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问答(三)
(十一)问: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宗教信仰,希望我的话不会有任何冒犯。我想问的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善心,在学习以及思考之后,来实现类似于宗教所带来的那种宁静与智慧?
答:在我们这样的交流中,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都可以参与,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我个人而言,对没有信仰的人一向非常尊重,因为我相信,他不受持任何信仰,一定有他的理由和价值观,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生活方式。
当然,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长期研读佛学以后,因为经过了许多思考,也有过一点感悟,所以,还是希望人最好有个信仰。但正如你刚才所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如果有一颗善心,并借由某种思想来完善自我,甚至造福人类的话,我认为也未尝不可。
不过,你若是借助了某个宗教的理念,可能也要算是一种信仰了。狭义的信仰,是要你变成一个信徒,但从广义上讲,你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某种教义生起的信赖与仰慕,已经是“信仰”了。所以,信仰也分很多的层次。
问: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经典之作,但如果人们都抱着一种虔诚之心去读,会不会因为太过信赖了,从而伤害自己的心智,影响那种批判思考呢?
答:真理是绝对不会伤害你的心智的。
如果是一个不健康、不科学、不包含真理的作品,当你过于信赖它而阅读时,可能会对你的生活、甚至人生带来不利的影响。但若是真理,尤其是我所接触过的珍贵佛典,里面都是人类的思想精华,凡是读过它的,心灵会被洗涤,思想会被净化,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我也理解你的顾虑。一般来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比较活跃,不肯就范于任何一种认识;而所谓的“批判思考”,也让很多人在接触经典时,因为担心失去自己的立场,宁肯采取远离的态度,敬而远之。然而,人到了垂暮之际,在感受到悲欢离合的种种经历、饱尝了生老病死的无常变幻以后,对经典里所提到的教义,可能会更容易接近。
其实,你也不用担心被“染污“,只要带着思考去研究,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明白:真理就是真理,它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真实需要。
当然,如果不是真理,那就不好说了。
(十二)问:我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想皈依,请上师慈悲授我皈依。
答:小学三年级就想受皈依,好嘛!
那我念一个皈依偈,你们想皈依的,也可以一起,坐着不要动,一会儿就好了。不想皈依的也不用怕,心里不作意就可以,不会强迫你皈依的。
【堪布用藏语念皈依偈……】(十三)问:证悟空性就可以获得自在,请问这与什么有关系?是实修吗?
答:是要实修。不过,首先要长期学习和思维法义,以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之后再去实修。不论是谁,只要这样次第地修行,那种超越自然、超越心灵的境界,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问:修行时要注意什么?
答:在修行的过程中,一般人都会遇到一些违缘和障碍,要战胜这些,让内心呈现美好的境界,一定要下些苦功。同时也要多学习,汉藏高僧大德们留下了许多金刚语,经常研读的话,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十四)问:我是香港大学的学生。今年七月,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了西藏,本想去五明佛学院拜见您,但后来没有去成。没想到,您竟然来了!
那我的问题是,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在内地及世界各地的弘扬情况,以及五明佛学院的教学近况?
答:这次来你们香港大学,与法师、老师们接触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大家沟通得非常愉快。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敏感,在关心着社会、关心着佛教,而我多年以来最关注的也是佛教教育,所以,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
说到藏传佛教的弘扬,近二三十年以来,内地了解藏传佛教,应该说,与我们五明佛学院的确有很大关系。法王1987年去五台山之前,藏传佛教几乎是鲜有人知,但从那之后,对于藏传佛教闻思修行的传统,了解的人越来越多。如今,虽然不敢说特别兴盛,但在汉地的很多佛教团体中,大家对藏传佛教已经有了一些正面认识。
藏传佛教在香港、台湾,发展得是要早一些,但有些“怪现象”,也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甚至有人对藏传佛教特别排斥。当然,佛教的弘扬也是随缘,要看众生的福报,就像大乘佛教在印度刚刚兴起、禅宗初到汉地,也都是不被人接受的。所以,透过历史观察今天也是一样,港台这边如此,汉地那边也如此,一上来不被接受,这也是正常现象。
但现在,也许是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后,在西方的知识分子人群中,却形成了“藏传佛教热”。为什么在20世纪、21世纪,西方人会对藏传佛教如此渴望和仰慕呢?很多大德认为:就像人渴了要喝水一样,当人们被痛苦逼迫时,就需要一种力量来解除它,而藏传佛教,恰恰就具有这种力量。所以,“热”也是需求导致的。
至于我们佛学院的教学,我从1985年呆到现在,大致是差不多的,有显宗的课程,也有密宗的课程。在显宗课程中,有五部大论——戒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学的。当然还有密法的学习,以及法会的修行。我们学院不排斥任何教派,只要是如法的,不论是藏传、汉传的教义,都可以在那里教授。
其实,不仅是我们佛学院,在整个雪域这片土地上,依然完整保留着纯正的佛教体系和传统。既然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我们一方面想要把它传承下去,同时也想让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利益。
(十五)问:我是港大佛教研究中心的出家学生,我想请堪布对“他空”作个简短的介绍。
答:大学里还有出家人,这让我感觉很亲切!那次在复旦大学看到一位斯里兰卡的出家人,当时感觉很新鲜,而这里更多,所以一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既新鲜又亲切。
你问的这个“他空“问题,显宗经论里有讲,密宗的《时轮金刚》里也有讲。在藏传佛教的派系方面,如果从主要的角度来说,一般认为讲自空的是格鲁派,讲他空的是觉囊派。而宁玛派的大德认为,自空、他空并不相违。
所谓自空,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教义,阐释这一教义的论典,主要是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圣天论师的《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所谓他空,则是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主要讲如来藏的道理,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龙猛菩萨的《赞法界颂》及《佛三身赞》等,都是重要论典。
其实,自空和他空是不矛盾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一个侧重空性,一个侧重光明。但实际上,在《大幻化网》乃至《时轮金刚》的究竟观点上,都认为光明与空性是不二的,也就是现空双运。
现空双运就是如来藏的本体,你可以用自空的方式抉择,也可以用他空的方式抉择。觉囊派用的是他空。他空的意思,就是自体不空而客尘空,这样说来,既然如来藏的自体不空,那和外道所说的“常我“有何差别?对此,《入楞伽经》中讲得很清楚[1],如来藏和外道的常我不同,因为它是远离我法、远离一切戏论的。
可见,自空、他空全是分别念的安立,真正的如来藏,超越了这些概念。
在印度历史上,月称论师和月官论师就二转、三转法轮,辩论了长达七年之久,但最终他们的观点还是融为了一体。因此,我们作为后学者,应在前辈们抉择的理论基础上,把二、三转法轮的教义结合起来,直接理解为现空双运。而这种现空双运,也就是超越了心识、超越了自空他空的所谓“大空”,这才是佛陀的真实密意。如果要详细了解这个道理,可以研究一下麦彭仁波切的《他空狮吼论》。
总之,“他空”在佛教中的专业性很强,是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领域,短短的文字可能很难描述它的真正涵义。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 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