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31:正论之二十七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将感受抉择为空性的三个方法。
前面分析了五蕴当中的色蕴,接下来观察受、想、行、识四蕴,从而抉择出它们也是无有自性的空性。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1.何谓受蕴
五蕴当中的第二个,就是受蕴。
所谓“受”,是指众生肉体与精神上的感受。感受可以分为三种:痛苦、快乐以及不苦不乐的中等感受,这些感受都属于有为法。
以前也讲过,凡是有因有果的物质,都叫做有为法;既没有因,也没有果,已经超越了因果范围的法,就叫做无为法。
虽然我们把感受分成了肉体与精神上的两种感受,但感受本身,却属于精神的范围,因为外在物质没有感受的能力,所以不能感受到痛苦或者快乐等,真正能感受的,唯有精神,感受是精神的一种特点。
不通过肉体,而仅仅由精神进行思维以后,便在心里产生的痛苦、快乐的感受,称为意识的感受;通过肉体而感觉到外境的某种刺激,从而产生的痛苦、快乐等现象,称为肉体的感受。
2.如何是空
感受怎样抉择为空性呢?
第一个方法:
就是以拆细、分解感受来抉择空性。
当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感觉到痛苦的时候,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个念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物质或者事物。前面也说过,佛教关于物质或者事物的定义是很广的,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概念不一样,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只要能对其他的事物构成影响,就都称为物质。
如果这个感受可以保持一分钟,我们就可以像分解外在的物质一样,把这一分钟的时间先分成六十秒,再将其中的一秒钟切成一百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刹那,最后又像微尘一样分到最小的时间单位(佛教称之为无分刹那)。
如果此时我们想保留一点,就不能再去观察;如果不需要保留,愿意让它全部成为空性的话,就再进一步观察,这样一来,它就会在虚空当中彻底消失。
这和量子物理所说的物质消失于量子场当中的概念虽然外表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不一样的,这种消失的层次,比前者还要细微得多。因为我们都知道,量子场也可以像粒子消失于纯能量当中一样,通过分解而消失于虚空当中。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空性的结论。
第二个方法:
比如说,当我们生起一种痛苦感受的时候,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就会有一种真真切切的痛苦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各种影响。此时,如果我们用前面所讲的观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于一前一后不能产生,因果处于同时也不能产生的方法,去观察这一瞬间的这个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就找不到这个感受产生的合理解释。
既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我们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叫做缘起现象。
所谓“缘起现象”,是指虽然没有真实不虚的实在物质,但在我们的幻觉当中却都真实存在的现象。
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对一个清醒的人而言,别人做梦时所梦到的现象,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根本不成立的东西,但对于做梦的人来说,梦中的景象却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中存在与不存在,真实和虚幻的两种境界,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对此,我们肯定会回答说,因为做梦的人所感受到的梦境都是虚幻,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准确无误的。
同样,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一切都一无所有,像秋日高原上远离一切污垢的蓝天。
为什么说秋日的蓝天,是“远离一切污垢”的呢?
佛经当中经常会用这个比喻——以秋天的天空,来形容最纯净的境界。因为冬天时常会刮风,在刮风的时候,天空中就会弥漫着很多尘埃;春天因为气候潮湿,空气中就会有很多的水蒸气等气流,因而也会污染天空;夏天因为经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经常乌云密布;只有在秋天的时候,灰尘、水分、气流、乌云等都相对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纯洁、最干净的。
第三个方法:
我以前也讲过,密法里有一个修法,就是背朝太阳,也即让阳光从背后照过来,然后去看前面没有云彩等任何东西的蓝天。那时去观察内心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本心与前面的虚空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像前面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一样,人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杂念——没有善、没有恶,什么思维都没有。不但是没有任何念头,而且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杂质,只是一片虚空。
这种感受,就叫做证悟空性,而且是证悟了心的本性光明。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什么叫做光明?
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看到心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