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闻众生皆有法如来藏之理,能产生五种功德
本文出处 |《宝性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依此疾得如来果。
依闻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如来藏之理,能令闻者相续中产生五种功德:
一、勇悍的功德
二、敬众的功德,恭敬众生如导师般
三、般若的功德
四、智的功德
五、大慈的功德
■ 为什么可以生起勇悍的功德呢?
他会想: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因为现前了法界如来藏而圆满了一切功德法,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因为现前法界如来藏而获得大成就,在心的胜义如来藏方面我与诸佛没有任何贤劣的差别,我不欠少一分功德,诸佛也不会增多一分功德,既然他们可以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如是确定我同样也能成佛。我只要按照诸佛菩萨曾经所修之道如理如法地行持,最终一定会得到同等殊胜的大成就,这样就会发起勇悍的菩提心。
大乘有缘的初学者通过闻思殊胜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后,其相续中会对发菩提心、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等,生起清净意乐和很高深的见解。虽然轮回中的众生有业惑、有杂染、有痛苦,但这只是现相中的迷乱显现而已,其本性实际并非如此。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与佛等无差别,相续中都具足殊胜如来藏的自性,只是众生还没有破除客尘的障垢而已。
若于自他具有不可思议法身如来功德的无误了知,以此无上见解的推动下就会发殊胜菩提心,而且勇悍、坚固不退。在金刚密乘中,通过安住众生本来就是正等觉本性的境界中,来培养殊胜的菩提心,故很多密续中有此金刚句:“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密宗讲:对治我慢的违品就是生起佛慢的殊胜菩提心,即自己就是本来清净的佛,认识本来清净的佛,于此殊胜的定解中安住修,这就是修佛慢心。由于这种殊胜的菩提心非常清净、坚固,所以相续中自然会生起殊胜勇悍的善心。
因为知道了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所以就会产生如导师佛一样恭敬众生的殊胜功德。
《法华经》中云:“常不轻菩萨,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顶礼,并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意即:因为普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足如来法身佛性种子,而且法身周遍在一切众生相续当中,故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而对一切众生都恭敬顶礼。
在实相中众生与如来无二,没有高下差别,并非如来以外另有众生,也非众生以外另有佛陀,如来是从现前实相本性的角度来讲,众生是从以现相迷乱的角度而言,因此佛与众生并非是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全体就是如来的本性,本具法身圆满功德。显密很多了义的经续论典中,都讲到在实相本性上凡圣平等,都平等本具无量的法身功德。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能认识这一点,就会尊重承待、随顺众生,也就等于尊重、供养了一切诸佛。
通过听闻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之后,就会生起了知世俗本无自性的般若。
譬如:黑暗中,有人因将花绳误认为是毒蛇,心中产生极大的恐惧。
这时听到明眼人对他说:这只是一条绳子,并非毒蛇。
他仔细观察后就会了知:原先认为有毒蛇,执著毒蛇而引起种种恐怖的反应,仅仅是自己妄心假立的迷乱状态,没有丝毫的实质。
这样认识真相之后,依此所产生的一切恐惧等痛苦烦恼当下就会消除,心也就自然放松下来,变得很平静。
同理:若能了知一切客尘本空的真理,一切以非理作意引起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自然可以消除,相续当中就会生起一切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境界。
即生起对“胜义法界有的自性”了知为“有的智慧”,此与述般若合起来就是,远离增益和损减的实相义智慧。
从名言世俗的角度来讲,圣者佛菩萨却与凡夫众生相反,圣者所见是非常相应胜义本性的一种境界。如果有缘的凡夫众生,听闻到如来藏法门后生起信解,那么在大乘胜解行地也可以总相的方式来了知,这就是生起总相的般若和智。在大乘出世间见道后,圣者菩萨证悟实相时,真正了知到客尘本无、自性如来本有的含义,故于人法二种没有自体的执著,再一分分断除能所二取显现的客尘障垢后,真正无二的法性如来也开始一分一分地现前。就象眼翳清净之后见到本无毛发,或如眼识不错乱时见到的只是绳子、并无毒蛇一样。所以登地之后的圣者菩萨前不会显现无义的二取客尘相,而是无功用地显现有意义的自性如来。大乘不论是胜解行地的修行人还是出世间的圣者都有殊胜的功德,相对于胜解行地的凡夫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通过听闻如来藏本有、客尘本空的法义,首先引发心相续的总相,此亦说明对于凡夫宣说如来藏的法门有很大的必要性。
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大慈的功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