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宗萨仁波切|《心经》开示与禅修 | 第二讲 【上】 Back

宗萨仁波切|《心经》开示与禅修 | 第二讲 【上】

動物樂傳心 2024-01-15






如前所说,打坐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有很多的情绪烦恼,有很多无法控制的情绪。情绪之所以不受控制,是因爲我们自己令情绪变得不可控制,而不是因为情绪在本质上无法被控制,是我们让情绪变得不受控制——我们没有让这一连串的情绪锁链脱离轨道,我们没有让情绪停顿中断,情绪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而我们就是没有让这些情绪暂停一下,于是情绪便像滚雪球一般,变成巨大到超出我们的控制。所以,让我们稍微中断这个情绪烦恼的机器。刚刚讲的跟《心经》非常相关,因爲情绪就是概念想法的副産品。所以,让我们中止这些情绪,让我们学习不时地令这些情绪脱离原本的轨道,难以为继。


先前我们通过「只是坐着」这个技巧来制造这种脱轨,这次我们来试另一个方法:我们还是坐着,但是要觉知自己身体的存在状况——这并不是指你应该思维「我是不是需要做一点整形美容?」之类的,我说的是,就只是觉知有

一个鼻子在自己上唇的上方,然后再注意到身体这一边悬挂着所谓的「手」,然后还有指甲,我们也有手指……就只是观看身体的存在状况。像是我们有眼睛,只要意识到这眼睛就好。就只是这样,别的都不用做,不要做其他奇奇怪怪的复杂观想。每当你的 心游荡到外面某处的时候,象是你想到午休时要去哪里吃饭,或是想起自己忘了做某些事情,或是你因爲这个房间的温度而分心,或是你前面有人不停地来回走动,或是坐在你前面的人一直动来动去的,只要你一意识到这些想法,就回来观看身体的存在。好,我们现在开始。


[禅坐]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会想要弄清楚这类细节,象是:应该早上修还是晚上修?应该张开眼睛还是闭上眼睛?诸如此类的。这些都不那麽重要。之前我们做的第一座「只是坐着」,请不要把它搞复杂了,坐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单纯。

「只是坐着」具有极大的利益,因爲这已经限制住你,让你免于各式各样的粗重散乱——当你只是坐着的时候,你就不会浏览脸书,你不会发短讯,也不会屈服于某些娱乐活动。这么坐着,虽然可以短到只有五分钟,但是在这期间内,你却是面对面地与孤独、无聊直接相处。而在第二座的时候,我们开始修持非常基础的「观」(毘婆舍那)。


在稍早之前谈到的那个会议中,舍利弗提了一个问题,因爲舍利弗知道,非常重要的是要能够安住于具持、行持智慧之中,或说是安住于生活在智慧之中。换句话说,般若波罗蜜多很重要。所以他就询问观自在菩萨要怎么做、要

如何才能达到住于其中,因爲他能见到观自在菩萨正安住于那般若波罗蜜多之中。如同我们所不断强调的:在大乘佛经之中,般若波罗蜜多是最为重要的。之前我也说过,这能断除一切的苦因;并且其中还包含了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教法。如果有人突然捏了你女朋友的屁股,会有什么情形发生?你就只是念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那可没有帮助,至少在现阶段是没有帮助的。或者更糟的状况是,你中了乐透,你中了 10 亿奖金的乐透,这时要你来念诵「乐透即是空,空即是乐透……」,会有点困难。


所以,很难在面临失败的时候运用智慧,而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而且,运用智慧不一定就是坐在一个禅修坐垫上这么静坐着,你应该在任何时间都能运用智慧,无论是在酒吧里、在庙里、在一个美丽的瀑布前、在

唠叨不休的丈夫或妻子面前,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状况,你都应该要能够运用智慧。我们所做的些许禅坐,基本上就是在把剑磨利,然后在重要的时候,你就必须使用宝剑。若是需要用剑的情况发生时,你却还在磨剑,那就是所谓的见地和行持这两者分离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和方便这两者分离了。舍利弗对观自在菩萨发问是有其原因的,因爲观自在菩萨不是一直坐在坐垫上,祂是这个世界上最忙碌的一位,祂恰恰无处不在。


例如在印度,祂是湿婆——爱欲之王;在斯里兰卡等地,祂是这位手持一朵莲花,相貌非常俊美的男孩;而在中国,显然祂甚至是个女的!所以祂是这个地球上最忙碌的一位。然而就连一刹那间,祂也从未离开过智慧。所以舍利弗就问:「您是如何做的呢?」当然,舍利弗是受到了什麽也没做的佛陀之加持所驱使。接着,同样也是受到佛陀加持的观自在菩萨回答了舍利弗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有了现在这

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我在这里不打算逐字讲解;如同我一直在说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是非常广大的课题,几个小时是说不完的。









爲了让大家明白这段对话是多麽珍贵,我需要扼要讲解一些东西,这样大家才能领会并欣赏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有一个机器称作「轮回」,机器是这样旋转着——暂且说是顺时针方向转,其实无所谓,逆时针旋转也可以,不过我们暂且说是顺时针旋转。当它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时候,就称作「轮回」;如果你把这机器用逆时针方向旋转,就称作「涅槃」。


这个机器是由很多的螺帽、螺栓等各种东西所组成,有很多的零件。不过在这些零件里头,有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零件,称作: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单是名相不会对各位有帮助,所以我需要跟各位解释这些这第一个零件就是,当你最初看向某个东西的时候,例如说是港湾的景色,或是一个皮包或手表——不只是看,还有听,假设你在听贝多芬的音乐,

或者你听到某人在打鼾,听什么都无所谓;


还有味觉,你吃一个冰淇淋、芥末或四川菜,不管是什麽都可以,那不重要;甚至嗅觉,譬如喜马拉雅山的燃香或是袜子、台湾臭豆腐之类的,是什么都没关系;还有触觉,有一只非常温柔的手在触摸你,这让你觉得有一点紧张,或是被某人抽打,于是感到兴奋——这都无所谓,你知道自己跟这个世界有着个人独特的交流方式。此刻,在座很多人正在我讲话。


所以,首先发生的,就是我们跟这个世界交流、互相作用。我们一跟世界産生交流的时候,就会因为各种标签,还有自己个性所具有的一些东西,而变得分心散乱。换句话说,你从来没有看到真实的对境。例如当我看着自己手表的时候,我就因为这只手表的样子而散乱了,我看到它有个皮的表带——这是我自己的品味,可能因爲我在英国待过一阵子,所以我比较喜欢皮带,而不是那些体积庞大、象是金鍊的表带,我觉得那非常俗气。


我喜欢这种古典高雅、皮制的款式,而且我喜欢这种不是太厚的形状。这只表的品牌我不太确定,这不是我想吹嘘的东西,这牌子叫「彩虹」。基本上,我是受到这个东西的吸引,我只看到我想要看到的——英国的,古典高雅的,薄薄的——而没有看到里面那些奇模怪样的机械在上上下下运转之类的,我没有看到那些,我没有看到它无常的那一面。不仅如此,当我看着自己朋友的时候,所谓真正的朋友、好朋友,我会把这人看作是我可以忽略的人——这就是好朋友的用处,是你能够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如果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没有打电话联系而感到不悦,我会非常惊讶,「我以为你是我的好朋友啊!竟然这样你都会不高兴?」所以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有一套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忽略其他的一切,就只看到自己的投射。而有某些特定事物会让人感到非常兴奋,例如我遇过只要看到很有异国风情的裤袜就会觉得兴奋的人,我也听说有些人会因为自行车轮胎而觉得兴奋。所以,你会有某种投射,并且认为这个自己投射出来的东西是真实的,这就是那个机器里的第一个重要零件。还记得吗?我是在讲轮回,我在解释轮回这个机器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零件。


接下来的零件比较容易。第二个零件就是:以那个投射和信以爲真作为基础,由而産生的活动或交互作用——我们称之为「业」。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业」或「行」,基本上就是基于那个投射而从事的行为,象是购买裤袜、寄送给其他人、在自己脖子上磨蹭,或是去看摩托车赛,因爲在赛场会看到很多轮胎,于是你获得无穷的大乐。这称作「业」、行为,这就是轮回机器的第二个重要零件。下一个用传统的措辞来说就是「生杂染」(生起之染垢),就是「生」,它会产生「果」、结果——基本上就是某种影响或效果,结果就是变得情绪高昂或变得悲伤、生气,然后就导致杀生、偷盗、欺骗等各种事情,就是起了反应。


所以第一个就是,你认爲你的所见所闻、你自己投射出来的一切是真实的;第二个就是基于第一个信执,进而做出一些行为;接着这些行为引发出反应、结果。这时,反应会造成更多的确认和更多的投射,这些投射又令你更加认定自己的这些投射是真实的,于是这个机器就开始转动——之前说是顺时针转动。它就是这么开始转动的,然后一直转呀转的,不停转动,转到我们不知道这个转动是从什麽时候开始、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变成了非常规律地运转。而当这个机器在运转的时候,如果从里头拿掉一根钉子,机器就会有些奇怪的反应,会导致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尝试把一些螺钉、螺帽或随便什么零件拿出来,我们要扰乱这个运转。








要如何才能知道这五蕴呢?生物学、物理学等等的学问都没有直击要点:五蕴与我们所认为的不同。在这五蕴之中,观自在菩萨选择对色蕴进行最多的阐述,因为色蕴可能是最显而易见、最粗重的蕴,所以接着我们要开始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座有许多人并不熟悉佛法,第一类的这句「色即是空」可能就已经把你搞晕了——「无鼻、无耳、无舌,这是什麽意思?它们就在这里啊!我有眼睛,我有鼻子,全部都有啊!无鼻到底是指什么?」当然,五蕴都很难理解,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从第一个「色即是空」 开始,就已经非常难以理解了。


而对于那些学习佛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人来说,他们对这句「色即是空」能有某些理解——只是「某些」理解而已,而且是智识上的理解——但是对于「空即是色」这一句,就毫无头绪了。接下来的两句甚至更难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更是完全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但是无论如何,各位绝对要特别记下这一点:佛陀并没有只说「色即是空」这一句之后就完事了,他还继续开示了另外三个类别的教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亲证空性,唯有通过自己实修才能直接体证;然而在智识上,我们能够加以讨论,并且举一些不那么好、但还可以的譬喻,我在这里选用「镜子和镜像」 这个譬喻来讲解。各位的浴室里一定有镜子,对吗?你认爲自己的脸此时此刻有出现在那面镜子里吗?假如有的话,会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不是吗?一定是别人的脸,不可能是你的脸。但是当你在刷牙、刮胡子的时候,只要一看向镜子,就会见到自己的脸在镜中。那个镜中的脸真实存在吗?不,当然不是,否则只要刷镜中那位的牙、刮他的胡子就够了,不是吗?那个镜像并不存

在,这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我已经解释过了。是怎麽解释的呢?我刚才不是问过:「你认爲自己的脸现在有出现在家中镜子里吗?」答案是「不!」只有因缘具足的时候,你的脸才会出现在镜中,象是有镜子、没有东西挡住镜子、你的脸

这些因缘,最重要的是你在看——如果你没有看向镜子,那么谁知道呢?或许那么镜子里就没有你的脸。而当你在看的时候,镜中就有你的脸,所以这就是「空即是色」。


虽然镜像并非真实存在,却会出现,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出现了。不是镜像在你的脸之前先出现了,也不是脸在镜像之前出现,两者是同时出现的。而且,镜中之脸并非实存,以及镜中存在着你的脸的映像,这两者是同时发生

的,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许对于这个譬喻,你能够稍微理解,但若要实际运用在这个世界里,却非常困难。


而对于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来说,一切事物都跟你脸在镜中的这个映像一般,没有区别。你的得失、你的价值观、你的亲友、你的敌人,这一切都是空,空即是这一切,这一切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这一切。虽然连在智识上这都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只要稍加认真研读,至少将来能够获得智识上的理解。然而,要获得实修方面的理解却极为困难,要实际证得并行持也极为困难!这是因爲我们的习气,我们有着接受和拒绝接受的习气,象是「不可能!我的儿子绝对不是同性恋!」诸如此类的,我们具有这种取舍的习气。


「接受」这个习气就有点象是一神论者相信有个唯一或究竟的解决之道。如果有人说,九龙是上下颠倒、反转过来的,我们现在很难接受这个说法,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科学上是不可能的,不是吗?如果有人说九龙是倒过

来的,却还是照常运转,出租车依然在行驶,大家依然在购物,不过一切都是头下脚上的,你怎么可能相信?你不会相信,会认为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所以我们具有这种取舍的习气。而且不只这个习气,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别的习气。现在讲几个其他的习气,根据的是怙主弥勒的教言。我们有象是林鼠的那种收集东西的习气,从邮票、鞋子、雨伞到外套,什麽都收集,从好的菩提子念珠到寺庙都有人收集。


我认识一个人,他好像有约五十串念珠,看起来都是新的,这就有点令人难过了,因爲如果是新的,就表示没有被盘磨过,代表他没有在修诵,如果有在念修,念珠就应该是盘磨光亮的。所以我们具有这种收集东西的习气,有人收集汽车,有人收集丈夫或妻子,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人收集——我就有极大的收集习气。这会造成什麽结果?结果就是布施的对立面,会阻碍布施,因为心思在收集东西上,于是慷慨的程度就会下降,尤其对于有一点年份的古董收藏品,布施程度就更低了——不过可能大家不会收藏比较有年份的伴侣就是了。


这种收集的习气就是我们所具有的习气之一。

接着,我们还有这样的习气:我们喜欢偷偷地做不规矩的事情,我们喜欢秘密地做不道德的事情。假设不道德的行为不再是秘密,几乎就不算是不道德了。像是印度,这是教导我们智慧、慈悲、道德戒律之处,却也是强奸案件最

多的地方;像在中国,儒家道德观虽然受到广泛谈论、阅读、传讲,但却人人都在忙着搞关系——就是必须依靠结识特定人士才能搞定事情之类的;我们热爱做这类事情,我们喜爱结交权贵。


我们也喜欢做具有攻击性的人;虽然我们可能会假装自己是温和的人,假装自己不喜欢好斗嗔怒的行为,但实际上却喜爱这样。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只要去读读任何一本管理课程方面的畅销书就知道了,那些全都和攻击、嗔怒有

关。例如「执行」之类的词语,就是攻击、侵略,还有「高效率」。我们内心深处具有一种喜爱暴力的习气。还有,虽然我们经常在讲「请保重、小心照顾自己」,但实际上没有人想要小心谨慎,没有人喜欢做小心谨慎的人。我们喜欢狂野不拘、肆无忌惮,我们热爱给自己找麻烦。


下一个习气是,虽然我们嘴边经常挂着「个人权利」,口口声声讲着「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但骨子里却非常喜爱受人奴役。在寻求一段感情关系的时候,因为我们内心渴望受到独裁者的统治,因此大家都喜爱能有一个自己

的金正恩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