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阅读参考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阅读参考


 

1.供养支对修行人非常重要

 一个人修行的顺缘是否具足、修行能否增上要靠福报,所谓一福压百祸,修行过程中,只要福报够,违缘就不会中断我们的修行,福报可以使得我们化险为夷、道心不退;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圣果,要靠深厚的福报;乃至于得到圣果之后是否能够得到究竟解脱,还是需要大福报作支撑。

作为在家居士,主要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法行;作为出家人,也会通过真实供养、意幻供养、自成供养的种种方便广泛地积累资粮,通过积累资粮使得修行不退失,让修行有一个稳固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2. 积累广大资粮的方便

随时随地作上供下施。

A.要善于发现美。

有些人在判断一件事物时,负面的分别心比较多,对修行人来说会有比较多的不利因素。当然并不是不让看负面的内容,让我们自欺欺人,而是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就像藏地俗语所说当吉祥存在时,必定会存在黑耳(即不吉祥),因为事物都有观待性,不存在绝对只有好没有坏的法。

作为修行人,要有正确的取舍,有自己的判断,看到一个现象的黑暗面,同时也要看到其优长之处。这种观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美好的那一部分来供养三宝。


B.不必哀怨、纠结没有学佛的环境。

哀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不是随着分别心想转就能转的。其实处处都是道场,任何一种环境都可以成为修行方便的因缘,就看能不能运用和把握——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安住于当下,借用佛法的种种方便,将其变成修行的助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经常把握不好,只要有一颗比较坚韧的心,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在这方面运用得越来越纯熟,变得得心应手,就会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处都是道场,处处都有阿弥陀佛的加持,不论走到哪里,修行都非常到位。


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

A.求法时要供养善知识之因。

a.上师和法对境殊胜。

上师并非缺乏福报之人,正法更不需要我们的救助,法和上师本身就是我们解脱的明灯,是我们产生福德所依的殊胜对境。

b.带着吝啬心闻法,会损耗自身福德。

听法本身需要大福报去支撑,如果我们只是求取,而没有再次积累善根的法行,相续中的悭贪心没有断掉,很容易损耗自己的福德而导致修行不易圆满。

c.供养根本上师功德不可思议。

从密宗的角度来讲,相较于供养百万本尊,供养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师更为殊胜。以真正具相的、对自己有法缘的大恩根本上师作为殊胜对境诚心供养,所产生的福德不可思议,瞬间可以圆满自相续的资粮。


B.鄂巴喇嘛为求法而供养玛尔巴上师公案启示。

a.玛尔巴上师要求鄂巴喇嘛供养老山羊有密意。

从密宗金刚乘的角度来讲,如果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师,这个人的相续对上师应完全敞开,没有丝毫保留地将自己的身语意全部供养给上师,之后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器,通过上师的大力加持和自己诚心祈祷,最终可以获得证悟的因缘。

b.修学净土也要毫无保留地皈投阿弥陀佛。

以学净土为主的法行也要对阿弥陀佛敞开自己的心,没有任何隐藏和遮盖,一心一意皈投于阿弥陀佛,以观想阿弥陀佛与自己的上师无二无别的方式再再祈祷、念诵和供养,最终临命终时很有可能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缘分。


C.依止上师。

a.密宗中弟子对金刚上师应观清净心。

根据密宗的观点,如果真的形成了金刚师徒的缘分,那么弟子对上师要绝对地观清净心,并且对上师的任何行为不能随便生起邪见。

b.依止善知识前应如理观察。

对于名言中看似普通人身份的善知识,依止前一定要如理观察(可参考《大圆满前行》第六章依止上师),确定是具相善知识后再依止。否则,未经观察进行依止,依止后生起邪见,会沾染罪业。

c.净土道友已依止具相善知识,无需再去观察。

一方面,对于学习净土的道友来讲,阿弥陀佛本尊本身是没有任何疑惑的,祈祷阿弥陀佛不需要再进行观察,而且对阿弥陀佛本身也不容易生起邪见;另一方面,现在所依止的大恩根本上师确实是具相的,这一点已经是公认的,无需再去探究。


D.最圆满的供养原则是令师欢喜。

为了自己的福报能够增上而勉强上师接受供养,这种想法稍许自私,违背了令上师生欢喜的原则。不管是财物供养还是法供养,都要以上师生欢喜为前提,如是供养福报才大,才是最圆满的。


E.《法化谈丛》中富商将五家共享的财产变为坚财公案启示。

a.财产是不坚实的、易让众生生起烦恼和痛苦的法。

  • 最初积累的痛苦。

最初付出了种种辛劳,用了各种勾心斗角的非法手段,绞尽脑汁地积累财产,感召了很多痛苦。

  • 中间守护的痛苦。

财产终于积累到相对满意的程度,便开始担心它被五家共享

【释义】五家共享: 被盗匪所夺;被官家所占;被水火因缘夺取;被不肖子孙夺走挥霍;由人共取由天没收。

i.由人共取:指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财,被亲朋好友等能沾上一点儿关系的人用各种方法肆意享受。

ii.由天没收:指一个人虽然挣了很多钱,但由于各种因缘而突然破产,变得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从因果定律来讲,是这个人福报不够,他的那一点福报就化成了最后这一点钱,当相续中福德彻底耗尽时,他的财产也会因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原因而耗尽。一些经教里把这一种情况称为损耗鬼,是损耗鬼损耗了他的财富。

  • 最后失去的痛苦。

财富失去的过程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曾经拥有过,又不能真正了解财富本身是如同梦幻泡影般的虚幻之物。

  • 缘于执著,财为怨敌。

相续中有对财产特别执著的人,拥有财产时欣喜若狂,一旦失去就会有跳楼自杀等各种过激的行为,从最初的积累到中间的守护,再到最后的消尽,都带来无量的痛苦。所以也有财为怨敌的讲法,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对财产有执著。

【延伸】应视财富为无常,以得失随缘的心态对待财产。

有一些人学佛就是为了不丢失钱财、为了挣钱,这个目的充其量也就是人天福报的境界;还有一种人怕自己有钱,认为有钱损耗自己的福报,如果自身受用比较圆满,也不用刻意去回避。

作为修行人,对身外之物不能过于耽著,应以随缘的态度来对待。有钱很好,在自己有丰厚受用之余,可以把多余的财富作为上供下施的因缘来继续培积福德,使得后世、后后世同样拥有丰厚的受用,或者用发愿的方式转为圣者七财(信心财、持戒财、多闻财、布施财、知惭财、有愧财、智慧财)留存在自相续中;没钱也很好,可以过清贫乐道的生活,心里没有丝毫挂碍,生活简单清净。以修行人的眼光来看,有钱没钱都是快乐的,这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b.把财产变为坚财,最善巧的法即是布施。

钱财作广大上供下施来圆满相续中的资粮,借用这种方便方法把有漏的钱财变成自己生生世世的福报,如果能够以清净菩提心的意乐来摄持,福报更加不会损耗殆尽,乃至到菩提果之间都会圆满具足,这是保管财产最好的方法。

【延伸】布施财物应量力而行。

在家人可以把财物分为四份:一份作为自己的受用;一份用于周转;一份用于上供下施;一份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不管如何打理财物,所挣得的钱财一定要有培福的那一份,才能够生生世世留住福德。


对僧众共修的法会作供养。

A.殊胜之因。

a.修法殊胜。

本论中阿弥陀佛修法的仪轨涵摄了密宗的意义,功德不可思议、加持力非常大。同时又不需要真正的灌顶,每个人都可以缘于仪轨,集中精力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心咒。

b.对境殊胜。

僧众当中也有数多高僧大德。
c.修行方便殊胜。
具足三殊胜摄持。加行殊胜,即修法之前发心非常圆满,以为利一切众生誓成佛果的意乐参加极乐法会;正行殊胜,即中间一直一心专注、如理如法地念诵阿弥陀佛的仪轨,如理如法地观修、祈祷、念诵;结行殊胜,即最终以《普贤行愿品》等殊胜的大乘愿力普皆回向。

B.共修可以迅速积资净障,功德不可思议。
缘于共修的力量,功德会成百上千乃至于上万上亿倍的增长,所以共修能迅速清净业障、圆满资粮。
法会并非局限在某个场地,可以在家里跟着网上的仪轨一起念,或者在规定时内间努力完成共修要求的修量来随顺共修的法行,都等于参与了这次共修。虽然人不在一个地方,但是愿在一个地方、趣向在一个地方,同样可以获得圆满共修的功德。

C. 任何僧团一定是有凡有圣,应对僧团观清净心。

a.全部否定的讲话方式,会沾染诽谤圣者的过失。

凡夫人分别心的眼界中很难看清凡圣,那个寺院里全是假和尚藏地的出家人都是怎么样,汉地的出家人都是怎么样的讲法,里面的全是”“都是是很可怕的,这个词一棒子打死,只要里面有一个圣者,也在你的诽谤范围之内,所以全是都是这种话不要随便说。

b.不生信心也不应诽谤。

作为在家人,就不该去看出家人的过失,如果真的不生信心,可以不过于亲近或者远离,不去缘他做什么法行,但不要随便到处诽谤、肆意宣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口,不要随便评价,否则,对自相续绝对是不起好作用的。

c.供养僧众可迅速圆满积资净障。

对僧团(四人以上则为一个僧团)有清净心、恭敬心,缘于僧众做一些法行,能够迅速圆满自身的资粮。 

对于真实供养,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有能力大小的问题;对于意幻供养和自成供养,穷人、富人起跑线则没有区别。只要有清净心、有信心、有恭敬心、有清净的意乐,都能够迅速地圆满自身的资粮,临终时一定能够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即便暂时不能往生,一定会生生世世成为福报不缺的人。

 而且在圆满资粮的同时,自然能够清净自相续中的烦恼及业障。并非只有忏悔才能清净业障,布施的功德在圆满自身资粮的同时,一定会起到清净业障的附带作用,因为法的特色即是如此,这也是名言中的法则,如放生是利益众生的行为,放生的同时也能遣除自己的寿障一样。


3.断恶行善

应舍。

对于强烈的、特别巨大的恶业,由于修力非常薄弱,没有勇猛心断除;对于微小的恶业又觉得无所谓,不屑于去断。

对于六度万行、度化众生、勇猛精进修行等非常广大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善法,心力不够,一碰到困难就想退缩;对于微小的善根,又觉得做和不做影响不太大,而不愿意做。

总是认为无关利害,不屑一顾,这种人很难真正地做到断恶行善。对于高法,没有那个心力能够攀得上去;对于低法,觉得这些法行微不足道,碍于面子或者不屑于做。这样的修行人心态不端正,大事做不成,小事不屑于做,终将一事无成。


应取。

对于所有的善根,只要有因缘碰到了,就应该带着殷重的发心,认真地去缘取。从来没有自我满足、不屑一顾、心态羸弱而不愿求取等负面情绪的干扰,不久的将来自身福报一定会圆满。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30 * 阅读参考