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上师开示】古人是先培养德育,有余力再学其他知识 Back

【上师开示】古人是先培养德育,有余力再学其他知识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12-20

《弟子规》这部论典总共有七个问题来阐述,下面虽对此分别有广说,但这里先略作解释:

 

第一是“孝”。在古代,尤其是汉族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很高。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一个孩子孝顺与否,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我很小的时候,常爱去一些亲戚家,当时两个亲戚比较典型:一家的孩子可能有十几个,他们天天打架,父母也使劲打,每次一进他家帐篷,总是闹哄哄的,孩子们哭声一片,大的恨小的,小的骂大的……现在这些孩子到了我这样的年龄,没有一个有出息的,连维持基本生活都相当困难。还有一个亲戚,他家有六个孩子,每次我去他家,父母也慈悲,给孩子讲很多道理,而且从未看到孩子打架或对父母不孝。后来这家出的都是人才,不仅自己的生活没有问题,还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出家的,在出家方面有所建树;在家的,经常喜欢助人为乐。

 

可见,家教十分重要。当然作为出家人,也没必要去考虑这些,但回顾你自己的成长,应该扪心自问:我在孩童时期有没有孝敬父母?甚至,有没有这种概念?

 

第二讲“悌”,就是友爱兄弟姊妹。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为子女理应顶戴父母;而悌字,是“心”旁边加“弟”,是说哥哥心中要有弟弟,这是象形字的一种表示。所以,悌就是要关爱兄弟姐妹。

 

第三讲“谨”,指所作所为小心翼翼、认真对待,这也是佛教讲的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所以,做任何事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

 

第四是“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行持。

 

第五是“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类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第六是“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或高僧大德、善知识。也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亲近好老师。

 

第七是“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识。

 

可见,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即先有了六种“德”以后,再去具备“才”。然而,现在的教育有点颠倒,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只重视分数,只看学生能不能背、能不能学,至于他的行为规范、人格操守,根本提也不提。好多孩子因为没受过这种教育,长大后虽有一点学问,可是做人很差劲。包括有些出家人,学历尽管很高,也读过一些名牌大学,但与人的沟通能力不行,没接触两天就出一些问题。所以,古人的教育方法,我们还是应该沿用:先培养德育,有余力再学其他知识。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大家入了佛门以后,不要只浮在表面上,而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交往、说任何话题,都应该想到自己的来世和佛法。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