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二) Back

《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二)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08-13


《维摩诘经》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二)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8月13日


仁波切开示

今天,我们讲《维摩诘经》。

然后,下个礼拜也是一和二讲《维摩诘经》,可能再下礼拜一二就会讲完。

大概初步的计划,我们想把后面的供养品和嘱累品(这两品不太多)这个月(八月份)尽量讲完。

九月份,周一和周二没定,周三讲《楞严经》(大家鼓掌)。

你们欢迎倒是很好的,到时候会不会好好听?对你们有些人刚开始的热情和最后的坚持 没有太大的信心。

周四和周五讲《宝性论》,周六讲《论语》当然有其他事情到时候再说。

可能这个月中,把《维摩诘经》后面的,应该四节课能讲完。我们的法本各方面可能要做好准备吧。

我们这边《楞严经》在做吧?可能会有吧?《论语》比较多。

可能下半年暂时不出去,想法是稍微尽量地多讲一点,以后怎么样也不好说。


生命都是无常的,很多因缘也是无常的,所以我们人应该对未来做好的准备和计划,也要做一些不好的。包括我也在想,将来一些学会,也应该以后十年二十年,希望你们如果有兴趣,觉得有必要的话,各个地方,也应该做好准备。这样将来什么事情 也比较方便。

如果有必要,确实很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道场,将来继续下去也很重要的。没有必要的话,当然团体也好,道场也好,在和不在都没有关系。


将来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也是对人生的未来的策划,这是很重要的。

包括学院这边弘法利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学会要有一个未来的计划,一般比较成熟的部门机构团体对未来的规划也很重要的。


可能今年这边,该想讲的有些法尽快讲。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时事也是无常的,发愿尽快完成比较好。


                【先念传承】

今天讲这么多啊。

下面讲《维摩诘经》的话,前面讲了法身佛无生无灭的,昨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已经讲了。接下来过后,昨天没有说,当时舍利弗特别想知道,维摩诘居士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直接问释迦牟尼佛,这个版本里没有,唐译和其他译本里有,藏版里也有,问他从哪个世界隐没来到这个世界。

释迦佛没有回答,让他自己问维摩诘居士。因为直接回答的话,有些因缘不能直接出现 。




【注】棕色小字,仅供参考,非堪布原话。


昨天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这时,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你从哪个世界隐没,来到这个世界?

他问的是这个问题,你从哪个世界死的来到这个世界。因为刚讲了无生无灭的道理,再回答有生有死就不太相应。

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菩萨,对声闻也会讲一个佛的法身无生无灭,其实菩萨的生死也是没有隐没没有产生,没有直接讲,我从什么地方死的,什么地方来的。后来佛陀代维摩诘居士回答。

今天的内容也是比较有意思 的吧。尤其对佛教的教义有特别信心的人而讲,对他而言特别精彩。如果对教义没有信心诚信的人,也不一定有什么感受和感觉。



【藏曰】身子致问,有三因缘:

一者见其神德奇妙,来处必美,故问取从也。

二者上云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也。

三者上已显法身,今次开迹用,是故问之


【唐译】尒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此无垢称从何命终,而来生此堪忍世界?」

世尊告曰:「汝应问彼。」时,舍利子问无垢称:「汝从何殁,来生此土?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他问你从哪里隐没,在什么地方出生的。

维摩诘居士对舍利弗说:“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你作为一个阿罗汉,你所得的法,反问,你所得的法到底有没有生和灭。他是反着问,你不要问我,你所得到的法有没有生死?


【肇曰】逆问其所得,以证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为无相法也,三乘皆以无相得果也


舍利弗回答:“无没生也。”因为阿罗汉证悟了人我,所有的五蕴已经灭尽,生死一定是依靠蕴连续不断,所以所得的法肯定是没有生灭的,所以不得不回答,我所得的法没有生没有灭。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

维摩诘说:“既然你所得的法没有生灭,你为什么要问我从何处隐没呢?”这是一个因明的辩论。你是不是故意刁难我?

我何处灭何处生,我也是在万法当中,你是什么意思 ?


【灯曰】声闻与菩萨,所证大小深浅虽异,其所证本有无没生之理一也。汝之所证,既无没生,而何反问于我



慧远大师科判

此品有二:

一、见释迦 

二、尔时舍利问维摩下,明见阿閦【分四】 

(一)舍利弗问维摩诘前所从来处,如来为辨

A、舍利初问

     1、问

     2、维摩诘呵其所问

 ①就舍利所得之法,明理无生。

 ②于意云何譬如幻下,明法虚幻,彰事无生。 

 ③没者已下,简圣异凡,明己无生。

   B、 后佛为辩 

    1.如来因问辨出维摩所从来处

    2.舍利叹

    3.维摩因叹辨己来意 

①维摩问

②舍利答

③维摩重问

④舍利答

⑤维摩诘约答显己

(二)大众闻说求欲见之,如来遣示

(三)维摩为现远楼妙喜安置此土大众同见

(四)为化事讫土还本处大众同见


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我再问你一个:譬如一个幻化大师,幻作男女,有没有生和灭?

就像电影里面某个主人翁,一个男相女相,有没有生和灭?如果有生有灭,电影里的男士和女士,有生的话,父母是谁?死的时候尸体如何处理?难道有生有死吗?

维摩诘居士这样问,这时舍利弗回答。

因为声闻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维摩诘弄得他还是很尴尬的。

舍利弗言:“诸法没有生没有灭。”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乾隆大藏经中,说后面这句话是维摩诘的语言。

舍利弗说诸法无有生灭,这时维摩诘居士紧接着问:你难道没有听佛说过,诸法是没有生没有灭,如梦如幻吗?你今天凭什么说你从哪里生从哪里死呢?

(一个孩子的哭声)很痛苦是吧?

这句话是维摩诘居士说的。

你难道没有听过佛陀讲一切万法是如梦如幻相吗?


【唐译】无垢称言:「如来岂不说一切法如幻化耶?


舍利弗回答:“如是!“是的,我听说过。确实佛陀说过是如梦如幻的,确实是无生无灭的。

他一下子婉转地转向无生无灭上了。

西方人不应该问的问题,东方人会问你工资多少,你多少岁?你家庭怎么样?你在哪里工作?家里钱多不多?很多不应该问的问题,有的人特别喜欢问。

可能舍利弗不懂东方世界的规矩吧?直接问你从哪里死的哪里来的。

我们很多东方人和西方人问问题时,西方人比较包容的,比较婉转, 如维摩诘一样,说你说呢?我们这个世界呀……会转到另一个地方来。


所以舍利弗直接问,声闻乘比较直接,想什么就问什么(上师笑)。


我们亚洲很喜欢直接问,根本不认识的。你在这里上班呀?一个月多少工资?首先第一个事情 ,很多是私密,一个月工资和你关系是什么?这样不行的。

可能舍利弗也直接问他。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维摩诘说,如果一切法你也承认了,如是如是,佛陀也说一切法如幻,你为什么要问:‘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你为什么今天要问我呢?为什么要问?


【唐译】无垢称言:「若一切法自性、自相如幻如化。云可仁者欻尒问言:『汝从何殁,来生此土?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舍利弗,其实我跟你讲,魔是虚诳的。死是虚妄的假立的, 是败坏之相。死也好,魔也好,可以说是假立的败坏相。

可能败坏之后转生到天界……是虚妄的,也是败坏之相。死也是虚妄的如芭蕉树一样。


经过观察 是虚妄之相,不经观察 ,从前世到后世去。

这里有甚深的意思 。见解从菩萨讲,知道从哪里死的,比如从妙喜世界隐没,那里有一个败坏的相。这里降生,潜意识的继续是一种相续之相。



【唐译】又,舍利子!殁者即是诸行断相,生者即是诸行续相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作为菩萨,虽然没有一个没,死,不是这个意思 。作为菩萨虽然有死亡,但这种死亡不会尽他的善根 。

并不像唯物论所说,善恶断了。不会尽善的本。菩萨的生不会增长恶法。其实间接回答了,我是一个菩萨,我的善没有死,降生时,我的恶没有随着我降生。

他的善是增长的,恶是不会增长的,与凡夫不同。凡夫会善随着嗔恨心和恶的习气断了。反而恶的习气复苏以后增长恶法,有这种可能。

间接说到,作为菩萨的生死,间接已经对他回答了。

所以说,这里维摩诘间接这样回答。

慧远大师也说,观法身,他以最高的境界来讲了。下面的应化身由佛陀来讲。

维摩诘扮演的是更超胜的境界,作为居士,但他不是一般的居士,应该说他的境界非常高妙。所以我们要知道,一般的浅显 的世俗的法,维摩诘不愿意参与的。 

有的法师对讲经说法很感兴趣,一说到工程等,装病说可不可以请个假?和维摩诘一样的,本身的境界是这样的。但其他的,就像我一样的,其他的事去参与。我倒并不是说谁,学校也是这样的,有的老师直接讲他的专业,其他的管理事情 他不太参与。

所以经典中比较深的,声闻和菩萨很难深入的境界,维摩诘来讲。每一个探病的人都是清楚的。 

他扮演的是这样一个角色 。

可能舍利子还没 有搞懂,声闻有时比较,就像我们世间人一样,不是特别有善巧方便,不可思议的道理,不是特别明白。这时佛陀一方面要讲下面的迎请东方妙喜刹土的一切圣者,一方面要给舍利弗进行回答。 



【唐译】菩萨虽殁,不断一切善法行相,菩萨虽生,不续一切恶法行相

【肇曰】善恶者,皆是虚诳相续之相,败坏法耳,然凡夫生则长恶,没则尽善,菩萨生则长善。没则尽恶,没生虽同,长尽不一。然俱是虚诳败坏之相,何异幻化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佛告舍利弗:“我你讲,有一个国名妙喜刹土,有一个佛叫不动佛,他跟前了不起的维摩诘居士隐没,来到我们的娑婆世界。”直接地回答了。

在其他的经典里,他叫星宿如来,也是一个佛,来度化众生,但在这里没有显现一个佛的相。

只是一个佛前的大菩萨,亲自来到这里,释迦牟尼佛很直接地回答了。


【远曰】正出来处,法华经中说阿閦佛在欢喜国,今云妙喜,大况相似。“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就人辨来,前舍利弗问维摩,何故不自辨出使佛说乎。释云:维摩前彰己体,实无生没,今人舍相,观察趣求,今若自说,彼没此生,与前交反,故自不说,如来为辨之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舍利弗说:“真稀奇呀,从来没看到。世尊!听说那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刹土,他为什么舍弃那里来到这里?”很稀有啊,啊,原来他是从东方来的?我都不知道,听说东方世界特别清净。

有些藏族老师听说一些好的志愿者的老师,他不理解,听说那个城市 特别美,为什么要到这里苦行?听说那里各方面都很好,为什么来到这么差的地方?

刚开始好一点,开始时迎请特别好的老师,什么样好的地方,工资多么高……他图什么呢?不理解。

舍利弗也不理解。我们这里环境不太好,人也不调伏,为什么来呢?

刚才佛跟舍利弗之间的一个对话。


【远曰】二舍利赞叹之中,未有,总叹。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别以叹之。

【唐译】……乃能舍彼清净佛土,而来乐此多杂秽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这时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他可能有点不高兴:“太阳和黑暗 会不会在一起?”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舍利弗回答:“不会, 有太阳 就没有黑暗。”他可能还没明白为什么这么问。

维摩诘说:“那么为什么太阳带着光芒来到阎浮提的世界?”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

舍利弗回答:“为了照耀大地,为了遣除黑暗 ,肯定是这两个目的。”

维摩诘言:那菩萨也是一样的。虽然这里不清净,但是带着使命来的。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和愚昧的黑暗混为一体,但灭度黑暗 是我的责任。

这段话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很多人将来要把这句话好好记住,我们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不应该自己享受。

维摩诘在妙喜刹土,待遇很不错的。但如同太阳照耀这个世界,他还是有目的的。

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要去一些非常偏僻的地方,黑暗 的地方,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善行的地方。可能要去这些地方。

不会因为去了这样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烦恼会不会染污?不会的。会不会置之不理,不会的,会遣除黑暗 ,成熟他们的相续。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在于生死世,世法不能染,如莲华妙色,尘垢所不污。

虽然在淤泥中,但从来不被所染。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话,反观自己,我们每个人来到这里,每个人是有责任和使命的,吃吃喝喝,有的人就是自己挣点钱,自己活下去就可以。

前面引用过吧,说得难听一点,跟动物的观念 和价值观没有很大的差别。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自己或者为了家人而活着,这个目标非常狭隘,至少……我们不能变成太阳,不能变成月亮,能不能变成一个小的明灯,能不能为周围带来光芒?


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大乘佛法,为有的人的行为还是很担忧的。

有的学会的道友学了多少年,相续还是没有改变。只是称呼上是某个学会的人,是某上师的弟子,上师的法没有融入他的心,佛菩萨的加持更没有得到。因为不起灯光的作用,反起黑暗 的作用。

因为所作所为所言,言行举止,只能给周围带来痛苦和怀疑。

我对学会的有一些人,越学越糟糕, 特别建议别在里面,好像没有啥意义。

去年有一个玉树的藏王的宣传,有一个人话说得很不好,一年比一年好的,但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好。有的修行人真的一年比一年差,给周围带来负面的影响,经常说是非,发脾气,作一些私人的宣传的事情 。我们本来是很想我们的平台,非常清净,不掺与任何非法的活动,包括各种募捐,我自己做功德,从来没有在学会当中, 但有人一直以各种方式,给闻思带来负面的形象,带来光明是有必要的,但个别确实起了反作用。

自古以来我也是理解的,因为世界的林子大了里面有各种鸟。

续部说,有一个破誓言的人,整个僧众都会染污的。如果一个地方有一个无私奉献的,一个城市 里有一个人,带动起来。

但是有一个坏人,坏人的煽动力很强的,真正的闻思修行人不起作用,反而起反作用。

所以管理人员不要太自私,不然是祸患。

我们不能像维摩诘一样,但不能带来光明,也不要带来黑暗 。这样的话,我们还是劝,有些不利的,还是自觉地不要去造业。

其实我们是非常辛苦的,管理人员还是很辛苦的。昨天晚上开会开到接近一点钟,看将来怎么办,怎么管理,有的重要发心人员有点累,想退。我说不准退,不然我也退。

如果发心没有的话,很多方面也不是那么容易 。但说实话,各地方帮助我们一起管理,闻思修是很好的。如果不能,尽量不要给群体中染污,这样的话,其实我们作一些比较好的事不是容易的,作一些恶事是很容易 的。

藏族说,一百个拉上不容易 ,拉下的话一个是很容易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将来的佛教的管理上,应该多思考 ,不要一开口就说是非。

因为没有闻思造是非是很容易 的。但闻思不是的,他真正的价值观不是这样的。

前一段时间一些居士开口闭口都在说在哪里建道场……很好。



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虽然语言很短,要多思考 。

他就是度众生来的,我们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不要想在哪里找好一点的房子,好一点的道场,自己不出来。

我自己觉得这一代还是很好的,下一代就交给你们了。这一代我已经努力几十年了,生命也是有限的,什么时候结束 也不知道。如果下一代都是自私自利,看一看,不思考 未来的话,也许佛教在短短的时间也会隐没,众生的离苦得乐如何实现?

这方面要着重学习。维摩诘为什么如太阳的光明一样来到这里?我们也想到,太阳的光明看到,佛菩萨会以各种方式来遣除众生的无明和痛苦。这里有很甚深的意义在其中。



【远曰】“菩萨如是”合前“日”也;“虽生不净”,合“行阎浮”;“为化众生”,合“欲明照”;“不与愚”,合“日光出,则无众冥”;“但灭众生烦恼暗耳”,合“为除冥”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

这时大众非常渴仰,想见到妙喜世界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


佛本来有神通神变力,他知道一切众会所念,但没有给大众看,为了显示维摩诘的神力。告诉大众说:


“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善男子!为此众会,你要不要请不动佛如来动一下?”

印度有一个睡觉法王,有居士说,能不能不让他睡觉,让我们见一见?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

诸菩萨和声闻大家都很想见,看着维摩诘居士很厉害,他的佛陀肯定更厉害。

佛陀说了,维摩诘居士不敢违背吧,他就说拉索拉索,想想办法。

他当时想,坐在法座上,可以接妙喜国——与我们比较相同,有小溪山谷大海甘泉 ,高高的须弥山,有天龙鬼神,罗刹夜叉等,还有很多菩萨声闻。这个世界和我们南瞻部洲一样,有村庄男女老少和菩提树,和他周围的美妙的莲花,不动佛在十方世界做佛事的事迹,全部都会现前。

下面不是讲我们的南瞻部洲,是讲妙喜。



【远曰】“不起座”者,彰化自在,显己力能,示不思议解脱德也


“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


“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唐译】乃至广说,无动如来应正等觉,大菩提树听法安坐,海会大众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是世界的意思 。南瞻部洲是南方的瞻部洲,这里是另一个瞻部洲。

佛陀到三十三天说法从天界到人间,他们也是一样,从忉利天,天人沿着此宝阶下来,听法供养的作用。

妙喜刹土的人,登上台阶 ,看看天宫,花园等。已经包含在他们的世界当中。还有妙喜世界成就的各种功德。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咤天,下至水际,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咤天,下至水际——风轮上是水轮,水轮上是地轮。下到天,上至地轮之间。



“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所有的世界中,维摩诘居士,以右手断取——直接接受过来,如陶家轮,入到此娑婆世界,手里拿着一个华鬘一样,思考 好了,已经作了意念,


【大般涅盘经】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盘,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右掌如陶家轮,掷置他方微尘世界。无一众生有往来想,唯应度者乃见之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涅盘经疏私记】举诸世界。如一团泥置于轮上也。 

【阿迦腻咤天】色究竟天 

【“陶家轮”】即陶师造作坯(pī)器之轮,随彼陶师回转无碍故

【唐译】……下从水际,至色究竟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之后入于三摩定,依神通 ,真的显现出来了。

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全部带过来了,对佛陀问都不问,全部带来了。

【唐译】其无垢称既作是思,不起于床入三摩地,发起如是殊胜神通,速疾断取妙喜世界,置于右掌入此界中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

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那些得神通菩萨和声闻众,并余天人,比较微妙的感受,一起发声:“世尊!夜班把我们取到别的地方去了?”

无动佛说:“不是我作的,是维摩诘神力所作的。”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其余未得神通的人,根本没有感觉,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如同飞机上的人,可能没有得神通的,我们有点紧张 的是得神通的人。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那么大的器情世界来到这里,这里世界与原本无异,一模一样的。

前面维摩诘家里三万两千法座现前,九百多万的人来到这里,也是不增不减的,也是不可思议。

从法身上看,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有实相的,所以可以容纳 。就如同镜子没有实相,山河大地全部可以展现。

这当然对于凡夫的有实执的人来说,是有差距的。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

“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菩萨的行为如理如法,弟子比较清白,没有什么烦恼。不像我们这里的人,一天当中烦恼非常多,开心的快乐的得忧郁症的……一看这个刹土的弟子,那么清净。

有时还是有一些对比吧,色身的差别,心态的差别,就像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比时也是很大的。这是一个真的修行人,有的人稍微和他坐一会儿,他的痛苦烦恼,一下能看出来。他们那么清净,你们看到没有? 



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佛陀说你们看到没有?他们回答说看到了。

佛陀说,你们想得到菩萨的清净刹土,那应该学习不动如来的道。



藏文里是十四万。有些注释里是说那由他是一千万一亿,藏文是说十四万众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一个禅师修了三十多年没有证悟,他想我轻松一下念佛吧。准备放松看桃花时,一下子就证悟了。

这些菩萨也是很简单的,一看就发了菩提心,发愿了。释迦佛也说你们肯定能转生到那里去。


这里来到娑婆世界,饶益的事情 已经圆满,回到了原来的世界。没有对话,一下子来了,呜一下又回去了。

至少和释迦佛打个招呼吧,舍利弗可能没有机会吧,维摩诘那么厉害,不动佛应该更不敢亲近了。

反正一下就回去了。



 佛陀问舍利弗,你见到没有?他说见到了,愿一切众生,如不动佛一样,一个也不剩下,都获得神通力,如维摩诘一样。发了三个愿。获得那样的刹土,与不动佛一样,与维摩诘一样。



表面看,下面的经的功德,是由佛来说,但僧肇大师说由声闻来说。因为由声闻来说,与他同缘的声闻圣者也愿意发心。维摩诘来说,有些声闻乘不一定理他。

就像老师讲话,学生不理。学生讲话,学生有同感。我思维了半天,为什么佛经的功德由舍利弗来说,看到僧大师的话就明白了。


刚才发了三个大愿,接着说,我们这次特别欢喜 ,特别得到,真的很幸运,特别开心。得到世人——应该是维摩诘居士,见到妙喜刹土来的,供养等,如果佛灭度之后,闻到这个经典不可思议,更何况产生信解行,读诵受持如法修行的功德更不可思议。

声闻依靠释迦佛的加持,知道了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依靠维摩诘的因缘,把这部经说出来 了。不管是佛在世还是佛灭度以后,今天也是学习经典,这种利益更是不用说。

就像《正法念处经 》:“闻法之财富,世间最第一,多财不知义,智者说贫穷。”


不仅是听闻,对他的意义产生信解行,读诵,受持,更是不可思议。

藏文后面有十个法。

一胜解,二胜行,三受持,四佩戴,五读诵,六精通,七解说,八劝解,九广传,十修行。

如果有人有这本书,赚了一笔大钱,好好保存,是非常富裕的人。

如果读诵如理修行,三世诸佛都会垂念着他。大家应该很高兴吧。

这个人应该是供养于十方的佛,维摩诘经读诵受持的人,与供养佛没有差别。

有的人受持这个经卷,已经有如来了。放在家里,他家时有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如来是法本。供佛的时候一定要恭敬。

我看到有的佛教徒,审美观要提升。

有些大德的佛堂特别庄严。一看就生起信心。不象什么东西都扔在里面,摆放什么都不整齐。有的人苹果特别大,佛特别小,一看就不对称,我去过有些居士道场,有些地方做得还可以,有些地方要想想庄严。有些地方东西特别多,经堂也是一样,要管管,不要一个人拿着水晶球一个人拿个佛塔……

包括法师的经堂,把佛像和饭盒放在旁边 ,垃圾桶放在旁边 。我给一个月的时间,有的特别庄严,一进去就是庄严的感觉。有的一进去座垫也是不同的颜色 ,这里是堆的盒子,衣服呀……厨房和佛堂放在一起,有不同的,酥油味道……

佛堂包括私人的,最好好好地设计一下,庄严一点好。佛堂佛塔什么观念 都没有的,我附近 的和尚一点审美观也没有……不说了。



真的佛经在的地方如来在,如果听到这部经典,随喜,取一切智,有的说取一切福德,包括龙藏里也是一切智。



为人说一句偈,藏文说不退转,发大布施。如果再对它有胜解行观察 ,能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么是不退转者,要么是大布施者。

如果对法义产生信心,读诵受持,将来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授记。

所以结束 这个经典非常欢喜。



下两品比较简单,这里有一个回向,当时有一个生日放生,本来是十号统计,今天得到了总结 。说一下,特别感谢,各地放了很多众生,数字是469631205个众生,是四亿六千多万。各个地方没有收放生钱,但各地方出的总数是24115225,两千多万人民币吧,这也是确实是不可思议。

我也没有发动,没有发任何帖子,自愿来放,我也没有办法制止,大家有目共睹,我中间也是出去助学,里面的没办法放生。其他地方也放了一些生,这次特别感谢,确实一方面我不用感谢,你们放了众生的生命,众生会感谢你们,也不是放了我。

依靠这个因缘,特别好,这个功德一起回向,各地方比较重视,大多数 在这里统计,极个别没有来得及报上来,有的地方不太会报数,各种情况吧。凡是参与八月份的活动,我们一起通过普贤行愿品来回向。







法讯预告

后天(2019年8月15日)北京时间19:30

学习佛陀三转密要之 《宝性论》

我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阿涛


如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