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关爱可怜的众生,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姓董的比丘尼,在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买了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
恍惚之间,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但寺外有四五个难民,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这位比丘尼惊醒,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饥饿的人,便忙将供品布施给他们了。
所以,关爱十分可怜的众生,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现在不管是汉地、藏地,很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对境,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也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悲心、慈心布施给可怜众生,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现在很多人对高高在上的人,比较恭敬尊重,忠心耿耿。而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众生,哪怕是一丝微笑、一句安慰、一点钱财,也吝于施舍。作为大乘佛教徒,不少人口口声声说是佛陀的追随者,但看看佛陀因地时对众生的行为,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以前法王如意宝常说:“我在世时,你们不一定知道我的功德,一旦我离开这个世间,你们才可能觉得依止我是最大的福分。”的确,当上师圆寂之后,我们才发觉他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我们呢?反观自己确实惭愧。所以,大家应该对众生有一分爱心。当然,这种爱心该怎么样付诸实践,就要看个人的境界了。
特别是对父母双亲、久病患者等,一定要关心、照顾他们,三门尽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议。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比如,有人从远方来到藏地,没有熟悉的人,高山反应很严重,气候也不适应,在此无助之际,你给他一瓶温水、一点食物,他可能会终生难忘;还有些久病不愈的患者,不仅仅是我们,连佛陀也会照顾他,这在很多公案中都讲过;尤其是父母,对儿女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如果在他年事已高、老朽不堪时,刺伤他的感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罪过特别严重。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两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但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毗奈耶经》也讲过:将父母各安置于自己两肩,转绕南赡部洲,供养无数珍宝,都不能报答父母恩德。唯一能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他们无信心者令其生信心,无戒者令其受戒,吝啬者令其布施,无明者令其产生智慧,这样才能报答父母之恩 。
而且,莲花生大士曾言:“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父母健在时,我们若没有好好孝敬,一旦他离开了人世,作为子女一定会后悔的——“当时应该多打电话,不该让他那么孤独!”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平时对父母,务必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
前两天,有个出家人问:“我想给父母寄点钱,可不可以?”我说:“应该可以。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讲过,父母即使不是圣者,但对他们供养的话,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所以,就算你是出家人,把化缘所得的财物供养父母,实际上也合情合理。”
那么对病人也是如此。佛在《毗奈耶经》中开许,僧众的钱财可以分给病人。比如有些人因为生病,不想去念经,僧众的念经钱就可以算他一份。不过,假如他没病装病,那就另当别论了。真正是病人的话,照顾他有时候比供养圣者还有功德。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就像同在一座城市,大家都去喝咖啡、吃大餐、逛街、旅行,你却知道这些并不稳固和长久,知道真正的快乐不依赖于外境,唯一存在于内心。有了这样的心态,当挫败和痛苦出现时,你会比其他人更有面对的勇气和方法。
-索达吉堪布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
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3411556
布里斯班:
04206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