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84) Back

365颗钻石的约定(84)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6月8日 佛历2564年



【第84颗钻石】

 རྗེ་ཙོང་ཁ་པས།རིགས་ལམ་ཕྲ་མོ་འབྱེད་པའི་རྣམ་དཔྱོད་དང་།།གཞུང་ལུགས་གདམས་པར་ཤར་བའི་ཉམས་ལེན་དང་།།ཚིག་སྦྱོར་ཚུལ་ལ་མཁས་པའི་ངག་གི་དཔལ།།ས་སྟེང་འདི་རིན་ཆེན་རྣམ་གསུམ་སྣང་།།ཞེས་གསུངས།

宗喀巴大师:
辨别细微理性之智慧,诸论转为教言之修行,

精通言辞诀窍之辩才,于此世间乃为三珍宝。



智慧

一个人修学佛法,需要理性、感性两种智慧。


若没有理性的智慧,就会人云亦云,不能明辨真假,遭受挫折容易放弃;若没有感性的智慧,对于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就不会心向往之,进而去争取。


修行

所谓的修行,并非只是外在形象,而要在内心获得一种滋润、柔和。


这跟学术研究不一样,学术研究只要了解到那个层面就可以了。而修行的话,最注重的是反观自心,看到一段文字,不能只停在书本上,而要把它的内容与自心对照:“我以前犯过这种错误没有?犯过的话,要想办法忏悔得以清净。以后还会不会再犯?若有可能再犯,那该怎么样制止它?……”如果这样去观察、去调伏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辩才

关于藏传佛教的因明思想,历来在藏地就特别活跃。其实,学习因明并不是为了吵架,也不是为了争个我赢你输,而是通过辩论来净化人心,从根本上遣除内心的一些疑惑。依据教理辩论是佛教里拨开迷雾、遣除疑惑的殊胜方便。


正式的辩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辩论双方都很公正,到一定时候一方被驳得哑口无言,他自己会承认失败;另一种是有一方非常固执,即使对方的观点已经完全成立,自己仍然不承许,这时就需要一个中间见证者。所以辩论并不会伤感情。而且如果经历过真实的辩论训练,根本不会有任何面子过不去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觉得很冷,我觉得不冷,对各自来说都是真的,但到底哪一个更正确?此时,需要依靠佛教的净见量作为标准。


量就是正确的认识,有现量、比量、净见量等多种。净见量是内心达到更高层次的一种认知。在衡量不同层面事物时,要用不同的量。这很重要。








查看往期内容,可点击下列文字链接:

【上一篇】

365颗钻石的约定(83)


【复习回顾】

1、煜煜钻石,您采几颗?

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加持

3、钻石虽久远,此颗永留传

4、一直爱,不容易

5、是宝贝,不是包袱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嘉黛





约好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