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甘露丸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甘露丸






 你对法本有希求心吗? 

为了让大家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顺缘。我讲完课之后,发心人员整理出《讲记》,当一本本《讲记》发到手中时,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感觉。有些善根深厚的人得到法本时非常高兴;而有些善根浅薄的人恰恰相反,得到法本时没什么感觉,拿到工资时却激动得手都在发抖。道友们应该观察自己对法本和钱财的反应,看自己属于哪种人。




  法本学一遍远远不够 

得到法本后,不要从来都不看,应该反复看,认真思维其中的道理,这才能有所收获。佛法非常深奥,一个看似简单的公案也蕴含着甚深的道理,其深度完全不同于世间法。也许大家有这样的体会:世间的小说看了一遍后,基本上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以后再看也看不出什么新意;而佛教的道理完全不同,如果反反复复地看,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行持善法积资净障很必要 

如今在学佛的人群中存在两种情况: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非常虔诚,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虽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于形象上,没有得到很大的功德;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论,但目光一直盯着高深的大法,从来没有踏踏实实地积资净障。前者因为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后者虽然懂一些佛法,但因为见解偏颇,也没能实地行持。我们现在学的这部《极乐愿文大疏》对如何积资净障讲得非常具体,也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和公案来说明积资净障的重要性,可以兼治以上两种人的毛病。




 把握轻而易举积累资粮的要点 

每一个修行人都想积累广大的资粮,怎样才能积累广大的资粮呢?如果能把握住几个要点,则会轻而易举地积累资粮。这些要点是:一、随时随地作上供下施;二、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三、对僧众共修的法会作供养。



 
 一切时处精进供养积累资粮 

欲求广积资粮者应当在一切时处精进供养。对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见到任何悦意的对境时,都要将其供养阿弥陀佛,并发愿令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见到悦意的外境,如公园里的鲜花,蓝天上的白云,路边的清泉,外出旅游时能见到优美的自然风景,到商场购物时能见到精美的商品……在见到种种悦意的外境时,道友们不要轻易放过,这其实是积累资粮的大好机会,大家应该马上将其供养三宝。不仅无情法可以供养,甚至人也可以供养,《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当见到俊男美女时,要作意将他们供养三宝。此外,当自己得到一件新东西时,也要首先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再享用。比如得到一件新衣服时,先在空中甩一下,心里想或者口中说“供养三宝”,再观想三宝将衣服赐予自己使用。许多藏族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前几天我和几个藏族人吃饭,一个人佩戴了一件精美的银饰,另外两个人见到后,马上异口同声地说:“真好看啊!供养三宝!”
 
这里讲在见到悦意对境以及得到新东西时都要供养三宝,这是要大家养成随时随地作供养的习惯。一旦有了这样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顺便就能积累广大的福德。有了广大的福德,必然会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安乐。所以我们应恒时精勤供养三宝。




 积资净障等前行法是基础 

有些人认为,只要有高深莫测的境界,就会得到出世间解脱的安乐,因此他们往往轻视供养三宝。其实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是错误的。《前行备忘录》中有一个比喻,“头从高处系,颈从低处断”,意思是如果只抓住身体最上端的头,很可能身体从细细的脖子处断掉,而没有了身体的头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比喻有些人一味希求像头部一样的正行法,但因为没有积资净障等前行法作为基础,最终他们得不到任何实义。相反,如果从身体般的基础法起步,不管修任何法都能成功,因此,欲求解脱者千万不能轻视积资净障等前行法。




 向善知识求法时应作供养 

我们在善知识前求法时,不应两手空空,什么供养都没有,这样的求法是不合理的。虽然正法与上师不需要财富,但如果自己明明有财富,却舍不得供养,这会耗尽自己的福德。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会为财富而传法,但为了不致耗尽自己的福报,尤其是为了显示佛法的珍贵,也为了表明对佛法的尊重,弟子应该慷慨供养。

这里讲应该对上师作供养,但如果上师不愿意接受供养,弟子也没必要强迫上师接受。……为了一个供养,给上师增添了许多麻烦。其实,在这种事情上,弟子应该随顺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上师不愿意接受钱财,弟子也没必要供养这些有漏的财物,只要内心作意幻供养就可以了,这同样可以积累资粮。




 对上师应观清净心 

其实根据密宗的观点,在依止上师时,弟子必须对上师观清净心,应当想到:上师的任何行为都有甚深的密意。但现在有些人分别念很重,总觉得上师的行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甚至上师说一句话,他能挑出一百个毛病。这样的恶心劣行会障碍自相续产生觉受和证悟。其实上师本来没有任何过失,是弟子的心、眼不清净,才觉得上师有过失,这就像镜面上若有垢障,镜中显现的面容也会不清净一样。所以莲花生大士有这样的教言:应当一心一意祈祷上师,平时要以清净心和慈悲心来修炼妙力。




 转有漏财富为坚财 

在现实中,有些吝啬者就是舍不得供养。这些人要好好想一想:死死抓着有漏的财物有什么意义呢?有些人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财富,但死亡来临时,即使他的财富多如须弥山,也没有权利带走芝麻许,只能两手空空离开人间,随着业风漂泊在中阴界。也许在那个时候,这些吝啬鬼才会醒悟过来:人死后再多的财富也用不上,为什么自己生前不用这些钱财作供养呢?

现在有些富人把钱存在银行里,自己舍不得享用,也不愿意贡献给社会,他们的财富仅体现为存折上的数字,此外无有任何实义。这些富人虽然暂时拥有广大的财富,最终却一无所有,用佛家的话来讲,他们的财产就是不坚实的财产,最终必定会被劫夺。

财富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但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自己的财富会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会因为财富而散乱不定,这也是一种痛苦。

佛在《宝积经》中说:“我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金钱财物一入其中,五家[1]不得共享,唯供养者独自享有。《大智度论》中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

[1]五家共享:王臣以法令取之,盗贼以非法夺取之,不肖后人以放逸衰败之,水火溺焚而毁坏之,由人共取由天没收之。




 如何做供养 

人什么时候死是说不准的,因此生前有自在时,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资具以外,多余的财物都要用来上供下施。

有些人说:不是我不愿意供养,而是我太穷了,没有供养的能力。其实,供养不在于钱多钱少,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再穷的人都能供养。即使作不了大供养,供养几朵花总可以做到吧,你可以在野外采几朵花,或者买几朵花来供佛,以这样的供养也能积累广大的福德。因此无论贫富贵贱,任何人都应精勤作供养。




 勿轻小善 点滴积资 

现在存在这种现象,在断恶行善方面,有的人对于广大之事怯懦不为,对于微小之事不屑一顾,这样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一无所成。现在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当我们劝有些人做大的善事时,比如出家受戒、终生吃素或者做慈善事业,他们觉得这太难了,根本做不到;劝这些人做小的善法时,如供一盏灯、点一支香、念一句佛,他们又觉得这微不足道,甚至反过来还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实,对大的善法怯懦、对小的善法轻视,这都是不应理的,我们应该遣除这两种心态。

我们也不要轻视小的善事,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资粮。有些善法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它的功德非常大。《大悲白莲花经》中说:“观想如来后,仅向空中抛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难以衡量宣说。”……我对这些道理是深信不疑的,每天早上起床后,内心都要观想诸佛菩萨,然后一边念供养咒一边向空中喷香水作供养。

《妙法莲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量佛。”这个教证讲的非常清楚:是以散乱心供养,没有要求安住在生圆次第或者禅定的境界中供养;是在墙壁的画像、唐卡或者佛像前供养,不是亲自在佛面前供养;是供养一朵花,不是供养许多花,以这样的供养也能逐渐见到无量的佛。

再退一步讲,即便对佛没有信心,只是以某种偶然的因缘对佛作供养,这也必定有功德。

所以行持善法并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但现在有些人经常说:“心散散乱乱的,还供养什么啊?这没有任何功德,应该放下这些勤作,只要自然安住就可以了。”这些人说的话很大,但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该安住的本性一刹那也安住不上,而不该放下的断恶行善却全都放下了。道友们应当注意,不要被这些似是而非的语言误导了。我们毕竟是凡夫人,在做善法时肯定会产生各种妄念,甚至是非常恶劣的念头,但不能因噎废食,放弃一切善法。暂时有一些分别念并不要紧,只要能经常提起正知正念,并采取各种对治法,使恶念逐渐减少,善念逐渐增加,这就是一种修行。
(小编提示:上师每天早晨供养诸佛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法会期间行持善法令功德增上 

在举行大规模的法会时,因为法会中有密宗的仪轨(此为藏地的情况),具有前行、正行、结行(即三殊胜),并且僧众当中有许多高僧大德,所以行持善法具有巨大的变数,功德能成百上千倍地增上,因此尤其要在这样的大法会中精勤作供养。

我们每年都开极乐法会,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僧众参加共修,这些都是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在极乐法会中要修持密宗的仪轨,而且有前行发菩提心,正行的念修,结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如果能对极乐法会作供养,功德确实非常大。不仅如此,现在我们每天学习净土法,这也可算是开极乐法会,因为我们每堂课都有前行发心、正行闻法念佛、后行回向,所以此时若能作一些供养,比如供灯、供水、供花,也会有很大的功德。




 三宝出生一切安乐 

如果欲求世间的安乐,应当精勤供养三宝。欲求出世间的安乐,也应精勤供养三宝。

《地藏十轮经》云:“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不信佛教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切安乐都是三宝带来的?但不管他们怎么想,以供养三宝而出生一切世间的安乐,这就是如来所说的真实语,也是无欺的世俗缘起。

一切今生来世安乐的根本就是积累资粮。许多人罪业深重、善根薄弱,好不容易遇到了三宝,此时千万不要空过了,要以三宝作为积累资粮的对境,好好作供养,多多积累资粮。人生非常短暂,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大家要抓紧时间断恶行善。如果是造恶业,应尽量往后推,最后舍弃这件恶业;如果是行持善法,不能明日复明日地往后拖,这样有可能会落空,一定要当下行持,争取早日圆满此善法。




 成就取决于发心 

如果有勇气,有些大的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困难。每个人都是一盏灯,每盏灯都有一份光和热,都能遣除黑暗、带来温暖,如果不愿意放出光和热,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有些人学习大乘佛法已经多年了,心态还是很怯懦,一提到为三宝发心做事情就摇头:我哪有这个能力?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已经不错了。我觉得这些人应该改变心态,要握紧拳头给自己打气:别人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这样脆弱?如果能激发出勇气,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四个人去同一个花园,一个人精神不正常,他认为这是地狱,花园中的美景反而给他带来痛苦;第二个人觉得这个花园很美,在花园中自得其乐;第三个人见到花园中的美景,以自我解脱的心供养诸佛菩萨;第四个人以菩提心摄持,将花园中的美景供养诸佛菩萨。同去一个花园,由于内心的状况不同,每个人的收获也完全不同。所以,心是决定一切的,道友们如果善用此心,完全有能力在佛法上做一些大事。

 


  学到了,记得要实修呦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30 * 甘露丸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