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中观总义》讲记 第1课 Back

《中观总义》讲记 第1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0-12-14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

智诚堪布   讲解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开始讲《中观总义》。《中观总义》是堪布益西彭措以前在讲《智慧品》、《入中论》的总义,为大家学习中观专门挑出来的,是学习中观的一个入门、一种普及或者一种深入的殊胜教授。
以前我在上师面前听过,在佛学院也讲过一次,再一次学习《中观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因缘。《中观总义》的内容不少,短短时间当中能讲成什么样子也不好讲,尽量看时间、情况而定,简单的地方讲快一点,复杂的地方、殊胜的地方慢一点讲。

中观源流

佛涅槃后,龙树菩萨出世,以自力撰造中观理聚论,抉择佛陀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从此开创了甚深中观见派。
中观的思想首先是佛陀在《般若经》中宣讲的一切万法无自性,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自性。佛陀涅槃之后,授记四百年后龙树菩萨出世,“以自力撰著”,龙树菩萨在写《中论》等理论的时候,没有依靠任何的注释,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对空性的注释,通过自己的智慧力,撰造了《中观理聚论》,“理”是胜义的道理,“聚”是集聚的意思,就是在这些论典当中集聚了很多抉择中观胜义谛的殊胜道理,所以称之为理聚论。《中观理聚论》以《中论》为根本,还有《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回诤论》,有些地方讲还有《宝蔓论》、《研磨论》等。
《中观五论》或者《中观六论》是龙树菩萨以自力撰著的,会不会不可靠呢?龙树菩萨是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的能够解释佛陀经典,善巧地攻破有边和无边的殊胜大德。所以佛陀亲自授记的殊胜士夫所造的中观论典绝对是有权威性的。虽然这里出现“自力撰著”,但是不会有任何的怀疑,就像弥勒菩萨也是以自力撰著了解释般若空性的另外一部分。般若空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讲甚深的空性,比如龙树菩萨所讲的这部分;第二部分是讲般若的现证次第,修证空性的殊胜方法,比如《现观庄严论》中发心、随喜等修道,所以这些都是讲怎么样修证空性的殊胜方法。
显宗有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叫做四谛法轮,主要讲四谛;第二转法轮叫无相法轮,讲一切的相状没有自性,所以叫无相法轮;第三转法轮叫善抉择或者善辨法轮,善抉择就是对一切万法有的安立为有,无的安立为无,比如名言当中的唯识,外境是没有的,心识是存在的;胜义谛当中一切的戏论是没有的,如来藏的自性是有的,这个叫善辨或者善抉择。辨不是辩论,是辨别的意思。龙树菩萨抉择了第二转无相法轮的密意,开创了甚深中观见。
这个地方还有一个词叫“甚深中观见”。佛法中有两大派,一个叫做甚深见派,主要抉择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空性;第二派叫做广大行派,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然后传给世亲论师等等,这一系列开创了佛法的广大行。广大行就是如何系统地发菩提心,或者五道十地的详细安立,这些都称之为广大行。当然中观派中绝对有广大行,广大行当中也有甚深见。但是侧重方式不同,龙树菩萨的空性体系侧重于甚深见解,而无著菩萨一派侧重于广大行。这个地方讲到了开创甚深的中观见派。
随后,有圣天菩萨撰著《中观四百论》,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
龙树菩萨造了《中论》等的《中观理聚论》之后,因为里面有很多的辩论,有对外道的辩论,对小乘的辩论,对其他宗派的辩论,有些人就误解说龙树菩萨的《中论》主要是为了辩论遮破他宗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疑惑,龙树菩萨的亲传弟子圣天菩萨专门撰著了《中观四百论》,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中观四百论》前八品是讲世俗谛修心的方法,后八品是讲甚深空性的修心方法。其实《中论》是有修行次第的,只不过对修心,比如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等不那么明显,是以隐藏、间接的方式宣讲的。学过《中观四百论》的就知道,前面的四品侧重于宣讲出离心方面,后面四品侧重于菩萨怎么样发菩提心,第八品以后到十六品,主要讲空证见。三主要道包括出离心,菩提心和空证见,所以开显了《中论》的修行次第,说明《中论》不是为了辩论而造,而的的确确是为了消除所有修行者相续当中的邪知邪见或者执著戏论,为了让修行者趋入空性而造的。
《中观四百论》一方面进一步抉择了空性,一方面开显了《中论》的修行次第。
再往后,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静命、莲花戒,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应成派的秉持者有月称、寂天、阿底峡等,及雪域藏地出世的诸多智者成就者。
在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之后,佛护论师出世,开创了中观应成派(后面会解释中观应成派的特点),龙树菩萨的另一个传承弟子清辨论师开创了中观自续派。平时学中观时经常出现的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开始出现于世。
自续派的传承者有智藏论师、静命论师、莲花戒论师,以及他们的追随者,有很多印度和藏地的智者和成就者。应成派的秉持者有月称论师,把佛护论师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之后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宣讲了应成派的思想,阿底峡尊者也秉持应成派的观点。这之后,雪域藏地的很多智者、成就者开始抉择开显。
依靠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择的宗轨,中观的二种传承直到如今都没有中断讲闻,继续安住于世。
因为智者、成就者们不断地传讲和弘扬,自续派和应成派的传承和讲闻到现在没有中断,所以“继续安住于世。”
以前在藏地比较兴盛的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讲闻,现在通过大恩上师等很多殊胜的成就者和智者们的发心和努力,我们也有机会学习到,这和上师们的恩德是绝对分不开的。
下面讲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弘扬过程。
在藏地,中观自续派的宗轨,前弘期主要依靠静命菩萨的言教开显;
前弘期是从莲花生大士入藏,静命论师开始弘扬佛法,直到朗达玛灭佛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前弘期。前弘时期是依靠静命菩萨开显的。他老人家写了《中观庄严论》,通过《中观庄严论》等方面的著论和讲解传授说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是静命菩萨开显的。
后弘期,自鄂勒巴协绕、鄂洛丹协绕,至宗喀巴大师父子期间,曾得以广泛弘扬。其后数百年间,讲闻未见兴盛。
·勒巴协绕开始到宗喀巴大师父子。这里的父子不是血缘方面的父子,而是佛法上的父子,不是指宗喀巴大师有儿子,而是指他的弟子们,如他的上首弟子甲曹杰尊者、克主杰尊者等。比如龙树父子就是指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等。所以宗喀巴大师父子是指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大心子为主的师徒。曾得以广泛弘扬。
其后数百年间,从宗喀巴大师之后在几百年之间,自续派的讲闻比较衰弱,未见兴盛。
近代,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和盘托出自续派宗义,从此宁玛派的众多寺院对这部论的讲闻持续不断。
到了近代,大概一百多年前,宁玛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出世,造了《中观庄严论》的注释《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这是一部很殊胜的论典。大恩上师翻译了,在佛学院里也讲解了。
“和盘托出了自续派的宗义”,因为《中观庄严论》本身侧重于自续派,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没有偏重于自续派,也没有偏重于应成派来讲解。其实究竟的意义应该是应成派,但是因为自续派的特点是最初着重抉择单空,虽然也比较简略地讲到了离戏空,但是着重讲单空,所以就把这部论典划在自续派中。
因为麦彭仁波切是文殊室利菩萨的化身,所以从他写了这部论典之后,《中观庄严论》的讲解开始在很多宁玛派的寺院里兴盛起来,现在也是如此。
以上是中观自续派的弘扬过程,下面是中观应成派的弘扬。
中观应成派的弘扬,后来有日称大译师翻译了月称菩萨所造的《中论释·显句论》、《四百论广释》、《入中论》偈颂和自释,并且通过讲闻加以抉择。
首先是翻译家日称译师对月称菩萨的信心非常大,不断祈祷后,听闻到了月称菩萨所造的系列论典,然后就把月称菩萨所造的这些论典翻译了,有《中论释·显句论》[1]、《四百论广释》[2]、《入中论》[3]、《入中论》偈颂,还有月称菩萨自己对《入中论》造的注释,叫《自释》,然后通过讲闻加以抉择弘扬。
由此,在藏地逐渐盛行应成派的观点,至今仍然持续不衰。
应成派没有中间隐没的情况。从日称译师翻译了这些应成派的论典之后,弘扬的情况一直非常兴盛,到现在各大宗派几乎都说自己弘扬的是应成派的观点。
以上讲了中观的源流。

中观分类

总的来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观进行分类,此处略说五类。
从不同角度分。这里把中观不同的侧面归摄为五个方面。
一、由分别解释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密意,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
中观可以分为两种。平时我们都侧重于讲自空中观,其实如来藏光明的他空也是中观,而且都是大中观。
这里只列出名称,下面还要解释。
二、由是否承认胜义光明和名言唯识分为内的细中观与外的粗中观。
还有一种分法,分为粗中观和细中观。如果名言中不承许唯识,或胜义谛当中不承许光明藏[4],称之为粗中观;如果承许就是细中观。
以是否承许胜义谛光明的智慧自性、名言中的唯识自性来分内的细中观和外的粗中观。
三、由对胜义空性是否秉持某一方的宗派,分为根本中观与随持中观。
第三种分法叫做根本中观和随持中观。根本中观的主要意思是对胜义空性不秉持任何一宗派,既不是秉持自续派也不是秉持应成派,直接解释中观,或者根本没有分自续派应成派,叫做根本中观,比如龙树菩萨的论典。
随持中观就是随自续派的宗义而持,或者随应成派的宗义而持。
四、由名言谛分别承许经部行、瑜伽行及世间共称行,分为经部行中观、瑜伽行中观和世间共称行中观。
第三的侧重点是对胜义谛的空性方面做了分别,而第四是侧重于名言谛分别承许。因为讲中观的时候,要讲什么是名言谛[5],什么是胜义谛。胜义谛的空性是跟随龙树菩萨的宗义还是跟随自续派、应成派,分为根本中观和随持中观。分别名言谛的时候,其观点跟随经部[6]、瑜伽行[7]或是世间共称行[8]
不管如何安立名言,到了胜义谛都要抉择为空性,所以究竟的中观,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讲胜义空性。中观的理论是胜义理论,胜义理论就是抉择空性的理论,所以所有的中观都是以讲解胜义空性为主。
虽然讲空性,但其名言谛的法安立了三派,一派是按照经部安立名言;一派是按唯识宗安立名言,比如外境都是假立的,只有心识,唯识无境的观点;还有一派是按世间共称行,即六根在无病患的情况下安立世俗谛。所以通过安立三种名言谛分为三派。
五、由是否着重抉择真实胜义,分为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的区别在于是否着重抉择真实胜义谛。
中观应成派最初就着重抉择离开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谛。自续派虽然最后简略地抉择到了离四边,但是最初着重抉择的是单空的观点。
以上介绍了目录。

一、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

下面就按前面的次第,分别介绍什么是自空中观、他空中观。
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这些思想很关键、很重要,因为我们随着学习佛法的不断深入,这些自空的思想、他空的思想、中观如何分类,都会逐渐接触到,所以现在有一个总的认知,概括性的了解,对以后学习中观有非常大的帮助。
下面讲自空中观的定义。
所谓自空中观,即是把轮涅所摄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其中,就法界无生的方面抉择,称为自空中观。如《理聚论》。
这段是整个自空中观的所有条件,包括了所有的体性。
“把轮涅所摄(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万法)全部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这是所有中观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显宗大乘中把轮涅诸法抉择为空性的宗派都称为中观,下面他空中观也具有这个条件。
“其中就法界无生的方面抉择”,这里自空、他空就不一样了。自空中观所侧重的是法界无生,就是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圆满的法界由甚深空性和殊胜的光明智慧两部分组成,而自空中观侧重抉择的是法界空性这部分。
自空就是不管任何一个法,比如我们面前见到的书、话筒、道友、房子、身体、我们的心识,还是我们面前出现的佛的影像,或者道、因果,所有的法的本性就是空的,不以其他法为空,一切万法显现的时候,自己的本性就是空性的自性,所以叫做自空。
“如《理聚论》”,《理聚论》就是前面讲的《中观理聚论》,以《中论》为根本为代表的龙树菩萨的这些论典、月称菩萨的观点,还有寂天菩萨的《智慧品》、圣天论师的《四百论》,还有《般若经》(最原始的经典依据)等,都属于自空中观体系的论典。
下面讲修习自空中观的必要性。
最初,修习自空中观极为关键,因为断除轮回根本的实执,完全依赖自空中观见。
为什么叫“最初”?我们要抉择的是圆满的法界,圆满的法界有如来藏的光明,如来藏的光明中有常、乐、我、净的观点,永恒不变的思想等。我们要抉择这么了义的观点,最初的时候,应该怎样趣入需要有个次第。
比如初转法轮主要是让我们的心成熟,因为我们以前是安住在常、乐、我、净的颠倒中的,为了让我们的心成熟起来,堪能修道,佛陀讲了四谛。一部分修行者因为四谛而趋入了暂时的涅槃,而另一部分修行者因为四谛成熟了相续。
佛陀又对这一部分众生继续讲了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讲到,在第一转法轮所抉择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万法其实在胜义当中完全是空性的,一切抉择为无自性,打破对一切万法的实执。一般来讲,《般若经》、《中论》体系中有一个说法,“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9]”,《心经》也有这样的次第,首先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从五蕴[10]开始,最后“无智亦无得”,“得”就是智慧、佛智。所以《般若经》或者中观就是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万法的本性都是离开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的。
我们只有在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的基础上,才能抉择佛面前的远离分别心的如来藏的光明,所以叫“最初”。
最初修习自空中观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要断除轮回根本的执著,就要抉择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果不了知万法的本性,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执著,认为是这个也是实有的,那个也是实有的,对我的伤害也是实有的,对我的利益也是实有的,会生起很多嗔恨、贪执,于是引发了整个轮回的痛苦。
断除轮回根本的实执完全依赖自空中观,因为了知了一切万法本性空,本性是虚幻的、空性的。当我从认为它是实执而产生种种贪嗔开始,再到反过来认知它是无自性的,就会对它的实执减弱或者消失,就不会对显现的万法产生分别念。不管是别人骂我的声音,或是赞叹我的声音,不会产生贪嗔痴,能够如如安住它的本性,这样就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
所以完全依赖自空中观见,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就可以遣除执著。
而且,如果对自空中观没有把握住要点,再说哪种心性光明之类的美妙名称,也只是名称动听而已。
进一步讲,如果对自空中观没有把握住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个要点,仅仅说心性光明,或者如来藏的本性是光明的,是常、乐、我、净的等等这些美妙名称,也只是名称动听而己。而在我们面前显现的大圆满、如来藏光明全都变成了实执的东西,分别念的对境,没有实际的意义。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中明示: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和下面提到的《他空承许狮吼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两个很殊胜的论典,都是抉择如来藏光明,他空思想的。
“凡是承许无变之法界为成佛种性,首先需要认识所谓的法界是于何施设之基——真胜义二谛大双运极为不住的中观义。”
“无变的法界”就是前面讲的圆满无变的法界。“成佛种性”,即一切众生就是佛,安住于佛界,都有成佛的种性。
如果要承许如来藏,首先要认识所谓的法界是安立(即施设)在“真胜义二谛大双运”当中,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完全一味双运的大空性。其中“真胜义”,即真实的胜义。“极为不住”是远离四边的意思,出现在印度的论典中,是没有任何可以住的地方,完完全全不住的意思,后来藏地的论师在讲解极为不住的时候,就用远离四边。
《他空承许狮吼论》中说:如果想抉择他空宗,首先应当依随怙主龙树的论典,须要抉择万法无自性,倘若对此不了知,则不能抉择世俗是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的妙理。因此,最初应当抉择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另外一部论典是《他空承许狮吼论》,承许他空的。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如果我们想要抉择他空宗派,首先我们要跟随怙主龙树菩萨自空中观的论典,要把一切万法抉择为无自性。如果对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不了知,就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抉择世俗谛自体空(一切世俗的万法是自体而空),胜义谛中以他体空的妙理。所以最初应当通过自空的思想抉择离戏的各别自证的意义。
以上是自空中观。下面是他空中观的定义。
所谓他空中观,即是把轮涅所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就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抉择,由此成为连结显密之津梁的中观,称为他空中观。
前面这句话和自空中观是一样的定义,就是把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边,它也是显宗的、也是大乘的宗派。
“远离一切边”主要就是讲远离一切分别念的边执。凡夫人所执著的轮回的法是有、是无,或者涅槃的法是有、是无,都属于分别念的执著,不是离边的,是落在边执中的,所以他空中观和自空中观一样,都是打破分别念,绝对不是以分别念安立一切万法自性的。所以以上他空中观和自空中观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从“无为光明显现分”的侧面来抉择。前面的自空中观的侧重点是抉择了万法离戏,无生法界,这个地方是讲无为光明。这个光明不是凡夫人有眼睛都能看到的电灯光明、太阳光等有为法的光明,这里是指智慧,而且不是凡夫人的智慧,是最离戏的佛智,因为它遣除了无明,没有无明的成分,所以把这个智慧安立成光明自性。有的地方提到的大乐,其实都是指佛智或者菩萨相续中的智慧。
“无为”,就是这个光明不是有为法,不是通过因缘和合产生的,不是有生住灭的,是完全不变化的,不是因缘造作的殊胜光明。这种殊胜光明是每一个众生心中都存在的,我们要通过修法去发现它,把它开显出来。《楞伽经》、《如来藏经》等等很多经典讲,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佛的智慧,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于佛陀的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形好,在如来藏当中都具足。每一个众生怎么样具有佛的功德,怎么样具有佛的自性,抉择得非常清楚,所以是从这个侧面抉择的。
“由此成为连结显密之津梁的中观”,因为密宗讲的更直接,把一切众生的心性完完全全以很直接的方式讲出来,显宗相对是间接讲出众生相续中的佛性,讲的比较隐蔽、间接,比较少,所以他空中观就是连结显宗和密宗的桥梁。
“桥梁”的自性是跨于此岸和彼岸,连接此岸和彼岸,完全是此岸不对,完全是彼岸也不对,就是连接此岸和彼岸的一个桥梁。所以他空中观讲深一点就到了密宗,讲浅一点就到了显宗。所以很多大德在讲密宗的时候,很多时候大段地引用《宝性论》的观点,因为《宝性论》的观点基本上稍微讲一下就是密宗的观点。
他空中观是非常殊胜,很了义的思想,这样的宗派称为他空中观。
如《宝性论》、《法界赞》等,均为他空中观的重要论典。
《宝性论》是弥勒菩萨所造的弥勒五论[11]之一,非常殊胜,讲了很多如来藏,用比喻通过很多理论来抉择每个众生相续当中如何安住佛的自性、无为法的自性。
《法界赞》是龙树菩萨所造的。虽然龙树菩萨所造的大多数都是自空中观思想的论典,但是《法界赞》,还有《三身赞》等是龙树菩萨抉择如来藏光明的论典。
“均为他空中观的重要论典”。其中“他空”的“他”字如何理解?一切万法自己的本性就是无自性,叫“自空”。“他空”的意思就是自己的本性不是空的,而他上面的法是空的,这个“他”就是他上面的法。
这里面不要误解,“自己的本性不空”不是变成实有。因为他空的自性是佛智,是究竟的实相,佛的智慧面前安立的殊胜如来藏光明本来就是远离戏论的,本来就不是分别念的境界。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本性不空,是不是又返回到了第一转法轮当中凡夫人的观点,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他是在二转法轮基础上抉择的,所以已经遣除了凡夫人的分别心,他是佛的智慧安立的如来藏的常乐我净。
如来藏的光明不变,这些法是不空的,是如理如实存在的,在法界中存在,佛的智慧如理如实照见,如理如实现前,所以这方面的法不空。空的是一切凡夫人的法,一切世俗法都是不存在,都是空的。这些世俗法针对于究竟的如来藏来讲,叫他法,这些他法是不存在的,所以叫他空。
他空就是自己的本性不空,但是他的上面的其他的法是空的。
他空有很多种,也是分了很多层次,比如:一般的老百姓说,这个房子是存在的,房子里面没有人,其实这个就是他空。小乘的观点里也有他空,五蕴以我而空,五蕴本身不空,五蕴上面没有我的观点也是他空思想。还有一些唯识宗的观点也有他空思想,比如阿赖耶不空,阿赖耶上面细微的法是空的。老百姓的他空观点是没办法解脱的,小乘的他空思想可以解脱,唯识宗当然是大乘宗派,但如果不打破这样的观点,是没办法真正直接解脱的。
还有一种他空是这个地方所讲的究竟他空。虽然他空有很多种,前面的他空都是安立在分别念面前的他空,或者是邪的他空,不是正的他空,或者是暂时的他空,而安立在智慧面前的他空,就是了义的他空了。这个地方的他空是安立在如来藏的思想上面的,是究竟了义的他空见。
这个方面还要详细分析,其实自空也分了很多层次。
《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中说:如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无有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无迷乱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如同日轮与光明一般。
这里赞叹他空的法界。“如是无为法光明之法界”,这里讲的是大无为法。
无为法分两种,一种是小的无为法,一种是大无为法。
什么叫小无为法呢?小无为法是观待于平时有为法的一种无为,和这种有为法相对的无为法是假立的无为法,因为有生住灭的体性的叫做有为法,没有生住灭的叫无为法,比喻说虚空、石女儿、兔角,这些法都叫做无为法,这些无为法是小无为法,是假立的,因为他是观待,观待有为法有生住灭。观待的有为法安立的无为法,本身也是有为法,他的本性是观待有为才有无为的缘故,这个无为法是假立的。
还有一种大无为法,是不观待有为法的无为法,是究竟如来藏的实相,不是分别念的境界,是离戏的自性,所以是大无为法。此处所讲的无为法是大无为法。一些了义的经典中会出现无为法。
有时候在破无为法,有时候说无为法是没有的,假立的,有些地方又说无为法是真实的,其实有个小无为法和大无为法的区别。《中论》中所讲的这个无为也是有为,是观待有为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法界自性,而超离了无为和有为不变的自性安立一个名称叫无为法,或者叫大无为法。加个“大”字为了和小无为法区分。
“无有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没有凡夫人的分别念和一切执著,所以自性本来清净。
无迷乱本性自相与自成之力,第一个具有“无迷乱本性”,第二个是“自成自力”,自成自力是在法界的本体中,本来就具有力,力是佛陀的十力,不是一般的力气很大的力。(如果以后学《入中论》,会学佛陀的十力,是一种智慧的显现。)“等”字是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还有三十二妙相等果法功德,都在本性法界自性中,其实我们本性中就具足这些法。
“无离而住”,本来空性和本来圆满的功德从来没有离开而安住的,就像太阳和光明从来不会分开一样,有了太阳就会有太阳的光明,日轮和光明无法分开,空性和光明如来藏也无法分开。
我们自己的本性,第一是本来空性的,这个要通过中观来抉择,我们身心本来离戏,本来空性,离开有、无、是、非的自性;第二,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抉择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双运的、本具的如来藏光明。我们本来具足佛的智慧,本来具足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佛的三十二妙相。只要通过空性的方式把障碍遣除,本来的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成佛不是本来没有佛,通过不断地累积资粮,重新显现一个佛出来,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佛,只不过很多的障碍遮障住了,只要把遮障佛性的分别染污去掉就可以显现天成之佛。
遣除障碍最殊胜的方式无外乎就是修空性,因为安住空性时,障碍本身也是空性的,如果障碍是实有的,要对治它就非常费劲。
有些时候我们不是贬低小乘,的确在佛陀安立修法的时候,为什么小乘的修法慢,为什么忏悔了罪障后世还会堕落恶趣,还会显现五百世的果报?因为他执著这些罪业是实有的,当我们的心已经把这个罪业执为实有时,要去一点点罪障都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大乘不一样,大乘中的罪业本来也是虚妄的,是心的显现,不是实有的。所以当认知它,安住它的本性为空性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自解脱的法。所以当了知罪业是虚幻的时候,遣除障碍就显得非常容易了。而且安住的空性越深,遣除得越快。
所以为什么众生能够一生成佛?第一、因为本来具足佛功德;第二、因为这个障碍是虚幻的;第三、遣除障碍的方法——大空性的观点本来很殊胜。这些因缘具足了,不一生成佛都不可能。但有时我们缺条件,缺第一或者缺第二或者缺第三,本来的东西不会缺,缺的是我们的认知、智慧而已。
虽然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仅仅是西藏论师安立的名称,印度未曾出现如是命名,然而,二种中观的所诠义,实为印度佛教所本有,因为二者本是第二转法轮及第三转法轮中显示了义如来藏诸契经的所诠义,也是龙树菩萨《理聚论》及 《赞聚论》的所诠义。
因为有些人说自续派、应成派是西藏论师的分别念显现的,印度没有自续派、应成派。这里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的确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名称是到了西藏才显现的,印度没有这样的名字出现,但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意义在印度已经有了,所以“中观的所诠义,实为印度佛教所本有”。
因为自空中观本来是二转法轮的意趣,他空中观是第三转法轮显现的意趣,一个是《般若经》显现的,一个是《如来藏经》显现的。关于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问题,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二转法轮是暂时了义,为什么叫暂时了义?并不是所抉择的空性不圆满,而只是抉择了圆满法界的一半。圆满法界的一半就是只抉择了空性这部分,但是如来藏光明没有抉择。所以有些地方说自空中观是暂时了义,他空中观是究竟了义,他空中观为什么究竟了义呢?因为在抉择空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抉择了另外一半圆满的法界。首先承许大空性,是二转法轮的基础上抉择的;第二在大空性的基础上更圆满的抉择了剩下一半的圆满法界,就是如来藏光明。他空中观所抉择的圆满法界是圆满的,最了义的,所以是究竟了义的。
虽然是究竟了义,但是我们还要知道,是不是所有第三转法轮都是了义的?不一定,有一部分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是了义的,有一部分是不了义的。讲如来藏的光明自性的是了义的,讲唯识的是不了义的。第三转法轮即有唯识的思想也有如来藏的思想,讲唯识的思想是不了义,因为毕竟承许有心识存在,没有抉择到大空性,也没有抉择到如来藏的光明,所以这一部分的三转法轮的经典是不了义的。
“也是龙树菩萨《理聚论》和《赞聚论》的所诠义”,龙树菩萨的《理聚论》是抉择自空,《赞聚论》是抉择他空。《般若经》中其实没有出现中观的名称,但是佛陀是中观思想最早的宣讲者。后来龙树菩萨开始弘扬的时候,出现中观的名称。意义上在印度早就有了自续派和应成派的意义,但名称没有出现,后来就出现应成派和自续派。就好像净土宗宗派的名字也是在汉地出现的,禅宗也是一样,虽然这个名称是在汉地开始着重弘扬,但是在佛的经典当中,净土和禅宗的思想都已经有了,只不过名称没出现而己。这个地方也是一样,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名称在印度没有,在藏地才开始有了这个名称。
如前论说:如是究竟法身智慧,乃为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之自性,以了义经部及究竟观察之正理均可成立。
“前论”就是《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在《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中,如是的这种“究竟法身智慧”,就是周遍一切有寂(“有”是三有,“寂”是寂灭,或者三有是轮回的意思,寂灭是涅槃的意思),是平等性的,是殊胜无为法,是无变胜义的本体。
“以了义经部和究竟观察之正理均可成立”,它是有根据的,第一是了义的经部可以安立;第二是通过观察究竟的正理,抉择空性方面的正理就是胜义理论,抉择如来藏光明理论就是名言的净见量。
因此,所谓他空中观为觉囊派闭门造车的产物的说法,并没有真实的根据。(他空中观的名称,有些论典中说是从觉囊派遍知多洛瓦开始安立的。)
有些论师讲,他空中观并不是正宗佛法。他们认为他空中观是觉囊派的一些论师们(觉囊派着重弘扬他空中观)闭门造车(的产物)。闭门造车其实是现在比较好听的说法,其实原文是,他空中观是觉囊派论师喝了茶之后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想出来的。他们觉得(他空中观)没有真实的根据、教证和理论。所以有些论师不承许他空。
按自宗宁玛派的观点,自空中观本与他空中观圆融无违,如堪布根霍《定解宝灯论注释》中所说:自空他空互相诤议大,若堕现空之边则有过,现空不违双运宗派胜,持此岂非已胜一切宗。
自宗宁玛派完全承许自空,也完全承许他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完完全全是圆融无违的。而且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都能了解的修行者内心中不但见解非常圆满,修持的力量也非常大。
堪布根霍是华智仁波切的主要弟子,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一个主要弟子。他在解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第一品的最后一个颂词时讲到,自空他空历史上面的辩论非常大,但是如果堕落到显现这一边,不承许自空只承许他空有过失;只承许空性,不承许光明藏、如来藏的显现,会堕入空的这一边。所以“若堕现空之边则有过,现空不违双运宗派胜”,如果显现和空性无违双融,这样的宗派会超胜一切。“持此岂非已胜一切宗”,如果能够受持自空他空圆融无违宗派的人,不是已经超胜了一切宗派么?赞叹自空、他空完全是双运的。

二、内外中观

内中观是细的内中观;外中观是粗的外中观。
这一分类源自清辨论师的《中观宝灯论》。其体性如下:
清辨论师主要弘扬中观自续派,他是这样分的:
二者均是将轮涅万法抉择为离一切边的显宗大乘宗派,
粗中观和细中观其实都能够抉择万法离一切边。中观主要侧重于胜义谛空性,所以它是能够把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抉择为空性的大乘宗派。
其中,胜义承许唯是空性,名言按声闻宗承许外境义,称为粗的外中观;
外中观胜义谛承许空性不用讲,名言按照声闻宗。声闻宗就是有部和经部,有部和经部都承许外境:心和外境是别别存在的。“承许外境义”的意思就是在世俗中,心和外境都存在。
如果在胜义中承许空性,名言中承许外境义,就叫粗的外中观。
承许胜义心的自性光明及名言唯识的宗派,称为细的内中观。
在胜义谛当中,不单单承许空性,而且承许自性光明如来藏,而在名言谛当中不承许外境而承许唯识无境,一切外境是心识的化现,都是心识的本体。所以他和前面的粗中观不一样,粗中观承许心境皆有,心和外境都存在,而细中观承许外境是心识的显现。
《中观宝灯论》中说:世俗谛依声闻宗承许者,为粗的外中观;安立其为唯识,称为细的内中观。又说:今当宣说微细瑜伽,此为微细的意义如何呢?诸法唯一以自心幻化中出生而显现,并如梦般幻化的唯识。
“细微瑜伽”,诸法就是显现在我们心识外面的一切外境,这一切唯一都是自心幻化的,从自心当中显现出来的,犹如梦境一样。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梦到了房子、山河大地,这一切的外境其实是我们的梦心显现,从心识而幻现的。实际上梦境中没有真实的外境,都是如梦一般幻化的。
进而,此种幻化唯识,超离三世,无诸形色而自性清净光明,无有显现之故,当知诸法为幻化唯识。
这种幻化的唯识是超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没有形色的自性,是自性清净光明的本体。因为没有其他一切不清净显现的缘故,应该知道一切诸法是幻化的唯识。
其实主要是讲在名言谛当中一切都是唯识的自性,一切的外境的显现都不存在。了知这个就是幻化唯识的自性。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名称普闻古印度圣境的大智阿阇黎清辨论师,也曾在其统摄一切中观关要的《中观宝灯论》中说道:瑜伽行中观为细的内中观;承许外境的中观为粗的外中观。该论明显言及:以实修时中观瑜伽行殊胜的缘故,就连具德月称实修时也按如是而承许。
其实清辨论师承许自续派观点时,名言谛主要是安立经部派抉择粗中观的,但是因为《中观宝灯论》是修行中观的殊胜论典,他在实修时安立瑜伽行中观[12]。实修时按照瑜伽行中观安立非常殊胜,连具德月称菩萨也是按照细中观(瑜伽行中观)抉择。
内外二种中观的观点大致与自空他空中观相同。
内中观和外中观和前面的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大致相同,但有微细的差别。
分析前面的自空和他空时,有些地方安立胜义谛中是空性的,有些地方安立胜义中是如来藏光明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大致相同。

三、根本中观与随持中观

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成为自空中观所依的本源,并没有直接着重抉择自续派或应成派,称为根本中观。如《中观理聚论》、《四百论后八品》、《现观庄严论》。
根本中观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抉择轮回涅槃所摄的法都是无生的、平等的自性,这样的显宗大乘宗派“成为自空中观所依的本源”。这个时候还没有分自续派,应成派,直接抉择万法空性,所以称为根本中观。随持中观是以根本中观为基础派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根本中观,还没有分别后面的观点。
“如《中观理聚论》”,龙树菩萨的六论中没有出现自续派和应成派的思想,圣天菩萨的《四百论后八品》,或者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也是直接讲无生平等,没有分别自续、应成。
承许轮涅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依随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中的一种,而特别着重加以抉择,称为随持中观。
随持中观的意义首先也是承许万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和前面的根本中观是一样的。但是后面不一样的是“依随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中的一种”。
自续派在抉择《中论》、《四百论》的时候,把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四百论》按自续派的方式抉择,抉择为单空,世俗中的法是显现的,但胜义当中是空的,这样分开二谛抉择的。
佛护论师和月称菩萨等应成派的论师(认为)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应该按照远离一切四边八戏,也就是胜义谛当中一切有、空都是不存在的。自续派认为胜义当中有空的承认,而应成派说胜义当中显现的承认也没有,空的承认也没有,是双破于有无的,破显也破空,所以龙树菩萨的究竟思想应该按照应成派来抉择,就把龙树菩萨的《中论》或者《四百论》按应成派的方面抉择。
其实这两种观点根本上并没有分歧,主要是看所化的根性。所化的根性中,一部分众生的根性稍微钝一点,不是利根,直接给他抉择大空性,又破有又破无,他接受不了,所以就把他面前的实有破掉,跟他说这个就是空性,名言当中有显现,胜义当中是空性的,这样的宗义他容易接受,然后以这个做为跳板,再跳到离四边的空性中。
而应成派所调化的主要是利根者。利根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直接抉择万法无自性,他就接受了,不用跳板。
所以主要是跟随不同的所化而安立的,并不是有些历史说的,这个论师和那个论师出现很大的矛盾,各立门户,通过烦恼显现而分派是绝对没有的。
特别着重抉择“相似胜义”。相似胜义的意思,第一,抉择的是轮涅万法是空性的,所以称之为胜义;第二,因为只是抉择了胜义中远离实有执著的部分,没有离开空的执著,所以是相似的胜义谛。相似胜义也叫真实世俗,是最了义的世俗了,但是他是一种相似胜义谛,接近于胜义,但还不是真正的胜义,所以叫做相似胜义。因为真正的真实胜义应该双破于有无,离有也离无,离现也离空。但是相似胜义只打破了实有执著而没有打破空的执著,所以这种胜义叫做相似的胜义谛。
而真实胜义是胜义也是真实胜义,他即破了有也破了无,一切的执著、分别、承许都不承认,所以叫真实胜义。
着重抉择其中的一种,叫做随持中观。
如《中观二谛论》、《中论释 般若灯论》、
这两个论典属于随持中观的自续派。
《显句论》、《入中论自释》等。
属于随持中观的应成派。(这些)是代表论典。
虽然佛护论师曾经就《中论》的密意创立了应成派而加以解释,但是尚未广泛阐述有关应成合理、自续不合理的破立,对于佛护之宗,清辨论师在其著作《般若灯论》等中,宣说了许多过失。从此之后,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宗派。
佛护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创始者,他说《中论》的密意不应该加很多拣别,应该直接抉择万法空性,不应该说万法世俗当中显现,胜义当中是单空的,应该直接解释为远离一切四边八戏。但是他没有广泛地破自续派不合理的地方,立应成派合理的地方,所以一般只承许佛护论师是创始者,而很多地方是以月称论师作为代表,因为月称论师的论典中对于应成派思想有广大的建立,对自续派的破斥做的也非常系统。
对于佛护论师的宗义,清辨论师在《般若灯论》中宣说了很多过失。其实并不是真正有很多过失,因为清辨论师要着重安立自续的思想,而佛护论师的论典当中讲到了很多分二谛的过失,所以他(清辨论师)不得不遮破。
其实论师之间的辩论在藏传佛教当中叫做智者的游戏。智者的游戏和凡夫的游戏不一样,凡夫的游戏就是娱乐,智者从来不做这些游戏,智者的游戏就是讲法、造论、辩论。通过辩论开显究竟佛法最深的含义,因为如果只是讲出来不辩论,很多听者还会有疑惑,所以智者就把凡夫人分别心面前的这些执著、戏论提出来辩论,辩论之后,大家就明白了。所以智者之间相互辩论,没有丝毫的嗔心,也没有丝毫的偏袒,完完全全是为了后代的众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各自宗派的意义。所以在这些辩论中都要维护自宗的观点,如果不维护自宗观点,那么就承许自己的宗派失败了,是不了义的,就没有人愿意学了。凡夫人就是谁的宗派最了义、最高、超胜一切,就愿意学谁的。但是学到后面,这些就无所谓了。
刚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很重要。佛陀说这个论典非常重要,是经王,那个经典是经王,其实每个都是最重要的。佛陀如果不说谁愿意去看。我们也是一样,讲暇满难得的时候说这个最重要,没有不行,讲无常的时候说这个最重要,没有也不行。其实哪个都是最重要的,哪个缺少都不行。所以自续派说我没有过失,我的最殊胜,应成派说你有问题,我的最殊胜,其实都是针对不同弟子的需要,让他对本派的思想产生决定信解。同样不同的佛教史写的内容也不一样。这个佛教史说那个论师失败了,那个当中就说没有失败。其实针对不同的传承有必要这样示现,一切都是无自性的,一切都是幻化的,这些圣者都是做不同的游舞。就像一百个伏藏师取一百种不同的莲花生大士传记,因为在一百个所化面前,有一百个莲师的化现,所以不一定每一个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万法无自性,都是佛菩萨跟随众生的必要而示现的。
所以辩论非常正常,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考量的。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些论师也不需要讲法,自己安住自己的境界就够了。但是要弘扬佛法,要度化众生,他必须要做很多事业,所以这个是智者的游戏。
从此之后,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宗派。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
《广论》中讲《般若经》宣讲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远离一切生灭,能够无倒[13]正确地解释《般若经》意趣的就是龙猛菩萨。“龙猛”就是龙树,有些地方翻译成龙猛,有些地方翻译成龙树,其实龙猛和龙树是一个人,一般旧译翻译成龙树的多,新译翻译成龙猛的多。
“解彼意趣,有何次第?”,解释龙树菩萨的意趣有什么次第呢?
答: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
首先佛护论师、清辨论师、月称论师、静命论师这些大中观论师,依靠圣天菩萨为正量,和依靠龙树菩萨为正量是一样的。首先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之后就是圣天菩萨。
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
“故彼父子”,前面说龙树父子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先觉”就是前代的大德。“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是根本中观论师。
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
其他的,比如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就是随持中观当中的应成派论师,清辨论师、静命论师是随持中观师中的自续派论师。

四、经部行中观、瑜伽行中观及世间共称行中观

这三种中观在究竟胜义方面并无差别,仅仅是以安立名言谛而划分的。
经部行、瑜伽行、世间共称行在抉择胜义空性方面没有差别。不管是抉择相似胜义,还是抉择真实胜义,在抉择空性方面是一样的。
其分类仅仅是安立名言谛。有些众生说安立胜义谛之后这些名言诸法怎么办?明明一切万法都是显现的,你说这些是空性的,那么这一切万法怎么安立?所以这些论师安立究竟胜义谛的时候,也要把这些名言谛的法做个安排,对于世俗谛的法做一个讲解。所以“仅仅是以安立名言谛而划分的”三个中观派。
其体性为:
承许轮涅诸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
所有中观都是这样的。
由名言安立的方式不同,分为三种宗派,
下面讲什么是经部行等。通过名言安立的方式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名言安立随经部的承许,称为经部行中观;
经部行中观就是前面讲的小乘的经部。
四宗当中小乘有两宗,一个是有部,一个是经部,第三个是唯识,第四个是中观。显宗几乎就是通过这四个宗派来划分的。智慧品中讲“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层层更超胜。”瑜伽世间是有部、经部、唯识、中观。
其实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经部是属于小乘的一宗,他承许时间等方面比有部派要超胜一点,但是无我方面是一样的。有些中观师安立名言谛的时候,跟随经部派安立。经部派安立外面的色法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不是直接看到色法本身(色法是隐藏的,看不到),而是色法传递出来的影像[14]。这方面称为经部行中观。清辨论师的很多论典是依靠经部行中观安立的。
名言安立随唯识承许,称为瑜伽行中观。
名言谛不承许外面有色法存在,安立外面的一切色法是唯识显现,一切都是唯识的自性,所以他直接把一切名言谛的法安立成唯识,这个叫做瑜伽行中观。典型的就是静命论师,他的《中观庄严论》的名言谛跟随唯识安立的。
名言安立随眼识等前的显现那样暂时承许,称为世间共称行中观。
名言谛的安立既不随经部,也不随唯识,只随世间的安立。并不是世间的人安立一切是常乐我净,我也要安立常乐我净,此处的世间名言安立是“无患六根所取义”,比如承认正常的眼根看到的东西,正常的耳根听到的东西。只要世间说有的我就说有,世间说无的我就说无,这样安立名言谛就够了,反正到了胜义谛全都破掉了,胜义谛当中这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暂时安立名言谛,只要能把因果安立了就足够了,不需要更详细的安立,不需要随经部、唯识安立。只要是眼根、眼识面前显现是正确的,比如眼识面前看到这个花,世间承许这个是花,我们就安立是花,世间人说这个是假花,我们就说是假花,世间人说这个地方没有花,我们就说没有花,这方面就叫做正世俗。眼识出问题了,明明这个地方没有东西,说这个地方有东西,或者明明这里有东西,说这里没有东西,这个是颠倒世俗,不承认。眼识前如何显现就如何承许。
这样安立的代表是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入中论》名言谛的安立就是即不随经部,也不随唯识,就随世间名言,世间共称。
第一堂课就讲到这儿吧。


[1]《显句论》,对《中论》字句的解释。
[2]四百论广释是圣天菩萨《四百论》的一个很大的注释。
[3]《入中论》,对《中论》意义的解释。《显句论》和《入中论》都是解释《中论》的,但是《显句论》是对《中论》词句的解释,而《入中论》是以应成派的思想来安立《中论》的究竟意趣,所以是侧重解释《中论》的意义。
[4]即如来藏。
[5]即世俗谛。
[6]小乘分为经部和有部,经部承许微尘,隐蔽分等。
[7]即唯识宗。
[8]即世间的无患六根如何安立名言。
[9]一切智智,即佛智。
[10]色受想行识。
[11]弥勒五论,即《现观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大乘经庄严论》和《宝性论》。
[12]  即名言中是唯识,胜义中是空性。
[13]无倒,即无有颠倒。
[14]中观庄严论注释》中有论述。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