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8 | 静虑度:保护好自己心里这颗小小的幼苗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108 | 静虑度:保护好自己心里这颗小小的幼苗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4


传讲时间:2016. 4 .2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戊二、宣说静虑之违品: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

傲慢贪爱吝啬增,如是引入恶趣中,
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修禅定最大的违缘是什么呢?就是财物。在世间当中,一切财物是祸害的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财物,刚开始需要寻找,中间需要保护,最后又害怕失去,所以有寻觅、积累、保护等很多痛苦。

“傲慢贪爱吝啬增,”而且有了财富以后,人们会产生傲慢心。有的人以前是很好的,但后来因为有钱了,他就不理人了。有了财富以后,贪欲也会越来越严重。还有“吝啬增”,越有钱就会越吝啬。

“如是引入恶趣中,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这样的话,财富就会将人引入恶趣当中,而且障碍善趣的正道,所以我们应该知足少欲。

龙猛菩萨也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财富确实会带来很多祸害,有了它以后,很多痛苦、烦恼也会产生。

《法集要颂经》当中也说:“因欲生烦恼,因欲生怖畏,离欲得解脱,无怖无烦恼。”因为有了欲望,我们会产生恐怖;因为有了欲望,我们会产生烦恼;一旦离开了欲望,所有的恐怖就没有了,所有的烦恼也没有了。

确实,我们看到在寂静山里面,完全放下一切执著和财物的修行人,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可以说是逍遥自在。但是,我也不提倡所有的观众都这样做,你们想做可能也做不到。有些人刚开始很想当米拉日巴尊者,但是,不要说米拉日巴,连惹琼巴都当不上,最后可能会回去的。所以,我们也不要求大家把所有的财富都放弃。

但是,我们至少要知足少欲,不要过于贪著财产,到一定的时候,要有一种满足感。而且,对于现在所拥有的财富,大家也应该把握一种平衡。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佛教徒有时候有一点极端。有些人特别散乱,为了赚钱日夜忙碌,消耗了所有的时光;而有些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连基本养家糊口的钱都不去挣,现在的社会竞争那么激烈,如果什么都不去争取的话,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

我感觉在这个社会当中,大城市里面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比较辛苦、比较累,没有什么安全感。好像社会随时都在变,我们身边人的语言、行为、感情、财富,也一直在变化。在这样的变化当中,自己想有很安稳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佛教徒既要考虑自己的修行,也要考虑现在的生活,要把握好分寸。

下面是,宣说资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戊三、宣说资具为痛苦之因: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

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
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
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如果身体上的伤口越来越多,以至于遍体鳞伤的话,就会极其痛苦。这个比喻说明,财富越来越多的话,痛苦也会越来越多。比如你有两栋房子、两辆车,有很多很多的财富,那你的痛苦就会有很多;而且这些财物越贵、越多,痛苦就越强烈。

“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反之,如果我们的资具、受用比较缺乏、鲜少的话,快乐会是无穷无尽的。而且,由财物所带来的伤害也没有,盗贼也没有,恐惧也没有。

“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很多修行人还会赞叹这样的人知足少欲,是圣者种姓等。因为琐事很少,所以他没有什么牵挂。

“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所以,我们应该恒常住于知足少欲当中。

资具适当

当然,对于一个上等修行人来讲,的确是钱财越少越好。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中,钱财过多当然是不行的,但是钱财过少的话,可能比钱多的痛苦更大。没有钱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别人也会欺负你,你自己心里想做什么也做不了,连吃饭和基本的生存都有困难。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面,只要你动一下就必须要有钱。

现在,各个国家的钞票印得非常多,每天都在哗啦哗啦地印,正因为这样,全世界的货币贬值得很厉害。表面上看来,有些人有几百万、几十万,但实际上,这些钱能起到的作用却很少很少。而且,很多人得到这些钱也不容易。

因此一方面,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上等修行人、在山里苦行的修行人,资具、财富是越少越好。因为他们除了修行以外没有什么事情。所以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依靠四依法,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死在山谷里面。这是修行最主要的目标。

拓展内容

噶当派的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沟壑。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今天所有的佛教徒都准备到山谷里面去饿死的话,恐怕也不一定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否则,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也有一定的困难。

像我们佛学院的话,不管是开法会也好,做任何建筑也好,都不会化缘。前一段时间开金刚萨埵法会,网上有各种各样化缘的消息。后来我们给大家发布通告,这里从来没有任何公开的供斋、化缘,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这样讲过的。所以,对于现在学院的所有建筑,以及我在其他地方的建筑,除了个别善心居士自愿供养我没有阻止以外,都没有公开化缘。以后也是这样,这是学院的基本原则。

我觉得这样是很好的。如果有相应的条件,就可以做一些事情;没有条件的话,也没有必要向大家公开化缘、发生财务上的关系。否则,人们对佛教会有误解。其实,我们现在也不需要化缘。

我给汉族这边带佛教的课,马上就到三十年了。刚开始确实比较贫穷,也比较麻烦。那时只有五六个人,法王给我们借了桑耶塔,我就在那里面给他们讲课。后来有了二十多个人,桑耶塔里面实在是没办法容纳了,我们就准备在佛学院建一个汉僧经堂。

后来我就去设计,经堂的中间要有四根柱子,当时有些汉族管家说,经堂一定要长一点、宽一点,两根柱子之间要相隔四米才行;而我建议相隔三米,因为那边的木头基本上是三米的。后来他们就听我的,准备建成长九米、宽九米的经堂,大概有八十平方米。

那个时候汉族人很少。我们在学院的财务科借了一万块钱,后来财务科让我还,我觉得有点困难。当时有一个管家叫智开,我跟他说:“怎么办啊,看怎么样解决?”后来我说:“我认识一个新加坡的法师,我应该给他打个电话。”

我就从佛学院到成都去,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打国际电话,就是邮电大楼。我到那里去打电话的时候,两三天都没办法打通,又辗转打另一个电话,后来终于通上电话了,我说:“法师,您来过佛学院。我们这边修了一个汉僧经堂,大概花了一万多人民币,您可不可以给我提供一下?”他说:“我们新加坡这边,钱也是不好找的。堪布,对不起啊!”

后来我看了一下,因为我辗转打了好多次电话,好几百块钱的电话费已经花掉了,法师也没有答应我的请求,他可能也确实没办法。我原来听说新加坡特别富裕,但我们也没有去过。那大概是1991年。我也没办法,就回来了。后来,有些居士发心出了钱。

那个时候,我们学院确实比较困难,当时求法的汉族人也是比较贫穷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有几个重庆的居士给我做了包子,就拿到我家里来了。当时,我家对面山上住着三个人,好像是智高他们,到了中午的时候,他们很饿,就一直看着我家。他们知道那些居士到我家里来了,就开始商量:“我们要不要去堪布那里吃个包子?”“今天不行,堪布自己还得吃,我们先不去,忍着吧!”于是他们第一天没有来。

第二天中午,那一群居士又拿着高压锅到我家里来了,他们又商量:“堪布昨天已经吃了包子,今天肯定会剩下的,咱们应该可以去。”然后他们就过来了。确实,我前一天已经吃了,当天就没有吃多少,只吃了一个包子,其他的就分给他们了。我当时没有想到,他们是提前商量过的:“噢,堪布昨天吃了,今天我们去的话,应该可以的。”

那个时候,我跟一些汉族求法者经常接触,生活比较平凡,但是当时,我们应该比现在佛学院的修行人更加精进。我除了闻思和修行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琐事,当时求学的那些人也非常努力。

所以,人需要有适当的资具,包括修行人也是如此。但我们不能过于贪婪,过多的贪欲对自己不利,对整个社会和家庭也不利。

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的很多纷争都源于贪婪。《阿含经》中也说,人与人之间、婆罗门与婆罗门之间、国王与国王之间、王妃与王妃之间,所有的争斗都来自于欲望和贪婪。

大多数情况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争夺国土、资源、财物。所以,所有嗔恨的来源都是欲望。比如一家人吵架:“你对我不好!”“我怎么对你不好呢?”最后发现,是因为他要贪着某个人的身体或财富等,这也与自私和贪欲有关。

所以有时候心静下来,看看世界上的很多纠纷,都跟人们的欲望有一定关系;所有令人不开心的事情,也都跟我们的自私、贪婪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有过多的贪欲和贪执。

戊四、宣说与世人相处之过失:





亲近凡夫过无量,增罪自然染不善,

灭善争论烦恼生,永难取悦不报恩,
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
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





“亲近凡夫过无量,”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尽量远离愚笨的人和散乱、愦闹的环境。如果亲近他们的话,过失是无量无边的。会有哪些过失呢?

“增罪自然染不善,灭善争论烦恼生,”会使我们增长贪嗔痴的烦恼和杀盗淫妄等罪业,自然而然染上很多不善业;灭除我们身口意的善业,使争论、烦恼自然生起。

“永难取悦不报恩,”而且这些凡夫人很难取悦,我们对他越好他就越脆弱。

有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也是很奇怪的,你如果不理他的话,他反而对你好一点;你对他越好、越亲近,他就对你越依赖,给你造成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真正取悦世间凡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众生的心是各种各样、很奇怪的,他会觉得“你没有满足我,你怎么这样……”,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所以,就连一个人都很难以取悦,更不要说所有的众生了。

寂天论师也说了:“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寂天论师很谦虚地说,有情的心是各种各样的,连佛陀都很难取悦,比如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更何况是我这样一个不好的人呢,更无法取悦所有的众生了。如果寂天菩萨都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更不用说了,可能连让身边的人完全开心都没办法做到。

有的人今天开心,明天可能就无缘无故地不开心,无缘无故地给你找麻烦:“啊,你为什么对我不好?”所以,世间的凡夫人、贪嗔痴非常严重的人,真正想取悦他,让他开心、欢悦的话,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有时候对身边的凡夫人难免产生一种厌离心。因为他们也不报恩,你对他越好,他越觉得理所当然,最后可能还恩将仇报。

“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与这些世间人交往的话,散乱就越来越多了,而且就像处于毒蛇、烈火、猛兽当中一样,随时都有恐怖的危险,这些人可以说是高危群体吧。

我们的亲戚朋友有时候也是这样,一方面他们是很好的,但是慢慢接触以后,会发现很多人都是贪执财产,对自己的家、自己的身体非常执著。到最关键的时候,亲生的兄弟姊妹之间,很有可能因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为了争夺一些财产、地位,就开始互相争斗、互相杀害,有这个可能性。所以,想让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得到快乐,的确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有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令世间的人都开心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我们的生命也是无常的,所以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家人,比如自己的孩子、父母等,你真的要帮助他们,否则,他们也会变成很可怜的众生。

有些修行人根本不管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就逍遥自在地走了,走了以后,孩子的学业、父母的身体都没有人照顾。虽然他可能发了很广大的心,但是也可能有一种自私的心。所以我建议,很多在家人还是以在家的身份,尽量关心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

但是,你要取悦所有人是办不到的,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行持一些善法。

而且,不要跟贪嗔痴非常严重的、恶劣的人在一起。南传佛教的《法句经》中说:“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宁可独自行持善法,也不愿意跟这些愚笨的凡夫人为伴。

我觉得有些修行人还是很好的。现在汉地的居士当中,有一群人愿意自己生活、修行,他们也不年轻了,对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不是特别在意,自己开始寻找一种修行的道路,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有一种修行,所以也不孤单,也不伤心,而且自己的身心确实有很大的转变。

我刚才也讲了,作为修行人,在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对于自己所接触的人要尽量地观察。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了依止善知识之后,专门有一品讲远离恶友,我以前翻译过。其中就讲到了恶友对人的影响,比如说,我本来是个修行很好的人,但是我整天都跟恶人交往的话,逐渐会受一定的影响。所以,人还是会受环境和别人的影响,这一点是需要重视的。

汉地唐朝的《法苑珠林》,其实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其中也说了:“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xi,近善则善,近恶则恶。”一切众生的志性是不定的,我们经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善就会变成善的,接近恶就会变成恶的,这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尤其是凡夫人,其志性是不定的,依靠善人就会变成善的,依靠恶人就会变成恶的;依靠美好的环境就会变得美好,依靠不好的环境就很有可能变得不好。

现在有些佛教徒,可能学佛已经十年、八年了,但是你受不受环境的影响呢?一定会的。像我们从小学佛,闻思修行有几十年了,但是现在,如果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懒惰、懈怠、散乱,自己难免会受一些影响,慢慢被他们洗脑。所以,我带一些人出去或者跟别人交往的话,尽量会有选择性,看这个人是不是贪嗔痴特别严重,如果是的话我就会害怕,虽然自己在山里待了那么多年,但是现在不受影响也非常难说的。

所以,很多居士不要认为“我已经学佛五年、八年、十年了,就不会受别人影响了”。从一方面讲,这是一段学佛的经历,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人学得不是很深,说实在的。你说:“我学佛八年了。”但是在八年当中,也许你只是有一个信仰而已,只是利用几天、几个月的时间来学一学。一年三百六十天当中,你真正用来学佛的有几百天?你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恐怕也不一定答得很准确。

因此,很多人学佛不一定很深入,而世间法却学得很深入,从小就有根深蒂固的xi气。我们有很多贪嗔痴以及无始以来的浓厚习气,而对于善法方面的善根,除了个别众生以外,大多数众生不一定有很多。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善根和修行境界,非常容易受环境和朋友的影响。

刚才也讲了,“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xi,近善则善,近恶则恶”。一颗小小的幼苗需要好好保护,不然可能被旁边的动物吃掉,或者受到风吹雨打而不能圆满地成长。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修行上的善根,还是一颗比较渺小、脆弱的幼苗,随时有被摧毁、遭殃的可能。因此,大家要尽量远离恶友。


颂词背诵打卡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

傲慢贪爱吝啬增,如是引入恶趣中,

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

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

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

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

亲近凡夫过无量,增罪自然染不善,

灭善争论烦恼生,永难取悦不报恩,

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

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

温故而知新


107课-108课

【知识类】

1、精进有哪些功德?了知精进的功德后应如何做?

2、成就禅定的因是什么?应如何思维而断除散乱?

3、为什么说财物是修持静虑的违品?


【修行类】

1、什么是八种懈怠?你有这些懈怠吗?如何对治懈怠?


【生活类】

1、对现代社会来说,为什么说修习瑜伽禅很重要?按照上师的建议,在修持、推广瑜伽禅方面,你打算怎么做?

2、作为在家修行人如何与世人相处?如何避免自己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