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学习笔记|第4课
脉络
导
图
简略分析
戊一、总说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功德理
己一、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1. 释义
2. 教证
3. 不堕两边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1. 释义
2. 理证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1. 释义
2. 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1. 释义
2. 反面宣说无法如愿以偿之因
3. 正面宣说降伏魔众之缘
4. 以公案说明护法神的力量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1. 释义
2. 公案
己二、劝浊时众应持高尚行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1. 释义
2. 教证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1. 释义
2. 优良传统之必要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1. 释义
2. 宣说护持正见之理
3. 明辨人身难得之意
戊二、别说总正士之高尚行如何建立
己一、略说高尚行之相果类别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释义
己二、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
庚一、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一、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1. 释义
2. 当知智慧之重要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1. 释义
2. 以教证说明智者与愚者之别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1. 释义
2. 以上师自己和曲恰堪布年轻时的趣事说明此颂意义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1. 释义
2. 广见多闻之必要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释义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1. 释义
2. 树立广大发心
详细分析
戊一、总说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功德理
己一、高尚行如何感乐果之理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1.【释义】若要得到护法神的保护,行为必须如法稳重、誓言坚定。一切护法神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身心。所以,应扫除贪嗔痴、嫉妒、骄傲等不清净的念头,以及表里不一等不如法的行为;陈设慈悲心、誓言坚定等善法的供品,如此护法神必定恒常庇护,随时不离左右。
2.【教证】《藏密佛教史》中,伏藏大师秋吉旺修说:“只要你有利益他众的心,不用念一些咒语,护法天尊也会自然降临。因为他们都曾承诺过,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他。”
3.【不堕两边】念仪轨多祈祷护法神也是有必要的。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1.【释义】如果有时忘记或没有专门去供养护法神,这也不要紧;只要你身心调柔、行为如法,时时想到利益众生,诸天护神自然聚集在你身边,对你加以保护。犹如美丽的海岛,不需要发出喧嚣来邀请海鸥,它们也会自然聚集;或如花园中的鲜花,无论盛开于何处,蜜蜂都会纷然而至。
2.【理证】他们都是智慧护法神,不像我们人一样嫉妒心强,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人,他们都会进行帮助。供养是一种缘起,不能说一点都不需要,但并不是必须有。只要你的心是利益众生,不管汉地、藏地的哪个护法神,肯定都会履行自己的诺言。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1.【释义】若有了护法神的护持,纵然只是孤身一人,其力量也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匹敌。
2.【护法神的帮助很重要】
(1)有些高僧大德虽然只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但所做出的事业、产生的震撼力非常大,这其中就有护法神的力量。
(2)尤其是末法时期,仅仅依靠自力来完成所有的事业,这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护法神的力量,做什么事情才会圆满。
(3)《格萨尔王传》中仙巴大臣依靠护法神的帮助战胜魔王的公案。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1.【释义】天众护法若从上垂手来拉你,你自己也是竭力攀登行善的阶梯,那赐予今生来世无量利乐的殿堂之门,从此便会对你敞开。
2.【反面宣说无法如愿以偿之因】
(1)自己的行为太恶劣,没有好好行持善法。
(2)护法天众没有加以护持。
3.【正面宣说降伏魔众之缘】
(1)有护法的帮助。
(2)自己善行的力量。
4.【以公案说明护法神的力量】
(1)上师在梦中依靠单坚护法神的帮助战胜牛头魔王。
(2)法王如意宝得到紫玛护法神的指示避开违缘。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1.【释义】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
2.【公案】印光大师所讲明末袁公在逃难时与儿子失散,因帮助穷困的夫妻俩而与儿子重聚。
己二、劝浊时众应持高尚行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1.【释义】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具远见、有利他心的智者也罕见应世。此外,在末法时期,劝众生行持善法也非常困难。今天跟他说得好好的,但他坚持两三天之后,又开始故态复萌了。
2.【教证】
(1)弘一法师针对学佛年轻人的劣习,提出了四点建议:
1)爱惜福报
2)经常劳动
3)受持戒律
4)自尊自重
(2)麦彭仁波切说:“末法众生的福报浅薄,真正有福报、有智慧的人相当稀少,即使偶尔出现于世,也是违缘重重。”
(3)萨迦班智达说:“智慧渊博、持戒清净、道德高尚之人,不一定会长寿百岁,且会出现各种违缘。”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1.【释义】现在众生福报的确浅,对古人的传统道德和高僧大德的崇高思想,几乎都不太重视,认为这些太陈旧、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他们一味追求乱七八糟的知识,行持高尚的行为鲜有耳闻。
2.【优良传统之必要】
(1)古代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以及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对调整人心有非常大的帮助。
(2)反面说:一些大寺院经常忙于外面的建筑,闻思修行的现象难得一见。
(3)正面说:东北海城的“大悲寺”保持着古代佛教的传统。
(4)上师如意宝在《智悲精滴》中,也曾对抛弃优良传统有过一些批评。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1.【释义】现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遍布,处处尽是蛮横恶劣之人,但我们也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自己秉持佛法和世法的高尚行为。若能如是,所做的一切会越来越完美,所希求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圆满。
2.【宣说护持正见之理】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常会遭到他人的嘲讽和反对,甚至还有人觉得你精神有问题。尽管环境非常恶劣,但也要尽量护持正见,以大悲菩提心、缘起空性见来对待一切,千万不要被邪见染污了自己的相续。
3.【明辨人身难得之意】
(1)有人问:“佛经中说人身稀有难得,但为什么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答:“佛陀是说暇满人身难得,并没有说造恶的人身难得。”
(2)米拉日巴尊者曾对猎人怙主金刚说:“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很容易得到。因为这种人身跟恶趣的身体无有差别,并没有什么可珍贵的。”
戊二、别说总正士之高尚行如何建立
己一、略说高尚行之相果类别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释义】此颂略摄了本论的所有内容,用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喻为一棵根茎枝叶花果具足的大树。树根是智慧与稳重,树茎是有愧和不放逸,树枝是正直和誓言坚定,树叶是知恩与利他,树花是信心和发放布施,树果是自他暂时究竟的安乐和荣誉。这些功德一个也不能缺,如果少了一个,整棵树就不完整了。
己二、总建立正士高尚行之理
庚一、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一、智慧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1.【释义】“妙慧”,是指能无误取舍的智慧,它犹如双目般不可或缺。假如没有智慧的明目,纵然具足其他功德,在世间上也是寸步难行。
2.【当知智慧之重要】
(1)没有知识,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不要说做生意赚钱,连写自己的名字也相当困难。
(2)教证:寂天论师《入行论•智慧品》:“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意思是,智慧度最为主要,其余五度必须以智慧摄持,方能圆满。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1.【释义】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那些损害名誉、倒霉失败的事,除因果关系导致以外,大多是由于当事人没有智慧、愚昧无知;有些虽然有一点智慧,但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所致。
2.【以教证说明智者与愚者之别】
(1)《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2)格言中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1.【释义】有时由于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有时因为与外界接触少而孤陋寡闻。因此,所做之事当时觉得很合理,现在看来却幼稚可笑。
2.【以上师自己和曲恰堪布年轻时的趣事说明此颂意义】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1.【释义】对于哪些是好人好事、哪些是坏人坏事,对此应该有见多识广的智慧。对于世间的好坏善恶、国家的重大决策、国际的政治变动,应该适当做一些了解。
2.【广见多闻之必要】
(1)以理说明
1)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对好事、坏事,都应该有所了解。
2)跟自己家庭工作没关系的事情,从来不愿意过问,这并不是智者的做法,而是一般市井小民的行为。
(2)以大德事迹说明
就像上师如意宝,不说出世间的超越智慧,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众生的心态行为、各地的传统习俗,他老人家也都了如指掌。每到一个地方,必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地的风土人情。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释义】心胸犹如虚空般宽广,别人诽谤你也好、赞叹你也好,什么都可以容受,对痛苦和快乐不会斤斤计较。遇到自他的痛苦,不会特别伤心;遇到自他的快乐,也不会过分欢喜。什么事情都想得开、放得下,同时具有广大的见识,这才是列入了人的行列。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1.【释义】具有世出世间智慧的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仅仅想到个人的事情,而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
2.【树立广大发心】
(1)广大发心之利益:如果发心很大的话,对来世将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来世的行为定会发出利他之光。
(2)应取:应当想以后怎么样弘扬佛法、怎么样帮助众生、为来世积累什么样的资粮。
(3)所断:不要像现在有些目光短浅之辈,只盯着今生的短暂利益不放。今生中也只考虑年轻的这几年,根本不管晚年如何度过。
重难点分析
1、 护法神的作用
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均离不开护法神的大力护持。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有护法神以显现、不显现的方式来相助,若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战胜一切违缘、圆满一切所愿,那是相当困难的。
伏藏大师秋吉旺修说过:“只要你有利益他众的心,不用念一些咒语,护法天尊也会自然降临。因为他们都曾承诺过,哪里有利益众生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他。”
莲花生大师在降伏地神时,地神当时就发誓:“对如法行持、利益众生之人,我等会不惜一切来保护他。”
2、 福报源于高尚行
世间上无数的人不断追求福报,想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但没有一定因缘是得不到的。因为福德的善妙之树,永远扎根于高尚行为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环境。
有些人现在拥有福报,也是他前世行善得来的,假如行善的因不存在,福报的果绝不可能产生。知道这个道理后,求福报、求平安的人,应经常处于高尚的心行中。若能如此,福分也会不求自来。否则,若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也许依靠前世未消尽的福分,暂时会得到一点点安乐,但这个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会处于痛苦之中。
若欲福德久远,首先必须端正心态,行持高尚之行!
3、 详观察,知取舍
具有智慧的人,取舍任何事情时,首先都会做详细的观察。倘若自己智慧不够,就去征求智者的意见。
《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格言中还说,愚者问别人觉得羞愧,而智者不问别人才觉得羞愧。
受过正规的佛法教育后,回顾以往刚学佛的心态,不禁感慨当时的孤陋寡闻,对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也非常后悔。因此,我们的智慧要成熟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自己若有不懂之处,理应虚心向他人求教,千万不要盲目行事!
本课教证
1、寂天论师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意思是:发心、静虑等一切学处,皆是佛陀为了真实智慧而说。智慧度最为主要,其余五度必须以智慧摄持,方能圆满。(摘自大恩上师讲记)
2、《格言宝藏论》云:“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
意思是:无论何人在必定发生之事前,对其研究分析而作抉择,以此则能分清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如果事情发生以后才去观察、分析则定是愚人无疑。(出自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译释格言宝藏论释第一品 观察学者)
名词解释
常住
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暇满人身
暇是闲暇,满是圆满。【《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 讲】
总的来说,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就叫做闲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圆满分别指自方和他方的五种圆满,即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这十种圆满再加上八种闲暇,即具有十八种条件的暇满人身。【《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 讲】
验相
法王如意宝经常提到:心里没正见的人往往喜欢说诸如昨晚梦里普贤佛母赐给了我一副铃和杵,早上醒来时一切都变了,分别心不见了,不需要吃饭了等等。要知道这些并不是修法的真正验相。真正的验相是产生了殊胜的大悲心,对因果产生正知正见,对上师产生真实的信心。若这些方面没有增上,甚至倒退,则不管梦中、定中所见是多么殊胜稀有,无疑都是魔王化成本尊来作的扰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颂 益西彭措 讲授】
伏藏大师
发现和掘出伏藏的宗教徒。【《藏传佛教辞典》V1.1 】
觉受
感受或体验。【《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著】
证相
……于精勤修行后出现了一定的证相与成就相,诸如面见本尊、得本尊摄受、知晓弟子心境、能契时契机地授赐教法和修行窍诀等。重要的是应了知最殊胜的证相即是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为真佛。如是则能获得佛的无量加持;若视上师为普通凡夫,那么对之祈祷、依之修行就很难得到加持。因此视上师为佛也是我们修行的一种证相。若我们能具足此等功德则能任运成办自他二利。【《窍诀宝藏论释》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发心师兄:定解B27/定解B30/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定解B25/定解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