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永恒的“不离”——从内外摄持谈起 Back

永恒的“不离”——从内外摄持谈起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1-02

文|释圆舰


按照哦巴活佛的科判,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内外摄持所占的比重似乎微乎其微。但它却如同一条隐约可见的金丝线一般,衔接着前前的“教授”及后后的“种姓”等问题。而其内在甚深的涵义又不仅止于此。从最初入道所发之菩提心殊胜意乐,到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位,甚至现证法界实相、佛陀二十七种事业在有缘众生面前的显现,无不蕴涵这一不可忽视的要素。因此,通达内外摄持的究竟意趣,或可成为开启现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内摄持;外摄持;善知识;智慧;大悲



在《现观庄严论》中讲述教授真正的对境“加行道(抉择支)”时,提到了内外摄持的问题。从世俗名言角度而言,实际内外摄持所涉及的问题即是:所依止的善知识与能依止的修行者之间的关系。而从究竟胜义实相角度而言,此二者即是法界三身无别的体性。或者说,抉择内外摄持的究竟意趣,其实就是弟子依止具德善知识归命本元的过程。


01

“内外摄持”释词

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注疏——白莲花之璎珞》宣说之义,摄持有“善知识”之义。其本体就是:能受持不堕于轮回、寂灭之边。《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须知,此处我们所言的善知识,并非小乘声缘之道,而专指大乘善知识。由上述教证可以推知:善知识在闻思修行中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由大乘善知识的引导,不但可以脱离三有轮回之边,甚至小乘声闻所趋入的寂灭涅槃之边,也需仰仗善知识的教授引导才能得以出离。若离开善知识,可以说闻思乃至修行而获成就几乎是天方夜谭。如同“盲人瞎马,夜临深渊”一样,于三有永无出期。

 

以下陈述的内、外摄持皆是从名言谛而言,而二者的究竟实相,将在本文后半部分予以宣说。

 

1. 外摄持

按照至尊弥勒菩萨亲口宣说的《现观庄严论》,所谓“外摄持”就是“宣说无性等”。主要是从智慧和大悲两方面来讲。此处,宣说者就是大乘佛子所要依止的善知识,或者说具德相的上师。善知识所宣说的内容就是“无性”——无我空性的法门。“等”字里面间接包括了“大悲心”。

 

此处讲到的大乘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所依止者“大乘善知识”;另一个是所说之法“无性等”,也即大乘佛法的核心、精华要义——般若智慧与周遍众生的大悲。

 

那么,所依止者是否具相,需要从何处判断呢?需要通过善知识所说之法。虽然菩萨也可能根据所化众生根基、意乐的不同,化现为声闻、缘觉,以小乘善知识的形象利益众生,但此处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判断对方是否是大乘善知识的根本标准,并不在于其外在形象或威仪是否如法,关键在于其所说之法。只要一个人能够为我们开示般若空性之义,开示大乘菩提心的相关教授,他就堪称为我们的大乘善知识。也就是说“何者若善说,说者纵如何,如佛为化众,幻现屠夫等。”即便善知识示现为屠夫、妓女等等不如法的形象,但只要他(她)所说之义符合三藏十二部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不违背“利益众生”之义,就可以允为善说。如此宣说者亦可择为所依止处,而并非一定要选择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作为自己的上师。印藏诸位大德皆如是承许善知识的法相。这样的抉择也完全符合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解义慧剑》中所抉择的四依法当中“依法不依人”的求法原则。

 

但需要注意的是,善知识为我们开示的究竟般若意趣,并非“空无一物,什么都不存在”的顽空,也不是“人死如灯灭”的断空,或者“马上无牛”的他空,“破除了有边之后而又执无为实”的单空,而是现空双运、远离了一切边戏的妙有真空的法界实相。而世俗菩提心所示之境界,也并非让几十人脱贫致富、救济物质贫乏的慈善事业,而是上缘佛果下缘无量众生,令有情解脱三有并获得究竟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无缘大悲。


以上是智慧与大悲所需抉择的要义。

 

2. 内摄持

所谓“内摄持”,就是指能依止的大乘佛子、学者——《现观庄严论》中尤指加行道以上的行者。但这也并不是说,作为未入道者或资粮道行者就不能具足内摄持。“内摄持”主要指我们相续中应具备的“空性见与大悲心”,如颂云“心不惊怖等”。

 

颂词当中说心不会恐怖等等,“等”字里面包括了大悲心。也就是说我们本身要堪为领受大乘法义的法器,必须要有一种智慧,也即对甚深的空性法门不会生起极大恐惧之心,这也意味着我们相续中要苏醒大乘空性种姓。就像常啼菩萨听到法胜菩萨的尊名,或者法胜菩萨要宣讲般若法门时,非常踊跃欢喜一样。在智慧摄持下的菩萨,不但对空性法门不会产生恐惧心,而且极其欢喜,这是内摄持的第一个条件。

 

内摄持的第二个条件是:缘一切众生的大悲菩提心。也即在内心深处,对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发起无边广大的誓愿,并能于无量劫中勇猛精进,堪忍受种种苦行。这也是大乘佛子具备大悲种姓的象征。



02

内外摄持的关系

虽然在《现观庄严论》中,仅提及了“摄持”的核心要义是智慧与大悲,但就“善知识”的内涵而言,可以说弟子一切罪障的净除,以及相续中一切功德的生起乃至圆满,没有一分不需要依赖上师而完成的。如《博朵瓦语录》中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离善知识。”

 

1. 善知识是一切功德之本

在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诸多论典中,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抉择:善知识是一切功德之本。益西彭措堪布在《如何依止善知识》中如是教诫:“能让学人相续中,下至发起一分功德、减少一分过失,这一切善乐的根本来源就是善知识。”

 

①上师是净除一切罪障的根本

如果未值遇上师,我们根本无法明辨因果,乃至趋向三乘解脱的道理都无法了知,而会一直沉沦流转于轮回,造作无量罪业,感受六道之苦。如同没有引导者的盲人,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跌跌撞撞体无完肤。

 

在《现观庄严论》结尾处,弥勒菩萨在宣说佛陀二十七种事业时,如是说道:“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也就是说:乃至轮回未空之际,佛陀的法身事业都不会间断。而佛陀的事业是什么呢?就是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得到利益。

 

从净除罪业的角度而言,《现观庄严论》中讲到“诸趣寂灭业”,如果不予以澄清,有些人会有一种误解:我们是依靠某个偶然的因缘值遇了佛法,才开始逐渐断恶修善,走上修行之路。其实不然。了知佛陀的二十七种事业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佛陀从未舍弃我们,首要的事业就是灭尽我们的恶业,从恶趣中解脱,从而获得修持善法的所依人身。

 

而在获得善趣人身之后,我们可能还未值遇正法,佛陀则通过种种善巧方便,未遇正法者令遇正法;未断烦恼者使断烦恼;已断粗大烦恼者,使其逐渐净除更为微细的所知障,乃至更为微细的二障之习气分。这就是为什么八地甚至十地的菩萨还都必须要亲近佛陀,一方面是因为所证境界要依靠佛陀来验证;另一方面还必须蒙受佛陀的加持才可以净除相续中更为微细的障垢。

 

如颂云:“知诸有情意,游戏诸神通。修微妙佛刹,观故亲近佛。”对于已经可以任运无勤修持清净佛刹的八地菩萨而言,“为了观察摧伏外道等等并宣讲清净妙法的正法所缘之故”,还需“亲近依止佛陀。”若菩萨都还须依止佛陀为善知识,更何况我们这样的具缚凡夫呢?

 

②上师是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来源

如前文所说:佛陀所行持的二十七种事业,不但要将恶趣众生拔济至善趣,并且在此基础上将获得人天果位的众生,按照修行的次第,通过四摄法、教授四谛、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多、十善业道、“自性空,尽灭二戏论”直至“安立大涅槃”的方式,将不同根机的众生次第安置于解脱道的相应阶位,直至取证涅槃佛果。也就是说,从未入道,直至进入资粮道,乃至最后十地之间所有功德的圆满,及最后获得佛陀的果位,都离不开佛陀(善知识)的护佑、加被。如《入中论》 云:“十地从于十方佛,得妙灌顶智增胜。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即便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也需从十方诸佛那里获得大光明的胜妙灌顶,而后无勤滋润一切所化众生的相续。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末法时期,善知识作为佛陀的真实化身,行持与佛无别的广大利生事业,是一切增上生——人天善趣果报,及决定胜——出离三界、趋入空间涅槃的根本来源。

2. 本具的智慧与大悲 

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善知识的摄受成就圆满佛果,就是因为我们本具智慧与大悲的种姓,这在《现观庄严论》“遍智”第四法“种姓”中有所宣讲。如颂云“具智慧悲愍”,也就是说,大乘种姓的本体即是:具足智慧及方便(大悲)自性,也即具有能了达一切万法无有任何戏论的智慧,和欲令遍天下所有众生得到救度的大悲心。这样的智慧和悲悯心是我们的证悟本性。

 

①本具智慧

《宝性论》中云:“如莲内有佛,蜂蜜壳中果,不净粪中金,地藏有宝藏,微果有芽等,破衣中佛像,劣女腹中王,土中有宝像。烦恼客尘障,众生具佛藏。”佛陀所证之境界,并非在众生之外有一个别别的佛性存在,或者说我们所希求的涅槃,并非在轮回外存在一个与其别别不同的寂灭之果。

 

《如来藏经》云:“譬如庵罗果,内实不毁坏,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如来无漏眼,观一切众生,身内如来藏,如花果中实。无明覆佛藏,汝等应信知,三昧智具足,一切无能坏。是故我说法,开彼如来藏,疾成无上道,如果成树王。” 就如同庵罗果内有实不坏,种之于地即可成大树王。同样,佛说:我以佛眼观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壳内。犹如果种在于核内。众生本具的智慧,无有一法能毁坏它。因此佛陀通过说法而遣除众生的无明,开显其本具的如来藏。由以上教证可以推知,众生本具含蕴一切功德的如来藏。

 

在《释摩诃衍论》中对众生本具如来藏之义也以“十种阿赖耶”的方式进行了广泛宣说。总之,无明、贪嗔等烦恼并非众生本性,仅仅是浮云一样的客尘。一旦我们转迷成悟,就可以显露本具的佛性。

 

②本具大悲

在《往生论注》中讲了三类悲心:

第一是缘众生的悲心,这是小悲心;

第二是缘法的悲心,这是中悲心;

第三是无缘的悲心,这是大悲心。

世俗中有缘的悲心也可以利益众生,但这只是暂时的修法。从究竟的角度而言,还是应当以无缘的智慧摄持的悲心来度化众生。大悲与智慧并非毫无瓜葛的异体。什么是无缘的大悲呢?在《般若摄颂》中讲到:“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也就是说,真正的大悲无有任何所缘、执著,这样的菩萨已经远离对有无、生灭、一异、常断等边戏的执著,自然也不会执著自性本空的有情众生,而以无缘的大悲心,在根本无有众生之想的境界中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这就是真正的智悲双运。

 

这样的大悲也是你我本具的如来藏的妙用。《肇论》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当菩萨真正证悟远离边戏的般若智慧时,以无缘大悲而示现投生轮回度化众生也是必然的事情,或者说是一种法尔规律。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世俗谛中,虽然存在如梦如幻的三有轮回;如梦如幻地涅取证涅槃,但这仅是名言中相互观待的法。而在实相中,本无轮涅的分判,又何来解脱、系缚之别?因此,菩萨虽然示现生死,投生轮回,但根本不会为轮回诸苦所系缚,而是如飞禽般自在游舞于三界,任运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如入花园一般。同时,菩萨也绝不会堕于小乘所希求的寂灭涅槃之中。若执著实有涅槃可得,则菩萨所证得的般若亦不究竟,或者不会证得究竟般若。


因此,不但远离三有之边,亦远离寂灭之边,才是菩萨真实证悟的般若境界。此时菩萨由于证得法性之故而不为诸魔所害,如同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这样的菩萨)安住在这一无分别的等持中,依靠法尔能获得诸佛以无二方式加持的威德力,因此利益众生的事业会丝毫不虚。”故而菩萨虽然远离种种烦恼系缚,仍然会以无缘大悲于三有轮回中不断行持利众事业。

 

3. 内外摄持的关系

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内外摄持的关系界定为:内因外缘。也就是说,内摄持——内心当中所证悟的大悲心和空性慧两者(内因);而外摄持——包括历代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在内的善知识(外缘)。而弟子若想得受加持,开启内在本具的佛性——智慧与大悲,就必须以外善知识作为助缘。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安立毋庸置疑。

 

如果要谈及内外摄持的关系,只能在世俗谛中予以确立。而在《量理宝藏论》“观相属”、“观相违”品的分析中也可以得出结论:世俗谛中,并不存在实有的相属或相违的关系,但假立的关系,或者说暂时名言中安立的关系可以存在。

 

因此,从暂时来讲,如果仅仅有内摄持,没有外摄持,我们能否现证法界的本来实相呢?那是很困难的。如博朵瓦尊者所言:“凡是修持解脱,再没有比上师更紧要的助缘。即便是观察今生,我们可以看他人做事,若无老师指导,也无法成就,何况刚从恶趣中出来,想去往从未经过的地方,岂能没有上师?”对于初学者而言,必须依靠外善知识。如果依靠自己就可以成就,我们就不必在三有轮回中流落至今了。可见,凡夫的分别念极不可靠。

 

如果仅仅具有外摄持,而我们自身不具大悲、智慧的种姓,那无论善知识如何教授、开启,我们也如同顽石一样,难以开化。

 

因此,必须要有内因外缘的缘起聚合,我们才可能完成种姓的苏醒,逐渐步入修道之旅,最终开启本具的内在佛性。



03

内外摄持的本体——法界三身无别之体性

尽管在世俗谛中,我们暂时给内外摄持安立了内因与外缘的关系,但从究竟意义而言,善知识的加持、弟子得受加持而现见法界本体及法界实相三者,是本来同体的。因此,弟子通过信解、恭敬,与上师的加持相应时,就能够达到与上师的心无二无别的境界。

 

此处,我们需要了知,从更深一层的境界而言,不但智慧、大悲的本体是法界的实相,甚至六趣器情、一切现相,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三身体性所现。只是我们在未认知、证悟本性之前,一直落于无明、分别之中,而起现种种的贪嗔等烦恼。而我们一旦认识了烦恼的体性本来是无生的法界体性,也就达到了与上师真正的相应。

 

在堪布阿琼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段时间,堪布阿琼特别想去仲敦巴尊者的寺院——热振寺。有一天梦中,他到了热振地方,并向仲敦巴的禅堂走去。但是他并没有见到仲敦巴尊者,只是在金刚瑜伽母的引领下,见到了仲敦巴尊者的法座。而仲敦巴尊者当时正在在兜率天讲法。当时堪布阿琼特别伤心,心想:我福报太浅薄了,到了热振也见不到上师,只能见到法座,接着便心如刀割般地大声痛哭,并深深祈求兜率天上的圣者师徒们赐予加持。

 

金刚瑜伽母则在禅堂旁边拿来一块小石头,石头上有五条小生命。然后她给堪布阿琼指点:对它生慈心、对它生悲心,乃至生喜心、生舍心、发菩提心。堪布阿琼也认真作了观修,最后相续中真正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当菩提心生起来时,金刚瑜伽母告诉他:即便你亲自见到仲敦巴尊者,除了这个以外,也不会再有别的心要传示,而且仲敦巴父子的心跟你现在的大悲菩提心无二无别。然后她拿起一个长长的班智达帽子说:这是仲敦巴尊者的帽子,阿底峡尊者给的,你戴上它。那时,堪布阿琼也想起来以前当班智达的经历,同时出现很多眷属开始求法。


这个公案充分说明,只要通过各种方便使相续中生起真实无违的菩提心与空性见,其实就是直接安住于上师安住的境界。那时,上师的智慧与悲心就如同宝瓶甘露满瓶倾泻般,赐予我们所有证悟的意传加持。

 

上师现证了法界体性而回归了真如,而我们则是因为迷失了本来面目而流转于生死。因此,现证法界实相的过程就是与上师相应的过程。无论我们是通过修持上师瑜伽,还是闻思、 修行般若等经论,抑或通过种种方便利益众生,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这一终极的诉求:认识并证悟我们本具的心性。


作为弟子而言,我们经常祈愿“生生世世不离师”,而什么是真正的不离,永恒的不离呢?当我们现证了法界实相、上师的本体与弟子心性融而为一,或者说当上师的智慧与悲心融入自心,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正永远的“不离”上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