变下去,达到无量无边的状态,这方面也可以理解。
第二,“彼等结合差别基”,是把第一个科判当中所讲的道理结合差别基,即结合心识来进行分析和观察。
寅一、改变不变说差别:
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
成办力无故。非恒所依住。
别增非性故。何时已造作,
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
颂词的前五句还是讲身体和水的自性,就是说增上不是它的自性,后三句主要是讲心识。二者之间不同的地方是改变不变说差别,即二者之间是不相同的,心识和前面两者不一样。“何时已造作,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讲到心识可以不断地增上,达到无量无边道理;“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讲的是身体的跳跃不可能无限增上;“非恒所依住”,这句主要是讲水;“别增非性故”,是把二者和合起来作了归摄。
第一,“益彼诸功用,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第一层意思是讲跳跃,“益彼诸功用”,能够帮助跳跃的所有勤作、功用,对于后面的跳跃越来越超胜,成办让他越来越超胜,后后的跳跃没有超越前前的能力。打个比喻讲,虽然前期的训练特别勤奋,每天训练八个小时,通过不断地训练,跳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跳跃力就会增上。每一次的跳跃,即便使劲跳,跳到很高之后,又了落下来,落下来之后,如果要重新跳,还要从地上开始发力,跳上去又掉下来。前面的勤作没办法帮助后面无限度地增上。
假如你第一次跳到了二米,第二次是在二米的基础上跳,这时就可以有增上的机会。因为前面跳的二米,没办法成为让后面起跳的基础。他跳到二米后掉下来了,又从地上起跳,跳起来之后,又掉下来了,所以前面勤作所有的努力,没办法变成让后面的跳跃增长无尽的因。
“于后之超胜,成办力无故”,每次都是从地上起跳,都要从零开始,没有办法做到第一次跳两米,第二次从两米开始跳,跳到了四米,第三次再从四米开始跳到六米……没有这样的情况。每一次都是掉下来之后重新开始,总是在零到两米之间不断地跳,没办法增上,前前的力用没办法帮助后后。
“益彼诸功用”,能够帮助跳跃的勤奋没有办法成为后面超胜的助缘,不能变成后后跳跃超胜的能力。身体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训练和跳跃的能力没办法变成无边无际,不可能跳到无边,这方面我们要了解。因此对方所讲的跳跃和心识不一样,它有这样一种局限性,每一次的跳跃都是这种情况。前面前面的跳跃,所有的功用、勤奋努力,都没办法变成成办后后跳跃能力的因,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非恒所依住”,就是讲到了水的比喻。水不是热性恒常的所依,因为水里没有热的本性,并不是通过火把水烧开了,把热性激发出来之后,永远保持一种守恒的热,不是这样的。这种所依不稳固的情况是要观待因的,因为水本身不能恒常作为热性的所依而住。水的所依不稳固,一方面是如果不断地加温,最后会烧干了,就是从这方面体现它的所依不稳固。水本身不具足恒时增上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会被烧干,另一方面是它不能恒常作为热性的所依。因为有因的时候,比如火正在烧水就会升温,一旦把火关了,火熄灭之后,温度逐渐就下去了,水不能恒常作为热性所依,也就是说水里不具足让温度安住,或者持续增上的因,没办法作为恒常的所依而安住。
而心不是这样的,心上有这种功能,让大悲心、智慧不间断增上的因在心上面本来就具足,和水是不一样的。如果它本来具备,第一个,如果它的所依稳固,就像心识一样,不可能让心消失。虽然可以改变心的走向,比如造恶业,或者串习恶心,虽然心很刚强、比较歹毒等等,但是心还是在运作的。心识本身具有稳固性,不可能消失。心不像水一样,烧到最后烧没了,最后把锅都烧糊了,水哪里找得到?没有了。水本身的所依是不稳固的,一直烧下去,就会烧干了。大悲心一直修下去,最后就把心修没了,会这样吗?这是不会的。心识的所依是稳固的。第二个,水里并不具备热量恒时安住的因,所以加热的时候,给它因缘就会热,然后因一撤走,水就凉了,这方面很明显。水并不是恒时作为热性的所依而住,叫做“非恒所依住”。
“别增非性故”,我们了解了之后,就下了结论,把上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这句话来作个总结。“别增”是一个,“非性故”是一个。第一个,“别增”的“别”就是暂时性来讲,训练身体,跳跃会增上;烧水,水温会增高。这个别就是差别的功能,即具有跳跃的功能,水的温度会增高等差别性的功能,暂时在一定的范围当中会增上这些能力。这些不同能力的差别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凉的,现在热了;以前跳不了一米,现在跳到了两米。这些功能的差别,通过训练,或者给他热量,就可以增上,叫做别增。
“非性故”,这是它不可能增长到无边的原因。“非性”,注释当中讲到了,因为不具备无限增长的自性,所以它不可能永远增上。非性故就是它不具备无限增长的自性。为什么不具备呢?因为有实法各自的自然规律决定了它们没办法增长无边,有实法具有不会增长无边的理由而存在,这是注释当中讲的。
有实法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意思?有些道友就问了,如果说有实法的自然规律是不会增长无边,那心是不是有实法?要是以这句话来解读,心是有实法,它是不是也不能增长无边了?虽然都是有实法,但是有实法和有实法之间有差别,规律也是不一样的。身体到了死的时候,自动腐烂掉了,但是心识不会腐烂,这是有实法之间自然规律体现出的差别。虽然心识和柱子、瓶子都是有实法,但是心识可以思考,而柱子不能思考。有实法包括了有情和无情,比如身体、水和心等等,在所有有实法的自然规律中,身体和水已经决定了它们没办法增长无边。
为什么没办法增长无边呢?因为身体本身的能力有限,这是色法的限制。水的温度无法增长无边,是所依不稳固和水没有办法作为温度的恒常所依的自然规律决定的,如果已经决定了,怎么可能增长无边呢!心是不是有实法?心是有实法,它的自然规律是可以增长的吗?心可以,就像刚刚我们讲的一样,这一世生命终结的时候,你的身体扔在这一世,即便没有送到火葬场去烧,放在那里也会自然腐烂掉,而心识会自然流续到下一世去,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而腐烂,这就是二者之间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训练身体、烧水和训练心是两回事。
身体、水温不可能增长无边,但心可以,这是有实法的规律所决定的。这是不是霸王条款呢?不是霸王条款。为什么不是呢?前面我们分析过了,心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从这方面就已经决定了它和身体不一样,不能说都是有实法就一定要平等,对不对?我和你都是有实法。为什么不平等呢?富人和穷人也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的种姓、地位、财富、容貌,仍然有差别。
就像《智慧品》中所讲的一样,幻人和心识之间都是因缘法。为什么杀死了幻人没有因果,杀死一个真人就会有因果,我们说这是有心和无心的差别,有这样一个辩论。虽然都是因缘法,但是因缘不一样,我们不能说既然是有实法,那就都是一样的。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通过身体和心之间有实法的自然规律,不会增长无边的理由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无法增长无边呢?前面讲了再怎么训练,前前的训练都没办法变成后后的训练增长的基础,对此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水没办法增长,也是因为所依不稳固,所以它没办法成为温度的恒时所依而存在。这些因素已经决定了它们没办法增长无边,理由这么明显地存在着,所以没办法安立它们增长无边。
讲完之后,我们再看它们的差别。因为有对比才会有差别,所以再来看修大悲的心识就不一样了。
“何时已造作,复不观待勤,他勤将胜进”。“何时已造作”,就是说修大悲心,刚开始我们要缘大悲心的正所缘,修持对众生生起大悲的理由。平时我们修持四无量心、菩提心等等,这些都是修大悲心的因。对于这些法的正所缘,刚开始必须要勤奋地修。“何时”,是讲这个时候,因为修过了一段时间,已经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已造作”,是以前已经串习过,没有间断,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复不观待勤”,已经生起了之后,就不需要再勤作了。
不需要再勤作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不勤作会自动增上了?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和前面的比喻对照来看。前面说通过前期的训练之后,因为前前的训练没办法成为后后增上的基础,所以当我们通过早期的勤作,大悲心生起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安住,即便中间没有刻意勤作,只是每天保持它的状态,大悲心自然而然就会引发。一旦通过早期的勤作生起了之后,就可以成为后后的基础了,这叫做不刻意观待发起勤作。
这是什么意思呢?刻意发起勤奋,如果放在前面的跳跃就很明显,每一次刻意的跳,跳上去落下来,又开始刻意的跳,这就是刻意的勤奋。后面的大悲不需要这样,后面的修行每一次都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比如今天修了一座大悲心,虽然增长不明显,但是第二次修的时候,就可以在第一次修的基础上去增上的,叫做不刻意勤作。不是说完全不勤作了,而是它不需要像跳跃一样,跳起来落到地上,又开始重新跳,这是刻意勤作。
不刻意勤作不需要这样,因为它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的增上,S师讲修大悲就像存钱一样。今天你存了一块钱,明天再存一块钱,后面这一块钱就会在昨天一块钱的基础上增长。如果你每天都存的话,前面存进去的钱就会成为后面数字增长的因,这就是不刻意勤作的意思。那是不是真的不勤作呢?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的不再观待刻意发起勤奋,和前面的跳跃刻意勤奋无法增长作个对比,就会知道这个含义了。“复不观待勤”,是不像训练跳跃一样观待勤作,就会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增上。
“他勤将胜进”,如果再发起其他勤奋和努力,它会更加增上。大悲生起之后是比较稳固的,不会再从头开始。有时我们觉得好像每次的修行都是从头开始,其实不是,这是在慢慢累积,只不过不像修房子砌砖墙一样,那么明显倒是没有。很多时候我们修心就像庄稼生长,或者小树苗慢慢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一样,过了几年再看就明显了,但是你盯着它看好像不太明显。这方面讲的是不再观待前面那种重复的勤作,但是如果在前面基础上再进一步精进会更加明显地增长,最后会没办法限定它的量,而达到无边。
因为每次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修行的,不像跳跃一样,每次都会归零,所以不可能站在第一次跳过的基础上再往上跳,第一次跳了二米,会不会第二次从二米起跳呢?不是这样的。跳跃都是跳上去之后落下来,每次都是重新开始,没办法成为后后增长的基础。
而修心可以站在第一次修心的基础上修,第三次就是在第二次累积的基础上修。这样修的时候就不需要刻意地从零开始的勤作,所修的一切能够自动地累积下来。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勤奋,增长也很明显,能够增长无边,类似于存钱一样,每天都在存,一定会越来越增上,因为它的基础很坚实,所以不会你今天存进去一千块钱之后就归零了,第二天再去存还是从零开始,什么时候能够真实的存到很多钱呢?根本没办法。
其实修心和跳跃还是不一样的,改变不变说差别,主要还是讲到我们修行和这些是不一样的。所依在后面的颂词中也会讲得很清楚。我们在安立心的时候,它的所依很稳固的,不像水的所依一样不稳固。或者在训练跳跃的时候,也很明显,一定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不观待其余重新开始勤奋,然后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勤奋。所谓的“他勤”是在前面勤奋的基础上,其余的勤奋“将胜进”,在勤作已经生起来大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修行会更加的增上,这是他勤,即其他的勤作,就是说观待前面前面的勤作它会增上。跳跃的话,其他的勤作不会增上,因为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所以没有连续性。而修心有连续性,关键就是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增长。
对我们来讲,心识的特征就是这样的。就像背诵一样,虽然我们背完之后,时间长了可能就记不住了,但是再去复习的时候,就能够在那个基础上慢慢记得越来越牢。我们心识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它有一个累积性,不可能你看到这个东西之后,一会就忘了,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又重新开始,心识不是这样的。
心识的本体当中有一种累积的力量,就像我们学习技艺一样,除了生病,或者很健忘的人另当别论,我们说的是正常心识都有记忆力。记忆是什么?记忆力就是一种累积,对于以前学习过的东西,可以在那个基础上再去学,不可能学完之后就没了,如果世间和佛法都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心识本身来讲有很多不共于色法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它有记忆,或者可以累积。虽然不像色法一样有颜色、形状,但是心识本身有一种可以累积的自性,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它和跳跃、水温是不一样。
大恩S师在讲记当中,也是鼓励我们要修心,通过不间断地给予修心的因素,心会修得越来越调柔。没有修心之前,我们的心很狂野,充满了很多的烦恼、习气、无明、我执等等,但是我们要知道心的本性可以通过不断的修行越来越清净,最后能够达到圆满。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因明等道理,对这个问题完完全全生起了定解之后,就会把重点放在调心上。因为心变得调柔之后,就会越来越趋向于清净、解脱。
如果我们把心散乱于外境、轮回当中非常可惜。本来给心清净的因缘就可以变得很清净,而我们现在没有给它修心的因缘,而是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世间法上面,就非常可惜。历史上有很多大德都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修心上面。我们作为修行者通过了知正理抉择产生的定解,其实对整个修心非常有帮助。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说怎么样修心,但是心从可以修成,能够累积功德的方面遣除了疑惑,就会让我们在修心方面更加有信心。
积累资粮和修心是一样的,修大悲心是这样的自性,每天修行都可以增上。其实每天我们修的顶礼、皈依、供曼扎等善法的善根也会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像存钱一样,每天不断增长,最后就会增长到无边。佛陀的智慧、福德无量无边,这种无量无边的福德是怎么来的?也是通过不断地积累,就是因为心识有积累功德的能力,所以不断地积累,功德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越强劲,当它强劲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不清净的违品等因缘就会逐渐越来越少。
我们学到现在,从因明当中已经学到了很多关于修行方面的很多道理。我再再地回忆,在很早的时候看到在宗喀巴大师的一个传记当中说过,很多人以为因明只是一个辩论术,其实因明当中是有解脱道的。当时虽然我相信宗喀巴大师讲的,因明不是一个辩论术的道理,但还是没有很清楚,这次学了《成量品》之后就很明了,因明的确有解脱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是解脱道,它的意乐就是发大悲,然后在大悲心的基础上去修持加行,积累福智,最后成就善逝、量士夫。刚刚我们前面讲的无常等很多问题,其实都和我们现在所修的很多教法都是直接相应的,里面有很多修心的原理。
比如今天讲的内容,是我们的善根资粮可以在以前的基础上累积,然后修心也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逐渐得以清净。我们每天都要花时间来修自己的心,如果每天都在修心,我们的心就会发生转变。因为心毕竟是一个有为法,所以给它什么因缘,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给它轮回的习气就会轮回;如果给它解脱的习气,就会变成解脱的心;如果给它大乘的因缘,就会变成大乘的心;如果给它空性的习气,也会逐渐证悟空性。我们的面前现在有两个选项,第一个是继续给它轮回的因;第二个是不给它轮回的因,我们要给它解脱的因,这样它就会变成解脱。以前我们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如果不间断地修大悲菩提心,它就会变成大悲心、菩提心。因为所有因缘具足,它的果一定会呈现,所以修心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间断的修心,心的本性也会逐渐地呈现出来。对于这些修行的原理我们都需要了解。
寅二、彼等结合差别基:
“彼等结合差别基”是把前面这些集合起来安立修心,修大悲、智慧可以增上圆满,即结合前面的道理来安立修心的道理。前面破斥了跳跃和水温,说了差别之后,再讲了跳跃、水温和心之间是有差别的,心可以不间断的增上。然后把这些集合起来再说差别基,就是讲到了在心上直接修大悲修智慧,彼等结合差别基的安立,也就是修心可以增上无边的实际根据。
心修悲等生,自然得进展,
如火等燃柴,水银及金等。
是故彼等生,体性生功德。
勤作令后后,愈来愈超胜。
“心修悲等生,自然得进展”,前面把特点、差别讲完之后,直接开始正面讲修持慈悲。在我们的心上面“修悲”,“等”字包含了智慧,就是在我们的心上修大悲、智慧等等,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来生起。“自然得进展”,继续修的话,自然而然就会得以进展,不会像水温升到一定程度只能蒸发掉,或者跳跃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了,心不会的。我们修持大慈大悲心、智慧等等,生起来之后再继续修持,如果不间断地给它修行的因缘,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进展。
“如火等燃柴,水银及金等。”这里我们也讲了三个比喻,说明修大悲心可以自然而然地增上,而且它的所依很稳固,在修心的过程当中,随着他的心越来越清净,杂质去掉之后,也不会再退回来等等很多的道理,都在这里面讲到了。
“如火等燃柴,水银及金等”,我们首先看这个例子,是说修心和跳跃等不一样,能够自然而然进展,而且会进展到无边,只要我们不停止就会不间断地增上,成佛之后就可以完全达到究竟。在没有圆满之前,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因缘。只不过刚开始要非常勤作,后面不需要那么勤作,稍微有些勤作就可以了,不同阶段勤作的方式也不一样。
就像“火等燃柴”,火等的“等”字,在麦彭仁波切注释当中,有火、和合器,像这样来燃柴。除了燃柴,还有调制水银、冶炼黄金的三个例子。第一个,火燃柴,如果具备了很多柴,用火点着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自动燃烧。刚开始的时候点火需要勤作,无论用打火石或者火柴,也许还要吹一下,一旦着起来之后还需要勤作吗?着起来之后就会自动开始烧了,这就是火燃柴。
第二个,和合器,和合器在S师的注释当中并不是很明显,如果对照的话,和合器应该是调制水银、冶炼黄金时的一些器具,比如调水银,S师的讲记当中,讲了把朱砂等很多配料加热之后就会形成水银,形成水银之后性质就固定了,而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说,这是相当于炼丹一样,印度也有一种金丹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调制之后会变成水银丸。无垢光尊者传记中也说,他在桑耶青浦闭关的时候,服用了二十一颗水银丸代替食物,服用了之后就可以摄生,让你不饿或者保持体力,叫金丹术,或者摄生术。摄生术是将药材、水银等等提炼了之后,去掉毒性,然后让它具有某种能量,吃了之后可以保持修行的体力。
不仅是把很多药材合起来,还需要火、颜料等等,这是和合。当然也有工具,还要把很多东西和合起来用火烧,金丹炼到一定程度,一旦炼成了,水银的性质就固定了,乃至于摄生术在没有圆满之前,很多杂质都在不断地去掉,把这些不清净的东西去掉之后,杂质还会不会返回来?不会,只能越来越清净,后面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性地清净。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水银的所依很稳固,所有的功能在水银当中本来就有,所以通过冶炼、火烧等等,把不符合它的杂质去掉之后,就会越来越清净,不断地烧,不会蒸发,最后通过提炼、炮制,乃至于摄生术修成之前,它的清净性一直会增上,这方面叫做和合。
第三个,火炼黄金,这也是一样的。刚刚挖出来的黄金是金矿,也就是矿石,黄金可能和石头混杂在一起,必须要炼,或者即便是黄金,也有杂质。要把杂质提炼出来,首先把它放在容器里面,刚才的水银丸肯定要和合很多,或者把黄金放在容器里用火去炼。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火和合器,麦彭仁波切注释当中有这种意思。首先把它放在容器里加温去炼它,在这个过程当中,黄金里的杂质、不纯的东西通过高温慢慢烧尽了,最后就会很稳定。黄金的殊胜性越来越增上,也不会再返回了。纯金提炼出来之后,会不会重新又返回到以前很多杂质的状态呢?不会再返回了,最后达到了稳固的状态,能够持续的增上,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安立的。
这里的第一个比喻就是火。我们的注释当中,后两个比喻主要是说明了什么呢?主要说明它的所依稳固,而且通过不断地修炼,最后可以增长无边,能够达到究竟。在注释当中,第一个比喻也讲了,它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把柴点着了,没有阻碍的话,木柴会自然而然地被烧尽无余。关键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勤作。如果柴具足了,你把柴点着之后,火一旦着起来了,没有阻碍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燃烧,这个地方是不需要观待勤作。修慈悲心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必须要勤作,一旦生起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慢慢增上,这个比喻主要是说修心会自然增上,不会像跳跃一样,反复勤作,每一次都回到原点。
前面我们讲了在提炼水银丸的过程中,用火加温、冶炼、和合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不清净的杂质全部要去掉,只有清净的功德,所有不属于它的垢染,在冶炼过程当中,逐渐就没有了,这些去掉的杂质不会再回来了。在我们修心过程当中,为什么可以逐渐修得越来越清净,修心能够越来越圆满,大悲心特别清净呢?因为我们在修心过程当中,和修心的功能一旦相应了之后,通过修大悲心去掉的自私自利、染污心等等,就不会再回来了。
后面的修心都是在以前基础上越来越清净,就像水银丸一样,乃至于修成了摄生术,在金丹炮制出来之前,如果持续性加温,就会越来越清净。前面讲了他勤,就是在前面勤的基础上进一步勤奋修行的意思。这里的勤和前面的勤不一样,前面的勤是刻意的勤作,一切都要回到原点重新再来,这里是没有的。虽然没有那种勤作,但是不等于我们不需要他勤,其余的勤是需要的,即在前前基础上,让他增上的勤作,这种勤奋的修行还是需要,这是一种增上的勤作,而且一旦生起来之后,不会退失,而且能够主动去延续。
比如有一堆柴,点着之后就会自动燃烧,烧完之后火就熄灭了。如果你想要让火持续性地烧下去,必须要加柴,火着了之后,不需要再去吹等等,到底要不要勤作,要看情况。有些是当你没有圆满之前都要勤作,不需要刻意勤作,自然而然就会烧主要是针对前面对方跳跃的比喻,每一次都要回到原点的这种勤作不需要,这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我们说这个需要勤作,它的力量想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强,必须要缘它的因去进一步勤作。前面的勤作可以作为后面勤作的基础,这里的意思我们搞清楚之后,就不会混淆了。
后面的两个比喻主要是说明所依是稳固的。所依是稳固的意思,前面讲了水银丸,水银当中本来就具足了这些功德,只不过有很多杂质让它显不出来。它的所依稳固,功德是本来就有。因为本身就有,它的所依稳固,所以最后在冶炼、加工的过程当中,功德就会显示出来。
它和水不一样,水里没有热的功能,必须要借助外因加热,如果因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但是水银丸是本来具有功能的,它的所依稳固从这方面也可以体现,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功能,不像水里没有热的功能,必须通过其他的因去加热才行,因一去掉水就会变凉了。水银丸不一样,因为水银丸本身的所依里就有这些东西,所以加温之后只能把它的杂质去掉,本身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它的所依是稳固的,所以冶炼之后,不会再返回到不清净的状态。
黄金的所依也是稳固的,当你加工黄金,持续的冶炼、加温,最后会变得非常纯净,黄金的功德就是后后超胜前前,黄金本身就很超胜,随着杂质的不断去掉,它的超胜功德越来越明显。因为本身就有超胜的功能,所以只要达到究竟之后,最后黄金达到最纯的时候,就不会再返回去了。这些和水不一样。柴和修菩提心二者之间的比较就是这样的。
我们再看颂词,前面讲水银及金等,“是故彼等生,体性生功德。”“是故彼等生”,所以说修持慈悲、智慧等方面就是“彼等”,彼等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心识当中产生的,慈悲和智慧都是在心里产生的,它可以不断地增上,因为在心的体性当中产生了这些功德。
“勤作令后后,愈来愈超胜”,不断的勤作可以让后后的慈悲心和智慧愈来愈超胜于前前,就是说不断地超胜,乃至于增长到无边、增长到究竟。这是什么原因呢?刚刚我们提前讲了一些颂词的内容。其实心识就像什么呢?心识就像水银、黄金一样,心识的所依是稳固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像水一样烧没了。我们也不会在生起智慧、大悲之后,心识就消失了,心识只会变得越来越清净,大悲心和智慧会越来越和心识相应。在心识上面本来具备这样的功德。
还有通过修行能够让这些不属于心识本性的杂质,比如我执、烦恼等等逐渐去掉,这就像水银丸一样,水银丸本身具有这些功德,它的冶炼过程也是去掉杂质的过程,而且不会损失它的本身,水银丸的所依很稳固,因为它的功能是和水银是一体的,它本来具足,而不是没有。
我们再再讲水的比喻,水上面没有热性的,必须要通过外面的东西让它热,所以去掉外因之后,它就降到原点了。水银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不会因为不烧就没有了,还是在这儿,再去烧还是在这个基础上增上。黄金也是一样,杂质不属于它,当冶炼黄金的时候,随着杂质的不断去掉,它的殊胜性自动就会越来越明显。心识也是一样的,功能越来越超胜。
我们讲的时候,再分辨一下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心性到底是什么?是如来藏,还是别的问题?因为大恩S师在这里提到了佛性、如来藏,大恩S师以前在其他论典当中讲了,因明最多讲到唯识的观点,我们都知道唯识宗是不会讲如来藏的。二者之间到底怎么样理解呢?有些道友以前学过《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里面在讲种性的时候,讲了两种种性,一种叫不共种性,一种叫共同种性。可以成佛的因,叫做种性。不共种性就是大无为法,在《宝性论》《如来藏经》《涅槃经》里都讲到,具有大无为法自性的如来藏,就是不共种性,这在所有如来藏功德当中是无为法,所有佛功德在现在的有情相续当中已经具足了,只需把障垢去掉就可以了,这是不共种性。
讲因明的时候,不会讲到不共种性,如果在因明当中讲不共种性,就会变成在凡夫的分别识面前,安立一个无为法恒常不变的自性了。根机差的人很容易会把它当成外道的神我。这里不会直接讲。究竟来讲,心性可以是如来藏的自性。
还有一种理解,如来藏就是能够成佛的种性。这个地方的种性,或者如来藏、佛性,可以从共同种性来讲。什么是共同的种性呢?共同的种性符合于唯识宗的观点,共同种性也是佛性,这个佛性和那个佛性还是不一样,那个佛性很了义,直接是从大无为法的角度讲的,这里没有。现在抛开了义无为法的如来藏不谈,我们就讲共同种性,唯识宗也承认,在每个众生的心识当中具足成佛的因,那这个因是不是大无为法?不是。它有一种能够成佛的功能。
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讲,比如罗刹、老虎,还有一般人、旁生等等,即便是凶猛、愚痴的,每个有情都有智悲力,这就是共同种性,心识具有这个功能。心识当中具有智慧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动物有它的智慧,比如我们看到蚂蚁窝、蜂巢等旁生建造的房子,还有能够善巧地捕猎,具有一定的战术,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它们的心识中有这个的功能叫做智。狗、蛇等动物也有灵性,这些灵性都是智,只不过这种智慧是被它们那一道的业所牵引,才表现成了这样。人也有智,世间的知识和发明创造的东西,这些就是智。
悲怎么体现呢?即便是罗刹、猛虎对自己的子女也很慈爱的,这就是悲心的种性。每一个心识都有悲心,再恶毒、再凶猛的众生都有悲,这就是种性。
力就不用说了,有智悲就有力,它有自己的能力,保护自己或者降伏怨敌,这就是智悲力。只要是心识都具备。尤其是智悲,现在我们讲的就是智悲,为什么心识的所依是稳固的?用了水银、黄金的比喻。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心识当中就具有悲心和智慧,和冶炼水银、黄金是一个意思。
刚刚我们分析了,只要有心识的,哪怕是旁生都有智悲,但是不圆满,有杂质,现在就要把自己悲心的种子用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冶炼”,就像冶炼水银丸、黄金一样,把杂质去掉,然后让悲心的种子越来越明显,它不是无为法,而是有为法,可以增上,给它因缘就能改变。本来在心识当中,自带这种功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能说这是法性,缘起就是这样的,没有谁去创造,就是法尔如是。心识上本来就有这个功能,现在好了,所依是稳固的,不像水一样,水里没有热的本性,给它因缘才能加热。
《俱舍论》中讲了地水火风,水里也有火大,此处不是这个意思,毕竟水是无法燃烧的。虽然具有,但是火大的成分在水里不明显,很少,我们不讲这个问题。水不是热性的所依,因缘一撤它就返回了。心不是这样的,心识自带智慧和悲心的种性。我们只需把它的力量加固,让它更清净、明显、稳固,这就可以修。它所依稳固,前面我们讲了,身体死了,心不会死,这是已经通过正理证成的,所以它会延续到下世去,不会像水一样干了。它本来带了智悲的种子,不像水一样里面没有热性的种子,怎么烧也不会无限增长。
通过这些比喻看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了,修心识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自动自然而然地延续,而且修心的因的所依很稳固,所以通过我们修大乘道,尤其大乘道主要修的就是智悲。大乘道的核心为什么是智悲呢?因为这是心识主要东西。
如果是大无为法会更明显了,今天我们不就如来藏方面的问题,就讲这个,即便是在共同乘、世间当中,只要稍微观察分析,都会发现心识上面带有这个特质,这方面没人教。是不是狗上过宠物学校,老虎上过老虎学校?以前不知道智慧、悲心,现在知道了。不是这样的,没人去教它们,自然就有。
只要有心识,就会自带智悲的种子。但是如果你在轮回当中流转,这个种子不会增长、清净、稳固,只有通过佛陀或者相应的觉悟之道,给他一个因素修大悲,让本来具有的种子凸显、清净。
什么是清净的因?就像刚才这些和合的东西,用火去烧,把它的杂质烧尽了,本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干净,所以现在我们给它一些因素,大悲、智慧的修法,现在我们学修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延续,因为本来就有,而且所依是稳固的,所以当我们一世一世地修,修到后面,前面的障碍都不会返回来,清净的东西也不会退回去了,这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不断地修。和跳跃不一样,跳跃永远都是回到原点的,不可能达到无量,但修行可以。
这一世完全可以在上一世修行的基础上接着修,当然,因为无始劫以来很多烦恼习气导致,有可能中间会中断,所以在修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发愿,发什么愿呢?发愿要生生世世修大悲,这个愿很重要,愿力可以把我们修行的相续有效地连接起来。如果你每一世都给它因缘,每一世都在修,第二世在第一世的基础上修的,第三世是在第二世的基础上修的,像这样修下去,大悲心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劲。
在修大悲的过程中,大悲增上了,也说明违缘消退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只要你修动了之后,大悲心、智慧都会一世一世,越来越增上,前面讲了如果没有遇到阻碍的话是这样的。为了不遇到阻碍,能够遣除违缘,所以修护法、莲师等等,都是为了让修行的障碍不生,然后让顺缘全部具足。
这方面我们不讲,只是讲它的原理,这是可以不断增上的。增上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所依极其稳固,大悲是不可分的,在所谓的心识当中,自带了悲心和智慧,这是它的本性,所以修它就是修它的本性,不是修别的。如果你要在瓶子上粘一个东西,粘上去的必定不是它本身,遇到因缘就掉下来了,它的本性是没有办法剥离的。你不修它也在,你修它就会越来越明显,就是这样的自性。它会越来越超胜的原因就在这儿,它的体性上就带这个,这是共同种性,也可以叫如来藏。只不过这里的如来藏属于有为法,是暂时安立的。那么有两个如来藏吗?没有。对于刚刚入门的修行者,我们暂时讲这些共同的就行了,这时安立为有为法,最后精进就把障碍清净掉了,逐渐就会成佛了。虽然佛智也是无常的,但是不会退转。
对上根利智者来讲,所修行的这些都是能净因,就是能够清净障碍的因,佛性在每个众生当中都是以大无为法的方式存在的,佛智不是新得的,而是早就有了。之所以不现前是因为障碍,现在我们所有的修法都是能净因,能够把障碍清净掉,障碍清净之后的果是离系果,离开了系缚,它的果就呈现了。
讲共同乘就按照共同乘的标准来讲,了义的不共乘就按不共乘来讲,二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否则就成了两个如来藏。如果我们成佛,成了一个不了义的如来藏怎么办?那我不是吃亏了吗?不如他们修的了义如来藏,这方面没有。虽然讲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基,但是究竟一乘只有一个,最了义的就是按照大无为法。但是如果现在就讲大无为法,因明当中的对方都是外道,或者刚刚入佛门的人,还在建立前后世,境界高都不到哪儿去,这时候给他们讲大无为法可能就会迷惑,到底怎么样就不知道了。因此先给他们讲世俗实相,再讲胜义实相,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
我们这里讲到了佛智,大恩S师是按照了义解释的,这样也可以,因为暂时的种性讲到最后还是要讲了义的,本论是按照随理唯识来讲的,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共同种性来讲,就是心识上面带了种性,这是可以改变的,但它的功能不会。
即便转变成猛虎、毒蛇,可能嗔心很大或者经常杀生,但是它的功能,以及对子女的慈爱还是存在的。饿鬼、地狱有情还是有,只不过转到了某一道的时候,那一道的业让他转变成相应于那一道的思维和慈爱的方式而已,但这个功能永远存在,只要有心识,这是绝对成立的。这个成立就好办了,心识的前后世已经成立了,它的所依是稳固的,然后通过修行它可以增上,通过这几个比喻来看,这方面很自然就能够了解,只要我们给它修行的因素,生生世世修下去,就可以圆满。
不能够增上无边、不能够圆满的一些所谓对方的观点已经破掉了,而且我们通过烧柴、冶炼水银或者黄金的比喻,可以说明心和烧水、跳跃绝对不一样。我们认认真真观察之后就会生起定解,肯定不一样,心识可以增上。为什么呢?它的所依是非常稳固的,这一点很重要。
怎么体现它稳固呢?就是心识上面带了这个种子,这不是哪一世粘上去的,而是心识里本来就有的,这是很重要的。这不是通过学习才有的,否则就会失去,就像衣服上的补丁一样,补得再好时间长了还会掉,还有画在瓶子上的花纹,画得再好也会掉。或者把东西粘在墙上,你说我的胶很好,时间长了也会掉,这不是它的东西,怎么样也没办法。心识上面大悲的种子不是以前没有,后面放进去的,它本身就有这个东西。
如果心识上面带了这个东西就好办,只要把不属于它的去掉,或者把这个种子让它通过修大悲的力量越来越清净广大,越来越增上,最后就会从现在六道众生共有的慈悲和智慧的种性转变成佛的功德,这是完全可以转变的。通过不断地修行,清净之后就可以转变。
这里我们主要是说它可以增长无边,后面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后面我们还会慢慢学。今天所学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差别基,就是说修大悲、智慧完全可以增上的道理,这些颂词讲的非常殊胜,道理也很明显。
未完待续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