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71 | 如何让青春不残酷?
2014年8月6日,老师受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为在校师生及朋友分享了题为“残酷才是青春”的演讲活动,
那么,老师分享了些什么呢?
来,我们一起去看看。
美好的情景,我们也并不否认,但是如果用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幸福的体验只是 生活的片段,而并非一贯的常态,而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的阴影,这一分却常常被忽略了。如同美丽的花园中常常藏匿着毒蛇,幸福的背后也往往埋伏着悲剧。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在“青春美好无瑕”的教育中成长,不知道青春的真相,那么一旦步入青春遭遇一点儿风吹雨打时,就会痛苦不堪、无力面对。
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从来没有敲过鼓,于是愚笨地认为:鼓的声音那么大,肯定非常重。有一次他见到一只鼓,就倾尽全力提起来,因为用劲过猛,鼓反而掉落在地上,发出了轰隆的巨响。他听了,不禁笑道:“原来你不过是声音很大,实际上并不重。”他一直以为鼓是实心的,不知道鼓其实是空的。
现在很多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人,一直认为青春是完美的,无有瑕疵,这也许是一种错解,如同那个人最初对鼓的看法一样,并没有认识到真相,因为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的青春与美好无关。
“残酷才是青春”可以说是给很多大学生提个醒。
针对老师,特别希望你们在教导学生时,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应对人生的本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担负家庭,如何回馈社会,尤其如何修养自身的道德,比如坚强的品格、贤善的心地。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啃老族”,指有些年轻人虽然已经走出校园,但是却赋闲在家,衣食住行的花销全部向父母索要,自己无力解决或者即便有能力也由于懒惰而不愿负担。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青春确实是残酷的。
如今的社会又非常功利,物质享受被大肆提倡,内心的道德无人问津,导致很多人唯利是图,把个人德行远远抛在身后。所以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身处这个时代,年轻人是快乐还是痛苦?
我在这里特别想提醒为人父母者: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当把孩子扔给保姆或老人就万事大吉了,因为由保姆或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不一定得到很好的开发。
在教育孩子时,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不必说对社会作贡献,即便自己的生活,可能也难以为继。
古印度有一位国王叫波斯匿王,他有一次问王后茉莉夫人:“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 国王满心以为茉莉夫人会说是他。
没想到茉莉夫人却回答:“我最爱的是我自己。” 国王听了有些失望,说:“你现在能享受荣华富贵,可都是我的荫庇。”
茉莉夫人说:“才不是呢!我听佛陀说这是我自己的福报。”
国王很不服气,于是设计了一些方法想要证明茉莉夫人的一切都是拜自己所赐。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结果完全证实了茉莉夫人的话,最终国王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她自己的福报荫庇了自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善的身口意,就是最值得自己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行为如法,语言得体,内心也善良、诚实,就可以积累丰厚的福报,以此定能为自己营造未来的安乐。
每个人至少先对自己负责,如果连基本的道德品行都不具备,那么要在世间立足都十分困难,又何谈为家庭、为国家乃至为全世界作出贡献呢?
人跟动物完全不同,动物只知道寻觅饮食,除此之外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而人不能这样,应当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不过,现在很多人可以说跟动物有点相似,除了吃喝玩乐,再没有更高的行为,这是一种悲哀。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名,但每个人都可以变得伟大,因为伟大是通过为他人服务而界定的。为别人提供服务……并不一定要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不一定要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一定要了解力学第二定律。你所需要的是一颗优雅的心灵和充满爱的灵魂。
如果你经济条件非常富裕,吃穿用度样样高档是你的自由,但如果能够过朴实的生活,也很好的,一件衣服穿上一二十年,吃饭尽量节约,出行安步当车。
简单的生活有很多益处,对自己而言,可以培养知足少欲心,而且珍惜了福报;对整个世界而言,也有助于解决环境、粮食等方面的危机。
爱因斯坦曾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无论是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单凭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成办?实际上,一口饭、一口水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辛劳,甚至很多动物因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如果你能够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找到自己;如果找到了自己,也许从另一个角度,就能找得到青春的美好。
对于年轻人而言,青春也许并非如你们想象,但如果能怀着一颗坚强、善良、感恩的心,就可以平稳地走过青春,甚至收获成长与喜悦。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