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1-12课) Back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1-12课)

精品研习 2019-12-30

普贤行愿品释(第1-12课)教证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恭敬合掌)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恭敬合掌)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恭敬合掌)

1.《往生净土决疑论》中说:“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第一册 P77)

2.《增一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第一册 P78)

3.《毗奈耶经》云:“对佛陀作一次顶礼,可获得从自己身体下方乃至金刚大地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第一册 P78)

4.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第一册 P80)

5.《大智度论》中说:“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第一册 P81)

6.《月灯三昧经》中说:“所有诸花鬘,一切香衣服,悉持供养佛,为求佛智故。”(第一册 P85)

7.《释迦谱》中说:“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第一册 P89)

8.智慧军论师在《普贤行愿品释》中说:“世间有三种无上,何为三种无上?一者发菩提心,二者受持正法,三者依法修持。”长行文中也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第一册 P91)

9. 世尊回答说:“如果有人能受持佛法、行持佛法,这才是供养如来。”世尊接着说了一个偈子:“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第一册 P91)

10.《大方等大集经》中说:“若能于佛世尊前,忏悔发露一切罪,是人远离于邪见,能到生死之彼岸。”(第一册 P93)

11.《大圆满前行》中说:“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第一册 P94)

12.《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说:“于诸经中一句一颂为人解说,功德尚无限量,何况劝请如来转大法轮。”(第一册 P96)

13.《安乐集》中说:“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第一册 P98)

14.《毗奈耶经》云:“若勤修善时,罪恶心不起,于福不勤者,心便造诸恶。”(第一册 P99)

15.《华严经》中说:“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何等为十?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有为非安隐故。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人天乐着色身,为现色身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法身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生无起而有聚集散坏相故。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愿满已,转法轮已,应化度者皆化度已……法应如是入于不变大般涅槃。”(第一册 P101)

16. 《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第一册 P103)

17.《甚深大回向经》中说:“作如是回向者,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第一册 P103)

18.《诸法最上王经》中说:“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第一册 P106)

19.《华严经》中说:“若欲灭众生,无量生死苦,应建坚誓愿,速发菩提心。”(第一册 P110)

20.《大丈夫论》中说:“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见他得乐心生苦恼。中人者己自苦时知苦。上人者见他乐时心生快乐,见他苦时如自己苦。”(第一册 P110)

21.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第一册 P113)

22.《大宝积经》中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第一册 P113)

23.《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第一册 P113)

24. 在《大宝积经》中,对在家过患和出家功德有许多对比,如云:“在家多垢,出家无垢。在家多患,出家无患。在家无足,出家知足。”(第一册 P114)

25.《大宝积经》中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第一册 P117)

26.《佛所行赞》中说:“佛说一切施,法施为最胜。”(第一册 P118)

27.《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第一册 P119)

28.《华严经》中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第一册 P119)

29.弥勒菩萨说:“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第一册 P121)

30.《四无量心仪轨》中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第一册 P124)

31.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第一册 P124)

32.《大宝积经》中说:“为利一众生,住无边劫海,令其得调伏,大悲心如是。”(第一册 P124)

33.本焕老和尚是我们的榜样。本老经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第一册 P129)

34.《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近善友,增长无量法,犹如注大雨,河流皆增长。””(第一册 P130)

35.《妙臂请问经》中说:“譬如车行须全二轮。若阙一者。无由进趣。修行助伴亦复如是。若求助伴者。当求种族尊胜。形貌端严诸根不缺。心性调柔好修善法。智慧明利精勤勇猛。有大悲心恒乐布施。信重三宝承事供养。不归信于诸余外道及天魔等。”(第一册 P130)

36. 《愿海精髓》中说:“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第一册 P131)

37.《蓝色手册》中说:“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相反教言虽具全,然彼不会得加持,故当努力令师喜。”(第一册 P133)

38.长行文中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第一册 P135)

39.《大般若经》中说:“天王当知!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第一册 P135)

40.《华严经》中说:“清净心供养,一切诸导师,心常无厌足,究竟成佛道。”(第一册 P138)

41.《大宝积经》中说:“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第一册 P140)

42《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也说:“若有受持佛法门,即是能知佛恩者。”(第一册 P140)

43.《札嘎山法》中说:“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第一册 P141)

44.佛经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第一册 P143)

45.《大宝积经》中说的那样,“如水不厌云,如海不厌水,智人亦如是,不厌善增长 (第一册 P143)

46.《入中论》云:“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第一册 P144)

47. 《楞严经》中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第一册 P145)

48.《大方等无想经》云“诸佛婆伽婆,所说微妙法,所为诸众生,悉皆难思议。”(第一册 P148)

49.《大宝积经》中说:“一切难思议,诸佛法如是,有能奉信者,是为善住信。”(第一册 P152)

50.《大乘密严经》云:“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第一册 P153)

51.《佛说华手经》云:“诸佛难思议,法亦难思议,若能信此者,报亦难思议。”(第一册 P154)

52.《华严经》云:“无量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第一册 P156)

53.《大宝积经》云:“若了一切法,皆同于幻化,是人则能现,百亿诸佛身。” (第一册 P159)

54.《佛说华手经》云:“佛于一毛孔,所现神通力,所利益众生,尚不可思议。”(第一册 P162)

55.《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云:“水滴地上非久住,可喻人生命不坚。”(第一册 P170)

56.《大方广三戒经》云:“若身无恶业,口业亦无恶,意业悉清净,速疾至涅槃。” (第一册 P170)

57.《华严经》云:“若有发大愿,爱乐于佛法,于斯难见境,通达不为难。”(第一册 P176)

58.《佛说诸法勇王经》中也说:“若欲令众生,悉除诸苦恼,应学无上智,中间莫废舍。”(第一册 P178)

59.《释尊仪轨》中说:“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第一册 P180)

60.麦彭仁波切还有一个发愿偈:“如来佛子所发之大心,事业大愿及与智悲力,无上智慧幻化众功德,唯愿吾等如是获成就。”(第一册 P180)

61.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面尚且谦虚地说:“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第一册 P180)

62.法王在《愿海精髓》中说的那样,“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第一册 P180)

63.《大宝积经》中说:“过去无量佛,现在及未来,一切从善起,住不放逸道。”(第一册 P181)

64.《华严经》中说:“若能发起如是大愿,则当得见普贤菩萨。”(第一册 P185)

65.《思益梵天所问经》云:“譬如大海能悉受,一切众水无满时,此诸菩萨亦如是,常求法利无厌足。” (第一册 P186)

66.《佛说五王经》中说:“人死之时,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第一册 P196)

67.《西方发愿文》中说的那样,“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第一册 P196)

68.《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第一册 P197)

69.《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往昔发愿:“若我成佛,于彼国中所有菩萨于大菩提咸悉位阶一生补处……若不尔者,不取菩提。”(第一册 P200)

70.《莲宗宝鉴》云:“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第一册 P203)

71.在《西方发愿文》中,对此说得很清楚:“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第一册 P205)

72.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发愿:“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第一册 P208)

73.《菩萨璎珞经》说得很清楚:“菩萨初发心,弘誓甚广大,要尽虚空际,所愿乃具足。”(第一册 P208)

74.《中观四百论》也有这样的说法:“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第一册 P213)

75.《华严经》云:“若见人中尊,求佛心决定,当知如是人,必获如来智。” (第一册 P214)

76.《佛本行集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若人寿命满百年,愚痴心恒生散乱,有能智慧及禅定,一日活足胜彼长。”(第一册 P220)

77.《大乘义章》中说:“此五何故名无间业?释有四义:一、趣果无间故曰无间。故成实言,舍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无间。二、受苦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中苦苦相续无有乐间,因从果称名无间业。三、寿命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一劫之中寿命无绝,因从果因名为无间。四、身形无间。五逆之罪生阿鼻狱,阿鼻地狱纵旷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亦遍满,不相障碍。因从果号名曰无间。”(第一册 P222)

78.长行文中说:“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第一册 P223)

79.《涅槃经》云:“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第一册 P224)

80.永明延寿禅师也说:“若信而不解,则日夜长无明。若解而不信,则日夜长邪见。”(第一册 P224)

81.长行文中也说:“莫生疑念,应当谛受。”(第一册 P234)

82.《入大乘论》中说:“钝智心狭劣,闻则怀惊疑,真是佛子者,能知其甚深。 (第一册 P234)

83.《文殊根本续》说:“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第一册 P235)

84.长行文中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第一册 P238)

85.《大宝积经》中说:“若有菩萨摩诃萨以满无边世界珍宝施诸佛如来,若有菩萨以大悲心为一众生说四句偈,功德胜彼。”(第一册 P239)

注:法本恭录自2015版净土教材



往期链接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1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2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3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4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5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6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7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8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9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10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11课)

教证|普贤行愿品释(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