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届净土学习笔记丨《亲友书》第19课
讲解笔记
编辑:定解E03
审核:定解E01
科判
本课重点
1.七觉支——见道所具有的功德。
2.佛经里的精华——缘起性空。
3.八正道——修道所具有的功德。
脉络展开
一
丑二(实修因之道谛)分二:
一、宣说见道;
二、宣说修道。
寅一(宣说见道)分二:
一、宣说道之本体七觉支;
二、宣说别相与寂止相联甚深智慧瑜伽。
卯一、宣说道之本体七觉支:
正念择法及精进,心喜轻安及等持,
等舍此七谓觉支,证得涅槃之善资。
1.释义
修行人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积累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之后,终于成就了一地菩萨,也就是证得见道。见道时有(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知、舍觉知)七种菩提的觉悟功德——七觉支。
2.七觉知
所谓的“觉”,是指涅槃或成就,即一地菩萨的功德得以成就;所谓的“支”,则指依靠上面这些功德,菩提妙智可以显现出来,它是一种甚深的修行方便。
① 念觉支:始终不会忘失自己的所缘,无论专注于什么善法,入定时当然不用说了,即便是出定之后的行住坐卧,也不会忘失所缘的正念。
② 择法觉支:抉择一切法的实相为空性,辨别人无我与法无我、善与恶等的智慧无有障碍。
③ 精进觉支:对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没有时而松、时而紧的现象。
④ 喜觉支:对善法的欢喜心、希求心非常强烈,而且由于心契悟于真法,时时处于喜乐当中。
⑤ 轻安觉支:身心得以堪能——身体在一个坐垫上住多久都没问题,心专注在哪一个所缘上都非常听话,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马上生起。
⑥ 定觉支:心一缘安注于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现散乱、烦恼等各种违品。
⑦ 舍觉支:在修行过程中,内心寂静平等,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态。
3.七轮宝对应七觉支
在《经庄严论》等大乘论典中,用了转轮圣王的七轮宝来对应一地菩萨这七种觉支:
① 念觉支喻为“轮王宝”:如同轮王宝能胜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诸国,对没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样。它是菩提的依处支。
② 择法觉支喻为“大象宝”:如同大象宝能摧一切敌军。它是菩提的本体支,也叫自性支。(即菩提的本体是无我智慧。)
③ 精进觉支喻为“骏马宝”:如同骏马宝能飞快趋至向往之地。它是菩提的出离支。
④ 喜觉支喻为“神珠宝(摩尼宝)” :如同神珠宝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令转王生起欢喜之心。它是菩提的功德支。
⑤ 轻安觉支喻为“玉女宝”:如同玉女宝以所触令轮王快乐。此后三者是菩提的无烦恼支。
⑥ 定觉支喻为“大臣宝”:如同大臣宝能成办一切所需财物。
⑦ 舍觉支喻为“将军宝”:如同将军宝摧毁一切应降伏者,摄受一切应守护者,安住于无有危害的地方。
4.凡夫可以相似地具有七觉支
七觉支摄于无漏法,是一地菩萨的功德,但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
【相关教证】汉地智者大师说:“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修持这七种觉支,未入道者可以入道。此处的“道”,对凡夫而言,是指资粮道、加行道;对圣者而言,则是一地菩萨断除见惑而现前的见道。
二
卯二(宣说别相与寂止相联甚深智慧瑜伽)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辰一、略说:
当知无慧无禅定,无有禅定亦无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轮回海成蹄迹水。
1.释义
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若没有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则不会有解脱之因的殊胜禅定。因为要入于禅定的话,首先应以智慧证悟万法真相,然后才能安住。如果没有禅定,同样也不会有真实的智慧。因为智慧是内心安住后才生起的,只有入于禅定,方可了达一切事物的真相。
禅定(寂止)与智慧(胜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了出世间智慧,必定具足禅定,而有了非常好的禅定,也肯定具足智慧。如果既具足通达万法为空性的智慧,又能在这种境界中安住,这才是定慧双运或定慧圆融,若能如此,无边轮回大海就会渐渐变成牛蹄迹的水洼,迟早都会干涸的。
2.“定慧一体”即是道
① 相关教证。
A.《六祖坛经》中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六祖坛经》:“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智慧与禅定一味一体,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禅定的妙用,二者的关系犹如灯与灯光。
B.《法华经》中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佛陀所说的大乘境界,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但要得到的话,最主要的庄严是定慧双运,有了它,才能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C.萨绕哈尊者说:“离开方便的空性不是正道,离开空性的方便也不是正道,何人具足这两者,则此人已得解脱道。”
② 单一的智慧或者禅定,根本不能度化众生。
③ 世间禅定如果没有无我智慧的摄持,最终会毁坏。
【公案说明】四禅八定境界的仙人堕入恶道的公案,详见法本P167-168。
④ 以无我智慧摄持的禅定,究竟可以超离轮回。纵然是没有成就世间禅定的人,依靠无我智慧,也能获得超离世间的殊胜果位。
三
辰二(广说)分二:
一、宣说所净颠倒趋入实相之未授记见;
二、宣说对治清净实相缘起之义。
巳一、宣说所净颠倒趋入实相之未授记见:
所谓十四无记法,世间日亲所言说,
于此等法莫思索,依之非令心寂灭。
1.释义
关于十四无记法,世间日亲(佛陀)郑重地说:“对于此等问题,可以了解一下,但没必要特别详细地探究。因为对智慧浅薄者而言,依此并不能得到符合真相的答案,这些法对他们不一定有利。”
2.详述十四无记法
① 这十四无记法,是外道向佛陀提出的十四个问难。比如一个叫鬘童子的年轻人,曾向佛陀请教了这十四个问题,当时佛陀置而不答。
② 所谓的十四无记法:
A.我与世间是常有?还是无常?或者既是常有也是无常?既不是常有也不是无常?这四个叫做前际四边。
B.我与世间是有边?还是无边?或者既是有边也是无边?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这四个叫做后际四边。
C.佛陀涅槃后现?还是不现?或者既现又不现?既非现又非不现?这四个叫涅槃四边。
D.身体与命是一体?还是他体?
③ 佛陀为什么不解答?
A. 因为这些玄奥问题非解脱之根本,不能使人趋入觉悟涅槃。
B. 佛陀在众生面前,尤其在外道、非法器者面前,倘若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那么佛陀会闭口不言。
C. 《四百论》中云:“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佛陀知道在什么场合中说有,在什么场合中说没有。
D. 另一种解释方法是:在胜义中一切皆空,佛陀没办法回答;在世俗中,只要因缘具足,什么样的如幻显现都有,可是对方尚未通达缘起之前,给他说常有接受不了,说无常也接受不了。根基没有成熟的人,邪见比较重,说什么都无法接受,那我们可以不说话,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四
巳二(宣说对治清净实相缘起之义)分二:
一、真实缘起;
二、赞评彼之优点。
午一、真实缘起:
无明生行行生识,由彼中生名与色,
由名色中生六处,从中生触能仁说。
触中生受彼生爱,由爱生取彼生有,
从有出生若有生,出忧病老求不得,
死与畏等剧苦蕴,生灭则令一切灭。
1.释义
缘起法,由尚未证悟无我之奥义的无明中出生行(也就是种子),由行中引生识,识中生受、想等四名与凝酪等色,名色中生眼等内六处,境、根、识三者聚合而生六触,这是能仁佛陀所说。触中生苦乐等受,受中出生取舍之爱,爱中出生为之而奔波之取,从中生能行之有,有中出生后世之生,有生必有忧、病、老、求不得、死、畏、悲哀、意苦等巨大苦蕴。如果无明灭尽,则行灭尽,直至生灭尽之间。如果生已灭,则自然灭尽忧等这所有痛苦,最终可斩断轮回、脱离生死。
2.十二缘起
① 无明: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进而产生我所,它是十二缘起的根本。
② 行:以无明造下善业、恶业、不动业(不动业:是指四禅八定)。
③ 识:依靠行业,趋入六道中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
④ 名色: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名”是有名称而无实体的色法——受想行识四蕴,“色”即是色蕴,指住胎时的凝酪等(中阴身进入受精卵后,第一个七日形成凝酪)。
⑤ 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⑥ 触:在此之后,由根、境、识三者聚合而产生触。
⑦ 受:由触生受,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⑧ 爱:受中引生爱,即对可爱的对境乐意接受之贪爱、对不可爱对境不愿接受之畏爱(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即是爱。世间人把不喜欢、想抛开的心态叫嗔恨,但这里把这种心态也称为“爱”)、中等感受中产生之等舍爱。
⑨ 取:依靠爱产生取,对喜欢的对境进行接受,对不喜欢的对境进行抛开。
⑩ 有:依靠取而形成业因,能招感来世果报。
⑪ 生:从有可以产生后世的五蕴。
⑫ 老死:有生必有忧愁、生病、衰老、求不得、死亡、畏惧、悲哀、意苦等巨大苦蕴。
从无明至老死之间,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无明灭了,那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无明一灭掉,其他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最终可斩断轮回、脱离生死。
3.缘起的分类
根据无垢光尊者的观点,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一、本体缘起:万法显现的当下即为空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二、轮回缘起:三界众生就像旋火轮一样,在轮回中不停地流转。三、涅槃缘起:又分道缘起和果缘起,讲了涅槃的获得方法及果位功德。
4.十二缘起诠释了因果轮回
我们若懂得十二缘起,就会明白,众生乃至未得涅槃之间,以业力所牵,会在轮回中不断循环、漂泊。如果你对前世后世不太相信,那一定要依止善知识通达十二缘起的道理。
五
午二、赞评彼之优点:
此缘起乃佛语藏,弥足珍贵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见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1.释义
前面所讲的这一缘起(世俗中的十二缘起、胜义中甚深的空性缘起),是佛陀四十几年说法中于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最精华、最珍贵的醍醐,恰似如意宝王一般。这些道理十分深奥,何人若通过闻思等途径完全明白了十二缘起的真义,并且始终不退转,那他已亲睹了如来智慧法身,或者说,他亲自见到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
2.强调学习缘起法的重要性
① 缘起空性是佛教的殊胜特点,也讲过很多次,若能通达这样的缘起法,则与亲见佛陀无异。
② 我们世间的事情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解脱。想解脱就要通达胜义与世俗的真相,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不可缺少。
3.通达十二缘起的功德
能遣除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的愚痴;断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邪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具有向往之心;苏醒前世的种姓(很多大德没有遇到善知识和佛法之前,他只是一般的俗人,后来依靠种种因缘,他的圣者种姓得以恢复、现前,很快时间就获得了圣果)。
4.相关教证
《稻秆经》的教证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
《中论》云:“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若有人能现见一切缘起法,则能彻见苦谛,亦能彻见集谛、灭谛和道谛。
六
寅二(宣说修道)分三:
一、宣说道之本体八正道;
二、宣说彼为道之理;
三、教授彼道主要为见四谛之智慧。
卯一、宣说道之本体八正道:
正见正命与正勤,正念正定与正语,
正业正思八圣道,为获寂灭当修此。
1.释义
所谓的修道,是从二地到十地末尾之间,因而此颂所诠释的八正道,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正见、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语、正业、正思这八正道,是修道菩萨的功德。我们为了得到这八种功德,应该精勤努力地修行,这样才能获得如来的无上果位。
2.八正道
① 正见:以前在见道中已证悟的法性,如今再次完全断定。
② 正命:断除诈现威仪等五种邪命(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③ 正勤:见道时已证得万法的真如空性,二地菩萨以上对此还要精进修持。
④ 正念:对自己所了悟的境界念念不忘。与见道的正念(念觉支)比起来,肯定是修道的境界高。
⑤ 正定:指一缘安住。它也超过了见道的境界。
⑥ 正语:将所证悟之义传授给他众的清净语言。
⑦ 正业:三门尤其是身体和语言,断除一切不善业,所作所为如理如法。
⑧ 正思:由于证悟了诸法实相,没有执著、没有自私自利,所以发心和思维完全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