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7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7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坐下,咱们好好说说“心净则国土净”这个事儿


(一)涉及到的原文

  • 无著菩萨十二年苦修终得现见弥勒菩萨之公案:此处省略N个字——对不起,你不是宝宝,请自行翻阅法本。

  • 果仓巴与弟子去佳兰达惹所见之差别:此处省略N个字——对不起,你不是宝宝,请自行翻阅法本。


(二)此见解在显密中都有

1、密宗:诸法本来清净

(1)密宗之见解

  • 真正的密宗见解,是将第二转法轮的空性,与第三转法轮的光明如来藏结合起来的。既不强调空性又不强调光明,而是把光明和空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密宗本来清净之见解

  • 密宗的胜义谛

       a. 空性:《入中论》、《中论》等中观论著里面讲的空性,密宗一点儿都不打折扣,全盘接受,认为空性就是真理。空性是密宗胜义谛的一部分。

        b. 光明如来藏:第三转法轮当中讲的光明如来藏是密宗胜义谛的另外一部分。

  • 密宗的世俗谛

        a. 正世俗:正确的

       b,本来清净: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五佛;五大——地、水、火、风、空则为五佛母;我们看到的房子、人等等都是佛的坛城。

        c. 倒世俗:颠倒的,无论认为外境是心外存在的色法,还是认为外境是如梦如幻的显现等,都是密宗里的倒世俗。


2、显宗中“心净则国土净”之内容

(1)《维摩诘经》

  •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2)《圆觉经》:“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三)哪个“心”净才能国土净


1、“心”是什么

(1)诸法之分类

  • 略说: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a. 世出世间所有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和不相应行法。

       b. 世俗中的实法:即在世俗中无欺存在其显现,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

       c. 世俗中的假法:即仅仅是分别意识就心王、心所、色法三者的各个分位而作的假立,在世俗中不存在其显现,即心不相应行法。

       d. 世出世间无为法:无为法。

  • 详说

       a. 心法:即心,心的本体、精神的主体,亦称心王,包括八识。

       b. 心所法:它是与心王相应而起的种种心理活动以及心理作用,离开心没有独立存在的心所法。内部分类多多,重要的是我们通常说的贪嗔痴等烦恼包括在其中。

       c. 色法:无缘虑作用而有质碍作用者。简单说就是一切有形的物质,其本质是心王和心所二者所现的影相。

       d. 心不相应行法:不与心法同时而起,如补特伽罗、时间、方位等,不与心相应,但与各自时位现起造作。

       e. 无为法:离因缘造作之法。

(2)“心”是什么

  • “心”不是什么

       a. “心”不是心脏,哈哈,多明白啊!

  • “心”是什么

       a. 说法一: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

       b. 说法二: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

       c. 说法三: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

(3)心的本性

  • 本体是空性的、空性的本体是光明。


2、“心净则国土净”中的“心”包括谁

(1)略说

  • 各阶段之识

(2)详说

  • 八识聚之法相、特点

       a. 五根识:依靠五根而产生认知相应对境(眼根对应色、耳根对应声、鼻根对应香、舌根对应味、身根对应触)却不起分别之识的部分。

       b. 意识:在前五识取了五种境相之后,再对五尘落下的影子作分别。对所取境产生“这是白色的柱子,这是红色的柱子,这是好听的声音,这是不好听的声音”等念头这样分别的就是意识。平常坐着想入非非、回忆等等,这些都是第六意识在起作用。

       c. 第七识: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有我、我所和贪嗔等各种分别,从无始以来不断地执著我、法,也被称为染污识。

       d. 第八识:指第八阿赖耶识,也叫普基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阿赖耶识虽然显现外境,但不偏于任何一个对境,是心识中非常明清的部分;阿赖耶识的本体非常稳固,只要有心识的时候,其明清部分就一直不灭,一直存在。

       e. 阿赖耶:没有分别、很稳固、一缘安住、非常广大的一种心识。

       f. 识的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的部分为阿赖耶,即阿赖耶识是阿赖耶的一种明清分。

  • 八识聚之关系

       a. 八识是根据识的不同阶段来安立的;

       b. 在八识中,阿赖耶识是其他七识之本体

       (a)心识的根本是没有任何分别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所有的识都有明清部分,每个识里面明清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的本体;

       (b)他的识也是阿赖耶识变现的:从阿赖耶识起现的执著分别,即是意识;识在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出现时,就是五根识;不仅缘对境执著,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破立的阶段叫做染污意识。

       c. 从识之阶段来看八识

       (a)阿赖耶阶段:当心识没有任何念头、本体悠然安住时,它没有动摇,不执著外在的显现,这就是一缘安住的阿赖耶的阶段。 

       (b)明现但不执著外在显现的识:

阿赖耶识的阶段——有明清的显现,但没有去执著;

五根识的阶段——既是明清的,又显现五根各自的对境。

       (c)意识起现:又是明清的,又缘对境产生执著的阶段叫意识。

       (d)染污意识起现:不仅缘对境执著,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破立的阶段叫做染污意识。


(四)“心净则国土净”是谁的境界


1、显宗:八地菩萨(看完是不是要哭了?)

(1)心净则国土净”是八地菩萨的境界

  • 菩萨到八地时,开始转识成智,当其五根识(眼识、耳识等)转化成智慧以后,所见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砾,而是琉璃珍宝等等……

  • 就现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萨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从内在境界而言,凡夫众生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而菩萨却知道世界是如幻如梦的。

(2)简述转识成智

  • 何为转识成智

       a. 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 八识为何能转成智慧

       a. 阿赖耶识的本性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作为世俗谛的显现,如来藏是作为胜义谛的显现。阿赖耶识的本性为法性。

       (a)《殊胜金光经》:“阿赖耶转依为本体法身。”

       (b)《灭尽四大续》:“阿赖耶净乃法界”。

       b. 所有识的本体都是如来藏

       (a)如来藏相当于大海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而其他心识则是上面的波涛。动荡的波涛,与相对平静的海底,其实都是以大海为本体。同样,所有心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 转识成智何时起何时止:在显宗的说法中,转识成智的工程从一地就开始了,一直到佛地才能够圆满。

       a. 对于六识七识,未成佛以前在初地可以消灭分别二障现行;

       b. 前五识与第八识的二障种子(包括六七识)至金刚位才能断尽: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谓能成就众生一切事业,现化身来解除众生的痛苦。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能够微妙地观察诸法之自相与共相。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爱、我见而对一切众生平等,起大悲大行。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第八识是我们的生命总体,众生位称阿赖耶识,因受了染污、迷惑而不能发光,不能照见一切;到佛果称为无垢识,如大圆镜能鉴照一切,不受外尘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

       c. 第八识现法身,第六七识现报身,报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法所现之身;自受用身,是无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识现化身,有应化身、变化身二种。应化身如八相成道,变化身即应机随类变化之身。证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无上正等正觉。


2、密宗:凡夫人(看完是不是想大笑?)

  • 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达到其最高顶点:在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外面的一切自然显现为佛的清净刹土,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现量看到的境界。


(五)"心"怎么净


1、说我怎么“心净”之前还得说说八识的特点

(1)详说

  • 五根识:非恒常非审察的识,只是负责”如实“反应对境特点,如同照相机、镜子。

  • 第六识——意识:非恒常有审察的分别识,在五根识的基础上虚妄分别”是这个,是那个,好,不好“,回忆过去,妄想未来。通常我们说的”都是我的分别念“里的”分别念“主要就是指第六识。

  • 第七识——末那识:又恒又审察的识。说其恒常并非指其不灭,而是说其从无始以来向内缘取第八识见分,虚妄地执为实我、实法,可以说这个是”实有“的制造工厂。同时,第六识依第七识而起,比喻来说就是第六识是第七识的”枪“。

  • 第八识——阿赖耶识:似恒非审察的识。有非常细微的刹那生灭,但是也只是“如实”保存前七识传递来的“种子”,在因缘和合时再从仓库中把“种子”投递出去,成熟为苗芽果实,如同仓库,负责收进来、存储、流通出去。


(2)总结八识的关系

  • 八个兄弟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

       a. 一个痴:是第八识,不管好坏它都接受;

       b. 最伶俐:是第六识,它分别能力最强;

       c. 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都是对外的;

       d. 往来传消息的:就是第七识,接受前面六识传给它的信息,送往第八识里藏起来。

       e. 一方面,第七识一直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另一方面,第七识又是第六识的”根“,第六识依第七识而起,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七识起到了往来的作用。


2、如何”心净“

(1)显宗(除禅宗外):六七因中转

  • 见解:在抉择胜义谛时,显宗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在世俗来说,承认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

  • 修:

       a. 显宗(除禅宗外)主要在第六识、第七识上下手去修:因为第六识是分别识,回忆过去、妄想未来、妄念纷飞、指鹿为马,而第七识为所有的东西都打上”我“、”我的“的标签,又为第六识提供依处,所以显宗主要着重在第六识、第七识处下手修行。

       b. 方法:以转变烦恼的方式成办解脱。

       (a)菩提心摄持下的转变:自他交换等。如产生嗔恨心时,思维其过患,发起菩提心“但愿以我的嗔恨心,能够代替所有众生的嗔恨心!但愿普天之下的所有众生,都具有远离嗔恨心的清净善根!”

       (b)空正见摄持下的转变:观察对境是否具有实有的体性;观察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体性为何。

       (c)为第六识提供清净的对境:如通过持诵经咒等方式为第六识提供清净的对境,进而减少第六识妄念纷飞的机会等。

(2)密宗:五八果上圆

  • 见:胜义谛中,如来藏本体明空无二,在世俗来说,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

  • 修:密宗直接在五、八识上下手去修:五根识清净之后显现本来清净,阿赖耶识清净后转变为法身。

       a. 生起次第

       (a)普通的生起次第:修生起次第时,一般要观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坛城,在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外面的一切自然显现为佛的清净刹土。

       (b)大圆满中的生起次第:大圆满的生起次第不是通过观想佛像,从外面看到本尊坛城,而是藉由禅定,从内心向外发出佛的坛城。这是没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纯净的一种佛的坛城。

       b. 有相圆满次第:通过修气脉明点,快速地证悟空性。因为我们的心和肉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气脉明点的调节,就可以使心发生决定性的改变。在观修生起次第时,确实可以见到一切外境、众生皆为佛的坛城。通过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以后,虽然佛的坛城依旧存在,却能了达这一切并不是实有,而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修圆满次第的意义所在。

格鲁派和萨迦派大多数圆满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圆满次第,也就是气脉明点的修法,如时轮金刚中的气脉明点修法。

       c. 无相圆满次第——大圆满:不借助于观想以及修气脉明点,而直接证悟空性的修法。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刚刚发菩提心、刚刚进入密乘不久,不必经历无数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去感受、体会空性。


(六)为了“心净”,当下我可以做什么

1、请选择一条多快好省的通衢大道:密宗

(1)、密宗殊胜性之理——“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 见解:殊胜

  • 修:显宗是因乘,主要从六识、七识上下手;密宗是果乘,直接从转识成智的智慧上入手去修,持着佛、菩萨的究竟见解,以类似于“倒驾慈航”的方式去修,有生圆次第等多种方便

  • 行:显宗主要以转化烦恼来摄持座下行持;密宗主要讲世间妙欲转为道用,不舍烦恼证得菩提。

  • 果:显宗利根者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果位,密宗即生可以成就佛果位。

         a. 密宗的即生生佛为何不显现佛陀的相好庄严等功德法?

       (a)所谓的佛,梵语为布达,《入中论》说是指断除障碍、获得智慧的圣者。因此,即身成佛中的“佛”,有佛的意思,也有菩萨的意思。其实,只要是获得一定境界的成就者,也不一定非要称呼佛。

       (b)成就佛果但是不显现佛的功德法也是对众生的一种保护:具体解释清参见本课法师辅导中“一教不应有二师,一法不应有二规”部分。

         b,显密的差别主要集中在登地之前,登地之后,因为菩萨现见了法界,其会自动趣入密宗。


2、请对五加行生起不可遏制的热情

(1)通过四个外前行来修出离心

  • 阿琼堪布和华智仁波切都曾说,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闭关修大圆满九年连解脱种子都不能播下。

(2)通过皈依、发心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 菩提心有了以后,可以断除很多罪业,积累很多资粮,生起菩提心的当下,五无间罪都可以得到控制和减轻,其他罪业更是当下就可以清净。

(3)通过修金刚萨垛清净罪业

  • 否则未得到有效清净的罪业是是证悟的严重障碍。

(4)修曼荼积累资粮

  • 积累很多资粮后,就会得到很大的力量和能量以便摧毁阿赖耶识,积累资粮最好最善巧的方法就是修曼荼。

(5)通过上师瑜珈推动向证悟前进

  • 找到有大圆满证悟经验的具格金刚上师,通过上师的加持,用这个力量把阿赖耶识层面摧毁,直接进入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


3、请对闻生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式的渴求

  • 密宗所有的修、行、果均建立在其殊胜的见解上,但密宗的见解又是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尤其是二转法论中般若的思想,三转法轮如来藏的思想,所以在闻思上下功夫根本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 无垢光尊者指出:“在我之后,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能证悟无上的大圆满。”因此一定要广大的闻思。


4、请对”信心“生起”进步永无止境“的渴望

  • 蒋扬钦哲旺波等传承祖师根据续典教证与修行体验指出,密宗中之根器以信根为重。


5、暂时还没有密宗见,或者有了密宗见解还无法用其来摄持修行,怎么办?

(1)闻思修别停止

(2)利用八识的特点探索可以下手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利用显宗的方式

  • 针对阿赖耶识

    a. 往阿赖耶识中熏习好的种子

    b. 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c. “能藏”:就像宝库能储藏金、银、琉璃、玛瑙等各种宝物,阿赖耶识能含藏变现万法的种子或功能,依靠它能现起心王、心所、器界、根身等。它是一切种子所依的缘故,也称为“八识田”。换句话说,凡是现行出来的法,它的种子就藏在阿赖耶识田里。

    d. “所藏”:就像宝库所藏的是金、银等物品,第八识所藏的是一切法的种子。

    e. “执藏”:好比守卫执著宝藏一样,第八藏识被第七识所执,也就是第七识一直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 针对染污意识

       a. 染污意识有我、我所和贪嗔等各种分别,故可以通过见解上抉择人无我、法无我;修行上串修空性来对治。

  • 针对第六识、前五识

第六识的特点缘五尘落下的影子作分别,故一方面可以在前五识前呈现清净的对境,即将心缘在善法上,如三宝所依、经咒、妙香等等;另一方面,减少五根识在散乱对境上驰骋的时间,如持守戒律等。


6、把清净见、佛法引入生活

(1)苏醒

  • 发愿:“祝愿一切众生能从无明黑暗中苏醒过来,最终成就佛的果位。”

  • 还要发誓:“我今天一定要过成有意义的一天,我今天的生命一定要做到有价值。”

(2)起床

  • 要发心:“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法身,并从法身中显现出报身和化身去度化一切众生。”

(3)穿衣

  • 穿衣服的时候应当发愿:“愿天下所有众生具有惭愧心。”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不知羞耻、无恶不作;有了惭愧心,就能自觉地尊重因果、护持戒律,而不会造作恶业。

(4)系腰带

  • 发愿:“愿一切众生的善根都能够双运。”

(5)坐

  • 当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金刚座。”

(6)进门

  • 发愿:“愿一切众生能够进入解脱之门,进入解脱之城。”

(7)入眠

  • 睡眠之前要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

(8)做梦

  • 当发愿:“愿一切众生能证悟一切法如幻如梦。”

(9)做饭(生火)

  • 见:火的本质都白衣佛母。

  • 行:

       a. 在煤气炉一打开,火燃起来的时候,首先在火的中间,观想一个吽(ཧཱུྃ)字,吽字再变成金刚空行母,也即五部佛当中属于金刚部的空行母。身体黑色,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并以右屈左伸的坐姿端坐于莲花垫上,身上的装饰,是像金刚萨埵一样的报身佛装饰,与密宗其他空行母不同的是,金刚空行母的嘴巴是张开的,并要将她的舌头观想为十方三世一切佛舌的总体。

       b. 在做饭之前,先要在煤气炉旁准备一点沙子,然后观想自己从无始以来身口意所积累的所有罪业,都集中于自己心脏当中的藏文黑色(བཾ)字,然后在肚脐下再观想火的种子(རཾ)字,足心观想风的种子(ཡཾ)字;此字产生风,从而点燃肚脐下的火种子字,燃烧的火焰经过身体往上窜,将心口的(བཾ)字往上推动,并从鼻孔排出,这时观想(བཾ)字变成蝎子进入沙中,与沙子融为一体,然后尽力念诵嗡啊吽,同时观想沙子和罪业通过嗡啊吽的力量转化为甘露。之后念几遍咒语:“嗡班杂尔扎嘎卡卡卡河卡河,沙尔哇巴帮达哈那刚目格日业梭哈”,并用拇指和食指抓一点沙子扔到火里,其间观想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通过咒语的力量转化为甘露,融入到金刚空行母的口中,从而消除业障。之后念三遍百字明,念的时候,要具备四对治力,其后再念:“嗡班匝尔墨”,同时观想金刚空行母回到法界当中,就像佛从法界当中显现色身度化众生,事业结束之后又融入法界一样。打一个世俗的比喻,就像请一个人出来吃饭,之后送客回家一样,最后是回向。

(10)走路

  • 首先观想一尘中有恒河沙数的佛刹,走路的时候,观想自己在转绕成千上万恒河沙数的佛刹。

11)穿新衣

  • 可以念诵咒语:嗡梭巴哇悉朵沙尔哇达摩梭巴哇悉朵吭。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意思。同时观想衣服也是空性,然后从空性当中产生一个供品的种子字(ཧྲཱཾ),然后再观想种子字变成天人的衣服,先供养自己的根本上师,然后再供养本尊,之后才是自己穿着,这样穿衣服也可以积累资粮了。

(12)洗澡

  • 首先观想玛玛格佛母的种子字(བཾ)。之后再将(བཾ)字观为水的佛母:金刚佛母,然后念诵咒语:班杂尔扎革新当革日梭哈,同时祈祷金刚佛母加持自己能清净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然后观想金刚佛母化为甘露融入洗澡水,之后再洗澡。

(13)吃饭

  • 最佳方法:是把所有的食品当作会供品,自己的身体本来就是佛的坛城。安住在这种境界中,以清净的食物供养清净的佛的坛城,同时念一个简单的会供仪轨。这样所有的食品都变成供品,这样每吃一顿饭,都变成了会供。会供也是积累资粮、清净密乘誓言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 中等的方法:

       a. 每次吃饭的时候,做一些专用的神馐和下施品,或者在没有享用之前,把一部分饭菜单独放在一个小盆里面做供品。然后念诵:嗡啊吽。通过念诵此咒,就能将食品转化为甘露。

       b. 念完以后,首先是供上师,念诵咒语:革日班杂尔涅吾底阿吽;然后供养三宝,念诵咒语:热那班杂尔涅吾底阿吽;然后供养本尊观世音菩萨,念诵咒语:罗格修日阿班杂尔涅吾底阿吽;然后供养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念诵咒语:嗡啊吽班杂尔格热得哇扎哥呢班杂尔涅吾底阿吽。

       c. 之后是下施。首先供养护法,这是出家人的律经当中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护法,念诵咒语:吽哈惹德班杂大阿康梭哈;第二是布施给护法的眷属,念诵咒语:吽哈惹德班吱阿康梭哈;第三是布施给其他各种各样的护法,念诵咒语:嗡阿扎班吱阿斯呗梭哈。

最后是最简单、最下等的方法:是对自己身上的寄生虫发慈悲心,然后发愿:我暂时用食品来维持它们的生命,希望未来我能通过传法,给它们指一条解脱之路,让它们得到无上的安乐。

(14)行善

  • 平时做任何善事——诵经、磕头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念诵咒语:嗡嗓巴日阿,嗓巴日阿,波玛纳萨日阿,玛哈臧巴吽帕。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讲记》 、《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观庄严论解说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厦门大学问答》、《定解宝灯论讲记》、《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惟贤长老)》、《修心七要(慈诚罗珠堪布)》、《无量寿经广释》、《略谈密宗的见解和修法(慈诚罗珠堪布)》、《元音老人谈转识成智》、《南怀瑾先生谈准提法》、《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笔录》、智悲研讨论坛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7-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从前,印度阿毗达磨正法,三次遭到外道摧毁。

阿毗达磨

阿毗达摩:论部之总名。译曰大法、无比法、论部经典有《阿毗达摩集论》和《阿毗达磨俱舍论》等。《涌莲藏真》

——《藏传佛教词典》


原文:随后,怙主弥勒菩萨将无著菩萨带到兜率天,为他宣讲了慈氏五论等妙法。

兜率天

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又昔时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一般所传内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据弥勒上生经之说而来,其经文谓(大一四·四一九上):‘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天人之寿命约四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之四百年,换算之,约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但古之记数法为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此外,此天众生,情欲动时,两相执手,即成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八岁小孩,七日成人,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宽四由旬,重一铢半。

又密教将此天子安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右手屈臂,置于乳下,屈中间三指,伸小指,持未开之莲花。左手作拳印,叉腰。左右有侍女,身亦呈白肉色,右手皆持未开之莲花。种子为厯(tam!),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未开莲花。

——《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10

【档案编号B05097-定解B15-004】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97课法师辅导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