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显密佛网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5 Back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25

堪布益西彭措 显密佛网 2018-01-02


下载本课音频及讲记文本,请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


宗喀巴大师.造

益西彭措法师.讲授

(三、几世圆满)

第三几世圆满者。

这里要抉择的是一重十二有支要经历几世才能圆满,先用譬喻说明,再陈述意义。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速者二生即能圆满。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迟久亦定不过三生,谓其能生及一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好比一粒种子植在地中,之后会经历若干过程而达到感果圆满,这表示一段完成。那么这里有三个关键阶段:一、植种;二、滋润;三、感果。快的在植种和滋润之间没有间隔,一趟就会完成,慢的就是植了种以后没有灌溉,在地里一直等待,一直到了某时灌溉了以后,它才开始成熟而发芽乃至结果。

同样,在内缘起上也要看到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的情形。所引就是所生,没有别的内容,关键就是能引、能生和所生三支,能生和所生之间没有间隔,因为因已经成熟,必然是在紧隔的一世而感果的,所以就要看能引和能生之间有否间隔。如果当世的时候造业完成了能引的两支半,而且就在即生中又完成了爱、取、有三支,那就随即在第二生感果,这样叫两世圆满十二有支。如果能引和能生之间间隔了很多世,那么慢的三世完成,也就是能引支一世完成,能生支另一世完成,所生支再后一世完成。因为能引和能生之间所间隔的那些事只是其余缘起出现的时期,不是这一重缘起链上完成的事情,这样能够看出十二有支完成的时间。这里没有计算中有的寿命。

举例说明,比如,在现法里新造了天的顺生受业,那就在现法满了两支半——无明、行和因位识,临终以前又圆满了爱、取、有三支,在紧接着的下一世就会生到天上,会圆满所引的四支半和所生的两支,其实所引和所生是一个内涵,这样就叫两生即圆满。

很多业非常快成熟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当时的一个无明驱使,不晓得没有我,也不晓得轮回没有乐,这样有了为我求乐的这种愚蒙就开始选择,如果认为修个福业能生天,那是非常好的安乐,为此就去修福业。当他的行已经完成时,就在识中熏建了业习气,这样就成办了因位识,那很快两支半就完成了。然后在这一生中他没有其它的想法,一直沿着这条路走,特别想与这种乐不分离,有这种爱,之后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又数数地求取,发生各种心理上的追求、取著。就像这样,这个识种就已经受到了充分的滋润,达到成熟,这样就在临终出现天界来迎的情况,顿时就化生在天上,来世就圆满了天中的果报。像这样就是从前到后十二个环节的链子在两世中全部圆满,因为到了天上天人死去为止这重缘起就结束了,这叫两世圆满。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像这样在产生各种果支的时候,这里根本没有作者补特伽罗的我和受者补特伽罗的我,也就是只是一种迷乱的缘起在相续不断。就好像做了梦,梦里现了无明力就造业、熏识、由识又变现,就像这样,会出现各种梦中的有情相、受报相、遭遇相,然而这里根本没有一个常一的实有有情,因为它只是一种妄分别的变现。

这里要更细地套到十二缘起上去看,在无明支上没有我,因为只是一种愚蒙,哪里有我?而由无明力驱使而起的心上的虚妄造作上面也没有我,由此造作随即在识田里熏的习气这也不是我,哪里是常一的补特伽罗?再者,这个识在被爱和取滋润的时候也没有常一的我。所谓的爱是想自我求得乐,然后爱和乐受相合、和苦受脱离,这样的心态也不是常一的我。取是为了与所爱境合、与非爱境离而有一种求取、希求,这也不是常一的。由取使得所熏的业习滋润成熟,这也不是常一的我。由此力量变出来世的果报,又有一个虚妄的蕴身出来,这也不是我。然后它怎么样变异、成熟、最终舍离等也都没有我。在这期间出现的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也都不是我。其中,比如说果位识只不过是异熟位的一个识的状况,没有常一的我,它在不断地变,而且样貌众多。再者,果位识与精血和合的名色也没有我,之后由因缘力出现六根的假相,这也没有我,然后根境识三和合的触遇,这里也没有我。由触发生各种领纳,这里也没有我。诸如此类,就是从一念无明妄动直接以错乱的因缘力不断地变现,像这样一环扣一环下来,中间根本没有一个常恒的、独一的我,哪里找得到实有的我呢?然而我们却把它妄执为我,这是轮回最大的根源。

这里关键要看到我们是否了解十二缘起,如果不了解十二缘起就不知道生命流转的真相,在根源上会错认这当中有个我,一直有个蕴在相似相续。没观察的时候认为这就是我,但是如果明了十二缘起,它好像一个真人一念蒙昧后以妄心的造作就卷到梦境里去了,然后有一系列梦里的经历。但这个梦里全然只是一些虚假的法,随着因缘力不断地往下连接,如果这个上面没看清,那生死将无穷无尽地相续下去。也就是现在要看到十二缘起摄为四支,最关键的是能引、能生、所生三支,所引就是所生的具体表达。在这样的缘起的连环套里,如果根源没有破掉必定一直由惑造业、感苦,在感苦时又起惑、又造业、又感苦。这样的状况摄为三支来说就是惑业苦的循环,从四因来说就一直有这个无明的种者在种业田、熏种,又以爱水滋润,结果又出生名色。从十二支来说,就是由于它的动力之源没有消失的缘故,就像长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这个动力之源在哪里呢?就是惑。迷乱的根子上没有动到的话,它就会一直出来。根子在哪里呢?就是集谛之根——我见。自从有了我见以后执著有我,然后他的欲就是要我得安乐,由这种欲的驱使就起造作,接着就以这个熏识,熏了识以后还是这样的无明力驱使,还是想为着我求安乐,这样就一直串连不断,所谓的妄执有我、求我安乐也代表无明和爱取的根源。

如前所说,从惟法因支起惟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故三有轮流转不息。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总之,如果这里没看到所谓的生死流转其实只是惟法因支生惟法果支的一种错乱循环,就会误以为这里面有一个作为主体的我,这是必然的。怎么会认为没有我呢?非常天经地义的认为有一个我在这里走,这就成了生死的根源。也就是既然有我,从这样一个根源的我见就要求我安乐,之后就会发生无数的惑,以无数的惑就起无数的业,以无数的业就感无数的苦。在惑业苦的循环上没有破到根源的烦恼,它就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驱使着不断的行动、熏识,然后又会不断地用爱、取去滋润、长养,因此这个果就源源不断。

只要不去认识就永远有这两种因,以为有我是我执愚,以为有乐是乐执愚,这样的两大迷惑处处成为发业、润生的根源。彻底解决了就一灭永灭,不去解决那将会无穷无尽地出现。也就是每当因缘和合的时候就犯无明病,以为有我,以为有乐,为了我安乐就开始发起业行。区别就是每个人采取的方式不同,认定的道不同,仅此而已。

总而言之,在这个范畴里所起的行为全是生死的因缘,比如某一生以为这个欲界的乐很好,这里有名利、有权势、有男女。他心里一想到:只要这样我就能得安乐,马上就会发起行动,要么做非福业掉到恶趣,要么做福业得善趣。有时候又感觉这个乐不够,强烈的要求得到一个更大的乐,要有一个亿万年不变的乐,要超过世间的男女之乐,他就要离欲修道,这时候想求一个上界天的果报,修不动业。实际还是自私性,以及对于苦谛的愚蒙,认为那上面有个乐,“我要得更高级的乐,怎么办呢?开始行动吧!”就开始造不动业,往天界走。所以这两大愚蒙没破除之前会无休无止地发起为我寻乐的行动,也就是无明不断,行就不断,无明有无数,行就有无数。

再者,自从起了行熏了种以后,或者当时或者来世,仍然会用爱取去滋润。也就是每当出现一个乐受或者苦受的时候就犯迷糊,这个惑表现为爱、取的心理活动。也就是每当看到乐的时候,他那种自私性、贪婪性就想“我要跟它永不分开”,这就是不离爱;每当看到苦的时候又由这种愚痴认为“我永远都不想遇到它”,有个乖离爱。之后就发展成取,这种取叫为此去求取、追求等等。每当出现这个生死境遇的时候,都不知道这都是从过去的识里变出来的,这里面没有什么真实的,仍然非常当真,非常在乎,然后一个我是摆在最高、最重要的位置,为我不离或者乖离。就像这样,有两大愚蒙在的话,一碰到事的时候又出现爱取。

总而言之,这里有无数的受用境界就有无数的惑,那么也就由无数的爱取又出现无数的有,这样就有无数的生。

要像这样知道,这个十二缘起整个流转的真相没有看透彻、没有看清楚,怎么会脱得掉我呢?怎么会脱得掉求我安乐的欲呢?因此以这样的两种动力之源将支持着轮回发无数业,起无数惑,滋无数生,感无数果。就像这样,龙猛菩萨说到:总是从三支惑起两支业,从两支业出七支苦,又从七支苦生三支惑,然后又从三支惑像前面一样的轮转,这样数数不断地转三有轮。这就可以看到,如果不去解决这个轮回的运行就会无休无止。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

如果如理思维由这样的三惑生二业、二业生七苦、七苦又起三惑等相续不断地漂流生死,即是最殊胜的厌离方便,也就是由此能看到这个轮回是一种无有止境的循环。每一次都是这样的愚痴颠倒、造业,又落到生死里头再受报,但还是不觉醒,所以又再次起惑造业,再次轮转,就像这样经历了无数世。能对这个道理如理的思维就能对此生死生大厌离心,不会以为漂流生死还有什么真乐可得。这样就会对过去以及现在自己的这种愚痴起厌恶心。

因为总是缘着这个蕴执著有我,把它当成世上最珍爱的,然后就为它求安乐,之后发起各种颠倒业行,或者在这样的苦轮回里妄图私我安乐,或者是想求欲乐,不择手段,不顺天理,这样造非福业就掉落到恶趣里受尽大苦。那种惩罚太大了!或者为求得欲乐,通过如法的手段多修一些福业,但是还是抱着自私的目的。在享福时又忘乎所以,颠倒造恶,又堕下去。所以所求即使实现了也纯是坏苦,根本摆脱不了轮回。再者,想求上界定中的乐受、舍受,这也是为了私我的以为这样能够得安乐,从根本上就是愚痴、迷惑,这样的迷惑力驱使造无数的业行,出无数的生死。想一想,这样的生有何意义?想清楚了对此就发大厌离,尽此一生一定要解脱,不要再轮回下去。

无始劫以来到今天受尽了苦,再联系前面思苦的道理想一下,尸骸堆起来高过须弥山,或者在这个里面为了自我而贪恋合意的爱人、亲人、事业、享乐等等,但求而不得的时候,流过的泪水加起来超过四大海,为了争斗所砍去的头颅堆起来不知道有多少。就像这样去思惟没有边际的轮回,就感觉真是没有意义,它是一个最大过患的事件,从这里出无数的苦,它是一病无数亿年、无数亿劫。就像这样,惑业苦一直在循环,一直由于这样的惑而取后有的蕴,所以这个五取蕴就是接连不断,它是最深重的病、最缠绵不已的病、最花样多的病、最感苦多的病。像这样了解以后就感觉这种循环真是最大的灾难、最大的苦,再也不想这样过下去了,一定要修解脱道,再也不想在世间混了。这时就认识到这世上所有上上下下的道都毫无意义,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出离,就是求解脱,就是走佛道,这样子发生大厌离心。

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今以爱取而为滋养,由此增上,则当漂流善趣恶趣。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从这一段可以看到要得解脱以灭烦恼最为关键。

我们从正反面对比一下,阿罗汉断了烦恼,虽然过去造了无数能引的业,但现在没有爱取作滋养,因此获得了解脱。而我们无量劫来造了无数能引业,现在既没感果又没用对治破坏它。没有灭烦恼的话,那天天都在滋养这些业习,就还会有无边际的善趣恶趣中的漂流。所以要解脱只有断烦恼这一条路,随着烦恼走,决定是无边际的生死。

这样看到断烦恼极其重要,断烦恼就在集所摄的业和烦恼两个因素里除掉了主因,即使有很多的业种,但由于没有水滋润的缘故,仅凭业是不会结果的。如果没有断烦恼,那么以烦恼会继续发业,而且宿业也依烦恼的滋养会发生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果,所以只有断烦恼这一条路。这样定解以后就会把烦恼视为真正的怨敌,对于灭烦恼发精进,会一心专注在灭烦恼这件大事上。因为它一断,生死就解脱了,它不断就还有无数的生死大患要出现。

这里和前面集谛门思惟烦恼发生之理是同一个法理,那里说到成办生死的因同时需要惑业,但是以烦恼为上首,如果没有烦恼,即使有超过数量的宿业,然而像种子没有水滋润等决定不发芽一样,不会发生苦芽,而如果有烦恼,纵然没有宿业,也会立即新集起有漏业而取后有。所以烦恼在召感后有上是主要的,一断掉了烦恼,生死就脱开了,没断烦恼那就一直在滋润宿业,以及造集新业,那生死是不会断的。

到了这里是透过十二有支归摄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或者惑、业、苦三道看到烦恼是根本,而且要认识到在十二有支里是以无明、爱、取三支作为重点,其中无明又对应十根本烦恼里的坏聚见等。这样就知道就这三支的惑在的话,就以它发业、润生没法止息。没有业但以无明驱使又造出很多业来,而且过后一碰到了苦乐境的时候又会起爱取,它是一种迷惑,一碰到的时候由于根深蒂固的执著这个我,又执著世上有乐、有好东西,那自然以这种自私性一下子就会动。

所以这就是大怨敌,是它的这种缘起的力量使得我们在生死中苦恼不已,这个根子没断,那无论你在外在怎么样做也出不了生死的圈。就像如果没有认清是怨家,你还视他为好,非常尊重自我,非常尊重自己的各种想法,其实都是迷惑,或者维护自己的习性,这些都是视怨家为最宝贵的自己。接着要看到,你没有去灭它、对治它,那当然它发展得越来越大,那个病情是非常深重的,这样的话每天都不知道做了多少发业润生的事。这样这个根本点上没认清、没对治,外面再做多少,在缘起上根本也没有切中还灭的要点,所以根本解脱不了。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依道次第,思惟流转还灭。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这里朴穷瓦善知识专门针对十二缘起有支而修心,也就是净除心中的每一条非理的缘起链,由此还灭得到了三士道的利益,他依据道次第具体地思维三种缘起链的流转还灭。这也就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的流转和还灭是下士法类;进一步思惟人天两种善趣中十二有支的流转还灭是中士法类;此后又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想到曾经做过母亲的有情也都由这十二支门漂流生死,以此发生大慈大悲,为了利益这一切母有情的缘故,发愿必定成就佛道,以这样起了愿菩提心,然后发起行菩提心,学习成佛之道,就是上士法类。

 

思维心中的法道

结合十二有支摄略之理和几世圆满之理思维轮回流转、还灭的根源,请数数思维,引发定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0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2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3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 24




小提示

回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讲记


长按二维码中心logo-识别二维码关注



新浪微博@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新浪博客@益西彭措堪布的博客

www.xianmifw.com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菩提道次第广论-15年》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