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显密佛网 >> 依闻众生皆有法如来藏之理,能产生五种功德 Back

依闻众生皆有法如来藏之理,能产生五种功德

益西彭措堪布 显密佛网 2021-06-24

本文出处 |《宝性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如是依于听闻此,
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
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
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

依此疾得如来果。

——《宝性论》 

依闻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如来藏之理,能令闻者相续中产生五种功德:

一、勇悍的功德

二、敬众的功德,恭敬众生如导师般

三、般若的功德

四、的功德

五、大慈的功德



一、生起勇悍的功德




■ 为什么可以生起勇悍的功德呢?

因为已经了知自己的自性现前就是无上大菩提,所以会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




比喻:就像穷人如果知道自己家的地下有宝藏,本来圆满具足一切财富,不需要重新去创造,他知道只要把地层破开就能圆满取受宝藏,故勿须别人的激励,自然生起求取宝藏的勇悍心,而且会不辞劳苦地设法开取宝藏,暂时的一些辛苦根本无法动摇他取宝的强烈意乐。
此喻义是说:若一切众生于自性本具的法界如来藏生起了清净的信解,那他不会轻视自已,一定会发起取证菩提的勇悍心。

他会想: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因为现前了法界如来藏而圆满了一切功德法,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因为现前法界如来藏而获得大成就,在心的胜义如来藏方面我与诸佛没有任何贤劣的差别,我不欠少一分功德,诸佛也不会增多一分功德,既然他们可以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如是确定我同样也能成佛。我只要按照诸佛菩萨曾经所修之道如理如法地行持,最终一定会得到同等殊胜的大成就,这样就会发起勇悍的菩提心。


大乘有缘的初学者通过闻思殊胜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后,其相续中会对发菩提心、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等,生起清净意乐和很高深的见解。虽然轮回中的众生有业惑、有杂染、有痛苦,但这只是现相中的迷乱显现而已,其本性实际并非如此。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与佛等无差别,相续中都具足殊胜如来藏的自性,只是众生还没有破除客尘的障垢而已。

若于自他具有不可思议法身如来功德的无误了知,以此无上见解的推动下就会发殊胜菩提心,而且勇悍、坚固不退。在金刚密乘中,通过安住众生本来就是正等觉本性的境界中,来培养殊胜的菩提心,故很多密续中有此金刚句:“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密宗讲:对治我慢的违品就是生起佛慢的殊胜菩提心,即自己就是本来清净的佛,认识本来清净的佛,于此殊胜的定解中安住修,这就是修佛慢心。由于这种殊胜的菩提心非常清净、坚固,所以相续中自然会生起殊胜勇悍的善心。


二、生起敬众的功德




■ 为什么可以生起敬众的功德呢?

因为知道了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所以就会产生如导师佛一样恭敬众生的殊胜功德。

《法华经》中云:“常不轻菩萨,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顶礼,并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意即:因为普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足如来法身佛性种子,而且法身周遍在一切众生相续当中,故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而对一切众生都恭敬顶礼。





以理可知,既然我们要恭敬《如来藏经》和《究竟一乘宝性论》等, 那我们同样应当恭敬一切众生。若因为《如来藏经》是诠示如来藏自性的教法文字,认为是应当礼拜、恭敬、赞叹、供养的殊胜对境,那现在以佛性横观一切众生,就知道法身遍在一切众生的相续,可见真正的《如来藏经》、《宝性论》就在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仅是在文字上,凡是众生所在之处,就是真正值得我们顶礼、赞叹的殊胜对境。如来藏功德以无增减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的相续中,只是众生暂时被客尘的迷乱法覆盖而已,一旦遣除了客尘二障,就会现前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一切有情的本性就是佛,从未离开过,不但是显宗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包括密宗所摄的旧密宗、新密宗都一致认同。《二观察续》云:“有情皆佛性,然为客尘覆,除垢即成佛”。意即:一切有情悉皆具有佛性,但是暂时被客尘覆盖,通过修行大乘正道,清净客尘的障垢以后,当下就会成就殊胜的佛果。若对一切众生恭敬、供养,等于真正对诸佛供养、赞叹无别。《普贤行愿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在实相中众生与如来无二,没有高下差别,并非如来以外另有众生,也非众生以外另有佛陀,如来是从现前实相本性的角度来讲,众生是从以现相迷乱的角度而言,因此佛与众生并非是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全体就是如来的本性,本具法身圆满功德。显密很多了义的经续论典中,都讲到在实相本性上凡圣平等,都平等本具无量的法身功德。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能认识这一点,就会尊重承待、随顺众生,也就等于尊重、供养了一切诸佛。



三、生起般若的功德




通过听闻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之后,就会生起了知世俗本无自性的般若。





譬如:黑暗中,有人因将花绳误认为是毒蛇,心中产生极大的恐惧。

这时听到明眼人对他说:这只是一条绳子,并非毒蛇。

他仔细观察后就会了知:原先认为有毒蛇,执著毒蛇而引起种种恐怖的反应,仅仅是自己妄心假立的迷乱状态,没有丝毫的实质。

这样认识真相之后,依此所产生的一切恐惧等痛苦烦恼当下就会消除,心也就自然放松下来,变得很平静。


同理:若能了知一切客尘本空的真理,一切以非理作意引起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自然可以消除,相续当中就会生起一切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境界。


四、生起智的功德




即生起对“胜义法界有的自性”了知为“有的智慧”,此与述般若合起来就是,远离增益和损减的实相义智慧。





因为“客尘本无”,也如是了知为“本无的自性”,这就是“般若”;“自性本有” 也如是了知为“本有的自性”,这就是“智”。所以两者合起来就是远离了增益和损减二边的实相义智慧。从名言世俗谛现相的角度来讲,众生和佛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圣者不迷而凡夫迷乱,众生的境界不相应实相,而圣者的境界相应实相。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云:“覆实见不实,应知是凡夫,见实覆不实,如是名菩萨。”意即:凡夫的特点就是,不见真实反而见不真实的相,而诸佛菩萨却见真实,不见不真实的相,因为凡夫众生具有耽著人我与法我习气的障碍,覆盖了本来清净的自性如来藏,如是就显现了非真实的二取有法,即颠倒迷乱的轮回法。就象眼翳者见毛发和迷乱识误认花绳为毒蛇一样,将本来虚妄的客尘由虚妄分别心增益执著为谛实法,把本来具足的自性如来藏损减为无有的法,这就是凡夫有者不见、无者颠倒妄见的迷乱境界。

从名言世俗的角度来讲,圣者佛菩萨却与凡夫众生相反,圣者所见是非常相应胜义本性的一种境界。如果有缘的凡夫众生,听闻到如来藏法门后生起信解,那么在大乘胜解行地也可以总相的方式来了知,这就是生起总相的般若和智。在大乘出世间见道后,圣者菩萨证悟实相时,真正了知到客尘本无、自性如来本有的含义,故于人法二种没有自体的执著,再一分分断除能所二取显现的客尘障垢后,真正无二的法性如来也开始一分一分地现前。就象眼翳清净之后见到本无毛发,或如眼识不错乱时见到的只是绳子、并无毒蛇一样。所以登地之后的圣者菩萨前不会显现无义的二取客尘相,而是无功用地显现有意义的自性如来。大乘不论是胜解行地的修行人还是出世间的圣者都有殊胜的功德,相对于胜解行地的凡夫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通过听闻如来藏本有、客尘本空的法义,首先引发心相续的总相,此亦说明对于凡夫宣说如来藏的法门有很大的必要性。


五、生起大慈的功德




为什么相续中生起大慈的功德呢?

因为知道了法性如来自他一切平等具足,就会生起想要利益他众的大慈心。




如是了解到所有众生都和自己一样具有觉悟的本性,都可以成就佛果,并不是只有自己最特殊,也不是只有自我才能成佛,就不会以颠倒的我慢心去执著自有他无等。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这种殊胜的正见,在听闻后思维法义并以安住的方式来修行的话,就会生起大慈的功德。
如是了达真相的菩萨会想:我具有如来藏,同样一切众生也具有如来藏;我想成佛得到究竟的安乐,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不应该只顾自己,应当关心帮助一切众生,应当和一切众生一起成佛。
这样就会消除自爱的执著心,发起平等的大慈心,爱护普天之下的一切众生,也会在心里时时发愿,愿和法界一切众生同证无上菩提果。这种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在胜解行地是以分别心造作的方式在相续中生起的,在出世间见道之后,就会通达大平等法界而自然现前。
《大乘庄严经论》云:“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
意即:登地以后现量见自他平等具足如来功德,通达了法界大平等性,就会证得五种平等:一是证悟一切有情无我平等;二是有苦平等,即于自他众生的痛苦应平等遣除;三是所作平等,即于自他相续中的痛苦要平等地断除;四是不求平等,即象利己一样,菩萨在大慈悲心的推动下全心全意地利益他众,对于今生来世根本不求回报;五是同德平等,是说一切登地的菩萨都共同会现前这种大平等的境界,产生大慈心的功德。
  点“阅读原文”,免费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