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后世】08. 身心世界的荒漠与绿洲(圆静)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身心世界的荒漠与绿洲
圆静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代表一部分的非佛教徒发言。首先,请允许我对堪布刚提到的非佛教徒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我认为非佛教徒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非佛教徒,比如70后、80后;另一种是开放的多元文化氛围下长大的非佛教徒,比如90后、00后。
传统文化影响下长大的人们,他们可能对佛法接触得不多,但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却不可避免有许多佛教文化的影子。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释”就是佛教,佛教的一些教义融进了社会的道德标准。另外,伴着那一代人长大的故事,不是格林童话,而更多的是从老一辈人那里听来的、蕴含着佛教因果观念的、教人向善的故事。
相对来说,开放的多元文化氛围下长大的人们,对佛教更陌生。他们更熟悉、更认可的也许是圣诞老人,是日本的卡通,是港台和西方的种种现代、后现代的文化思潮。佛教作为一种“过时的”文化形态,不经思索就被他们忽略过去。
这样基本形成两种生活态度,第一种是敬天地、畏鬼神,不是信徒但是对各种宗教抱持敬畏远观的态度;第二种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自我中心者,相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希望用科学来指导一切。
我主要是从第一种非佛教徒,即受传统文化影响对佛教有部分认同的角度出发,来论述人有前后世,具体论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抛砖引玉
是否存在前后世呢?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灵魂是否单独存在,并且不随肉体的消失而消散。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
世人多对前后世抱持怀疑的态度,甚至直接将其归入迷信、不科学的范畴。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从未进行过独立思考,只是因为被动灌输学校教育,形成思维定势,而认可了大家公认的所谓“科学真理”。
但是扪心而问,这条“科学真理”难道没有受到过质疑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多少都听过神鬼妖怪的故事,对此半信半疑。这也就是《聊斋》等鬼怪神话影片,抓住人们的好奇、探究心理,赢得高额票房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进步,科学也在逐步推翻自己曾经的结论。甚至是顶尖的科学家们,也都承认在精神领域,科学要让步给宗教。在文化文明领域,宗教更有发言权。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不能证明的,不一定不存在。比如在宗教问题上,科学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存在前后世的观点在科学上不能被否认。
不仅如此,科学的某些进步还给前后世存在或者灵魂不灭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依据。随着心理学、病理学、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人类的思维、精神世界,竟然比广袤的未知宇宙世界,还要深不可测。甚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认同:在人体之外还存着一个非物质的、灵魂的世界,有时候我们可以与之沟通。
下面以例证加以说明,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体验:
梦境:我们在梦中常会隐约或清晰地预见到某个场景或某个事件,日后会在不经意间验证其真实性。有的人对此体验频繁,被称为具有特异功能。反过来说,既然有预知未来的梦境,那也应该有回忆过去的梦境,那些未被验证或者那些对过去再现的梦境,是不是就是灵魂本身的印记,是对前世的回忆呢?
潜意识:大量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类的潜意识或者第六感,甚至第七感,总会对我们的思想或者行为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可能就是灵魂带有的,是前世的生活积淀下来的一种下意识选择或者提示。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回答。
催眠: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案例,即通过催眠能够回忆起某些这一世从没经历过的事情,那是属于前世或者再前世的记忆。甚至佛教的转世活佛,不经催眠便能说出前世的事情,这一点是佛教里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在这里我避开佛教里的依据,只从非佛教的角度探讨存在前后世的可能性。
濒死体验:这涉及到灵魂出窍,很多体验过这种状态的人都会讲灵魂脱离了肉体,灵魂进入了哪里。我认为这也是存在前后世的一种依据。刚才一位发言者已经讲得很明白,我就不再赘述。
精神病、癫狂等:人们常说科学家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隔,那么精神病或者癫狂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这些精神类疾病如何发生的呢?偶尔有些病人体现出来的惊人天赋或精准预言,会不会是前世遗留下来的积淀呢?这些问题我们现在解答不了,但也无法排除其存在的可能性。
儿童忧郁症:这里说的忧郁症是指儿童一出生就带有的先天忧郁症,这是医学上新的无解之谜。排除了母体的影响、外界的各种影响,似乎婴儿自身的嫌疑更大。可问题是,婴儿未出生之前,怎么会有抑郁的情绪呢?这大概也是前世存在的一个佐证吧。
穿越:现在穿越是个很火的话题,古穿今、今穿古。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凭着现代知识技术带领古人改变世界、改善生活;古代人穿越到现代使失传的文化习俗思想重放光彩。不管这种遐想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都反映了人们潜意识里都相信,或者说真的期待有前后世存在。
以上只是我平时经常会被困扰或者经常想到的问题,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前后世的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给出自己的结论。
2.西方思想史上的灵魂观念
认为灵魂不灭,能够持续轮回,这并不是佛教的独见;在西方思想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观点。对灵魂的认识,灵魂不灭,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观察认知。
公元前5世纪末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认为灵魂是人体的主宰,是生命存在和再生的源泉(《克拉底鲁》篇)。灵魂一开始是纯净不染的,灵魂从天上降落与身体结合之后被身体所妨碍、所遮蔽,不复原来的纯净无碍,慢慢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沉沦挣扎在世间。若要去除对灵魂的遮蔽,就需要学习提升心灵。对灵魂来说,学习知识是对自身往昔的一种回忆,是灵魂自身的觉醒。觉醒的越多,灵魂能够回忆起来的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在肉体死后重新脱离束缚回到天上,否则就会愈加下沉,再次被肉体束缚。
这相当于佛教讲的轮回。这种主张很大程度上是为伦理学做铺垫,也就是提倡过善的生活,有德性的生活,学习知识的生活。从中我们不难得出想要的结论: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并将持续存在。佛教认为,人的本心是最慈悲的、最接近真理的,主张通过禅修求得圆融无碍的本心,而禅修也是要依靠善知识的。从这一点上看,古希腊的大哲们在灵魂不灭问题上与佛教有异曲同工之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的身心两分说。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按照严格的数学推理和逻辑顺序,最后发现了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原理,或者说是基石——“我思故我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论出,身体和灵魂是两个独立的存在,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联系到一起,从而产生身心的交感。
笛卡尔的这一理论不仅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走向,也启发了科学家们对人脑的进一步研究。尽管笛卡尔的理论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后来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但是他的贡献确实无可否认。一直到现在,身体与灵魂的生灭离合问题,在哲学上仍以各种形式论战不休。比如从身心问题上衍化而来的主客问题、时空问题、意识现象学、身体现象学等等。
可见,灵魂是否不灭,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难题。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文化精神领域,都无法给出最终的答案。也许这要留给佛教,作最后的终结。
我认为,在身体之外不排除存在灵魂世界的可能性,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不一定不存在,而且有很多人确实沟通过灵魂世界。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藏传佛教里的天葬,它直接实践证明了对身心两分和灵魂不灭的坚信。人死以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肉体就像是安放这一世灵魂的容器。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修行的一种方式,按照佛教教义,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布施,是人生在世最后的慈悲菩提心,肉体献给秃鹫,成就了最后的功德。
3.宗教的意义
如今大多数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所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既然来了就不能白活,要甩开膀子好好活一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的危害远远大过于贡献。因为它衍生出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节制的享乐、极端的自私、急功近利。没有了对轮回因果的敬畏,人们就只顾眼前,人性中的贪婪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暴露无余。
在面对大自然时,我们曾一度认为人定胜天,罔顾前人的教诲,直至自食恶果,才知道应尊重自然规律。在精神领域,我们又犯了盲目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认为没有来世,不修来世,不重因果。于是人们恣意妄为,毒奶粉、毒黄瓜、毒饮料等各种食品安全违例事件层出不穷,致使公众对商家的信任度降低。少数有能力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寄希望于国外的进口食品,但这对大部分国人来说只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证明,科技的进步带来一定的文明发展,但所暴露的弊端也越来越多,人类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有些人认为科学进步带来的问题可以用更发达更进步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岂不知这样一来,只会陷入一个怪圈,造成恶性循环。要想获得彻底的拯救,只能借助于精神领域,正确认识到人文精神的力量,才会带来新的生机。否则天灾人祸只会继续增加,也许末日真的会来临。
宗教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这其中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我们不应否认宗教的意义,盲目将其划入过时的思想、人类思想发展不完善阶段的产物或者封建迷信残余的范畴。
事实证明,唯物论或者唯科学主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是造成现代人精神荒漠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希望通过复兴传统儒家文化来解决,但是文化不是像盖房子一样,拆了还能再重新盖起来。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电视、电影、网络传媒的影响下,单凭传统儒家文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心,使人类不论是在外在的自然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面前,都能恭敬而谦卑地与万物共存,而不是总想去主宰,去为我所用。
在中华文明史上,佛教文化已经融于其中,并塑造和维持着一定的道德底线。佛教中灵魂不灭、前后世轮转的理论,也会影响人们对生命的态度,最重要的一点,有利于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既然生命是永恒轮回的,那就要一心向善,发慈悲心,发菩提心。佛教教给人们获得幸福和德性的方法。一个国家的道德,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辅助,那就会渐渐地失去底线终至沦丧,我相信佛教可以结合社会文化拯救我们日益滑坡的伦理道德。
最后,我想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来结束发言: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