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不依不靠的如来藏,你get到了吗?|《宝性论释》第10课 学习笔记 Back

不依不靠的如来藏,你get到了吗?|《宝性论释》第10课 学习笔记


《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 第10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课前开示

1.希望大家都能与周围的道友和睦相处,这不只是口头上说说,更要落实于行动。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的相处尤要谨慎,自己至少应该清楚要守护的誓言是什么!

2.发心应尽心尽力,不管是工作技能还是闻思方面,都应该不断进步。做任何事,都不要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最好时时观察自己在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3.我们要注意平时的行为、威仪,随顺所在地的规矩、规则、传统以及宗教方面的习惯。

4.要重视日常闻思,尤其现在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大家尽量不要散乱,不管是平时的作息还是上课,自己对自己最好有一些要求。

5.学院萨桑堪布示现圆寂。通过这种事让我们明白:死亡什么时候会突然来临真的很难说,不管内缘或外缘,无常都很可怕。

科判分析

现在讲第一品——“如来藏品”,前面通过十个法宣讲了如来藏。从科判上分析,其中前六个法已经讲完了——从意义上讲了本体、因清净、果、业成就、具众功德、以行人分类趋入、分位唯名和如虚空般普行,今天开始讲第七个:恒时不变,包括分位和广说,上一节课上师为我们阐述了恒时不变分位的道理,下面进行广说。


宣讲论颂

辛二(广说彼理)分三:一、因障碍不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二、不清净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三、极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

前面讲的三种分位——凡夫、菩萨、佛,因障碍的不同不清净分位(即凡夫位)时,如来藏不变的道理;不清净又清净的分位(即菩萨阶段)时,如来藏也是不变的;到最后极为清净分位(佛的阶段)的时候,如来藏同样不变的道理,下面是对这三个道理进行较广的阐述。


壬一(因障碍不清净分位亦无变之理)分二:一、如虚空无变之理;二、解说彼等差别。

凡夫位的时候,如来藏从来没有变化过,这个道理分两个方面:一是如虚空般无变的道理,另一个是解说它的差别。


癸一(如虚空无变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用虚空比喻如来藏不变,分略说、广说和摄义。学习大乘《宝性论》的必要性和殊胜功德:

1.通过闻思这部论典,可以一并消除很多疑惑和邪见。

2.通过《宝性论》中的尖锐视角进行分析和对比,能使很多人重新树立正见。

3.只要闻思了这种第三转法轮教义的大乘论典,就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或相续中种下非常坚固的种子,乃至菩提果之间永不毁坏。

4.对于每个人来讲,这是在所有获得当中最无上、最无比、最殊胜、最深妙的一种获得。


子一、略说


如虚空普行,细微故无染,

如是于众生,安住此无染。

颂词释义:

如虚空普行,细微故无染:犹如无为法虚空周遍普行于一切有为色法,也是细微,因为不是粗大色法的缘故,永远不会被色法无常等过失染污。

如是于众生,安住此无染:同样,心的自性周遍安住于一切有情的光明法界如来藏也是自性清净的缘故,永远也不被众生的过失烦恼等染污。

重难点分析:

1.虚空的法相:

虚空是一种无有因缘造作的无为法,同时又是一种无有阻碍、非常细微的法。

2.虚空的特点:

(1)虚空细微、广大、无碍,故能遍于所有色法。

(2)分析“粗大”与“细微”。一些粗大的色法、声音等,可以在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及意根中现前,称为根境,色法因有质碍之故,所以称为“粗”;虚空无有本体、无有质碍,故称为“细”。

3.以虚空喻如来藏的道理。

(1)同样细微而周遍故。“细微”是虚空的一个特点,因细微的缘故,色法虽有无常、变化等的性质,但虚空从未被其染污过。比如碗坏了、花谢了或者茶凉了等,诸如此类的无常变化,从未染污过虚空;同理,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具足自性清净的光明如来藏,它周遍于每位众生,但却从未被众生相续中的烦恼过患染污过。

(2)以外在世界喻内在世界。外面是一个地、水、火、风、空的世界,在缘起规律中运行;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也是一个世界,按照《时轮金刚》的观点,每一人身都是一个世界,这与外在世界的规律相应,也有其运行规律。虚空遍于所有地水火风外部世界,而我们的如来藏,不管从法性还是有法(胜义和世俗)层面,都遍于每个众生各自的世界。于此同时,如来藏从未被污染过,这在一些大乘经典中被称为“无染”或“清净”。

(3)公案:文殊菩萨调化两百比丘的公案。汉文《大宝积经》的第二十五卷(对应藏文大藏经《圣宝积部•宣说法界无别经》),其中讲到了文殊菩萨宣讲法界无染清净的法门,也是调化两百比丘的公案,此公案在《八大菩萨传》也有记录。

(4)教证:法护翻译的《法身赞》中云:“法界亦不生,亦不曾坏灭,一切时不染,初中常无垢。”法界如来藏从来都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从未被染污过,无论是最初的众生位、中间的菩萨位,乃至最终的佛位,始终清净无垢。

结论:通过虚空的比喻,我们可以了知众生具有如来藏的道理,这非常有必要,因为依靠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真正通达如来藏的意义。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现生灭之理;二、法界无灭之理;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四、骤然成轮回之理;五、自性无变之理。


丑一、有法现生灭之理

要点:虽然每个众生均具足如来藏,如同虚空一般恒常不灭,但从有法——世俗层面来讲,还是显现有生灭的。


世间诸一切,空中生与灭,

如是无为界,根等生与灭。

颂词释义:

世间诸一切,空中生与灭:所有山河大地,整个器世界的一切,均是在无为的虚空中,显现最初产生、中间安住、最终毁灭。虽然一切有为法在虚空中一直生生灭灭,但虚空本身却无生灭可言。

如是无为界,根等生与灭:同理,我们如虚空般无因缘造作的如来藏中,有情众生的根、界、蕴等所有的一切,虽然显现中有生有灭——最初产生(胎生、卵生、湿生等),中间住留一段时间,乃至最终毁灭,但其所依的如来藏,如同虚空一般,既无生也无灭。

重难点分析:

1.众生具足如来藏可以用虚空的比喻来说明。

2.佛经和大德的金刚语,与一般世间凡夫分别念的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别。

凡夫所著的东西,如诗词、古文,或某些学问研究,虽然有些最初有晦涩难懂之感,一旦理解就会发现仅此而已;但诸佛菩萨的经论却完全不同。因为里面有佛法与众不同的甚深妙义,普通的世俗书籍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3.以教证说明在世俗中万法有生灭的道理。

坚慧菩萨造的《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有很多类似的教证:“如一切世间,依虚空起尽,诸根亦如是,依无为生灭。”依靠虚空而起尽,一切诸根也依靠无为如来藏而有生灭。这个教证与这里所讲的颂词意思是一样的。

4.以公案说明传讲空性法门的必要性。

《八大菩萨传》的文殊菩萨传中,善住慧天子与文殊童子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了一些无生无灭等非常甚深的法,这个公案在汉文大藏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一)》也有记载。

所以,如来藏法也好,大乘甚深的空性法门也好,这些表面上看深奥难懂、让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法,也有必要传讲。实际上稍有智慧的人,当他真正观察万法实相的时候,确实可以发现: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的,无有任何实质;在名言中虽然存在,但也仅是如梦如幻、如阳焰般没有任何真实自性的存在。这些道理,很多对人生有所感悟的人,也会认同的。


丑二、法界无灭之理


虚空未曾为,诸火所焚毁,

如是此不为,死病老火焚。

颂词释义:

虚空未曾为,诸火所焚毁:比如说外器世界的一切有为法,会被各种火所焚烧,而虚空何时也不会被焚烧。世间当中有三种火,分别为劫末火、地狱火与自性火。自性火是一般世间的火,它会焚烧一些事物,但无法焚烧虚空。

如是此不为,死病老火焚:同样的道理,内情众生的生老病死也会被大火焚烧。这里比喻死亡如同劫末火,病如同地狱火,衰老如同自性火。但像虚空永远也不会被火烧坏那样,这些火也无法毁坏我们的如来藏。

重难点分析:

1.以教证说明懂得甚深真理的意义。

《出曜经》说:“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意思就是说,有人虽然寿命百岁,但如果不懂得生死的道理,那还不如在懂得生灭之事中只活一天。

从获得人身的价值上来讲,能得到这些甚深的道理确实是很有必要的。《论语·里仁》亦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早上能听闻到真理,哪怕当晚离开人间也是值得的。所以,世间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2.如来藏永远不会被火所焚毁。

一切有为法会被劫末火、地狱火与自性火焚烧,但无为法的虚空恒时也没有被三火焚毁。同样,法界如来藏,也永远不会被火所焚毁。所以众生有生老死病,而佛性无生无灭,更无老病。

关于火,前面讲过有包含旃檀火等的自性火、地狱火、末劫火三种。这里的自性火有时在世间也是非常可怕的,就像巴西亚马孙森林发生的火灾一样,持续蔓延了16天。


丑三(宣说彼等之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

颂词释义:

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世界形成、安住时,广大的地轮依于水轮,水轮又依于风轮,风又依存于虚空。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而虚空不依靠因缘,为此也不是依于风轮、水蕴、地界等任何有为法而住。

重难点分析:

1.以虚空与大自然的关系作比喻。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下方之基最初时是虚空,形成世界前微风四起,多年之中狂风不断,从而形成金刚亦无法摧毁之风轮。风轮上方,雨流宛如车的主轴一般降下,依之形成具金子精华的水轮。在水轮上方,依靠风搅拌这些水,致使变得极为坚硬,依此而形成金刚大地。

地水火风这样的世界依靠虚空,而虚空不依靠于任何法,此说法与现代宇宙观比较相同。

2.以其他教证说明。

《大方等大集经》云:“喻如大地依水界住,大水依风界住,大风依虚空住,虚空无所依住。如是大地无所依住,而假有依住之名。”虚空无有所住。

3.其他经典中也宣说了以虚空喻如来藏的道理。

弥勒菩萨于《大集经》里也有这种说法,里面专门引用《虚空藏菩萨经》,主要宣讲了如来藏,并细致阐述了以虚空来比喻的道理。


寅二、意义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

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

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

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 

颂词释义: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从意义上讲,五蕴、十八界或者十二处(即颂词所讲的根,亦即六根和六境),这些有漏法都属于染污法。

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如水大依靠于风大,业及烦恼恒常依靠非理作意而产生。

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如同风大依靠虚空产生一样,非理作意依存于清净的心。

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然而心的自性光明胜义真如是无为法的缘故,永远也不依不住于非理作意、烦恼、业及生的一切染污客尘法。如同虚空不会住于地、水、火、风一般。

重难点分析:

1.蕴界处依于业与烦恼而产生:

正如前面所讲的地大依于水大一样,这些蕴界处也都全部依靠业和烦恼而产生。与地界依靠水而产生一样,众生的蕴界处来源于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还有烦恼——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产生。

2.何为非理做意?

非理作意即没有认识到万法实相的颠倒法,譬如“常乐我净”等颠倒认知——本来是清净的认为不清净;本来是不清净的却认为是清净;本来是无常的,但认为常有……诸如此类的种种颠倒分别。众生相续中因为有无明的缘故,从而导致种种错觉,这些错觉就叫做非理作意。

3.非理作意如何依存于清净心?

凡夫人有非理作意,而诸佛菩萨则没有,因为如理如实地现见了如来藏本来面目。

清净的心本身并不会产生烦恼,但凡夫在没有认识它的本体之前,则会产生烦恼。如同虚空不能产生风,因为虚空是无为法,它的本体上不存在产生风的因缘。同样,如来藏本体是光明、清净、无边的无为法,其中并没有不清净的非理作意的因,但是依靠不同的因缘,会产生非理作意。

4.广闻博学才能对如来藏有所了知:

许多人完全不了解心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如来藏本来面目时的状况,一会儿说常有,一会儿说无常……如果没有学过因明、中观或如来藏法门,就会完全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陷入似懂非懂中……

辨析:这里所谓的依靠、因和缘,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能生所生的因缘,如同梦中的所见所闻并非真实存在,种种因缘只是假立,但可以用如梦如幻的道理来安立。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真正实有的能依所依或能生所生的法。


寅三、彼等对应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

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

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

颂词释义:

当知犹如地,一切蕴处界:应当了知如同地轮依于水而形成一样,近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于业与烦恼而形成。

当知如水界,有情业烦恼:应当了知如同水界作为形成地轮之缘一样,一切有情的有漏业及烦恼作为形成蕴、处、界之缘。

非理作意者,观如风之界:应当观知非理作意是由业与烦恼引发的缘故,如同风轮作为水轮的所依一样。

自性如虚空,不依亦不住:如同虚空界虽然作为一切的所依但它不住于任何法一样,心的自性如来藏虽然作为客性法的所依,但它的本体也不依于任何法,也不住于任何法。

重难点分析:

如来藏与虚空无所依之理。

地水火风依靠虚空,虚空不需要依靠谁,虚空有自己的本体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的,蕴处界也都是依靠于如来藏,但如来藏也不需要依靠谁也不住于任何法,如来藏其本体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编写:定解G85

审核:定解G87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