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在所难免,怎么办?
01
不带着当天的罪过夜
有了过失的时候,不管自己身口意哪方面犯了错误都不要害怕、不要担心,只要努力忏悔、改正就好。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会犯不同的过失,尤其是凡夫,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隐藏自己的过患。如《长阿含经》中讲:“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一般来讲,功德不要到处宣扬。有些人会说:“我读的是大学、我是学什么什么、我的智慧如何超群、我的财产如何圆满…… ”自己稍微有一点功德就想尽办法在别人面前宣扬,其实这是不好的。那怕有亲见本尊的功德,自己还是要谦虚。有的人经常讲;“某位上师对我很好、某个人对我很好!”但事实上,这位上师、道友并没有对他怎么样。我以前见到过一个人,他跟某个领导之间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但是他在很多场合中都会说;“哇!那个领导对我特别好!他如何如何……”每当这时,我们就面带微笑得好好听着。
有了过失应该发露忏悔,努力改正,佛教这样讲,儒家也这样讲。《大般涅槃经》中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地藏十轮经》里也提到,智者有两种:一者根本不造恶,生来身口意就特别寂静,不愿意造作恶业,还有一者虽然造恶,但很愿意忏悔。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里面也讲:“早上造罪上午忏,下午造罪晚上忏,与罪不同住同夜。”我们早上犯的错误,不要等到下午,最好马上忏悔,而下午造的一些罪,最好能在晚上睡觉前忏悔,当天的罪业从来不过夜。这个教言很重要。
02
处不好关系的道友不是密法法器
如果金刚道友之间发生一些口角或者有一些矛盾,尽量不过夜,尽早互相忏悔,如果一直存在心里面,罪会越来越严重。
学过《三戒论》的道友都知道,密宗的罪业会不断地增长,如果三年内还没有忏悔,那即生当中就再没机会忏悔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犯错误后会马上忏悔,但对性格不好的人而言,不要说过夜,哪怕过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对他来讲也无所谓。我希望学密法的金刚道友之间,矛盾最好不要过夜。
因此,如果道友之间因矛盾而不说话,就没必要住在这个清净的道场中了,更何况求密法灌顶。如果道友之间基本的关系也处理不好,那就不是密法的法器,这一点大家应该重视!
不管是当面也好、背后也好,佛教团体中都不建议互相敌对。到处树敌的人,你们就不要参加佛教群体了。这个世界很大,没有必要在我们这小小的群体内制造矛盾。金刚道友之间的誓言是很严厉的,若不守护金刚道友之间、师徒之间的誓言,那么失毁誓言的晦气对大家都会有非常大的损害。
金刚密乘戒中最主要的就是金刚道友之间、弟子和金刚上师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处理不好,那么学佛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希望我们的金刚道友,哪怕即生中做不出弘法利生的事业,但也应该尽量做到法王如意宝最后的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如果自己的业力或烦恼现前,实在没办法控制,也一定要立刻忏悔,不要过夜。
03
做不到“不造诸恶”
可以“作已忏悔”
阿底峡尊者的这个教言,我会发在微博上,你们要好好的思考。不论在任何时候,只要一产生恶念,阿底峡尊者就会马上坐下来,用木头的曼扎盘供曼扎来忏悔。我们虽然不能做到这样,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改进。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只是世间的说法,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我们的个性都是可以改善的。藏地的奔公甲格西,出家前,每天腰上都别着三四把长刀,性格如此恶劣的人,入了佛教以后,变成了一位非常调柔的人。
如果你实在没办法改,也不要危害佛教群体。人生短暂,自己不但不好好修行,而且还去故意搅乱修行团体,我觉得这对你个人没有任何利益,更何况因果不虚,不要为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有时候护法神的惩罚难以想象,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
希望在我们的道场中,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怀着嗔恨心,经常给管理人员添麻烦,那最好是自己另选前途。一方面,在一个大的群体当中,有极少数不如法的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秉持大的原则:与没有信仰的人比较起来,佛教徒更要有一颗调柔的心,因为我们修行的就是调心的寂静法门,如果这反而让我们比世间人更猖狂,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前面讲好好忏悔,如果有一些过错,尤其是受了别解脱戒、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佛教徒,自己或多或少还会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但正如刚才《大般涅槃经》中所讲,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不造诸恶”,但我们可以经常念金刚萨埵心咒来“作已忏悔”。
04
法王的四项基本原则
当然,不仅是在心里好好忏悔,佛教徒之间更要好好沟通。假如两个人之间有矛盾,以前打过架或吵过架,现在就一定要解开仇怨。这样一来,道场清净,护法神也欢喜。不论学显宗、密宗,气氛自然而然会如法、正常,这是重要的因缘和缘起。
法王最开始时说过:道友应该戒律清净、团结和合、闻思修行、利益众生。也就是说,道友们要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和睦相处,有了这两个基础,再闻思修行,有了闻思修行再利益众生,这是圣者的金刚语。有了这样的原则,我们可以在线上或线下的道场方便修行。如果这里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守护各自戒律,做不到和睦相处,没有闻思修行,那利他心就更谈不上了。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四条,那加入这个群体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许别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我们秉持的是法王留下的原则,我们就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做。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宣讲
《论语》第3课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