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亲友书》02丨小测 Back

《亲友书》02丨小测


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

A.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此为“中善”。

B.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

C.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此为“初善”。

D.“持戒有利于来世,布施亦无如是益。”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法本P258-260。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

法王一生中把讲经说法摆在首位。上师经常引用世亲论师的一个教证说:“闻慧有利于来世,布施亦无如是益。”


2

六种随念包括哪些?(多选)

A.随念佛。

B.随念僧宝。

C.随念信心。

D.随念戒律。

E.随念法。

F.随念禅定。

G.随念智慧。

H.随念上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DE

【解析】法本P261。

六种随念,是大小乘之共同修法。在《涅槃经》、《杂阿含经》等经典中讲了六种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戒律、随念天尊


3

佛陀又名胜者,原因是因为他可以力胜哪些魔?(多选)

A.烦恼魔。

B.五蕴魔。

C.天子魔。

D.病魔。

E.死魔。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E

【解析】法本P261。

佛陀又名胜者,原因是他可以力胜四魔。所谓四魔,一为烦恼魔,即对五蕴执著而产生贪嗔痴烦恼;二为蕴魔,即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蕴所生;三为死魔,即五蕴刹那变迁、无常坏灭;四为天子魔,即对证得无生无死的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属)


4

哪些是随念天尊的行为?(多选)

A.行持十善业。

B.不喝酒。

C.皈依。

D.布施。

E.持戒。

F.不吃肉。

G.不抽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

【解析】法本P264。

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通过“因”来思维“果”,由此侧面来讲随念天尊。


5

清净戒律有哪些功德?(多选)

A.远离破戒的过患。

B.具足有力的对治。

C.未被违品染污。

D.追求寂灭之果。

E.没有恶心。

F.获得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DE

【解析】法本P269。

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概而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


6

《饮酒之过失》,里面从哪些方面来阐述的?(多选)

A.总说酒的过失。

B.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C.分说与皈依戒相违。

D.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E.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F.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DEF

【解析】法本P265。

前段时间我也翻译过华智仁波切《饮酒之过失》,里面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一.总说酒的过失;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这部论典,我觉得非常珍贵。


7

怎么才能让我有一天变得很有钱?(单选)

A.大环境好起来。

B.找个大佬当靠山。

C.996式玩命工作。

D.多做上供下施。

E.抱着黄财神的像天天求。

F.恭恭敬敬地给关老爷磕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法本P269。

我们即生中若勤于布施,来世就会有财富,但如果特别吝啬,理所应当变得贫穷。


8

如何进行上供下施?(多选)

A.捐给慈善基金会。

B.多给爸妈生活费。

C.给街头拉二胡的老人放些钱。

D.看见或听说别人捐款,由衷地开心。

E.恭恭敬敬地把钱放进寺院的功德箱。

F.有余钱才能布施,没钱别掺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DE

【解析】法本P269。

至于布施的对境,应是具足功德的比丘、沙弥等功德田,因为他们相续中有戒体;或者是印度的梵志(婆罗门) ,他们一辈子行持善法,最终获得五通;唐译《亲友书》中说还有“仙师” ,即仙人,是在寂静地方有超越功德的一些修行者;以及恩德非常大的父母等恩田,或者修行过程中饶益自己的好友;还有贫困者、弱小者、脆弱者等等。对这些对境应该尽量作布施。

这些人有没有大乘或来世的概念,我也不太清楚,但这样主动散尽家财,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因此,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布施。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像《贤愚经》中所说:有一个穷人没有钱,捡几块干净石头供僧,因为有诚心,后于 91 劫中随意享受安乐

尊者把钵递给女人说:“布施不一定要钱,见别人布施,自己随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END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亲友书》01丨小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